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关于历史的初二教学反思范文

admin 2022-03-01 08:45:50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身为一位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历史的初二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历史的初二教学反思范文1

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带来的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八(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两位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图片准备好?”徐世慧和马蕊琪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她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徐世慧和马蕊琪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关于历史的初二教学反思范文2

长期以来,在我国历史教育教学领域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学生主体活动给予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随着未来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为了确立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我们将活动教学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使传统的教学过程发生一系列的变革,产生了以下新的特点。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灌输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探究式”是万能的吗?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及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学实践已经证明: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于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第二,“探究式”一般更适合于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对智力一般、善于模仿思维的学生来讲,教学效果就要差一些,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第三,每种学习方式都有它显著的优势,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很难检测和评判孰好孰坏。机械的、形式化的“探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有意义的“接受”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运用是否符合教学实际。如果不顾实际,对于明明很简单而不需要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就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事实上,现代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只能是在继承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引导学生探究现实生活的历史渊源,可以综合培养和考察学生的素质。首先,考察学生的调查能力,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较为顺利的完成任务,并通过调查、访问、上网等手段查找资料,有些学生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还到附近的宗祠参观。其次,是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同是一份研究报告,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呈现出来的图表形式千姿百态。再则是考察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

关于历史的初二教学反思范文3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教室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校园、社区、名胜古迹、园林山川都可成为课堂。对于在这样的大课堂中开展的学生活动,历史教师要积极参加。

活动是展示教师才华,拉近与学生距离的有利时机。活动中教师的适时讲解、点拨,都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亲可近,从而对老师产生信任,甚至产生崇拜。 综观近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让人忧思:历史课极不受重视,被视作“副”课,学生认为学历史是难记难背难思维,是政治说教,学生宁可多做一道数理化题目,多记一个英语单词,也不愿意多花一会儿时间在历史上,学生对学历史心生厌倦,兴趣索然。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1、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2、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教师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教师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场采用如下方法:开门见山、直接入题认真组织、全员参与形象化的语言,增强直观性、情感性组织过程严谨、完整有序。从设计、准备实施到巩固延伸,形成完整体系巧妙结尾、引人深思。

三、通过本课教学,我更深刻认识到老师在备课是不光备教材、课本,还要备学生。

课无定课,可以说有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方案。通常意义上的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只能是对普通意义上的学生共性进行预先考虑,但教学对象的多变性与教学对象个体的复杂性出乎教师备课前的教学设想。所以,课堂上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一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无能。而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表现的机智上,而这些机智是我们写在纸上的教案无法体现的。

教师要加强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

关于历史的初二教学反思范文4

本课是唐的民族关系课,大唐盛世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外交等方面,也体现在民族关系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学习、理解唐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民族交往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掌握基础知识,搜集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等。这些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运用了归纳法、比较法、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中设计了分组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每组有规定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组内积极合作完成,然后评出优胜组。这一方法果然奏效,学生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并且对收集到的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纷纷展示交流,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完美结合,达到了知、情、意的统一,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可谓想方设法,精心设计。每个环节的衔接与过渡自然得体,恰到好处。从时间分配上看,整堂课时间分配合理,因为唐与突厥、吐蕃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所以活动较多,占时较多。从教师的教态,仪表等方面看,教态自然,仪表得体,语言幽默、风趣不失严谨,板书主要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教学中把唐代少数民族的发展与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变对比,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正确,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树立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

关于历史的初二教学反思范文5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师从“会教”到“会学与会教”结合起来的过程。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过程。

今年我带的是高一人民版的新课本,从高三学生毕业后听专家讲课,到现在讲授新课,感受颇多。

在这里我只想简单的说一下,我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希望与各位交流一下。

我们知道历史新课标讲究的是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中知识与能力是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这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课标的这种教法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的。

那么,在学生没有任何历史基础的情况下,我们来如何开展历史教学?这就是我现在面临的问题。

我现在的选择是:

第一、完全按照课本的知识点知道学生先理解课本知识,然后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记忆。

很明显这和现在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观,努力做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我在这里希望能从各位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选择,希望我们可以利用博客多多的交流。

标签:初二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