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竞选州长读后感
权利
--读《竞选州长》有感
六(3)班魏铭
权力是一个恐怖的东西。在追求权利的路上,许多人不择手段,可以把一个清白的竞选者说得无恶不作。在读了《竞选州长》后我更有了深一步的体会。
马克`吐温先生,重重磨难后被提名为纽约州州长候选人,代表独立党参加竞选。他自我感觉名声不错,相较其他两位靠一人得势而升天的竞选者有显著优势。然而,几家报社受另两位竞选者指示接二连三诽谤他,说他是“臭名昭著的伪证犯,蒙大那小偷,盗尸犯,酗酒狂,肮脏的贿赂犯以及恶心的讹诈犯”…马克吐温感到极度愤怒,可也十分无奈。就连“证据”都有了。最后不不得不递交出竞选的声明。
回头看吧,再让我们仔细地审视这个世界吧,事实摆在你的眼前,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太阳却尚未得到光明的世界。尽管现在没有出现过文章中所介绍的事情,但不可否认黑暗仍然笼罩着这个世界。黑暗的根源就是钱和权,有了权就有了钱,有了钱就能够得到权。有了权力,就可以行职务之便收受贿赂,就可以偷工减料贪去工程项目的钱,有了金钱,就可以收买官员办事,就可以弄来个一官半职当当。或许人之初,的确是性本善的,可将来置身于社会当中,谁又能避免而不被黑暗所污蚀呢?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在中国官员以前管得没那么严时,每个人都削尖了脑袋往纪委(纪律检查委员会)里钻。起初我也不明白。我总会问纪委的工资会高些吗?为什都想去纪委?现在我明白了。纪委就是管下面公务员的。并不比其他人轻松。
恕我直言,就因为没有人管他们。自由,想怎样都行。本书中的另两位竞选者或许也是这样想的。
毕竟那时是旧社会,现在的社会或许这样的现象也少了。可还是因为管得严了。权利还是一块磁石吸引着那些铁块。
第2篇:竞选州长读后感_读后感
《竞选州长》读后感300字_300字读后感
这几天,我在读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集。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竞选州长》。为什么?
刚开始读时,我和马克.吐温先生一样,肯定州长非他莫属,因为另两位先生近年已将各种无耻勾当看作家常便饭,所以我接着往下看。
可看到第二页时,我发现事情并非我想象的那么简单:马克.吐温先生吃早饭时在报纸上看到一段消息,令他无比惊惶:伪证罪——1863年,有34人证明马克.吐温先生企图霸占一位穷寡妇和一群孩子生活唯一资源-一小块芭蕉地……他愿意交代吗?马克.吐温先生不敢相信,便就这么过去了一天。
第2天,第3天……几乎每天都有一则关于他的丑闻,将他称为“臭名昭著的伪证狂吐温”、“盗尸狂吐温”……还有许多佚名信。
马克.吐温先生放弃了竞选,他在退出竞选的声明上写着:“你忠实的朋友,过去是好人,现在却成了臭名昭著的伪证狂、蒙大那小偷、盗尸狂、酗酒狂、肮脏的贿赂犯和恶心的讹诈犯——马克.吐温”
读完这个故事,我很气愤,没有想到有些人为了竞选竟在报纸上刊登一些有的没的,真不诚实。这时,我才体会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诚实。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500字_500字读后感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
一本好书,让我们受益匪浅。它们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也不限于感受到社会生活各式各样的人性,它们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净化着我们的心灵;也是一轮轮明亮的太阳,照亮着我们的前程。《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它把这沉甸甸的智慧化作一个又一个的文字,一段一段的小节,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一本好书交给了我。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由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所著。记述了主人公阿辽沙因父亲去世,而迫不得已来到外祖父家,在本应该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遭到外祖父的殴打,看到舅舅们为外祖父将来要留给他们的遗产勾心斗角,断裂了兄弟感情;同时,也感受到了外祖母对他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失去了童年时该有的绚丽的色彩。随着阿辽沙一天天的成长,他不得不外出打工,在鞋店当徒弟、给画师当帮工、到轮船上洗碗……做着远远超于自己年龄的活,饱尝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不知不觉间,他爱上了读书,他的读书生涯也由此开始,他先来到喀山市寻找心中的大学,寻求读书学习,但一切都是浮影,他需要维持生计,其实,他早已进入了社会大学的生活,只不过这个大学竞争更加激烈,比拼更加残酷而已。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自传三部曲充满着坎坷和艰辛,让我看到了阿辽沙的成长中那股积极向上的精神。而在文中经过生活磨练变得坚强而善良,勇敢而自信的阿辽沙正是生活中的高尔基。他曾经说过:“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确,只有苦难,才能让我们意志坚定,心胸宽容坦荡。没有猛烈的暴风雨,就没有缤纷的彩虹;没有环境的考验,就没有动物的进化;没有困难的磨练,就会被他人替代……即使高尔基在这么多困难面前,仍然不忘用心读书。“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梦想大学生活,甚至甘愿忍受任何拷打”可见,高尔基从小就和书本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愿意用一顿毒打来换取看书的权利;他愿意用休息时间来换取阅读的时间;他愿意遭人侮辱来换取一本好书……这样意志坚定、热爱阅读的高尔基怎么不会站在世界文学的金字塔的顶端呢?
人生就像一次航海,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有大风大浪,有许许多多绊脚的礁石,只要能有一颗坚定自信、从容不迫的心和用书本不断充实自己大脑的精神,就可以在航海的路上越走越远。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读后感300字_300字读后感
拜伦曾说过“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道。”在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就塑造了一位逆境成才的阿穆沙,他在三岁时,就已失去父爱,母亲也离他而去,可是外祖母给予他温暖,他的祖父比他去当乞丐,两个舅舅要分家,这让外祖父更加自私,残暴,心狠手辣。阿穆沙也开始了他的艰苦生活,在面包店打工,最终他在大学里取得了成功!这一本书不但是在说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还可以衬托出俄罗斯19世纪时,俄国人民,特别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人是经过种种磨练后走向新生活。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一本书令人意味深长,让我觉得,自己的童年比高尔基幸福,快乐得多,我要珍惜这一段美好的时间。还要 像高尔基,一样喜爱读书,正如他所说“读了一本书,就想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学会如何坚强起来,保护自己,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敢于向困难挑战。
在生活中,当我在做鸡蛋皮时,由于蛋皮太薄,导致在拿蛋皮时,有一小部分不小心粘在了勺子上,我手忙脚乱地拿着皮,心中犹如有一把大火在燃烧着。越来越越热。唉,只好重做啦,我又做了一个,可还是失败了。我有些灰心了,可是我不甘心,又做了一个,呵呵,成功啦!我开心极了!原来只要肯花时间,有持之以恒的耐力就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好!
这本书就想一瓢清澈的水,洒在我脸上:犹如一阵迷人的花香,使我陶醉在知识的海洋;犹如那清新的空气,然我再一次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第3篇:竞选州长
竞选州长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2、分析“我”最终放弃竞选的原因。
3、初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作品里,比之诗歌、戏剧、散文,同学们更喜爱小说。为什么呢?因为小说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具体的人物形象。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欣赏一篇外国小说——《竞选州长》,作者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介绍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对学生提出要求:
1、注意字词的读音。
2、思考:
⑴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
⑵若将题目改为“一次„„的竞选”,其中省略的地方根据课文的内容,可填什么词语?
三、读完课文后正音,讨论上述问题。 ① 小说主要描写一个独立党人——“我”参加竞选州长活动而遭到种种指控、诬蔑和恐吓,以致最后退出竞选的过程。主要人物是“我”。
②根据课文内容,为“一次„„的竞选”中省略的部分填写恰当的词语。
如生答“虚伪”、“所谓的‘民主’”等即可达到初读课文的要求。(只要是反映对课文的基本理解即可,这是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思考的一种方法或手段)
③列出应掌握的字、词,学生根据自己找的进行整理,对照落实。
缄默、隐衷、谰言、玷污、大事渲染、鼎沸、声名狼藉、偃旗息鼓、甘拜下风
动辄、相提并论、不知所措、居心险恶、悲恸、讹诈
四、学生默读课文,然后二人一组讨论“我”为什么“放弃竞选”。
教师可设计一些小题目帮助学生思考:
1、小说的参加竞选的人物都有谁?
2、概括课文内容,找出对方给我定的莫须有的罪名 实际情况
(投影)
a 伪证罪 无中生有,纯属诬蔑
b 偷窃罪 “我”没到过蒙大拿
c 盗尸罪 没有诽谤过霍夫曼的祖父
d 酒疯症 “我”已整整三年没有喝酒
e 贿赂罪 硬栽到“我”头上
f 讹诈罪 准备“答复”指控和谣言
g 纵火罪 恶意中伤
h谋财害命
i 以权谋私 准备“答复”的念头动摇
j 九儿寻父 无耻的迫害
对罪状分析,教师可就前两条罪状详加讲解、剖析,做示范,余下指导学生分析完成。
第一条罪状:伪证罪。时、地、证人俱全。引文内容概括:要从一个贫苦的土著寡妇及其无依无靠的儿女手里夺取一块贫瘠的香蕉园。实际情况是:“我”一辈子也没有到过交趾支那,瓦卡瓦克“我”也没听说过,至于香蕉园,“我”简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这是“残酷无情的污蔑”!“我”受诬蔑时的心情是:“我诧异得要爆炸”,被“弄得精神错乱,不知所措”。引文所言“罪行”发生在好几年前的遥远的交趾支那,谁能去核实?指控者貌似仗义执言,为孤儿寡妇伸冤,不明真相的公众当然易被欺骗。小说中,这才仅仅是造谣诬蔑的开始,紧接着还有更卑劣、更离奇的事在后头,从而层层推进情节的发展。
第二条罪状:偷窃罪。引文内容概括:在蒙大拿偷窃且遭刑罚。人证、物证一应俱全。实际情况是,“我”一辈子也没到过蒙大拿。心情感受是:“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就“提心吊胆”,“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
第三条罪状:诽谤罪。(比偷窃罪又升格了)引文的内容概括:“我”诬蔑德高望重的党的领袖霍夫曼的祖父。实际情况是:“可以把手按在《圣经》上发誓”,“从来没有诽谤过”,“从来没有听说他,也从来没有提到过他”。心情当然是挺激动。
第四条罪状:酒疯子。(较前又升一级)引文内容概括:“我”在竞选前花天酒地。实际情况是:“我”已经整整三年没有尝过酒了。心情是:“我”听到“酒疯子”的诨名已不感苦恼,对挨骂也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了。
第五条罪状:贿赂罪。第六条讹诈罪。“舆论鼎沸”,“我”似乎成了真罪人,而且可怕至极,也默认了,永远也不能翻供了。“我”深感羞辱,“想摆脱这种攻击,简直没有办法”。
教师小结:①上述六条罪状是可证明“我”是个罪人了。可造谣者不容“我”有片刻的喘息,接着又推出了四大罪状,把小说推入高潮。
分析后四条罪状:纵火罪、谋杀罪、罪、九儿寻父。
要点:①前面六条罪状已将“我”全面定罪了,而这后四条罪状又欲置“我”于死地,因为这四条是触犯刑律的。②“九地寻父”是迫害“我”到了极点,摧毁了“我”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自尊。一个清白无辜的“我”变成罪犯,“对各式各样可耻罪行都习以为常”的约翰·霍夫曼和斯图阿特·伍德福二位却变成了“正人君子”。③“我”对这一大串晦气头衔深感羞辱,虽认识到是一堆无稽的指控和下流恶毒的谣言攻击,但还是幻想用正常的手段来作答复,表现了“我”的老实乃至迂腐,这就注定了“我”在政治上肯定垮台的命运。(投影总结罪状由轻到重)
2、“我”开始与斯图阿特·伍德福和约翰·霍夫曼竞选时是怎样想的?
明确:①“我”暗自“得意”,以为自己“声望还好”,胜过那两位先生。②“我”的心理越来越烦乱,觉得自己与那两位“对各式各样可耻的罪行都习以为常”的政客竞选,有损于自己的声誉和自尊,不希望让自己的名字与他们“相提并论地到处传播”。
3、开端部分引用祖母的信,作用是什么?答:证明“我”是个清白的人。
4、故事的结局怎样?“我”满怀懊恼,放弃竞选。
5、理清情节结构(投影)
五、集体讨论
在讨论基础上,教师明确放弃竞选的原因:竞选之初,“:我”的心情是高兴的,而且觉得有把握。因为“我”自己觉得比起另外两个对手来“声望还好”“生平没有干过一桩可羞的事情”;而两位对手“显然„„习以为常”,按竞选条件,“我”当选应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对方报纸接二连三的对“我”造谣、诬陷,先后罗列六大罪名,并把烧死病人、谋害叔父、收刮弃婴等一大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到“我”的头上,最后竟唆使九个各种肤色的小孩,齐登讲台,叫“我”爸爸,弄得我狼狈不堪。这样“我”简直不知所措,独立党的报刊主编和领袖们也都动摇害怕了,于是“我”自认晦气,偃旗息鼓退出竞选。
六、理解本文的主题
请学生根据以上分析,归纳这篇小说的主题。(这篇小说,通过描写“我”参加纽约州州长竞选而遭到一连串卑鄙无耻的诽谤和中伤的故事,有力揭露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虚伪,一个正派、清白的老实人在竞选中成了最不正派、最不清白的“罪人”,这就告诉人们资本主义的所谓“自由竞选”、“民主政治”不过是资产阶级政客争权夺利、残酷倾轧的遮羞布。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结尾引用了“信”的签名,作用何在?
答:用签名作结,把对方列举的罪名—一列出,将现在与过去对比,点出参加竞选的“我”招致的后果令人哑然失笑,留下广泛的联想余地,起到深刻揭示与突出主题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夸张和讽刺的语言风格。
2、了解本文独特的结构形式。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指定朗读水平较高的男生读“我”的叙述部分,祖母的回信请一位女生读,要求根据内容突出语调和感情。
听读时思考: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用笔在书上画出体现语言特点的语句。
二、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集体朗读,自由发言。
学生会很快答出这篇小说所具有的夸张和讽刺的语言特色。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这种语言特点的例子,能做一点简要的分析和说明。
例:a、夸张:
㈠课文有时把两种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如:
⑴作者故意把香蕉园与袋鼠相提并论,是写“我”气糊涂了吗?(极力渲染“我”压根儿就不知道香蕉园,突出对方的造谣、污蔑。)
㈡用比喻的修辞进行夸张。如:
⑵于是,我渐渐对报纸有了戒心„„(极力渲染我的恐惧心理,同时暴露对方恶意中伤的阴险狠毒。)
㈢罪行离奇,荒诞,故意夸大罪行(运用不可能落实的精确数字、故意夸大因果之间的反差)。如:
⑶指控“我”诈骗香蕉园一案,发生在相隔万里的异国他村,根本无法查实,但证人却精确到有34人之多。(对被资产阶级政客收买的报纸的胡编乱造行为进行夸张暴光。)
⑷指控“我”烧毁疯人院,为的是它妨碍了我的住宅视线,恶果尽量夸大,作案的动机和原因尽量缩小,这种因果反差是人一看便知是无稽之谈。
⑸指控“九儿寻父”。九个不同肤色的小孩同时来到集会的讲台上,除了阴谋之外,怎么可能呢?(揭露了对方完全是在捏造,突出显示了捏造者的无耻下流。)
b、讽刺:含蓄和嘲弄。如:
⑴写斯图阿特之流:“即令他们„„”这是含蓄的讽刺,就是说他们是专干不名誉的事的。
⑵“当天夜里就有一群„„由后门逃出去。”小说不把深夜闯入“我”家、对“我”进行人身威胁的人写成暴徒、强盗,而说是“受了污蔑和侮辱的公众”“满腔义愤”地来惩治“盗尸犯”,不过“走的时候把能带走的财物都拿去了”,这就是一种含蓄的嘲弄。
投影练习:下列文字是根据课文改写的,它们与原文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①我没有去过交趾支那,没听说过瓦卡瓦克,没见过香蕉园。
②于是我渐渐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来就觉得害怕了。
③当天夜里就有一群人冲进我的房子,我吓得逃走了。
④我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直到读者不要看。 答案:投影
三、了解本文独特的结构形式。
提问:这篇小说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小说,从形式上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明确:这篇小说情节结构不同于前面学过的小说。全篇是靠摘引大量的报刊、信件的原文加上“我”的大量独白,构成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文列举了“我”的罪状,罪名一个比一个严重,把“我”从清白的“正人君子”推向“罪大恶极”,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思考,讨论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
提问:这篇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就是作者的名字,二者是不是一个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文中的马克·吐温不是作者。作者在小说中采用第一人称,主人公就用自己的名字,增强了现身说法的真实感和幽默感。(使人觉得“我”就是作者,他亲身遭受了种种不幸,使人同情他的遭遇,痛恨那些无耻的流氓。)
布置作业:投影
第4篇:三狂州长
“三狂州长”们能否“断子绝孙”
2011年09月27日 08:03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张永恒
、
9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张永恒(人民日报海外版)
“三狂州长”指的是刚刚落马的云南楚雄州原州长杨红卫。本文貌似“恶毒”的标题并非我诅咒杨红卫无后,而是真诚希望,像杨红卫这样的“三狂州长”在官场从此绝迹。
“三狂州长”的新闻,总让我想起“五毒书记”的旧闻。此人名曰张二江,仕途颇顺,后来却因“五毒书记”之称名扬天下。据报道,张二江在担任丹江口市市长、市委书记和天门市市委书记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疯狂收受贿赂。但与钱相比,张二江收受更多的是“性贿赂”。据称,与他发生不正当关系的女性达上百人。2001年,张二江案发被捕。
从“五毒书记”到“三狂州长”,中间正好整整10年,10年过去了,“五毒书记”依然“后继有人”,“三狂州长”有过之而无不及。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仅是瞬间,但这10年是我们反腐不断推向深入的10年,也是各种贪污受贿手段不断翻新的10年。
云南省专案人员向采访此案的记者透露,“吸毒州长”杨红卫的根本问题在于“三狂”:一是狂热,不顾实际招商引资上项目,狂热追求政绩工程;二是狂妄,视纪律、法律为“儿戏”,甚至威胁要给纪检监察部门“断炊”,全然没有“敬畏之心”;三是狂欢,极尽寻欢作乐之能事,吸食毒品,与数十名女性有不正当关系。
读了这篇新闻,心中五味杂陈。我很想补充一句,这位“三狂州长”的根本问题还在于,我们的官员监督环节对这位“三狂州长”形同虚设,他治下的楚雄州百姓无法监督他,他领导下的楚雄官场不敢监督他,他的上级纪委机关因为“山高皇帝远”不能监督他。没有监督的权力,无论是“五毒书记”还是“三狂州长”,大概用起来都很爽。
从地图上看,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距离省会昆明160公里。云南又偏居中国西南。这就说明,无论在北国还是中原,甚至偏远如楚雄,权力的性质都是一样的,只要是绝对的、没有监督的,一定就有腐败。刚刚落马的“三狂州长”,给我们提供了反腐的新标本。反腐思路要从简单的“事后惩治”转向“事前预防”,让人民有权监督,让干部同事敢于监督,让上级纪委监察机关能够监督。非此,“三狂州长”不可能在官场“断子绝孙”。 听说,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的“五毒书记”张二江在狱中发奋著书,经过不断立功减刑,已于2010年底出狱,“三狂州长”杨红卫即将面临的,恐怕也是漫长的牢狱之灾。唐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感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希望我们的各级官员,在行使权力时自重,莫要走这条“后人复哀后人”的险途。
第5篇:《一个州长的疯狂》观后感
《一个州长的疯狂》观后感
3月17日,我局组织干部职工认真观看了警示教育片《一个州长的疯狂》,使我受到了一次生动的警示教育,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进一步强化了不断加强自身廉政建设的意识。
本片通过鞭辟入里的剖析和丰富翔实的资料,深刻揭露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原州长杨红卫,利用职务便利大肆受贿的犯罪事实,揭示了杨红卫从一名年轻有为的党员领导干部最终沦落为腐败分子的沉沦轨迹。细细想想,杨红卫与所有落马贪官的堕落轨迹并没有什么差异之处。杨红卫作为一州之长,违背科学发展,大搞劳命伤财的形象工程,其个人官德缺失,行为失范,道德沦丧,一步步地将自己送入了地狱之门。
从该警示教育片中不难看出,杨红卫无视党和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是把权力当成了他们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工具。从而不顾群众利益,弄虚作假,独断专行,横行霸道,腐化堕落,不仅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而且使人民群众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失。做为一名机关干部,我们应该不断增强政治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面增强对拒腐防变的认识,树立牢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权利观,做到自重、自律、自警。
当看到杨红卫痛心疾首的忏悔时,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我相信,没有谁生下来就是腐败的,生下来就准备去贪赃枉法,通常是小不善的累积最终导致了大恶。一包烟、一瓶酒,正常人情世事,仿佛没什么,可很多时候导致腐败的正是这些。勿以恶小而为之,小人情会变成大人情,会变成我们还不起的债。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我要时刻以这些落马的干部为警戒,对待事情要谨小慎微,从小处着手加强自己的自律能力。
欲望和贪婪都是人的本性,权力本没有好坏之分,好人用其为人民服务,坏人用来为非作歹。一个人如果有尺寸,有底线,心中自有规矩,那么他的信念就是坚定的,就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自觉的自我克制,带着敬畏的心态来生活。如果一个人没有内心精神上的提高,失去了敬畏心态就是可怕的,不在乎道理,不计较手段,就会为了金钱和美色,牺牲道德和良知,疯狂过后必将是灭亡。
杭州读后感
竞赛读后感
《泉州古厝》读后感
泉州读后感(共6篇)
长恨歌读后感 精选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