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中文版

admin 2022-07-08 16:08:12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推荐文章

永别了武器海明威作品读后感 热度: 海明威作品永别了武器读后感 热度: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读后感 热度: 永别了武器海明威读后感 热度: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 热度: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书中贯穿了爱情与战争两条主线,阐述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及态度,并且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以及战争所带给人的深深的伤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中文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中文版1

海明威的书中,这是我看的第一本。上海译林出了海明威的文集,一共16本,本来很有全买的冲动,但理智告诉我还是先在学校借本来看看再说。凭借着直觉我借了这本《永别了,武器》。

开始看的时候心情是很轻松的,主角想必也一样,一个美国人,加入了意大利的军队,成为救护队的中尉,虽然身在前线但战争却似乎离他好远。正如他自己所说 “哼,我知道我是不会死的。不会死于这次战争中。因为它与我根本就没有关系。照我看来,这次战争对我的危险性,就好比是电影中的战争。(pp43)”。他第一次接触英国女朋友凯瑟琳时所抱的态度也不过是玩玩而已。就如周游世界一般,他只不过穿着军装在战争的前沿游荡。继续喝他的酒,继续结交朋友,和他们瞎掰,继续去玩女人。开头,我甚至边看边笑,比如说他们在拿教士开玩笑或上尉军医兼主角同房好朋友雷那蒂说话的时候。

直到主角莫名其妙地在战壕中弹受伤后,他也不讨厌战争,因为他仍旧觉得自己不会因为这样就死了。他的康复之路很顺利,在米兰他甚至和女友有段热恋,也是从那时开始,这战地爱情虽然貌似完美但却暗含隐忧。凯瑟琳有了孩子,主角弗瑞德不知是因为责任或其它什么原因真的爱上了凯瑟琳。当你无欲无求的时候生活会很简单很轻松,但当真的爱上以后问题就会接踵而来。依依不舍之下复原后的主角回到了前线,他首次从身边的人中看到了他们对战争的厌倦,从车队的少校到好朋友雷那蒂再到自己下属的司机。敌军有了德军的帮助,他尝到了首次的撤退。撤退本是一种“留得青山在,哪怕无柴烧”的战略,但本来光明正大的撤退却因为期间的很多经历深深刺痛了主角的心。下属司机,那个他最喜欢的司机艾莫在撤退时被慌不择路的意大利人杀了,自己人杀自己人这是什么道理?!但在战争中,在那万分危机的时刻,主角似乎看出了其中的必然性。也是从那时开始,主角对战争有了新看法,战争不再是他可以完全置身于度外的游戏了。直到他在过桥时被战地宪兵捉住,要拖去枪毙的时候他彻底地对战争绝望了。他凭什么要成为这与他毫不相干的战争的炮灰?他只不过是个热血的美国青年而已,加入意大利军队服役完全是自愿,为什么他要死?无端地死在他乡、外国人的枪下?!于是,他反抗了,逃了。

我一向不喜欢半途而废,但他的这回逃兵我却完全没有异议,他也只能这样了。

和凯瑟琳在瑞士的日子和那段在米兰养伤的日子一样快活,即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也依然离战争很远很远。直到凯瑟琳难产,从前天凌晨3点到第二天晚上都还未生产,太折磨人了,但更折磨人的在后头。儿子没有存活下来,妻子在产后大出血中死去。上帝一下子夺取了他将爱的和正爱着的。难道这就是参与战争的代价?但他已经为战争而负伤了,也为了战争贡献力量了,为什么还要如此惩罚他呢?!他很难过,我也很难过,看完书的时候我甚至睡不着,抱着多出来的枕头翻来覆去。他和凯瑟琳应该是可以永远的,但就是那个米兰某夜欢愉的产物夺去了一切。终于,主角尝到了战争的最残酷之处,战争带给了他永远无法治愈的心灵创伤。

战争中所受的肉体创伤通过药物、器械和时间可以痊愈,但心中的痛却将持续一辈子。战争结束了,那又怎样,痛还不是一样持续?!但若那该死的战争根本不复存在,很多人就不用碰上那些厄运,把痛苦扼杀在根源。再见吧,武器,永远不要再见了!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中文版2

1918年,19岁的海明威加入美国红十字战地服务队,被授予中尉军衔,在意大利受到重伤,住院期间,他爱上了比他大十岁的美国护士艾格尼丝。1919年,浑身伤痕的海明威从欧洲回国,战争给他的肉体和精神都造成巨大的创伤。

艾格尼丝与海明威之间的恋情无疾而终,多年后这个女子的形象频频出现在海明威的小说里。《永别了,武器》里战争的影子无处不在,但它最让人动情,让人叹息,让人凝视虚空而出神之处,却是战争之下人如风中浮萍身不由己的命运。

海明威的文字风格,剔透简洁,晶莹如钻。书中第一章就彰显无疑,山河景色,寥寥数笔,就勾画出独有的意境。他不直接写炮火,他会写“夜里我们能看见山上战炮的闪光”,他不写白雪,他写“路上除落叶外,白白漫漫,空空荡荡”。

凯瑟琳来自英国,是个身材高挑,容貌俏丽,性情冷漠的冰山女郎。亨利原本并不爱凯瑟琳,就连凯莉第一次约会时也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你总算尽力演了,你犯不着假装爱我,晚上的这场戏已经演完了。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战争让人孤独,战争让人冷漠,战争让人更加渴望精神的依赖和支柱,两人最终真正堕入爱河,每一天都思念着对方,恨不得能时时陪伴。海明威笔下的爱情,一点也不轰轰烈烈,一点也不缠绵悱恻,他描写得最多的就是两人之间如孩子般俏皮的对话,平平淡淡,却又爱意盈盈,两人起床时的对话,女子梳头时与爱人的对话,这些普通的话语就这么存在着,看到最后却让人忍不住心酸难过。

而最让我诧异的是,这一个一生经历残酷的战争、失败的爱情、淋漓的烈酒的男人,可以写出如此细腻动人,柔若无骨的情话。

“我知道。你瞧现在在下雪了。”

“我宁愿看你。亲爱的,你为什么不把头发留起来?”

“怎么个留法?”

“留得稍为长一些。”

“现在已经够长了。”

“不,还要长一些,这样我可以把我的剪短,你我就一式一样了,只是一个黄头发一个黑头发。”

“我不让你剪短。”

“这一定有趣。长头发我已经厌烦了。夜里在床上时非常讨厌。”“我喜欢你的长头发。”

“短的你就不喜欢吗?”

“也许也喜欢。你现在这样子正好。”

“剪短也许很好。这样你我就一式一样了。哦,亲爱的,我这样的需要你,希望自己也就是你。”

“你就是我。我们是一个人。”

“我知道。夜里我们是的。”

“夜里真好。”

“我要我们的一切都混合为一体。我不要你走。我只是说说罢了。你要去,就去好了。不过要赶快回来。嘿,亲爱的,我一不和你在一起,就活得没有劲。”

“我永远不会走开的,”我说。“你不在的时候我就不行啦。我再也没有任何生活了。”

“我要你有生活。我要你有美好的生活。但是我们要一同过这生活,不是吗?”

小说的中期,亨利逃脱了泥沼般的战争,带着怀孕的妻儿,划船前往瑞士,正以为他们要欢欢喜喜平安渡过之后的人生,婴儿被脐带勒死,而凯瑟琳死于难产大出血。可以说,凯瑟琳并不是因战争而死,但凯瑟琳的死却与战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正是战争,让凯瑟琳成为亨利在人世间唯一在乎之事。

文中有一段对话,战争期间,凯瑟琳对亨利说,你不应该和我在一起的,在你那里你应有尽有。亨利却对凯瑟琳说,不,我除了你一无所有。

从现代社会的眼光看,一个人寻死,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人身处于社会之中,就具备了社会属性,有家庭父母,朋友眷侣。但人看似生活在群体之中,却何尝不是孑然一身呢?孤独是每个生命个体必须体验的宿命,而追寻心的融合,打破孤独的硬壳,成为我们心灵毕生永恒的追求。

我们如何走投无路,怎样在走投无路中虚掷年华,怎样再不可能衷心爱上一个人,怎样失去心灵的震颤成为行尸走肉的躯壳,怎样为为自己有关的事情竭尽全力而无济于事,怎样僵化而惶惶不安,怎样糊里糊涂地活下去。心灵硬壳的打破,就好比一道光,投射在黑暗中我们的脸上。而其他的一切,都将成为无关紧要的附属,其他眼光都不值一提。

那道光,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项事业,可以是一个符号,甚至可以,只是一个微笑。

当这道光彻底熄灭之际,犹如整个世界崩塌,失去在世界上存在的唯一依恋,真正能走下去的人,凤毛麟角,而走下去也并无所谓成功不成功,因为世界已改变,世界看似没有改变,但的的确确,最吸引你活下去的业已消失殆尽。

在平淡的叙事中,最终喷涌出海明威的内心独白,凯瑟琳死去那一夜,海明威用了整整一段自言自语式的独白,将亨利内心的无助和哀嚎,对命运的苦苦哀求写出来。

“我不去思想,我不能想。我知道她快死了,我祈祷她别死。哦,上帝啊,求求你,别让她死,只要让她不死,我什么都答应。亲爱的上帝,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别让她死。亲爱的上帝,别让她死。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别让她死。上帝啊,求你叫她别死,只要你不让她死,你说什么我都做。孩子你已经拿走了,可别让她死。孩子没了没关系,可别让她死。求求你,求求你,亲爱的上帝,别让她死。”

这个在战争面前毫无畏惧的男人,此刻跪在上帝面前,万念俱灰。

1919年,收到艾格尼丝绝交信的海明威悲痛欲绝,在密执安北部租了间房子,写了十几篇小说,全部被退回来,之后只能以记者职业为生,1924年辞去工作,在巴黎租了间小阁楼潜心写作,作品依然没有影响力。而这一年的海明威,已经25岁。他迷茫地游荡在巴黎。

之后的几十年里,他写了出让世界瞩目的小说。

1961年,不堪病痛折磨的老人,开枪自杀。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中文版3

读完了《永别了,武器》,这是继《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我读的海明威的第三部作品。“迷惘的一代”、“冰山文体”、“硬汉形象”,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有过一些体验。但是,还是一直以来读小说的状态——似懂非懂的状态。尽管如此,但是这部小说的一些部分还是给了我比较深刻的印象。

一、战争的残酷

小说以比较克制的语言,描写了战争的场面。虽然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一种氛围,但是,战争的残酷还是得到了很生动的体现。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描写主人公被炮弹击伤后的感受的:“我努力呼吸,可是没法子呼吸,只觉得灵魂冲出了躯体,往外飘,往外飘,一直在风中飘。我的灵魂一下子全都出了窃,我知道我已经死了去,如果以为是刚刚死去,那就错了。随后我就飘浮起来,不是往前飘,而是溜回来。我一呼吸,就溜了回来。”大脑受到振荡后应该就是这种感觉吧。

小说中描写的大撤退也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长长的撤退大军,泥泞的道路,行动比蜗牛还慢,还要受敌军空袭的威胁。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是不是像在一个恶梦中的挣扎呢?!然后漫长黑夜中的突围,同伴莫名其妙地被击毙。然后是在冰冷的河水中,抱着一块木头挣扎着求生。躺在运载大炮的火车厢里,忍受饥饿和恐惧。雨就那样一直下着。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亨利也不能不说是一个硬汉!

二、浪漫又悲凉的爱情

亨利中慰在战争中受伤后,来到米兰的一个医院疗伤,和女主人公凯一瑟琳度过浪漫的夏天。在这期间也就孕育那个最终要了她的命的可怜的孩子,那个刚一出世就已死去的孩子。凯瑟琳对亨利的爱的忠诚与炽执不能不让人动容。“亲爱的,我永过爱你。亲爱的,我就你。”小说中,两人在瑞士的乡间生活被描写的如世外桃源般美好,可是这种幸福是多的脆弱和短暂。难产的痛苦一阵接着一阵,凯瑟不断的吸入麻药来减轻痛苦。麻药的剂量一不断的加大,最后失去效力。这种折磨是毁灭性的,难怪凯瑟琳在临死前会说“人生只是一场卑鄙的骗局

”。

三、人在宿命下的悲剧

“我有一次野营,加一根木柴在火上,为木柴上爬满了蚂蚁。木柴一烧起来,蚂蚁成群地拥向前,起先往中央着火的地方爬,随即掉头往木柴的尾端爬。蚂蚁在木柴的尾端聚集的够多了,就掉到火里去。有几只逃了出来,身体烧得又焦又扁,不晓得该爬到什么地方去。但是大多数还是往火里跑,接着又往尾端爬去,挤在那还没着火的尾端上,到末了还是全部跌在火中。”

上面一段是亨利在得知自己的孩子夭折后的联想。有评论者这样阐释它的象征意义:“有些蚂蚁立刻在火中死去,像许多战友和他示出世的孩子;有的像凯瑟琳一样垂死挣扎;还有一些,像人战场上幸存下来的人一样竭力逃跑,但留下了不擦拭不去的伤痕。”“亨利的的联想不仅是历史性的更是形而上的。他要告诉我们,无论有没有战争,无论是否逃离战场,生命最终还是要以死亡结束。因为人性中本就交织着趋向死的因素。海明威想要表现的不仅是战争的悲剧,更是存在本身的悲剧。人即使逃过了战争,却逃不过宿舍。这种存在与命运的迷惘是一种更本质的迷惘。”好深刻的评论。人在宿舍下终究是渺小和无力的,注定会是个悲剧。

我常常想,迷惘会不会就是等于软弱呢?人们不都说要积极乐观吗?是的,积极乐观的确是没错的。但是,又能多少人真正经历过战争所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创伤呢?!有没有多少人,特别是像我们这种涉世未深的体会那种命运弄人的无奈呢?!也许,迷惘有时是不可避免的。置身迷惘,硬汉也可能只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小说中,硬汉亨利最终麻木了。小说外的人们,又将在迷惘中何去何从??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中文版4

这是种奇怪的阅读经历。我是带着“归途末路”的观影体验的读完这本小说的,灰色的,压抑的,绝望的,半路失踪或者随时出现人吃人的残忍景象。

看着惊心。从男主人公跳到河里躲避宪兵的抓捕开始,我对他身处的环境以及之后情节的预估就不断停留在灰色的天空,灰色的海水和可能突然出现的满嘴獠牙的人类。

可是他终究找到了自己的未婚妻,甚至还和她有惊无险的夜游到瑞士。oh shit!为什么我看不到他或者说他们丝毫的恐慌?两个人合体以后真的就什么都无所畏了吗?这真难以想象。可是只见风暴吹起湖面的波涛,吹变形的乘风御浪的大伞。小两口倒是有说有笑把酒言欢。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一种两情相悦无所敌的理想的精神!

夜游之后,小两口的感情更好了。在瑞士的安然平静之中,享受着纷飞战火之外的大雪纷飞,也享受着临产狰狞前最后的欢愉。可就像钱钟书老先生所言的,“快乐”得强调着那个“

快”啊。也就是白雪化成泥水的间隔,一个即将降生的孩子硬生生的分开彼此相爱的两人。命运就是如此这般弄人,捏出一个小人儿,代价是一个大人儿。更残酷是小人儿成为尸体,大人儿成为雕塑。留下一悲伤的背影。

其实一直不觉得海明威的小说好读,他的长篇加上太阳照常升起我总共看过两篇。里面很多极简的白描我都不明白要表达什么。还记得是谁骂过海明威,说他的小说里面的单词没有一个需要查字典,囧。我觉得读他的小说缺少一种快感,一种牵扯读者的力。可是看到这部小说的结尾,我还是情不自禁的想用好小说去描述它。不得不说他在情绪或者说在氛围的含蓄上是隐忍的极好的。没有呼天抢地的哭喊或者聒噪喧嚣的别离,只用极为克制的内心独白或者人物间的简短对话,让呼喊不出的悲伤在胸腔里流转郁积。然后告诉自己,你看,人生就是这样,来吧,给自己来一枪,为时不晚。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中文版5

适应海明威平淡朴实到极致的文风需要一个过程,然后会进入状态,很有感觉。

这是一部地道的反战小说。看过不少美国对越南反思的电影,或沉重或疯狂或冷酷或颓废,都很真诚而竭尽全力地表现反战这一主题。海明威不,在《永别了,武器》里,他就老老实实写个一战中服役于意大利的美国青年军医的故事,除了遇到几枚炮弹几颗子弹,大部分时间主人公亨利都在意大利、瑞士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市、风景如画的小镇间与英国护士卡隆玲专心地谈情说爱。小说中没多见战争的魔爪啊,什么打打杀杀血流成河,妻离子散骨肉相残的,没有。但又的确处处是战争的影子,且让人看完后由衷地厌恶战争。所以我说它是部地道的反战小说,反得胜人一筹,海老爷子高明!

这是一部地道的爱情小说。战争中的爱情总爱被作家导演们反复把玩:动人心魄的逃亡历险,缠绵悱恻的生离死别,可歌可泣的忠贞不渝,都是极精彩极经典可表现的主题。但海明威不用这些。就拿亨利与卡隆玲夜半划船逃离意大利这段情节说吧,多好的一个噱头啊,可在书中逃了就是逃了,没什么悬念啊千钧一发啊,反倒是絮叨了半天亨利和酒伙计在船边如何清清楚楚地把帐算清,绝了!

读海明威小说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他的自信。海明威一生是何等轰轰烈烈精彩绝伦啊,可写起小说来却是另种味道。我觉得海老爷子有这么个意思:什么叫“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啊?老子我大风大浪的见得多了,那些个结构啊象征啊是你们猫书斋里人的奇技淫巧,老子我用不着。我就怎么特悠闲特牛B的说故事,爱看不?爱看不看!

结果……大家都爱看。^ ^

PS:想读海明威的《A Movable Feast》啊!

标签:读后感范文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