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常德盛先进事迹材料
常德盛同志先进事迹
江苏省苏州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44年如一日,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带领蒋巷村民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治“穷根”、铺“富路”,使蒋巷村从贫困村发展成为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园,焕发出科学发展的无限生机与活力,树立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幸福乡村的蒋巷之路。他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全国创业之星等称号,2002年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
一、始终充满艰苦奋斗的创业激情
坚韧实干,带头苦干,是常德盛同志一贯的作风。这种对事业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源于他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热切愿望,源于他“一定要让蒋巷人过上好日子”的执着追求,也成为他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
蒋巷村原来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186户人家,绝大多数住房都是泥土墙、茅草棚,那时人均年收入不到70元,村里35岁还讨不上媳妇的超过50%。1966年,22岁的常德盛走马上任后,喊出了“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响亮宣言。他带领全体村民开始了- 1挥一边干;上工业,他走南闯北跑业务,吃过闭门羹、掉过辛酸泪,一次车祸他左眼被撞瘪、牙齿错位、膝盖骨折,当场昏倒;发展旅游业,他力排众议,顶住压力,病倒仍坚持工作。蒋巷人最苦的年头,从来就没有过农闲,每天从早晨喇叭里唱《东方红》一直干到晚上唱《国际歌》。四组村民邹阿元至今还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一早上,蒙蒙亮中,村民们看见地里有个人影在晃。走近一看,竟是常德盛脱得只剩下单衣,在默默挑土填河。可以说,没有常德盛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激情,没有“顺风时拼命干,逆风时拼死干”的一股狠劲、韧劲,就不可能有蒋巷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始终发扬求是创新的开拓精神
在蒋巷发展的不同时期,常德盛都能把党的政策、蒋巷实际、群众需求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善抓机遇、善创新业,从而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强村富民之路。
蒋巷治水改土之时,江南农村正大兴“革命的双季稻”,由于生产期短,三次收割,成本大增,农民受苦,土质退化,而产量与“单季稻”却差不多。常德盛顶住压力,带领村民种植“单季稻”,后来又发明了在稻田套播麦种的“免耕法”。这在当时冒着很大风险,常德盛为此还辞去了乡党委委员职- 3此,蒋巷集中力量搞环保建材,再没引进一个污染项目。
进入新世纪,常德盛又创造性提出了三产兴村的新思路。村里依靠工业反哺,先后投资上亿元,开河挖渠、建桥铺路、造楼修亭,精心开发“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等项目,借助沙家浜红色旅游及周边旅游风景区的辐射效应,积极开发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的新农村考察游、以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为依托的生态农业乡村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社会实践游等项目,每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近千万元,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动三赢。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常德盛就开始规划建设村级工业园、村民集中居住点,推进厂房和住宅集中布局,并委托同济大学编制了“生态村建设规划”。多年来,蒋巷村实施退宅还田、死浜填土、竹园虾塘还耕种粮等工程,推倒小土窑,平整老宅基,拆除旧村巷,做到工业发展,土地不减少,反而在居民新村全部竣工后,新增了复垦土地200多亩。现在,蒋巷村工业产值已超过10亿元,但在这里却看不到连片的工业厂房蚕食农田的现象,全村形成了常盛工业园、农民新家园、村民蔬菜园、生态种养园和千亩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四园一基地”的格局,既实现了经济发展繁荣,又保持了- 5成为村里16位种田大户之一。常德盛经常说,要千方百计巩固和提高社会主义优越性,千方百计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副则副,让每个劳动者享受选择的自由。
最让外地游客羡慕的是蒋巷老人。全村150套老年公寓,60岁以上老人免费入住。养老金按“老”取酬,不同年龄每月300-600元不等,统一提供优质口粮。对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则每年给予2000元奖励。老年公寓的金雨花老人说“最低五六千,再干点轻松活,收入也有万把块。小囡要是不孝顺伲也不怕,常书记养我们。”据统计,2009年蒋巷村集体收入1000万元,其中600万来自常盛集团上缴,其他各类三产收入约400万。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区股份分配、口粮补贴等各项加起来支出近500万。仅靠福利,蒋巷人就达到了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再加上劳动所得,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在经济发达的苏州都堪称高水平。
蒋巷富起来了,常德盛又在想,村民不能光富口袋,还要富脑袋。这些年,蒋巷始终坚持宣传农民、教育农民、提高农民作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先后投资建起了农民剧场、医疗服务中心、村史荣誉展览室、图书馆、江南农家民俗馆、根雕农艺馆和科普馆等一系列文化娱乐设施,还给每个家庭赠送“四报一刊”,并开展“建设读书型家庭、培育知识型- 7工作岗位。有记者问他:“接班人会是您儿子吗?”他明确回答:“不是我儿子。我要交给最合适的人,要把与农民有感情的实干的人选进领导班子。”他常说:“我不是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让农民长期得到实惠和安居乐业,要的是蒋巷人对党员干部的理解和支持,要的是乡亲们都说改革开放好、都说社会主义好、都说共产党好。”
常德盛时刻把父老乡亲放在心上,能叫出全村每个人的名字,知道他们的为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家家户户都得过他帮助。他以无私奉献的情怀、无微不至的关照,赢得了蒋巷干部群众由衷的爱戴和拥护。常熟市委开展向常德盛同志学习的活动,蒋巷村民对此既高兴,又担忧,他们担心上级把常书记调走。当年村委会选举,没等宣布开始,村民们都已在选票上写下了常德盛的名字。当工作人员再三说明这是选村委委员、村主任,不是选党支部书记,常德盛不是候选人时,大家才知道弄错了,可还是放心不下。常德盛知道村民们的心思后,立即在会上表态:“我压根儿没想到过要离开蒋巷,凭着大家这分信任,我就该付出更大的努力,和大家一起把蒋巷建设好。”他说到做到,多次放弃了不少人梦寐以求的升职机会,在蒋巷一干就是44年,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全部奉献给了蒋巷人民。常德盛44年心为群众想、领着群众干、家让群众当,他身上源源不断迸发出来的创先- 9
第2篇:学习常德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常德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陈丰村党总支) 常德盛是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总支书记,蒋巷村以前是个远近闻名的“野人村”、“光棍村”、“贫困村”,但在常德盛书记的带领下,以“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精神和“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的信念,经过
三、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如今,蒋巷村一二三产并进,建成了“蒋巷生态园、常盛工业园、村民新家园、农民蔬菜园、无公害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四园一基地。蒋巷村从昔日人人穷得没饭吃的贫苦小村发展到今天户户有别墅住,家家有汽车开的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成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领头羊,成为全国争相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蒋巷村的巨大变化和常德盛的先进事迹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陈丰村党总支通过学习常德盛的先进事迹,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心得体会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我们要学习他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务实作风。
44年前,22岁的新任蒋巷大队大队长常德盛面对着全县最落后的村庄,喊出了“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响亮宣言。自此,他带领村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掀起了治水改土的四大战役。十年时间,蒋巷村从吃返销粮一跃成为苏州售粮状元。为了壮大工业经济,创业之初,他四处奔波招商引资,积极争取发展项目,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40多年来,常德盛扎根农村,与蒋巷人一起吃苦、干事、创业,全身心投入到蒋巷村的发展事业上。我们党支部的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向常德盛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心想基层、情系基层、服务基层,爱岗敬业,扑下身子,踏实工作,“做一件事情就要做成一件,做好一件”,努力做人民群众叫好的“双强双带”型党员干部。
二、我们要学习常德盛同志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 常德盛常说:“在我心中老百姓的事最大!村民们找我帮忙,肯定急得不得了,我一定要设身处地帮他们解决困难。”日常工作中,他也是这么做的。为村民垫钱建房,替患癌村民联系名医、垫付医疗费,关心照顾孤儿兄妹,挽救帮助失足青年……常德盛热心帮助村民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正是这种“当一天村书记,就要为百姓铺一天幸福路”的爱民为民情结,让他和村民打成一片、鱼水情深。我们党员干部要向常德盛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把群众当亲人,始终心系群众,一心为民,为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我们要学习他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 纵观蒋巷村40多年来的“发家致富”史,从“农业起家”、“工业发家”到“旅游旺家”,从双季稻改为单季稻、推广“免耕法”到新农村建设,从彩钢复合板小厂到产值超12亿元的常盛集团,再到如今的常盛小额贷款公司,常德盛始终带领村民们奋斗在一线,在突破前进中把蒋巷由一个穷村恶水之地建设成为“全国文明村”、“国家生态村”、“全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我们党员干部要向常德盛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始终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在村级发展中不断破解难题、解决问题,成绩面前不满足、不停滞、不懈怠,真正做到样样评比争先进,各项工作抢第一,为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富裕陈丰建功立业。
四、我们要学习他舍己为公、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
作为蒋巷村的发展带头人,他虽然一手带出了产值突破12亿元的常盛集团。但是,常德盛对财富却从不动心。随着村级经济的迅速发展,镇里给他核定的岗位报酬也不断上升,但他只拿一小部分;兼任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期间的报酬也分文未取;企业改制时应该持有的常盛集团股份,被他谢绝了,他坚持这份资产由全体蒋巷人共同拥有。常德盛说:“这些钱我不能要,要了就会失去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但是,我不是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农民长期得到实惠,安居乐业;要的是乡亲们早日过上小康生活!要的是蒋巷人对一个老党员的理解和认同;要的是老百姓都说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作为一个年集体经济收入超千万元村的党委书记,常德盛没有自己的专车,看他坐着金杯小面包车出去谈业务,甚至看他坐着手扶拖拉机出门开会,村民都从心底里敬佩。我们党员干部要向常德盛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切实做到清正廉洁,严于律己,不谋私利,作风俭朴,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扎实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一个人、一个干部要做点好事不易,要永远地做好事、做实事就更不易了,永远地为大众着想、为百姓着想、为更高的奋斗目标着想更是难上加难的事。然而常德盛做到了,并且几十年来他所做的事几乎没有人认为是错的,甚至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老百姓都能信任他、支持他、拥护他和爱戴他,这是因为百姓们相信常德盛是个有美德的人,是个只为他人着想、不为自己谋利的有高尚道德的人。我们党员干部要时刻以常德盛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的高尚品德,为陈丰村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第3篇:学习常德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常德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011年5月20日下午,常德盛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我市举行。我村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报告会开始时,先是用大屏幕播放常德盛同志的先进事迹,接着常书记又就如何做好农村工作做了相关的报告,在常德盛同志的报告中,他这样说道:“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农村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百姓的利益。”,“老百姓能安居乐业,蒋巷环境优美,看到这些在我的手里慢慢变成现实,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报告中他朴实的语言、执着的信念和爱民如子的情怀引发了会场一次次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常德盛同志44年如一日,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创造了蒋巷奇迹,把一个共产党人的人生答卷写在了蒋巷大地上。上世纪60年代,常德盛走马上任、满怀激情,带领大家实施了长达10多年的治水改土工程。如今的蒋巷村,“学校像花园,工厂像公园,房前宅后像果园,全村像个天然大乐园”!
常德盛自担任村书记以来,就给自己规定了许多“不”。早先,刚当上书记的常德盛知道自己“位子”高,会有人想走后门,为此,他给自己定下了“三不原则”——不受礼、不吃请、不徇私。后来,村子发展了,他又更新了“三不原则”——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不坐高档车子。进入新世纪以来,上了年纪的他再次发展了自己的“三不原则”——职务不搞终身制、职位不搞世袭制、厂班子不搞家族制。常德盛总说: 1 “我只想认认真真为蒋巷做点事情,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常德盛同志在面临很多次提拔机会的时候,都选择了放弃。他说:“我的理想、我的希望、我的根都在蒋巷,把蒋巷的工作干好,是我对组织最好的回报。”
通过聆听、学习常德盛同志的先进事迹,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常德盛同志对党的忠诚,对理想的赤诚,对群众的热诚。从常德盛同志的身上,我看到一名共产党员始终坚持为党分忧、始终坚持为民造福、始终坚持为发展尽责的崇高精神。在常德盛同志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闪耀着党性的光辉、楷模的风范。我作为大学生村官更应该向常德盛同志学习,自觉以常德盛同志为榜样为楷模,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听了常德盛同志的先进事迹,我们坚信农村能让我们大学生村官施展才华。虽然成功不可复制,我们和蒋巷村的产业结构也不同,但是我们要学常德盛同志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精神。学习他对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从群众的切身小事出发,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在农村这个大熔炉中,不断磨练自己,诠释好村官这个角色,展现出自身风采。
第4篇:常德盛报告会心得
学习常德盛事迹心得体会
近日,通过听取常德盛书记先进事迹的报告,我深深被这位年近70的村党委书记所感动。常书记长期扎根于农村,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农村,把一个贫困的小村发展成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当刚刚走进蒋巷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的农村小别墅,整齐的道路,清澈的河流,令人向往。一路上,我们看到了很多有关常德盛,有关蒋巷村获得的奖牌和照片,渐渐地对这个老书记产生了崇敬之情。我慢慢地开始了解了常书记。
通过报告会,我被常书记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他四十年来如一日,每天早上6点就到村工作,晚上5点还不下班,不论刮风下雨,日晒雨淋,他总是坚持到村。他这种吃苦耐劳,生生不息的敬业精神,是我们大学生村官要学习的重点。我来农村工作近两年,起初很不适应农村的工作,因为农村工作不像其他工作那样能够朝九晚五的上下班,因为它具有很多突发性和应急性,就如最近我村发生的生活污水事件,晚上7点,全体村干部紧急召开会议,会后,我们直接去百姓家里调查摸底,听百姓的诉求,当整个工作结束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多,大家都累了。在周末为了接待来访的群众,我们放弃休息时间,我和其他村干部始终坚守岗位,我想,我们的努力不会白费,政府一定会采取措施不让百姓的利益受到损失。所以,做村官,一定要吃苦耐劳,服务百姓,常书记是我们的榜样。
常书记是一个清正廉洁的人,朴实又淡泊名利。他还给自己定下了“三不原则”,不受礼、不吃请、不徇私,就连他的女儿都没有通过关系去找一份好的工作。现在的社会,处处都要靠关系,都要去送礼,常书记却出淤泥而不染,不被世俗同流合污,这种品质告诉我们,不一定只有靠关系才能把事情做好,只有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工作才能取得成功,做官一定要清正廉洁。
常书记民主、平等,关心爱护百姓,他把每个百姓都当作自己的朋友,无论谁遇到困难,他总是会主动关心,不管是百姓的生活上还是事业上。记得事迹报告中说到了常书记为一白血病女孩捐款看病,到处求医,感动了女孩的家人,也感动了村里的每位老百姓。做村官,就是要为老百姓做事情,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老百姓总有一天会被你所感动。大学生村官现在是农村基础工作的一支新型队伍,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始终会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常书记把蒋巷村的经济搞起来了,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村里的老百姓,因为正是有了这些可爱的百姓,蒋巷村才变得如此美好。作为村干部,在经济发达后,他时刻不忘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并全力推进“民心工程”。对社区中因病、事故、工伤致残等居民,村干部坚持每月开展“一对一”进家探访活动,逐步建立健全低保人群资料档案,保障困难居民基本生活权益。
常德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是很多。相较之下,我们的生活条件优越,但是总是乐不思蜀,不求上进,他却在艰苦的环境下还能开拓创新,他处处以身作则,无私奉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他为榜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学习,更要学习常德盛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时刻刻充满热情、激情,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争当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辛庄镇洞港泾村村民委员会
2010年12月7日
第5篇:学习常德盛事迹党员干部座谈会方案
学习常德盛事迹主题党课活动方案
为践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总体安排,有效落实书记责任清单,切实开展党员教育活动,通过积极学习先进人物事例,有效将学理论与学习身边典型相结合,现将召开关于学习常德盛事迹党员干部的党课培训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5年10月10日 地点:
二、参加人员 各村社区党委书记
三、党课议程 本次会议由 主持
1、播放常德盛事迹材料,主持人对常德盛作相关介绍;
2、由 进行党课授课,并组织学习常德盛在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稿。
3、后请各书记依次表态发言,结合自身谈一谈心得体会,及今后将如何开展基层工作。(每人控制在3分钟左右)
4、会后,各村社区需进行再教育,通过远程教育与党员集中活动日结合的形式,分别对常德盛事迹进行学习。要求拍摄照片,形成相应信息,并及时发送至街道办。
第6篇:耿家盛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文档
耿家盛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为深入贯彻落实香格里拉市总工会关于在广大职工中开展向耿家盛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要求,在职工中掀起学习先进典型的热潮,弘扬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激励我市粮食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岗位建功,4月12日下午,市XX局,XX局组织干部职工学习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
会议传达学习了《香格里拉市总工会关于在全市广大职工中开展向耿家盛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和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耿家盛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车工高级技师,参加工作 33年来,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忠诚党的事业,立足本职岗位,弘扬劳动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获得诸多荣誉称号,树立了新时期劳动伟大的崭新形象,为广大党员和职工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会议指出,耿家盛同志能够在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肯定,这与他爱岗敬业、勤学善思,勇于创新,努力进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通过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我们一要养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好习惯;二要养成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三要养成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好品质。
会议要求,参会的全体人员要落实好会议精神,深入学习领会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的深刻内涵,撰写心得体会,以先进为榜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 耿家盛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为选树先进典型,云南省总工会与云南冶金集团XX公司、云南冶金昆明重工XX公司组成联合调研组,对耿家盛同志的工作实绩进行了全面调研,在云南冶金昆明重工XX公司党委、纪委,云南冶金集团XX公司党委、纪委和省总工会逐级审核基础上,形成了《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现将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概述如下。
一、耿家盛同志基本情况
耿家盛,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10月生,云南冶金昆明重工XX公司(原昆明重机厂,以下简称昆重)车工高级技师。1982年毕业于昆明机床厂技校油漆专业,同年秋进入昆明铣床厂;1984年调入昆明重机厂,先后操作过车床、镗床、铣床和钻床。2019年5月被授予云南省机械工业技术能手称号;2019年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昆明地区选拔赛车工优秀技术技能选手称号,获云南省车工大赛第二名、车工技术能手称号,参加全国车工决赛获第十四名;2019年被评为首届昆明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19年被授予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2019年被授予兴滇技能人才、获首届兴滇人才奖2009年获全国重型机械行业高技能优秀工人称号;2019年被评为第一届昆明市名匠2019年获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奖励;2019年获国家人社部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授牌;2019年获云南省职工技师工作站授牌;2019年获云岭首席技师称号;2019年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云岭楷模、中国好人称号。
二、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
耿家盛同志的先进事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忠诚奉献 以德立人
昆重1958年奠基开工建厂,至今走过了57年,曾经有过辉煌,现在正是它发展的低谷期。一方面是职工人数的消长,在最高峰的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职工近5000人,一天几班倒,耿家盛说,而现在,全厂只有700多人。再一个是工人收入的锐减。今年我们订货不好,扣除五险一金后,发到手的工资比去年至少降低了20%到30%,还有很多工人工资更低。
在此情况下,对耿家盛的诱惑是,好几个学校来挖他,如果去学校教书,耿家盛的收入比现在高得多。耿家盛脑子里所谓的铁饭碗不是传统的单位、岗位,而是技能。
如果按良禽择木而栖的观念,耿家盛有充分的理由和条件离开昆重,他不仅有这个条件,更有这个能力,但是他却说,我不能、不会、也不可以这样做,我这代人很传统,有着强烈的感恩心和组织观念。他接着说:感恩心,就不用说了,没有昆重的培养造就,没有我的今天。按组织观念讲,除非组织根据工作需要来调动,按程序办理,否则,要我自己与其他单位私下交易,一拍屁股走人,抛下困难中的昆重,我做不出来,也做不到。
他的话,平实、平淡、平凡,昆重好的时候,我一个月也挣五六千元,现在遇到困难,收入少了,我就要离开它,企业犹如我的父母,能不能父母老了弱了,就不要自己的爹妈了?不能嘛。
除妹妹耿家豫外,耿家盛一家5口,一辈子都贡献给了昆重。父亲耿鼎曾是昆重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更是耿家三兄弟接触机械、走进昆重的启蒙者和领路人。耿家两代人陪伴着昆重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他们与昆重的情感悠远深长,无法割舍。
对企业的忠诚,在青年时期的耿家盛身上就有所体现。1991年,28岁的耿家盛随原模具分厂副厂长臧开衡一行8人,前往珠海工业发展总公司(格力集团前身)去做空调机模具,我们去了一年多,到1992年才回来。臧开衡记得,加工这个模具出了个插曲。其中一个工件因为图纸是复印的,看不清,加工时把零件做反了,模具的零件一旦废了,100%的废品。零件废了,要补铸件,但当时偌大的珠海竟然没有办法锻造,工期又紧,厂里找来一段圆钢,加工余量太大,需要磨去几十毫米,夸张说,是要把铁棒磨成绣花针,找谁做呢?找耿家盛来做。
臧开衡说,耿家盛用铣床铣,不停歇干了两昼夜,完活了,干之前,并没有说好给多少钱,他也不问,傻傻地就接过去干了。夜里凌晨1点,组装完毕,一试模,一模成功,这是模具制造过程中极其罕见的。一行8人,耿家盛的人品、技术表现最佳,第一个月工资就拿了3300元,是当时他在昆重的20倍以上。
珠海方面有意挽留耿家盛几人在格力发展,他们请大伙儿到珠海当时最高建筑拱北旋转餐厅喝晚茶商谈,表示愿意支付高出昆重几倍的工资。1992年春节,还把他们的家属接到珠海过年,带我们参观格力职工的新宿舍,诱惑的确很大。
最终,耿家盛回到了昆重。臧开衡说,家盛若留下,绝对是技术骨干,后来的发展不可限量,他对企业的贡献不会比在昆重少。珠海那一年,对我、对家盛都是一种考验和道德升华。
收入如此低,师傅还在坚守,我理解是他吃苦耐劳的性格和对企业感恩的表现,不然,我没法理解他。耿家盛的徒弟马自辉,其平静的语气里有困惑,更多的是敬仰。
(二)因材施刀 胜人一筹
磨刀是车工的基础。早年,刚刚入门的耿家盛被安排上夜班,白天闲着他心里发慌,于是在父亲的安排下,耿家盛跟着昆重第一位高级车工技师黄廷富学习磨刀。黄廷富是市劳动模范,是当时昆重公认的车工大王。黄师傅拿来一把车刀,站在砂轮机旁,一边磨,一边对耿家盛讲解动作和技术要领。刀磨好了,黄师傅把它递到耿家盛手里,让耿家盛照着磨。耿家盛仔细端详这把刀,觉得是件艺术品,刀子的前角、后角、主刀刃、副刀刃清晰可辨,特别是两条刀刃,铮亮、锋利,用它干活绝对又快又好。这是高手磨出的刀。
耿家盛找来几把报废的车刀,老老实实站在砂轮机前,照着师傅讲的要领,认认真真地磨。用报废车刀苦练了一个星期,耿家盛认为可以了,就把黄师傅此前磨好的、艺术品一般的那把刀拿出来,在刀子的另一端,照着师傅磨出的样子,把刀磨好。这是一把用于车削台阶的90度车刀,2019年5月,以耿家盛的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迁址新建,这把车刀就被陈列在耿家盛的作品柜里,成为了耿家盛的处女作。成天反反复复磨刀,反正就那几个动作,当时也觉得乏味无聊,每当这时,脑子里就有我父亲、我师傅教给我的话儿,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一般而言,活就不会差。
当然,经过后来很多年的积累,耿家盛才懂得父亲和师傅们强调的一把刀是什么意思,不是仅仅指把刀磨好,而是要因材施刀,要能针对不同工件的加工参数、不同的工件材质,或者客户的特殊要求选刀用刀。很多时候,常规的刀子用不上,得自己想办法制作刀具。耿家盛说,直到这时我才明白,好的车工得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思维要灵活,方式要多样,不能一成不变地应对工作。
耿家盛的工具柜里,保存着一卷数百米的橡筋,这条细如麻缕的橡筋条是他切削加工橡胶胶辊时产生的副产品。这卷橡筋条颠覆了外行对车床的刻板印象车床,只用来进行金属加工? 耿家盛说:车床可以加工的材料有很多,除了常规的金属,还有塑料、橡胶、木材。这卷橡皮筋是制作一个橡胶胶辊,从橡胶上切削下来的,当时,我针对这个胶辊的加工特点,感到一般的车刀做不了,喏,就自己发明了这样一把刀。
耿家盛从柜子里取出的车刀竟然是用一块锯片制成的。他说,常规的刀子主要是切削金属材料用的,对加工橡胶这种特殊材料,那些刀子用不了,橡胶材质软、弹性大,刀子一定要锋利,同时又要有刚性,我当时琢磨了好一段时间,心想用锯片试试,不想一试就成功了,还好使。
昆重现安装分公司范子文曾是耿家盛的直属领导,他评价耿家盛的技术特色时说:他的法宝就是刀,他的刀有很多是自己根据工件特殊性自制的,这是一般人不如他的原因。耿家盛成为车工大师的奥妙之一就是他和车刀的优良关系,即对车刀的打磨、使用和发明。
这也就是耿家盛传承并总结的一个秘笈,因材施刀。
(三)踏实肯钻 铸就全能
耿家盛是公认的工作效率高、和时间赛跑的人,他遵循精益操作理念,工作中追求低投入、高产出,这和多年的工作经验有关,关键在总结积累。比如,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在车床上加工零件,有的师傅从粗车第一刀开始到粗车结束,要停车测量数次,而耿家盛只需要一次就够了。他在机床手柄的刻度尺上打一个小孔,攻上螺纹,装上止动螺栓,巧妙地解决了多次测量的问题。
耿家盛十分注重加工前的准备工作。每次接到图纸,要先看清零件的复杂程度,然后再选择适合的刀具、工装、量具,准备工作越充分,工作起来越轻松。任务饱满时,他能够同时手工操作三台车床加工不同的零件,一天能干一百多个工时,这正是得益于他开机前做的大量准备工作。另外,耿家盛非常爱护他的机床,定期加油、换油,每天擦拭,优良的润滑延缓了磨损,确保了机床的精度,加工起零件来速度快、质量高。有的师傅不爱惜自己的设备,还时常朝设备发火,结果你操作习惯不好,设备肯定故障就多,哪里来的工作效率? 耿家盛肯钻、肯学、爱琢磨,是多年前就培养的习惯。
1985年,厂里分给车间一台新车床。这台车床一直放在角落里,没有派上用场。当时的车间主任叫吴尔能,耿家盛上夜班没床子可开,便跑去对吴尔能说:主任,车床放着不用太可惜了,我想开新车床。吴尔能笑笑,你自己去安装吧,装好了,车床就归你了。耿家盛马上找来手锤和钢钎,凿出地脚螺栓孔。他和机修工人一起校好水平,拧紧螺帽,把机器安装好了。从此,耿家盛在这台床子上一干就是十几年。机床是个大概念,它包括车、铣、刨、磨、镗、钻等多种常见机器,车床只是机床当中的一种。对于车床刚刚入门的耿家盛来说,车床的熟练只是为他打开了机床其他技术门类的一扇门。
1986年,模具车间来了一部T68型镗床,吴尔能问耿家盛想不想开?耿家盛说当然愿意,但镗床与车床大同之中有小异,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工作原理不同。操作方式的差异对耿家盛来说又是一个新课题,吴尔能就把耿家盛送到冶金分厂拜师学艺。这一来,1965年从浙江来支边的镗床操作工郑伟便成为耿家盛的第四位师傅。郑伟当时已从事镗工21年,郑伟印象中,耿家盛人品好,虚心好学,人聪明,喜欢动脑筋,不懂就问我,跟我学了两个月左右,就可以独立开镗床了。郑伟说,他带过6个徒弟,耿家盛是最好的那个,学习镗床要具备聪明、刻苦、勤快3个要素,耿家盛都有。学会了镗床,又为耿家盛增添了一技。2009年至2019年间,开落地镗的工人跳槽了,落地镗床没人开,拉丝机分公司的领导让耿家盛去开,我之前没开过落地镗,落地镗和此前的普通镗床不一样,全是按钮和旋钮操控,我用了4个小时仔细琢磨,才把它搞懂了。4个小时就掌握了落地镗,当然是以前学习操作T68打下的基础。现在,车、镗、铣、刨、磨,耿家盛是名符其实的全能机床工。但耿家盛本人只承认,只有镗床是他的另外一个专业,其他的均为副业。
(四)勇于创新 绩效致胜
1993年,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主要零件主弦杆长2500mm,要求四件一组长度一致,原加工工艺是在落地镗床上加工,效率低,费用高。耿家盛和工友研究制作了四件双V形铁,将主弦杆摞起来用T68镗床加工。同时通过改进刀具利用机床夹盘铣刀,将刀片主后角减小,再加强工件钢性,加大了吃刀深度和走刀量,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19年,耿家盛接受了某塑料厂一塑料挤出丝杆加工任务,其中,丝杆长为3040mm、外径130mm,底径为锥度,最小直径85mm,最大直径124mm。工件细长且外径小,加工刚性差,非常容易出废品。为了增加工件钢性,耿家盛制作了一个大型跟刀架,在加工底径的锥度时,由于没有靠模,他采用分段加工逐步切入,再用宽刃刀精车,最后用沙带磨削,使底径的表面粗糙度达Ra1.6,最终保证了产品质量。这一高难度加工技巧和创新方法赢得了昆重干部职工的称赞。
2019年,耿家盛加工橡胶设备绉片机的辊轴,由于加工难度太大,他改进机床挂轮,改装可调速电机,降低工件转速,自制高速铣头,将其固定在刀架上,利用小拖板的移动,消除工件正转与反转带来的综合间隙。改造后的设备以车代铣,加工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2019年以后,由于分公司缺乏技术员,耿家盛通过自学掌握了AutoCAD制图运用。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橡胶绉片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了塔机起升部分、圆筒设备上托轮座、重卷机滑槽等400余项零件生产工艺。在他的带动下,工作室成员杨祥、侯金富等人的丝杆多用切削装置、检验蜗杆牙型角对刀装置、螺纹加工快速返程法等创新项目,同样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技术革新,解决了部分产品噪声大、抖动、漏油、铸造缺陷等生产疑难问题,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
2019年,以耿家盛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高硬度合金堆焊机加工刀片正在申报国家创新项目,一种螺纹快速返程车加工方法等3项技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已获受理。
(五)薪火相传 下自成蹊
和所有的国企一样,昆重素有师带徒的传统。同样的,耿家盛从学徒时期开始,先后跟着朱凤仙、张录、黄廷富、郑伟学习车工、镗工技术。
1984年,我从铣床厂来到昆重做车工学徒,车间主任让张录做我的师傅。张录在当时的昆重也是车工大腕,对刚入厂、毫无实作经验的耿家盛,他认为不适合跟着他从车床的ABC学起,他让耿家盛先入门再来跟他学。于是,耿家盛先拜朱凤仙为师,跟着她从摇手柄开始学起。刚入门的耿家盛开始领悟到,车工这一行不简单。跟着朱凤仙学了两个月,车工大腕张录正式带着耿家盛学习车工技术,张录师傅一个人同时开着一部螺纹磨床、一部车床,他叫我守着开车床,有问题尽管问他。
5个月后,耿家盛想要独立干活,不曾想,因年轻胆大长了个教训。一天晚上,车床闲着,耿家盛一个人来到车间,我找好图纸、工件、刀子、量具,6点开机,干到夜里11点。第二天早上一上班,耿家盛十分忐忑,等着张录一顿狠狠的批评耿家盛昨晚擅自开班干活,车钢筋两头的螺纹,没有掌握好技巧,车速快,钢筋一甩,弯了。钢筋把车床尾部电气柜上的胶木开关给打坏了。这部车床是台湾产进口车床,是当时厂里重要的吃饭家伙,对张录这代爱惜公物如眼珠子的老工人来说,对设备的任何损坏都是罪过,当时心里很不安,以前曾听我父亲讲,一个老师傅不小心把镗床导轨拉毛了,一句话不说,回家收拾洗漱工具,等着去坐牢。所以,面对气头上的张录,耿家盛特别能够理解他的心情。这是张录爱企业、爱设备、爱徒弟给急的。张录教训完耿家盛,弯下身子,教给耿家盛一个方法,他仔仔细细地告诉我,以后再车类似细长条状工件,工件的后部一定要用木头固定好。耿家盛的另外一位师傅黄廷富,同样给青年时期的耿家盛产生了重要影响。黄师傅手上随时都拿着一团棉纱,一开始我搞不懂是什么意思,后来发现他即使上班,身上的衣服都是干干净净,才知道棉纱是揩手用的,其次是擦量具,也可以随时清洁车床上的导轨,保持设备洁净光滑。设备爱惜好了,对保证加工精度有好处。
在那个传统色彩较浓的岁月,师傅给徒弟所传播的,技术技能只是一方面,为人做事的风范更是师徒传承的重要内容。黄廷富和张录给耿家盛带来的不仅仅是车工技术,还有他们飘逸潇洒的做事派头,用今天的网络流行语说,就是一种范儿。
如今,师带徒仍然是昆重最常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以耿家盛为主导的名匠工作室的重点任务。2019年以来,在耿家盛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与50余青年名职工签订了师带徒协议,仅耿家盛1人每年平均带徒7人以上。通过他理论上的耐心讲解及手把手的操作帮带,目前,胡晓财、马自辉等青年职工已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
马自辉从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是耿家盛目前较认可的徒弟。马自辉承认,他选择昆重和师傅耿家盛有很大关系。除了所学专业原因,我师傅原来到我们学校讲过课,佩服他的技术,所以毕业就把简历投到了昆重。到厂里报到,师傅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干车工,要吃得苦。小马2019年7月进厂,至今除车床外,也能独立操作铣床、镗床。
在马自辉看来,耿家盛身上的很多优点都令他佩服:他能吃苦,经常带我们干到深夜。他做事不拖拉,日清日毕。他为人和气,一专多能,我们公司90%的设备他都能运用自如。传统的师带徒,由于师傅的文化局限性,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把工作实践或者经验上升为理论总结,做不到举一反三。具有大专学历的耿家盛克服了老一辈师傅的这种弱点。他把枯燥乏味的加工原理、刀具材质等理论提炼转化为通俗语言,一点点讲给徒弟听,再结合实际经验,教徒弟如何根据加工需要选择刀具角度、切削三要素和加工工艺,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直到徒弟可以独立操作。
(六)忧思未来 心怀感恩
自认为出身平凡、岗位平凡的耿家盛,当他站在了国家技能大师这一耀眼的人生巅峰,却始终未曾忘记忧国忧企。耿家盛首先有一个最现实的忧虑技术工人的青黄不接。我们厂周围,每天一早都有拿着锄头的农民工等着干零活,一天低于150元他就不干,高的一天要挣200多,我是高级技师,但一个月到手的收入,低的时候没有一个农民工高。耿家盛有些担忧,前年我们分公司分来大中专学生17个,到现在没剩几个了,甚至有的青工家长到车间一看,就对孩子说,走了,别干了。技术工人不吃香了。马自辉从2019年7月进厂到现在,是在耿家盛这儿学技术比较长的徒弟之一。大多数学生,来一段时间,充其量三四年,就走得差不多了。马自辉属于耿家盛目前最喜欢的弟子,可惜这样的弟子不多。这几个月活少,小马一个月拿到手的收入就一千元多一点,小伙子不容易。收入太低,耿家盛担心马自辉也留不住。
2019年5月,在公司召开的一次座谈调研会上,耿家盛就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我们操作工人年纪大了,基本都在40岁以上,一个钉子一个眼,我们要是生病了,我们歇几天,车床就要停几天。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学技术,进厂一两年就走了,企业留不住人,没有后备人才,怎么办? 耿家盛还有一个忧国忧民的大情怀。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19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耿家盛作为产业工人的代表,先后两次来到北京**的观礼台。好学、肯钻的耿家盛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机会,两次受邀出席阅兵典礼,耿家盛把它视为观摩国家军事工业成就的绝佳机会。
2019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典礼盛况空前。从早上6点多就进入现场,端坐在**广场旗杆一侧,耿家盛习惯以一个机械加工工人车工兼油漆工的眼光去打量眼前这些代表国防工业最高水平的武器,比如漆水、外形结构、机械走合部分,甚至粗糙度看了兵器展示,很震撼,觉得这些东西如果搁在我们厂做,肯定做不出来,为啥?咱们没有生产这些一流产品的装备。耿家盛说,他观察得很细,这次我注意到出现了蓝色的坦克,2009年10.1阅兵那次没有出现这种武警用的坦克。这是一定的,阅兵所展示的装备当然是一个国家现代工业在各个领域的最高成就。全世界工人阶级的导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曾在其著作《反杜林论》一书中这样论述,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一个浮在水上的工厂。未必读过恩格斯的著作,但工人出身的耿家盛也懂得这个道理,只不过,耿家盛是从机械加工的角度,用自己过去33年的工作经验一点一滴去读懂的,工业不发达,军械制造也肯定落后,家伙不好使,保卫国家那是空话。两次受邀参加阅兵典礼,耿家盛倍感荣幸,虽然两次都要在烈日炎炎下,不吃不喝,坐5个多小时,我很值,看到了好多令人激动的工业产品,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制造工人的自豪、责任与自省。器不如人的背后,是艺不如人。在33年的工作经历及个人成长当中,耿家盛始终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企业发展、与工业文明、与国家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两次参加阅兵观礼,耿家盛深沉地感到,祖国繁荣产业工人自信豪迈;国家要实现强大复兴,需要产业工人更执著的担当、更无畏的付出、更卓越的成就。因为心怀忧虑,所以更懂感恩。
常德盛先进事迹
学习常德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吴宗村青年学习常德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盛春德先进事迹(共7篇)
王盛先进事迹心得(共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