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是由彼得·法雷利执导,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剧情片,于2018年9月11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欧美电影《绿皮书》的观后感8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欧美电影《绿皮书》的观后感800字1
电影中优雅的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个感觉高高在上,一个太接地气,一个收入丰厚,一个为生计忙碌,一个经常是手捧一本书,一个经常是手抓一鸡块,一个处事得体,一个简单直接......
太多差异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都穿着非常得体,一路走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电影传递了友情的暖,还是轻松的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暖化了人的内心。
电影让人领略了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也让人感触深刻,有内涵,相对国内大部分肥皂剧来说,质量确实较高,有中心、有主线,有清晰的传递路线。
家庭的纽带:家庭很重要,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过各样的方式赚钱,养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递了离开家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会很重要,再怎么样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则就“没有他的床了”。 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传情的纸信:为了省长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家里的妻子写了好多信,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到后面的诗情画意,从开始的照写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写得已经让音乐大师都觉得满意了,妻子看得感动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说明交流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会写信呢?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个方式。
快乐是什么:是点燃一个烟,是喝一杯酒,是看一会书,是写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鸡块,是在大众的酒吧里弹一曲音乐,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间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
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电影还告诉我们什么:
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要听爸爸的话“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象最后一顿" 。
孤独是什么?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头有时候解决不了什么,有时也能解决点问题,面对别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请你去电影院看这部《绿皮书》吧,从你的视角你还能收获很多...
欧美电影《绿皮书》的观后感800字2
在周六,妈妈带我看了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名叫《绿皮书》。看完它让我感受很深。
故事发生在一个“端着”的雇主:黑人爵士钢琴家唐·雪利和一个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能及时处理麻烦的员工:托尼·利普之间。他们要去美国的南方著地演出,和唐·雪利一起演出的还有两位提琴家。他们一行四人在这个演出之旅里面发生了不少的插曲和感人的故事。我最喜欢就是唐·雪利和两位提琴家的演奏,他们的三重奏是我听过最好听的音乐了,简直可以形容是我听过的最顶级的音乐了。大家可以去网上查查看噢!在这部电影里让我感到非常惊讶的事情就是当时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钢琴家唐·雪利面对事情的体面和周到,细心,隐忍,无论当时白人怎么拒绝和歧视他,他都会隐忍下来,不会用粗暴的方法对待人。后来,他们的演出顺利完成了,因为托尼·利普要赶回家里与家人共度圣诞节,由于长途驾驶,他非常疲劳但他又着急。钢琴家为了这位好朋友,亲自驾车让托尼在车里好好休息。钢琴家雪利是独自居住的,在大家都欢度圣诞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托尼。唐·雪利拿着一瓶香槟来到托尼的家,这时我忍不住激动的泪水流了下来,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他能和好朋友的家人一起欢度圣诞节!太棒了!
下面我来讲一下片中的趣事吧!托尼在陪伴钢琴家出门前,托尼的妻子交代托尼要经常给她写信,于是,在途中每次早上出发前,托尼都会边吃早餐边写信,饼干碎和饮料常掉到信纸上,人物特点与性格生动地呈现了出来。直到一个早晨唐·雪利看不下去了,便问他:“What are you writing?” “Letter”托尼答道。然后唐·雪利拿起他写的信看了一下,一读就说:“你写的是流水账啊!Dear写成鹿的意思啦,来!让我教你写一些有诗情画意的信吧!”当托尼妻子收到了这些信的时候,她开心得与家人分享她的快乐。最后在唐·雪利和托尼工作快结束的时候,一天托尼和往常一样写信,唐·雪利拿过托尼的信看了一下,什么都没说,笑了。
在生活中,互相帮助也是我的习惯,有一次我在放学的路上碰到住在我家小区住的小东,他买了好多东西,看他提着重重的东西,我马上跟他说:“我帮你一起拿吧。”他开心地笑了。
这真是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它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要平等,这样大家都会有和谐的生活。
欧美电影《绿皮书》的观后感800字3
这是一部碰撞人性的影片。——题记
《绿皮书》才上映了几天,便获得了一大波好评,并且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最佳影片等多项荣誉。该片主要讲诉了一位白人混混托尼.利普,因为原来工作的地方倒闭,不得不为一位黑人钢琴家唐.雪利当司机,一路上,他们彼此成就,最后跨越了种族歧视,成为亲密好友的故事。
剧情不算特别起伏,但也一环扣着一环,缓慢的节奏让人有足够的空间思考。影片中,种种对黑人的不公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位著名的钢琴家因为是“有色人种”所以不能弹奏贝多芬、肖邦等欧洲大家的作品,出来演出不仅要受到别人异样的目光,还要面对一次次侮辱和欺凌。而相反,他的司机托尼,因为是白人,哪怕是个小混混,到哪都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这显然十分不公。
但是当我们在谴责电影里社会对黑人的种种约束时,我们也该好好反思:如果非洲地区的国家十分强大的话,还会有人敢当着他们的面叫声“黑佬”吗?在人们的印象中,非洲就是穷、脏、落后的代名词。而问题就在这里,当一个国家落后的时候,就会面临强国的欺凌。世界本就是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这永远是一条不变的真理。
其实每个人都拥有反抗的机会,但就是因为科技的落后和印刻在人们脑中的奴性,将这个原来创造了文明的地区停滞不前。当人类用木棍打鸟兽时,非洲人民用智慧发明了回旋镖,这样更方便于捕捉会飞的禽类;当人类无奈于生老病死时,古埃及人民的医术也是超过当时的所有国家。可当人类发明了手枪、炸药、飞机、大炮时,他们依旧停滞在这现有的文明上,没有丝毫革命性的改革和变动,受人打压时也没有反抗的能力。
而我们中国,也曾今有过灰暗的时期。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在中国领土上烧杀抢夺“满载而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对我们南京的大屠杀,日本人践踏在以中国人的尸体筑成的板油路上,狂笑不止……是什么让这些毫无人性的官兵肆掠我中国的人民?是当时的落后,是落后让那些满脸堆笑的日本屠夫,踩在我们中国人的身体上轻蔑地说声“支那人”。
但不同的是,我们中国人有着强大的信念所支撑!“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千古名句激励着我们每一代中国人。所以,今天,我们才能够读出这样的句子“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棕色的眼睛之中,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这部影片中,许多镜头都值得生活安谧的人们思考:其实你的自信并不完全来源于你的优秀,更在于你背后那个强大的国家!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没有谁比谁高贵,多的只是那一点自信!
我觉得《绿皮书》这部电影不仅是让人们放下种族歧视,更告诉了每一个人:不管你是谁,都有获得成功的权利!
欧美电影《绿皮书》的观后感800字4
夕阳西下,余晖的美妙让人止不住赞叹,仿佛世间所有的美好留在了那一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周五的下课铃打响了,抛下一星期的劳累,我前去天街,去享受那份自由的美好。在那里,我品尝了美味的酸菜鱼;在那里,我体验到了属于人世间的繁华;更在那里,我欣赏了充满哲理的电影《绿皮书》。
《GreenBook》曾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这部影片的主角是一位来自意大利却住在纽约,为人粗暴却十分善良的托尼和一位黑人艺术家(钢琴家)“唐”。托尼因失业,而被“唐”雇佣为司机。托尼,曾是一个把黑人喝过的杯子都扔掉的白人,后来慢慢被“唐”而感动,越发敬佩“唐”。
“唐”博士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来源于当时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当时社会只有为白人工作的黑人,几乎没有为黑人工作的白人。所以,这种孤独也来自“唐”与同肤色同胞的一种巨大的经济差异。
音乐方面虽然大有成就,但成就的背后,却有一夜夜的孤寂与酒。“唐”是有家人的,他的哥哥有自己的联系方式,却一直没有与他来往,“唐”本可以主动联系他们,可是他迈不开这一步,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哥哥也有这样的种族歧视。
影片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事实就是如此。
电影中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唐”行驶的车子在路上发动机过热,托尼不得不停下来修理,正巧,旁边是一片农场,一群黑人穿着衣衫褴褛在烈日下劳动。“唐”开车门下来透透气,他衣着考究,优雅端庄,使得那此黑人用奇怪的眼光看他。同是一个种族的人,差异是如此巨大,“唐”也看见他们,心中总不是滋味。
在白人的生活圈中,“唐”在舞台上演奏时,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家,可下了台,仍是白人眼中十分低下的黑人。
“唐”不被白人接纳与认同,也没有融入到黑人群体中,他痛苦地处在这个世界人类的交界处,他孤独又痛苦地在这个世界上飘零,让人看了都替他悲伤。
在临近结尾时,“唐”肆意地去黑人酒吧去享受那份快乐,他学会了拥抱自己的同胞,勇于迈出了那一步,最终的收获是温暖。
白人托尼,对“唐”从起初的厌恶到对“唐”最后的誓死保护,无一处不体现着人世间的温情。
影片的最后,“唐”与托尼的家人一起度过了温馨的平安夜。
种族卑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却面对生活。
欧美电影《绿皮书》的观后感800字5
绿皮书,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一部温情喜剧。
关于种族歧视,首先是自己从来都是生活在,一个与周边没有特别之处的环境中,歧视首先是不同,肤色/出生/民族从来都是一样的我们,特别是对于没有出国学习生活过,恐怕都很难感受到什么样的感觉,仅仅听说亚裔在美国会被歧视,再要说歧视的话题我就只能想起“东亚病夫”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了,这些都未免离生活有些远,可是这些显然是一个承重的话题,从1955年黑人反对公共汽车上的种族隔离制度,一直到1963年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再到1964年美国的立法保护,猛然想起一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短短几个字概括的历史从来都是平民百姓的悲惨世界,黑人的维权运动也同新中国成立一样,一部辛酸血泪史。
种族歧视按下不表,说回电影,里面有个镜头是这样的:大雨,争执,路边下车车,“我不够黑人,不够白人,也不够男人,那我到底算什么?”唐这样说,电影不像动作片,有许多炫目的镜头,在我看来这算是一个小高潮,心被唐在雨中这句带着哭腔的话敲了一下,前面电影告诉我,让我能理解唐的伤心之处,尽管三个博士的头衔/精通多国语言,甚至在著名音乐馆接连2场的演出,比白人更加自律和优秀都没有换回白人的尊重,对于白人而言,他仍旧是天生卑贱的代表;对于黑人而言,他是一个炸鸡都没有吃过,不听黑人音乐的人;身份的不认同,身体和灵魂的游离感让他没有归属,电影里的两个人,一开始的对立面,就在2个月磕磕绊绊的相处中追寻(唐的比例显然大狠多),自我认同,自我肯定,自我解放。
归属感,归属感是什么,这问题的答案问现在身处异乡,多年未归的故乡人,问为未来打拼的年轻人应该都会有更深刻的答案,前者被赋予了乡愁,后者确鲜少被人看到。
若是有人问我,在杭州这几年,你觉得自己属于这里了吗,你有归属感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并非没有适应都市生活,相反倒是过年回家那半个月,生活的安心惬意了,在家那种略带颓废的生活回想起来其实是一种享受,但是好像不是我想要的日子,但是在杭州天天这样有序的朝九晚五的生活呢,带给我的也不是一种安定,不像候鸟栖息的那种味道,倒像亡命之徒流落至此的意味;我们的人生没有唐那样的起起落落,没有他的才华,自然也没有他遭受的不公,说到归属感的时候,这是我能联系起来的唯一情感纽带。
过年离家足月之久,我承认在车子开出熟悉村口的瞬间我是带着一些留恋离开的,可是我知道回不去。没法在家里长久的生活,这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几乎是一个事实,能想到的是养老或许可以回到那个青山绿水的地方。对老家寄予的感情非常复杂,这一种依靠关系无关软弱,只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情感,首先它是我的情感归属,我知道回到那个地方,原来的我是怎么样,从哪里走来,如何有这样的性格,那些不可为外人道也的答案都在那里,这些是杭州这座城市不能给我的,有点像网上的那句:故乡容不下灵魂,他乡容不下肉身。这些是人和城市的归属感。
没有归属感的人,虽然常常参加社交活动,也有不少可以一起吃饭、唱歌、打球的朋友,但还是常常觉得孤独。“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自己总是无法真正的平静,这是人和群体的归属感,有一帮你认可的挚友,觉得那些人构筑的是你的另外一个家的感觉是很好的,不得不提“江南皮革厂”的各位,仅仅六人的小群,从中得到的温暖,让彼此少了很多漂泊的意味;我觉得归属感其实是很抽象虚无缥缈的东西,又当你意气风发呼朋唤友的时候,不会想到归属感这样的问题,但是当你惆怅到独自一人在阳台抽烟的时候,归属感很可能会成为你解释不开心的所有理由。
欧美电影《绿皮书》的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