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马尔克斯巨翅老人读后感 热度: 马尔克斯作品的读后感 热度: 英国小说《格列佛游记》读后感六篇 热度: 《时间简史》读后感范例10篇 热度: 《时间简史》2022读后感范文 热度:它讲述的是一个很长很长的爱情故事,它写尽了世间情感百态,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横亘半生的爱情,也是一个男人和他遇到的无数个女人之间纠缠不清的情仇爱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
现在仍记得当时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但转念一想,一艘挂着霍乱旗号的大船和两对不被世俗接受的情侣,本应承载着死亡的霍乱和孕育着甜蜜生气的爱情就这样在我的心中交融的如此的淳朴自然,情不自禁的产生一种高潮戛然而止的跌落感,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因之前刚刚勉强的读完了《百年孤独》,像我这样的文界小雏读不出其十之一实感惭愧。正是怀着这种忐忑,翻开《霍乱时期的爱情》。相近的时代背景──战争、霍乱,不由感到审美疲乏。而刚开始部分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好友的自杀,虽也与爱情相关,但完全猜不出作者用意,不禁加深了对作者马尔克斯的崇敬之情。而之后随着主角陆陆续续的显现身份,不禁心中自信了些许,到时能看懂之半成了。直至迷恋其至读完,不过一周尔。
标题简单易懂,背景霍乱──一种在南美哥伦比亚非常流行的传染病,主人公是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一位初始非常贫穷,后来成为哥伦比亚喀他基纳著名的绅士。费尔明娜·达萨──一位集美貌与气质的奇女子。胡维纳尔·乌尔比诺──一位受人爱戴家境殷实医术精湛的医生。故事在记述了好友自杀后便如画卷般展开了。
一个怡人气候的的下午,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遇见了那个令他一辈子难忘的姑娘费尔明娜,今后的日子里他通过书信经费尔明娜的埃斯科拉斯蒂卡·达萨姑妈之手交由费尔明娜,因而一段单纯美好的爱情便展开了。但有一天,费尔明娜被其父亲──一位世俗且无文化的商人发现,先是遣送了阿斯科拉斯蒂卡姑妈,再在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协商不成后便带着费尔明娜开启了数年的旅行,实则想让时间冲去一切。令人费解的是在旅途中费尔明娜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以电报形式通信,更加深了爱情,但这种想象性质居多的爱情终究会被现实填埋。因而才发生了现实中相见幻想的破灭,最终在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痛苦哀嚎中结束了这段青涩的感情。随后费尔明娜嫁给了乌尔比诺医生,而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则是在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与多位女性的有染消除了思念的寂寞后逐步成为了其舅舅公司的继承人。
另一个高潮则发生在乌尔比诺医生去世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通过与费尔明娜就人生问题的探讨中逐步的将当年弱小不自信的形象抹去后,读后感.建立了一位智慧有思想深度的绅士形象,重燃了当年并未完全熄灭的爱情之火,因而在朦胧的月色中,一艘挂着霍乱的大船承载着自由的爱情驶向远方,甲板上正是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和费尔明娜·达萨。
当时印象最深或者说最有疑惑地便是分离后恋人的重逢竟然是以悲剧结束。看完后仔细斟酌再联系一些网上的见解,心中便有了答案。因为长期恋人相隔两地,并且以电报形式来往,不免对心中的意中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美化。而旅途上的酸楚与痛苦则让费尔明娜从小公主变得更加的注重物质的成熟女性。因而在代笔人门廊当费尔明娜看到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那张不自信的、对爱都有些恐惧时的穷困面庞时,心中光辉浪漫绅士光辉形象的坍塌所带来的失落感促成了分手的决定。而之后更是很快的嫁给了乌尔比诺医生度完蜜月后更是有了孩子,这更造成了决定的不可挽回。
我很喜欢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这份坚持。在爱情失意后每日写诗,加深了对人生、对生命、对爱情的感悟,而正是这份感悟使得其重获费尔明娜的倾心。
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2
如果不是担心通宵阅读严重影响健康,打乱正常的生活秩序,我想能用一个晚上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与《百年孤独》不同,这本书的写法确乎是现实主义手法,题材又是爱情,加之作者超强的文字功底和翻译者较高的翻译水平,阅读这本书确实毫不费劲,文字直接就从眼里钻进脑子里,闯进心灵。概言之,这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书,也是工作以来可以让我一口气读完的少数几本书之一。
不过读完之后,却异乎寻常的平静,没有心灵的震撼,只是口中泛起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难道这就是作者让我们品尝的其所谓的“一生一世”的爱情的况味?
马尔克斯曾经低调地表示,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与此同时,他在暗地里鼓足了野心,要穷尽这个题材的一切可能:暗恋、初恋、失恋、单恋、等待、殉情、丧偶、婚外恋、夫妻亲情、露水姻缘、黄昏暮情、老少畸爱……
的确他做到了,这本书如同烹饪大师精心制作的一道爱情大杂烩,让我们品尝各式各样爱的况味,这种各式各样的爱穿插于一段如马拉松式的爱情长跑中,沿途的花花草草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来不及欣赏更谈不上品味。好在虽歧路众多却始终不偏离主干道:初恋、失恋、单恋,漫长的等待最终迎来了黄昏暮情,似乎所有的菜肴都是为了这最后端上来的主食而准备,旨在让这所谓“一生一世”的爱恋能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只可惜等到这主食端上来,我的胃已经被陆续填进去的各式菜肴填得满满的,无论这主食是多么诱人,却不得不无可奈何地硬着头皮拿起筷子夹进口里细细咀嚼,只是因为文字本身的吸引和阅读的惯性,或许潜意识里还是不想扫作者的兴。
这本书让我稍稍有些感动的还是医生对妻子的爱,尤其是新婚初夜的那种耐心的等待,一步步地引导。或许是我的内心总是渴望一些灿烂光明的东西吧。其他的爱,尤其是纠缠一辈子的那种伺机而动的单恋,让我感觉很压抑,很阴郁,很变态。那不是爱,而是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和变态的自我满足。阿里萨绝对不是一个爱情的守护神,而是一个爱情的野心家。他像一个影子一样活在这个世界上,追逐着爱情的生香活态却以他的自私与阴郁玷污了纯碎的爱情。当然私生子的出身和初恋的失败令人同情,单恋和暗恋的压抑需要寻找发泄的突破口,这都可以让人原谅,但是黄昏暮情中的情却让人怀疑,幸福的获得不是靠情的动人而只是靠心思与技巧。
打字机打出的恰如其分的商函式信件又怎么能让人产生爱的想象,精心挑选的白玫瑰规避了爱的含义,这时候他对她的追求已经没有了热烈和真挚的爱而只是费劲心思想得到而已,与其说他是追求者不如说是一个阴谋家,乘虚而入,费劲心思,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他得到了她,相隔半个世纪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且两人在行为上和心灵上似乎达到了高度的默契,她不用任何表示,他都能猜出她的心思,这暮年晚情看起来温馨而幸福。但即使是两个老人看似温馨的黄昏恋也无法感动我,看穿了,说白了,不过是一种彼此需求的满足。更深层次地探讨,这不像是作者所言的“老式的幸福的爱情”,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政治家的一次高明的外交,我甚至怀疑,作为一位主张“介入”,声称自己一生中的所有行为都是政治行为的作家,马尔克斯笔下的爱情,会不会只是一个别有企图的政治托词。
说实在的,这个精心虚构的三角恋故事,还不如真实发生的林徽因、金岳霖和梁思成三人之间的感情让人心灵震撼并得以净化。黄昏暮情因精心布局而感觉过于造作不够自然,还不如我爷爷奶奶一辈子平平淡淡的感情让我觉得真挚而亲切。“一生一世”几个字作为此书的结束也让我觉得有些仓促而草率。我不喜欢那种阴郁而压抑的暗恋单恋和费尽心思历尽曲折而最终获得的爱。我认为:爱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琐屑逐渐消磨至平淡随着生命的日渐衰老最后变成彼此的相互依赖。因此,从内心里我是希望作者能够安排女主角在丈夫死后面对初恋情人的追求毅然而然地拒绝,守寡至死。就如同看《红楼梦》时希望贾宝玉在掀开盖头发觉新娘不是林黛玉时毅然决然地冲出家门去庙里做和尚一般。以后的情节发展是我不想看到的。续作不过是狗尾续貂,继续编故事感觉就有些勉强与牵强。
虽然马尔克斯自称这是他最好的作品,是他发自内心的创作,虽然这部书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纽约时报》评价它光芒闪耀、令人心碎,但我不觉得这是大师的成功之作,光怪陆离而非光芒闪耀,读之让人压抑而不是令人心碎。虽然他的烹饪技巧让我觉得能一口吞下他精心制作的爱情大餐,但是我却觉得这道爱情大餐过于丰盛和庞杂,五味俱全却又说不出到底是什么滋味,让人难以消化,还不如淡而无味的白米粥和山间涓涓流淌的小溪流让人心旷神怡耳清目明继而回味无穷。我想如果书中不出现三角恋而是以医生和女主角的爱情婚姻故事展开情节,或许更能打动我。真正的爱情其实不需要引起强烈的心灵震撼,而是如春风化雨,沁人心田。
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3
因为我太懒了,开博这么久了才有一两篇文章,所以我就把一篇假期作业,读书报告,放上来。由于字数要求2000以上,我拼接了一些从网上下的资料。不过那些个人评论是我写的,相信读者可以看得出来。
最近,有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书。说是他不久前才看完的,很有感触。他想和我探讨一番,于是让我也阅读一下。这是由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编著的。
提到马尔克斯,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那获得诺贝尔大奖的。而这部作品正是作者在获奖后,经过呕心沥血的两年创作,诞生的又一佳作!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的是小说写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爱的故事。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故事其中又穿插了不同类型的爱情,而透过各种爱情, 甚至,“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小说表现的是哥伦比亚的历史,是哥伦比亚人自己破坏哥伦比亚的历史。
有评论说,这是“我们时代的爱情大全”,“一部爱情专著,一部涉及当时政治观点,穿插着爱情,霍乱和战争的故事”。
于是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随着作者的笔触,进入到故事中。在经过五天细细品味后,我完成了对这本书的阅读,可这书里的故事却带给我无限的感触和遐想……
书中的阿里萨,是个为爱痴狂的男人。他在一次与费尔米纳的意外邂逅后,爱上了她。在那棵开篇被意味幽怨与隐痛气味的苦扁桃树下,阿里萨终于把长达七十张纸的情书交给了费米尔纳。费米尔纳也接受了他热烈而矜持的爱情,在那减去一半的情书中激切寻找那份想望的热烈。白山茶花是他们的定情花,纯洁美丽充满青春气息,之后阿里萨等待费米尔纳回信时患上了类似霍乱的相思。阿里萨读费米尔纳第一封信是边吃玫瑰花边读完的。他母亲担心他吃了太多玫瑰花后会拉痢疾,减弱抵抗力患上真正的霍乱。阿里萨寄费米尔纳头发,费米尔纳寄他成为标本的叶子,蝴蝶。阿里萨写着自焚发烧的情诗,而费米尔纳写着清淡平常的家务。爱情爆发的不可收拾。
曾经也为爱疯狂,这是霍乱时期爱情最闪亮见证。费米尔纳离开那座埋葬她爱情的城市之前,给阿里萨信中夹着自己剪掉的头发。旅途之中他们的爱情仍在狂热继续,实在太藐视当时爆发的一种病症:霍乱了。相思病态类似霍乱,可能是马尔克斯故设的意外。也给读者造成不经意的意外,霍乱之所以用于这场爱情的恍惚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揣测:费米尔纳与阿里萨是真的相爱吗?特别是在费米尔纳旅行后,与他第一次相见后说“不必了,忘掉吧”。这就是两年相爱的结果吗?一句话把阿里萨打入了地狱。
很多年以后,在费尔米纳新婚的那天晚上,年轻的阿里萨躺在“那艘不该载他的被忘却的轮船的甲板上”,发高烧,说胡话,那时他想起他的初恋情人,流了眼泪,也许是因为思念,或许是因为痛苦,也或许是两者交集,绝望充满着他的内心,复杂的心情随着前去马格达莱纳河流域的船只渐行渐远……当阿里萨把提琴放进盒子,头也不回地沿着死一般寂静的街道回去的时候,已经觉得他不是次日清晨要出走,而是觉得仿佛在许多年前他就带着决不回头的决心出走了,于是他又似乎“有勇气忘掉过去,并且继续生存了”。我原以为他可以忘了她,可对费尔米纳的爱是那么深刻而强烈,他做不到。于是他开始了等待,漫长的等待。
他等待着乌尔比诺--费尔米纳的丈夫,离开人世的那一天。在五十一年九个月零的等待后,他终于有机会向她再次表明自己的心迹,但又遭到了拒绝。阿里萨又耐心地用两年时间与费尔米纳通信,最后和她登上了“新忠诚号”轮船,开始了等待以久的旅行。
我实在佩服阿里萨那磐石般坚定的耐心,他也等来了他要的结果:小说结尾,阿里萨和费尔米纳逆流而上,在船上升起了霍乱标志的黄色旗帜,再没有什么人可以来打扰他们。船长询问这样漫无目的的航行还要继续多久?这个愚蠢的家伙在费尔米纳的睫毛上看到初霜的闪光,在阿里萨的脸上看到勇敢无畏的爱,然后,阿里萨公布了他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个日日夜夜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的答案:“永生永世!”这实在是难令人不动容。
可我总觉得,费尔米纳答应了阿里萨,是因为老年后的孤独与寂寞。甚至她和乌尔比诺之间也没有爱情,他俩的结合是各取所需——他要她的美貌与傲气;她要他的尊贵与显赫。在之后的生活中,他们更多的是依赖。当发现丈夫有外遇时,她的愤怒曾使我以为是出于爱。可后来发现,那是因为她的自尊遭到践踏。或许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只是他们没发现,我也没发现罢了……
马尔克斯在阿里萨与费尔米纳这条主线外,又安排了其他的故事,但都没逃脱“爱”这个主旋律。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马尔克斯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而随着书中人物的遭遇,你也会跟着他们或喜,或悲,或无奈。
我不禁赞叹马尔克斯那神奇的手笔,用细腻的情感描写出那么生动的人物与情感。还有他通过人物,隐秘地表达了自己堪比箴言的看法:
“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软弱者永远爱情的王国,爱情的王国是无情和吝啬的,女人们只肯委身于那些敢做敢为的男子汉,正是这样的男子汉能使她们得到她们所渴望的安全感,使她们能正视生活。
“她从来没有想到,好奇也是潜在的爱情的变种。”
“一个人最初和父亲相象之日,也就是他开始衰老之时。”
“社会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胆怯,夫妻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反感。”
“找出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差别,对她来说殊非易事,但分析来分析去,她还是更喜欢儿童,因为儿童的观念更真实。”
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4
因为我太懒了,开博这么久了才有一两篇文章,所以我就把一篇假期作业,读书报告,放上来。由于字数要求2000以上,我拼接了一些从网上下的资料。不过那些个人评论是我写的,相信读者可以看得出来。
最近,有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书。说是他不久前才看完的,很有感触。他想和我探讨一番,于是让我也阅读一下。这是由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编著的。
提到马尔克斯,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那获得诺贝尔大奖的。而这部作品正是作者在获奖后,经过呕心沥血的两年创作,诞生的又一佳作!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的是小说写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爱的故事。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故事其中又穿插了不同类型的爱情,而透过各种爱情, 甚至,“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小说表现的是哥伦比亚的历史,是哥伦比亚人自己破坏哥伦比亚的历史。
有评论说,这是“我们时代的爱情大全”,“一部爱情专著,一部涉及当时政治观点,穿插着爱情,霍乱和战争的故事”。
于是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随着作者的笔触,进入到故事中。在经过五天细细品味后,我完成了对这本书的阅读,可这书里的故事却带给我无限的感触和遐想……
书中的阿里萨,是个为爱痴狂的男人。他在一次与费尔米纳的意外邂逅后,爱上了她。在那棵开篇被意味幽怨与隐痛气味的苦扁桃树下,阿里萨终于把长达七十张纸的情书交给了费米尔纳。费米尔纳也接受了他热烈而矜持的爱情,在那减去一半的情书中激切寻找那份想望的热烈。白山茶花是他们的定情花,纯洁美丽充满青春气息,之后阿里萨等待费米尔纳回信时患上了类似霍乱的相思。阿里萨读费米尔纳第一封信是边吃玫瑰花边读完的。他母亲担心他吃了太多玫瑰花后会拉痢疾,减弱抵抗力患上真正的霍乱。阿里萨寄费米尔纳头发,费米尔纳寄他成为标本的叶子,蝴蝶。阿里萨写着自焚发烧的情诗,而费米尔纳写着清淡平常的家务。爱情爆发的不可收拾。
曾经也为爱疯狂,这是霍乱时期爱情最闪亮见证。费米尔纳离开那座埋葬她爱情的城市之前,给阿里萨信中夹着自己剪掉的头发。旅途之中他们的爱情仍在狂热继续,实在太藐视当时爆发的一种病症:霍乱了。相思病态类似霍乱,可能是马尔克斯故设的意外。也给读者造成不经意的意外,霍乱之所以用于这场爱情的恍惚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揣测:费米尔纳与阿里萨是真的相爱吗?特别是在费米尔纳旅行后,与他第一次相见后说“不必了,忘掉吧”。这就是两年相爱的结果吗?一句话把阿里萨打入了地狱。
很多年以后,在费尔米纳新婚的那天晚上,年轻的阿里萨躺在“那艘不该载他的被忘却的轮船的甲板上”,发高烧,说胡话,那时他想起他的初恋情人,流了眼泪,也许是因为思念,或许是因为痛苦,也或许是两者交集,绝望充满着他的内心,复杂的心情随着前去马格达莱纳河流域的船只渐行渐远……当阿里萨把提琴放进盒子,头也不回地沿着死一般寂静的街道回去的时候,已经觉得他不是次日清晨要出走,而是觉得仿佛在许多年前他就带着决不回头的决心出走了,于是他又似乎“有勇气忘掉过去,并且继续生存了”。我原以为他可以忘了她,可对费尔米纳的爱是那么深刻而强烈,他做不到。于是他开始了等待,漫长的等待。
他等待着乌尔比诺--费尔米纳的丈夫,离开人世的那一天。在五十一年九个月零的等待后,他终于有机会向她再次表明自己的心迹,但又遭到了拒绝。阿里萨又耐心地用两年时间与费尔米纳通信,最后和她登上了“新忠诚号”轮船,开始了等待以久的旅行。
我实在佩服阿里萨那磐石般坚定的耐心,他也等来了他要的结果:小说结尾,阿里萨和费尔米纳逆流而上,在船上升起了霍乱标志的黄色旗帜,再没有什么人可以来打扰他们。船长询问这样漫无目的的航行还要继续多久?这个愚蠢的家伙在费尔米纳的睫毛上看到初霜的闪光,在阿里萨的脸上看到勇敢无畏的爱,然后,阿里萨公布了他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个日日夜夜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的答案:“永生永世!”这实在是难令人不动容。
可我总觉得,费尔米纳答应了阿里萨,是因为老年后的孤独与寂寞。甚至她和乌尔比诺之间也没有爱情,他俩的结合是各取所需——他要她的美貌与傲气;她要他的尊贵与显赫。在之后的生活中,他们更多的是依赖。当发现丈夫有外遇时,她的愤怒曾使我以为是出于爱。可后来发现,那是因为她的自尊遭到践踏。或许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只是他们没发现,我也没发现罢了……
马尔克斯在阿里萨与费尔米纳这条主线外,又安排了其他的故事,但都没逃脱“爱”这个主旋律。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马尔克斯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而随着书中人物的遭遇,你也会跟着他们或喜,或悲,或无奈。
我不禁赞叹马尔克斯那神奇的手笔,用细腻的情感描写出那么生动的人物与情感。还有他通过人物,隐秘地表达了自己堪比箴言的看法:
“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软弱者永远爱情的王国,爱情的王国是无情和吝啬的,女人们只肯委身于那些敢做敢为的男子汉,正是这样的男子汉能使她们得到她们所渴望的安全感,使她们能正视生活。
“她从来没有想到,好奇也是潜在的爱情的变种。”
“一个人最初和父亲相象之日,也就是他开始衰老之时。”
“社会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胆怯,夫妻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反感。”
“找出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差别,对她来说殊非易事,但分析来分析去,她还是更喜欢儿童,因为儿童的观念更真实。”
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5
假如你见到有人有着冰冷的眼睛、青紫色的面庞、僵硬的双唇、厌食、恶心呕吐,神情阴郁甚至奄奄一息,可不要光顾着怀疑这是霍乱的表现,也有可能是得了相思病。加西亚·马尔克斯就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霍乱时期的爱情》故事。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品,也是他自己最喜欢的爱情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加上马尔克斯一贯理性平稳的叙事风格,读起来轻松愉快,即使写到貌似刻骨铭心的情感,你也可以忍不住会心地笑上几声。仿佛作者指着远方的海市蜃楼给你讲述一个虚构得足够真实的故事。
“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是书中草根女诗人萨拉·诺列加的一个结论,尽管用这个结论写出来的诗并没有获奖,但这确实是马尔克斯在写本书时定下的一个命题。故事围绕着男主人公佛罗伦蒂诺·阿里萨、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和女主人公费尔明娜·达萨的情感纠葛,讲述了一个个貌合神离的爱情片段和婚姻。
婚姻往往是诗人和作家暗地里叛逆的对象,是因为它常常与世俗共栖共生。而马尔克斯在写婚姻时还是颇有良心的,费了很多的笔墨。毕竟家是女人和孩子的家园,是女人爱情的归宿。所谓的貌合神离,只是人的本性使然。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和费尔明娜·达萨夫妇由肉体之爱缔结的婚姻,是克制的,文明的,具备世俗的美德。但是马尔克斯又笔锋一转,让这一貌似崇高的、稳定的、坚实的婚姻,毁于一只毫不起眼的鹦鹉,这暗含的讥讽别有意味,却又让人心领神会,除去遗憾和伤痛之外,竟然也生出对这一冗长乏味的婚姻解体后的一丝隐约的解脱。同时,马尔克斯在写佛罗伦蒂诺·阿里萨与众多情人之间的肉体之爱时更是一笔带过,没有任何为人性复苏呐喊的极端态度,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肉体之爱的不过分理会。
灵魂之爱似乎备受诗人和作家的青睐,自然是因为它关乎灵魂而又极富神力。马尔克斯用了极多的笔墨写灵魂之爱失落的痛苦和不适,用“冰冷的眼睛、青紫色的面庞、因对爱紧张产生的恐惧导致的僵硬的双唇”来描述这种表情,酷似霍乱发病的症状,似乎是死亡的预兆。这在大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是灵魂之爱的本质只会在马尔克斯这样的文学大师眼前显示神迹,事实就是这样。经历过灵魂之爱的人都会认同。它如宗教一般令无数追随者为其痴迷一生。佛罗伦蒂诺·阿里萨就是深陷其中的一员。
貌合神离是生存的本质,是生活的常态,单纯的肉体之爱和灵魂之爱都有其生存的艰难性和不合理性,这是马尔克斯告诉我们的真理,这个命题在文学史上从没有被如此清晰而诚恳地提出过。那么,为了佐证这一命题,他又给了大家一个演示,让费尔明娜·达萨失去丈夫后,再一次接受了佛罗伦蒂诺·阿里萨压抑了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灵魂之爱,让灵魂和肉体之爱有一个短暂的结合,貌似完美,但是作者理性的笔触并不让读者去盲目投入到一个荡气回肠的大团圆爱情结局,而是故作轻松地让灵魂之爱做主,果然它便马上显示出其特有的疯狂,让爱情之船因为霍乱而永远无法靠岸,只能在茫茫大海中来回游荡,一生一世。
你选择哪一种?或者说你没有选择的权利。马尔克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真诚而理性地告诉你:承认你自己,没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