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2022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20篇

admin 2022-08-01 15:08:50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推荐文章

格林童话个人读书感悟七篇 热度: 假期《格林童话》学生感悟七篇 热度: 2022观看《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厉笃行》感悟 热度: 最新疫情防护心得体会7篇 热度: 疫情期间防控心得体会精选 热度: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中国航天的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十四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一

神箭冲碧宇,天和傲苍穹。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0时44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这不仅表示着中国航天事业跨越迈进的里程碑,更彰显了中国航天人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顽强意志。在平凡的岁月中成就非凡,在无名的耕耘中造就有名,中国航天人追星揽月,以艰苦奋斗问鼎苍穹,在浩宇苍穹中尽显强国风采。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要传承并发扬航天人身上所彰显的航天精神,以接续奋斗让航天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以“能吃苦”的精神接稳逐梦“接力棒”。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二号”,从“嫦娥五号”到“天问一号”,一步又一步、一程又一程,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用接续奋斗缩短与太空的距离。砥砺前行的航天路,铭刻着一个个令人激奋与自豪的梦圆时刻,这条路既是披荆斩棘、矢志不渝的“登山之路”,又是一段开拓进取、再创新绩的“超越之路”,艰辛与坎坷孕育着辉煌,拼搏与奋斗创造着未来。航天人铁血壮志耀九天,精神脊梁立天地。未来的征途辽阔,梦想的星空璀璨,我们要向着梦想出发,披甲执剑、一往无前,于实践中“千磨万击”,于斗争中“冶炼成金”,以不怕吃苦的精神“啃硬骨”,以脚踏实地的步伐奋力追逐梦想。

以“能奉献”的精神绘就报国“奋斗卷”。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世界航天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在他们“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练兵”中彰显。航天员的培训内容涵盖了体能、生存与心理训练,强度之大、难度之高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雪山、沙漠、水底的高负荷训练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比起家国之情,这些苦与累形如“泥丸”;比起家国之爱,家庭亲情只是小爱。他们把国家利益置顶在心,把“飞天”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和重要使命,不计名利得失,以无私奉献托举起航天事业的高度。奉献永不止步,奋斗永在路上,我们要坚定以身许国之心、秉持热忱报国之志,将个人奋斗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事业相连,发扬一心为事业、一心为人民的崇高品质。

以“能战斗”的精神跑出成长“加速度”。

伟大事业不是敲锣打鼓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投身斗争拼来的、闯来的。载人航天工作是一项“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的事业,一项项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的“国之重器”的突破,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任务的圆满完成绝非一日之功,从尖端课题到飞行演练,从“揭榜挂帅”到科技创新,凝聚在航天之路上的“战斗力”不在一时,而在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的深耕与奋斗中。航天人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深刻诠释了“特别能战斗”的意涵。当前,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艰巨任务面前,我们要主动下沉到一线、战斗在前沿,以敢于战斗的精神攻坚克难,在实践中练就铁肩膀、硬脊梁,站前排、打头阵,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优秀的时代答卷。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二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个好消息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努力的成果,他们让“宇宙之无穷”映入眼帘,让“手可摘星辰”不再夸张,让“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成为现实。支撑他们的正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作为一名选调生,我们要从航天精神中感悟选调成长之路,在基层能扎根、能奋斗、能创新,亦能奉献。

从“特别能吃苦”中感悟扎根之路。老一辈航天人在当年外有欧美大国的封锁、内有国家资金不足,吃饭都成问题的艰苦条件下,他们在广阔戈壁、茫茫大漠中开展科研试验,面对有限的科研条件、严峻的外部环境,仍然在航天工程上取得重大胜利,在众多国家中使我国航天技术处于前列,立于不败之地,支撑他们越挫越勇的是“特别能吃苦”的载人航天精神。作为一名基层选调生,我们从大学的“象牙塔”来到了农村的“练兵场”,就像老一辈的航天人去到大漠戈壁,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可以将其内化成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在淬火锻钢的过程中磨砺意志,汲取养分深植理想信念的根系,在基层沃土长成大树参天,高耸茂盛直入青云。

从“特别能战斗”中感悟奋斗之路。航天英雄们舍小家为大家,无数次的刻苦学习和训练,只为了那万众瞩目的一飞冲天,只为了全程工作的万无一失,他们用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诠释着心中的信仰,心中有家国情怀,眼中是“星辰大海”,将个人奋斗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将一心为国的情怀转化为以苦为乐、潜心钻研。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亦是我们选调生自豪于基层事业的根本,在这一片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里,我们选择了主动适应,选择了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到调整心态不懈怠,保持动作不变形,工作成果不走样。不仅是一路上的砥砺前行,更有一路的学习进步、阅历积累、思索感悟,一段奋斗的青春岁月,一如在基层这所大学里的“求学生涯”,是值得永久珍藏的宝贵财富。

从“特别能攻关”中感悟创新之路。我们老一辈航天人在基础薄弱、条件简陋,无参照样本、无完整资料的情况下,因陋就简,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工艺难关,最终实现从“东方红一号”的首战告捷到“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从“北斗卫星”的全球组网到长征系列火箭出色完成发射任务,航天事业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取得进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选调生要俯身深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及时开展调查研究,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村情、社情,当好新时代的“拓荒牛”,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各条战线上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提高站位,依托先进理论、经验提出新措施、新路径、新突破,为基层贡献选调力量。

从“特别能奉献”中感悟奉献之路。一次次的天地互动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无尽探索和默默守护,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700多位为了中国航天事业英勇献身的英雄先辈。每一次飞天任务前,航天员们都会立下“生死状”,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无私奉献。“飞天女侠”王亚平为了缩小和男航天员的差距,任凭肌肉因超负荷变形也“不坠青云之志”;航天科技集团8万青年人正奋战在航天一线,他们将青春奉献给了航天事业。航天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树好为国为民的奉献旗帜。我们基层选调生也要坚定“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信念,勇于面对基层艰苦环境中的“疾风”,把个人成长融入奉献岗位、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做新时代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真情奉献的“奉献者”。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三

星辰大海,浩然征途。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这些年,中国航天走出了“小步快跑”“补课式”的节奏感,在一次又一次的发射成功中,创造了追赶、并跑、超越的奇迹。“追星”的成功密码,正是来自航天工作者勇于攀登的创新、争分夺秒的拼搏、齐心协力合作的结果。我们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时间紧迫,任务繁重,道路艰险,广大党员干部就要走出“小步快跑”步伐,争分夺秒、勇于攀登、齐心协力,共圆中国梦。

“从0到1”的突破,用“十年磨一剑,出鞘必惊人”的创新夯实“追星”的基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航天事业,从“东方红”奏响太空、“天问一号”遥指火星到神舟十三号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正是得益于航天领域科研工作者们,始终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坚持自主创新,保持着大胆创新、勇攀高峰的劲头,用“十年磨一剑,出鞘必惊人”的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夯实“追星”的基础。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航天人为榜样,激扬创新的自信和勇气,突破老旧思想桎梏,围绕乡村振兴、工业发展、城镇建设等领域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把提升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方法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从1分钟到60秒”的争夺,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拼搏催化“追星”的速度。追赶跨越需要只争朝夕的精神。回顾中国航天的发展历史,是从过去追赶先进国家的“跟跑”,到目前很多领域已经能够实现“并跑”的过程,背后是航天工作者们,白天“见缝插针”,晚上“废寝忘食”,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拼搏,与时间赛跑。探火、探月、空间站,长征五号火箭的每一战,都是争分夺秒。一枚长征五号火箭从无到有,需要6个月,如果全年无休,一年可以总装、配套并实施两次发射。而在2020年一年的时间里,长五系列火箭共实施了4次发射,一年半时间,五战五捷,不是超人,他们却跑赢了时间。“今日事今日毕,勿将今事待明日”。广大党员干部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珍惜光阴,不负韶华,强化时间观念,增强效率意识,切勿存有“等一等”“看一看”“慢慢来”等不慌不忙的思想,更要学会“赶时间”,把时间和精力有效地用在求发展、促改革、谋民利上,才能以高效能赢得高速度。

“从万人聚焦到1个目标”的齐心,用“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的团结汇聚“追星”的力量。“集众智者、事无不成,聚合力者、业无不兴”中国航天奇迹的背后,是万众一心的结果。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工作的单位就有110多个,配合参与这项工程的单位则多达3000多个,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西安的发动机、天津的太阳帆板、河南的电连接器、上海的推进器、四川的元器件……一声令下,前一天还在工厂的设备第二天就送到了北京的总装车间,用“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的全国大协作汇聚成强大的“追星”的力量。“人心齐,泰山移”一个团队能否所向披靡,靠的不是单个成员的优异,而是得靠全体成员的同心协力。新征程的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把群体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格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楫。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奋楫扬帆的新蓝图已经擘画,党员干部要在新征程的逐梦路上,采取非常规之策、非常规之举,小步快跑,用创新、拼搏、团结,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地攻克,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达成,在不远的将来,方能直挂云帆、逐梦星海。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四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须要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党的奋斗史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奋进,要学做老黄牛,发扬不在乎得失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的责任心,担起新时代开创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积极作为,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这场“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绩。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五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顺利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送入太空。4月中旬,神舟十三号乘组的太空“出差”即将结束,航天员们即将回家。“神箭冲碧宇,天和傲苍穹。”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到“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飞天妙思,从“星汉灿烂,若出其中”的恢宏辽阔到敦煌壁画上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的飞天形象,寥廓深邃的梦想在一代代航天人的努力下成为现实。航天有他们,强国有我们,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感悟航天精神中的“铁石志”“逐梦心”“奉献魂”,在不懈奋斗与拼搏中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感悟航天精神中的“铁石志”,燃“信仰之火”。

老一辈航天人在广阔戈壁、茫茫大漠中开展科研试验,经年累月标注着时间的刻度,攻克难关标注着精神的高度,面对有限的科研条件、严峻的外部环境,他们用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诠释着心中信仰,心中有家国情怀,眼中是“星辰大海”,他们将个人奋斗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一心为国的情怀转化为以苦为乐、潜心钻研的行动,“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完成任务,让五星红旗高扬在太空”,这就是他们的决心与信念!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感悟航天精神中的“铁石志”,在事业上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岗位上有坚定执着的信念,以“功成必定有我”的爱国之心践行事业,在奋斗的征程上点燃“信仰之火”。

感悟航天精神的“逐梦心”,燃“开拓之火”。

秉持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中国航天人心无旁骛,在科研工作中专注投入、探索发现,以“沉潜之姿”把冷板凳坐热,创造出更多惊艳世界的航天成果。“逐梦之心”点燃“奋斗之情”,“航天梦”是他们坚持不懈追逐梦想的动力,从先后攻克多项世界难题到掌握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从“跨过门槛”到“跨进大门”,再到如今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智慧与汗水的凝结。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把对事业的热情转化为求知探索的热情,在理论学习中夯实根基,在实践锻炼中磨砺身板,掌握丰富的知识、技能,在学习中保持谦虚的姿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所获,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开拓进取的姿态开创新的业绩。

感悟航天精神的“奉献魂”,燃“实干之火”。

在科研工作中,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错,每一个细节都要切磋琢磨,他们以斗争精神攻坚克难,不断提高每一个器件的精确度,他们用无私的奉献和坚实的脚印攀越过一座座高山,让中国人千年梦想成为了现实。不求回报是他们身上做彰显的鲜明品格,执着坚守是他们行动中彰显的意志品质,他们以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稳扎稳打,以“钉钉子”精神担当重任。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感悟航天人身上的奉献精神,善于听民之声、解民之忧,在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中和群众“面对面”拉近距离,带着感情和责任担当奉献,从群众的角度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巧方法”“好对策”,以亲民利民的姿态为民造福,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六

4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顺利出舱,回到阔别6个月之久的地球家园,这背后蕴藏着的航天精神镕铸出彪炳史册的航天奇迹。广大基层干部当不负人民重托、时代重托,从航天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精耕基层发展,服务基层群众,让“航天精神”在基层“生根发芽”。

“历经艰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甘当“特别能吃苦”的基层干部。知道干航天苦,但航天人却甘愿吃苦。他们忍受物质条件的艰苦,克服身体的辛苦、战胜意志的困苦,在荒凉、苦寒的戈壁滩,在炎热、暴晒的夏日荒漠,在深夜灯火通明的研究室,在马达轰鸣的装配车间,不分昼夜地超负荷工作,用智慧和汗水成就今日的航天伟业。基层干部需激扬“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提升吃苦的本领,勇于接“烫手山芋”、善于做“热锅蚂蚁”,经得起“风吹浪打”,用知重负重知苦吃苦的实际行动,当好新时代基层发展艰苦奋斗的“挖土人”。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甘当“特别能战斗”的基层干部。我国航天事业如同一场接力赛,起步晚、基础弱、底子薄,一代代航天科技工作者上下同欲,敢打能阻,在“排挤”中备尝艰辛,在“封锁”中比学赶超,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突破。基层干部要鼓足“特别能战斗”的干劲,在应对基层的重大挑战、抵御基层的重大风险、克服基层的重大阻力、解决基层的重大矛盾中,勇当先锋,鼓足干劲,当好新时代基层发展锐意进取的“耕耘人”。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甘当“特别能攻关”的基层干部。从无人飞行到载人航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长期驻留,中国航天事业一步一个脚印,一次次在浩瀚的太空中刷新中国高度。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进攻,一次次向极限发起挑战,“特别能攻关”是中国航天人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磅礴力量。基层干部要保持“特别能攻关”的闯劲,用新思想推动纷繁复杂的工作,用新理念解决千头万绪的问题,当好新时代基层发展攻坚克难的“开拓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甘当“特别能奉献”的基层干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有数百名官兵、职工和家属长眠于此,他们“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一辈子甘做幕后英雄,几十年默默奉献。基层干部须秉持“特别能奉献”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基层发展之中,把群众冷暖放在心头,做群众操心事、闹心事的终结者,不图虚名,不务虚功,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在平凡岗位创造出不平凡业绩,实现乡村振兴的大丰收!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七

飞天时正值金秋十月,归来时人间最美四月,太空“出差三人组”安全到家。出差半年,“三人组”留下了太多的“宇宙级浪漫”“世界级惊艳”,无数经典的“名场面”令人印象深刻。回来之后,我们又听到了熟悉的“感觉良好”“感觉非常良好”,这份“良好”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让我们“感觉安心”“感觉放心”。

“感觉良好”的背后是“航天梦想”的“启航”。曾经的航天,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而如今,距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已经过去整整19年的时间了,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前赴后继、攻坚克难,他们在浩瀚太空的探索里留下了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足迹,这种变化令人感慨,更令人振奋。从梦想启航开始,就要做好付出无尽努力的准备,我们要从航天员的身上获取这“勇于追梦”的力量,在工作当中,敢于去想,敢于去追逐、去实现,最终达到梦想的彼岸,迎来春暖花开。

“感觉良好”的背后是“航天员们”的“暖心”。三位航天员在空间站的每一次亮相,都展现了来自“星辰大海”的“贴心”“暖心”,他们身在太空,却心系祖国。过大年送祝福,为虎年的春节注入了十足的“太空感”;“天地对话”连线互动,为全国青年播下了“航天梦”的种子;最高的科普课堂“天宫课堂”拉近了孩子们与宇宙之间的距离,让“高大上”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地演示出来,孕育着无限的可能。归来后,叶光富比心报平安,王亚平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见到女儿的时候立刻掏出了“星星”笑着递给女儿,这一幕让人动容,更让人“暖心”。这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温暖”与“牵挂”,我们要传承这份“温暖之力”“牵挂之力”,让它成为推动前进的无穷力量。

“感觉良好”的背后是“航天事业”的“进步”。英雄凯旋意味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也意味着我国航天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空间站建造的最新一份“时间表”和“路线图”也正式公布,这是只争朝夕的“节奏感”。待今年,我国空间站正式搭建完成后,新的“世界级惊艳”将“横空出世”,航天员们将用实际行动践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我们要学习这“航天精神”,让吃苦、战斗、攻关、奉献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锻造担当扛事的“铁肩膀”,练就善作善成的“好把式”。

“感觉良好”的背后是“航天速度”的“创造”。这次航天员的返程启动了“快返”模式,返回的途中,飞船从原来的绕地球十几圈,减少到五圈,时间也从二十几个小时大幅缩短到几个小时。返回切换到快速模式背后是技术的完美支撑、方案的不断优化、组织的科学合理、实施的万无一失,为我们上演了“快”“准”“稳”的惊人效果,这是科技创新的力量,也是组织实施科学合理的成果。我们要学习航天速度背后的科学性、前瞻性,遇事先想一层、先行一步,做好充分的准备,打好足够的“提前量”,这样,当问题来临时,就不会手忙脚乱,而是能够从容应对。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八

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伟大的航天精神,伴随着祖国的强大,见证着祖国的发展,是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走出来的一条勤奋敬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自主创新,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的发展道路。我们要以航天精神为引领,阔步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

以航天精神为引领,汲取勤奋敬业、无私奉献的“孺子牛”之力。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就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怀着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默默无闻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声无息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这就是伟大的航天精神。我们当以航天精神为引领,不断汲取勤奋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自觉树牢“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思想。要心怀国之大者,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始终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融入到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之中。要以“在岗一分钟、尽责六十秒”的履职意识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一心一意做好国家的勤务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全心全意做好群众的服务员。

以航天精神为引领,汲取开拓进取、自主创新的“拓荒牛”之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三号,从单人冒险到三人成行,从飞天梦想到太空漫步,中国航天事业的脚步从未停歇。依靠开拓进取,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依靠自主创新,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党员干部当以航天精神为引领,不断汲取开拓进取、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以“锐意进取拓荒牛”的姿态谋求发展。要以“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在思想上“破冰”,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之态在行动上“突围”,冲破心理“大山”、突破思维“峡谷”、打破行动“枷锁”,在不断地摸爬滚打中蹚出发展新思路,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谋出成事新举措。

以航天精神为引领,汲取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之力。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伟大的航天事业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不计其数的航天人夜以继日、接续奋斗的结果。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前进道路上,充满了未知挑战和惊涛骇浪,我们要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要以航天精神为引领,汲取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的精神品质,以“求真务实老黄牛”之态默默耕耘。要始终坚持以“实”字打底、“干”字当先,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以“钉钉子”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将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以“愚公移山”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党和人民的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以千千万万人的“星星之火”燃起民族复兴的“燎原之势”,让航天精神永放光芒!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九

历时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三名航天员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王亚平由此成为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我们致敬航天“巾帼力量”,当感悟“她力量”,汲取奋斗新征程的精神力量,执笔绘就“奋斗长卷”。

凝聚“意志力量”,抓稳筑梦“接力棒”。追逐星辰、遨游天宇是王亚平心中的梦想,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凝聚成奋斗的力量。训练的难度高、强度大,不仅考验着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更考验着精神意志,从水下训练到离心机训练场,王亚平能吃苦、不怕累,以理想信念的坚守、脚踏实地的行动、艰苦奋斗的意志、一往无前的勇气推开梦想之“门”,汗水浇灌出梦想的花朵,实干铸实成功的基石,凭借坚定执着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付出锻造出青春梦想。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向着梦想出发,要做披甲执剑的勇士,在实践中磨砺意志、在斗争中砥砺品格,在挫折中汲取经验教训,在成绩面前戒骄戒躁,能够把握当下的一分一秒,迈出脚踏实地的步伐,奋力追逐青春梦想,书写人生的精彩篇章。

激荡“爱国情怀”,砥砺报国“奋斗心”。巾帼不让须眉,“她力量”在浩瀚苍穹熠熠生辉。王亚平为圆满完成航天任务,在备战的日子里从不懈怠,主动放弃了休息与娱乐的时间,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航天事业中,心无旁骛地进行训练,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她这样说:“能够享受多彩的生活是一种幸福,被祖国需要也是一种幸福,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为国奉献是最大的幸福,至诚报国是我们心中的使命,也是肩上的责任。广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勇于担当,以爱国志士为榜样,在新时代的奋进征程上抒报国之情、立强国之志,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提升“学习本领”,夯实成长“基本功”。在承担航天员这项工作时,王亚平付出了许多高于普通人的努力,勤奋学习、刻苦训练积累出了成长的“高度”,能够适应高强度的训练环境,出色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王亚平在学习中成长进步,让梦想从“萌芽”到“绽放”,在学习成长中适应环境、克服困难、调节压力,成为出色的航天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是党员干部掌握工作技能、实践方法、发展经验的途径,是不断推动事业进步的力量。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努力学习新知识,自觉学习、努力学习,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把握新问题、新特点,在学习中增强创造力,能够以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依靠学习实现个人的成长进步,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十

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从“东方红一号”的首星发射到“天问一号”的火星探测,从“神五”载人飞天、到“天宫”叩问苍穹,靠着航天工作者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秘籍”,我国实现了从一无所有到航天大国的历史性飞跃。当下,广大年轻干部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任务,要接续先辈的光荣航天精神,在工作岗位秉持初心、担当作为,修炼好这份别样的“航天秘籍”。

苦练基础把式,传承攻坚精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老一代航天人的发愤图强和埋头苦干,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航天事业起步相对较晚,但通过老一辈航天人的发愤图强和埋头苦干,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弯道超越”。如果说以前老一辈航天人是从“零”起步,现在我们年轻干部们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更要传承和发扬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坚航天精神。要在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中经历风雨、锤炼意志、砥砺初心,持续提升“七种能力”,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基层一线的工作中担担子、磨性子、练胆子,练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韧,最终破茧成蝶、百炼成钢。

活练创新招式,传承探索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从过去航天事业起步阶段的多个技术领域面临“卡脖子”的问题到现如今我国航天自主创新道路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在前进路上的不断拓荒与探索。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造福人类到空间站开门纳客,中国航天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在航天技术前沿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年轻干部要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破除惯性思维,勇于走出“舒适区”,敢于走进“无人区”,争当新时代的“拓荒牛”,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锐意进取、奋勇前进。

勤练担当架势,传承奉献精神。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酒泉东风烈士陵园长眠了600多航天人;“电焊第一人”高凤林拒绝了欧洲公司的百万年薪,35年焊接了130枚火箭发动机,一心为祖国航天事业服务。正是无数航天人经年累月、淡泊名利、尽职尽责地战斗在各自岗位上,献出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才有了现如今骄人的航天成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广大年轻干部当时刻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担当精神,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在岗位上燃烧敬业奉献的昂扬斗志,奋力书写不平凡的青春奋斗史,交出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新时代答卷。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十一

习近平总书记到文昌航天发射场视察。他强调,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强化使命担当,勇于创新突破,全面提升现代化航天发射能力,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载人航天精神具有深厚的精神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广大党员干部要传承并发扬“航天精神”,肩负使命、砥砺前行,点燃开拓进取、守正创新、真抓实干的引擎,让“追天揽月”的航天精神薪火相传。

让“航天精神”点燃开拓进取的“引擎”。从艰辛起步到矢志攻关,从工艺精进到综合集成,从整体优化到重大突破,航天发展的“每一步”背后是航天工作者无惧困难与挑战的斗志,是他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竭力求知,他们是进取之路上的“穷理者”;追寻苍穹,他们是逐梦之路上的“奋斗者”,他们心中顽强的意志和奋发向上的热情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学习“航天精神”,要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在实践考验中经受磨砺,让强韧有力的“双翼”能够飞得更高更远,以主动迎难而上的姿态勇挑重担,用不懈斗争的实际行动诠释“困难再多也嚼嚼咽了”的拼搏精神,展现蓬勃向上、昂扬奋发的精气神。

让“航天精神”点燃守正创新的“引擎”。“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是“蕴匠心”的思维,创新是“出精品”的打破,只有在创新中抢抓机遇、开拓新局,才能彰显特色的“亮度”、提升发展的“高度”、点燃前行的“速度”。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引领着我国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在研发与超越中不断创造新的成绩,从“东方红一号”的首战告捷到“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从“北斗卫星”的全球组网到长征系列火箭出色完成发射任务,航天事业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取得进步。作为党员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在思维上善谋,突破条框束缚;在行动上善为,善于“开路”和“架桥”,把创新之举落到工作实处。

让“航天精神”点燃真抓实干的“引擎”。“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国之重器”的打造源自航天人面对困难有决心,面对挑战有能力,面对考验有准备,他们奋战在航天战线,在航天基层能力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从问题着眼、由细节入手,聚焦瓶颈和短板问题精益求精、集智攻关,以真抓实干的较真精神不断完善航天创新体系,由大向强、行稳致远,在追天揽月的征程上书写新的成绩。“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锚定目标一刻不松,在实践中潜心修炼,在干事时全神贯注,立足工作岗位用心用情奉献,以实干担当推动事业发展,答好民生答卷,把实绩干出来,把精彩干出来,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开创新业绩、展现新气象!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十二

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太空出差183天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完成预定任务返回,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三位航天员成功着陆后,一时间,“感觉良好”这个中国航天人的专有词汇在网络上再次刷屏!

神舟十三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航天纪录。神舟飞船首次太空径向交会对接、中国人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中国女性首次出舱活动、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过春节、神舟飞船首次快速返回……一个个的航天纪录告诉我们“感觉良好”绝不是表面上看起来这么轻松,这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拼搏和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在支撑着一切。

“感觉良好”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不拔。中华民族从不畏惧任何挫折和失败,只会把它变为成功的垫脚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数载终成春秋五霸,司马迁忍辱负重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刘胡兰、杨靖宇这样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才为我们建立新中国……“感觉良好”是几代华夏儿女朝着一个目标不放弃的奋斗成果。这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是“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完美诠释。

“感觉良好”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从不畏惧困难、也从不怕吃苦。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王进喜;“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焦裕禄;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感觉良好”是“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的民族英雄们奋斗得来的。这是中国人民的力量之基,是民族自豪感的由来,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生动阐释。

“感觉良好”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继往开来。民族想要生存,就必须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我们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我们重新回到了世界发展的大潮中来;正是袁隆平禾下乘凉梦,我们才能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正是载人航天的发展,中国人才得以奔赴星辰大海……“感觉良好”是新中国几十年发展创新的成果。这是中国人民的力量源泉,是民族的未来,是“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精准注释。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十三

4月15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太空出差三人组”凯旋,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收官之战取得圆满成功。值得一提的是,王亚平、叶光富都是名副其实的“80后”,他们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新时代新征程,新担当新作为。广大青年干部要学习航天员的闯劲、韧劲和实劲,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

学习“首飞”航天员叶光富“敢为天下先”的闯劲,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十一年逐梦飞天,而今一朝梦圆。从空军飞行员选拔为航天员后,叶光富带着飞天梦想坚持训练十一年终于问鼎苍穹,他在着陆出舱时说,首次飞行就长达半年对自己来说是个考验,实现了飞天梦,自豪地向祖国报到。青年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青年干部要学习“首飞”航天员叶光富的这股“闯劲”,面对挫折困难,敢于面对、勇于担当、奋勇向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要学会主动挑大梁、带头讲担当,始终保持一股闯劲、一股朝气,在改革发展的第一线、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接受锤炼历练,创造出无愧于青春、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学习“巾帼”航天员王亚平“偏向虎山行”的韧劲,事不避难、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王亚平作为一名女同志,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面对长达六个月的飞行任务,她毫不畏惧,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乡村振兴一线是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的最佳“磨刀石”。面对艰苦环境和繁重任务,青年干部要学习“巾帼”航天员王亚平的这股“韧劲”,把艰苦环境当作进步成长的“练兵场”,把繁重任务当做干事创业的“大舞台”,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不断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魄力和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迅速成长为一名能经风雨、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全能型”青年干部。

学习“奇迹”载人航天事业“争当实干家”的实劲,狠抓落实、善作善成。实践充分证明,实干是创造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奇迹的必由之路。再漂亮的口号喊上千百遍,不兑现,只会是空洞无物;再美好的蓝图勾勒千百次,不落地,只能是空中楼阁。青年干部要学习这股“实劲”,真抓实干,始终把服务人民、福及百姓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一步一个脚印,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切莫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在谋划和落实工作时,立足老百姓最盼、最忧、最急的难题难事,对老百姓身边的“急难愁盼”不等不靠,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做更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好事实事,奋力在基层的大舞台实现自身价值,让青春之光在基层一线闪耀绽放。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十四

不仅是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北斗导航等无不捷报频传。中国航天起步晚,起点低,为何还发展快、本领高?

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宝”。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突破、飞行试验的成功、艰巨任务的完成,无不凝聚着党中央的决策和关怀,凝聚着党组织和广大航天系统党员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是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决策部署,指引着航天事业前进的方向。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开幕。“建设航天强国”写入十九大报告,中国航天事业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说,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建造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是实现新时代航天梦的必经之路。

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其中的研究所、单位多达上百家,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实施载人航天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距离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40多公里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开辟揽天征途。

条件或许没那么苦了,航天精神却是一脉相承。有人曾问两度飞天的聂海胜和三度圆梦的景海鹏:“你们已经实现飞天夙愿,未来还打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景海鹏面对中外记者给了这样一个“答案”:

“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航天飞行是我们的事业,更是我们的生命,为了飞天梦想,只要祖国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再上太空!”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十五

4月12日是世界航天日,也就是“载人空间飞行国际日”。多家主流媒体相继刊发了时长两分钟的11名中国航天员“飞天”名场面,笔者看过之后,不禁热泪盈眶,心中的自豪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我”在基层,向航天英雄们致敬。

“我”在基层,致敬“艰苦奋斗”的他们。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起初是落后于当时其他航天大国的。所以一开始的目标就是要走跨越式发展路线,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工程。多少中国航天人,以苦为荣,与苦为伴,常年忍受难以承受的压力超负荷工作,最终换来了一个又一个航天胜利。我们身在基层,要不怕苦、不怕累,一样要“艰苦奋斗,就一样能够“逐梦飞天”。

“我”在基层,致敬“勇于攻坚”的他们。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载人航天工程是对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极高和极具风险性的工程。中国航天人从大漠深处到浩瀚大洋,从发射场到测量船,处处彰显了他们知难而上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赢得胜利。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保持面对困难不害怕、不退缩的勇气,秉承“方法总比困难多”的理念,做一个笑对一切的“小学生”,写好基层“大文章”。

“我”在基层,致敬“开拓创新”的他们。

与时俱进是顺应发展的需要,开拓创新是积极作为的要求。科技是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关键要素,面对各种尖端课题,航天科技人员始终坚持不懈,钻研航天技术,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展示了中国航天人的卓越创新力,大大提高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层的工作涉及到群众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时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政策,创新思维、积极作为,让人民群众信任,让人民群众安心。

“我”在基层,致敬“甘于坚守”的他们。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视频的1分16秒处,我看到了未曾飞天已经退役的首批航天员。他们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最早见证者,可以说中国航天梦想的“实践之路”是从那一代人开始的。即便他们已经退役,仍在默默地关注与支持着中国航天事业。基层工作者,在岗时要坚守岗位、尽职履责,离开岗位后要时常惦念、发挥余热,这是航天精神的普遍“高度”,更是基层工作者的应有义务。

“我”在基层,致敬“无私奉献”的他们。

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无数中国航天人前赴后继,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毕生智慧,献出了热血泪水,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老一代人甘当人梯,新一代人茁壮成长。正是有了这么多宁可“隐姓埋名”,也要为祖国赢得胜利、赢得荣誉的“航天英雄”,才有了祖国“迈向太空”的脚步。我们身在基层,仍可大有作为。帮孤寡老人做做家务、和留守儿童一起玩耍等,能做的有很多。我们也将在无私奉献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两分钟的视频,涵盖了中国航天人一路走来的各种艰辛不易,展现了太空漫步、交会对接、太空授课等一个又一个难忘的记忆。“我”会牢记“航天精神”,激励自我,奋勇前进!让“我们”一起为中国的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携手并肩,接续前行!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十六

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进入天和核心舱,举国沸腾,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首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顺利升空,唤起了中国人更多的民族自豪与爱国热情。

中国航天员们的每一次出征都牵动着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国在航天科研领域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其背后都是航天人无数个日夜的汗水和努力。航天员们肩负着探索宇宙的神圣使命,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此次他们将再次续写中国载人航天的新传奇,把中国航天的《星辰大海》唱响浩瀚太空。

“我向你奔赴而来,跨越过星辰大海。”

中国载人航天从无到有、从追赶到超越,是中国航天人化梦想为现实的执着岁月。开跑空间站建设“第一棒”的聂海胜,7次神舟系列发射,3次备选,3次飞天,在这18年里,有不计其数的考核,他一直坚持训练,即便作为备选,也要准备到火箭点火的那一刻。上次飞行的惊喜仿佛还在眼前的刘伯明,时隔13年再次飞向太空,13年似乎很长,可当回头看为梦想坚守、为使命拼搏的训练时,却又似乎是倏忽之间,这就是飞行任务必将圆满成功的底气所在;飞行任务乘组中唯一的“70后”汤洪波,曾以为进入航天员大队后,很快就能体验到漂浮太空的感觉,但没想到这次飞天的机会,一等就是11年,这中间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等待、一次又一次的坚持。对航天员来说,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艰苦的训练,而在于初心不变、激情不改,一直坚守为祖国出征的崇高信念。我们为什么要奔向太空?因为那里有星辰大海!

“赤子心热血澎湃,用青春谱写精彩”。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工作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的不断跨越。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航天员们几年如一日的艰苦训练。面对26秒漫长的剧烈低频振动,杨利伟克服了身体与心理障碍,用一位英雄的坚定信念,完成了首次太空飞行。当舱门打开困难时,航天员们理智冷静地处理,最终翟志刚得以在太空行走……一次次任务圆满完成的背后,其实是日复一日的坚持,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140多个科目的课程,这是对毅力、耐力、记忆力的一种挑战,倦了他们就站着听课,困了就把风油精抹在鼻子下面;每一项专业技能的训练都在挑战者人体的极限,训练的过程中,宇航员手里有报警器,如果实在坚持不下去时,可以随时按响它,但多年以来从未有人按下过,每个航天员都咬着牙坚持,因为他们相信坚持的力量。正如杨利伟所言,“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就是差一点点成功”。我们为什么能飞天逐梦?因为有一颗追梦的赤子心!

“你是心中一颗恒星,照我不停往前行”。

我们在迈向太空的一次次飞天壮举,成为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记忆之一,自2003年首次实施载人飞行任务以来到今天的成就,我们用了18年的时间,迈出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巨大的险阻和牺牲,但也让我们更高的航天梦想一步步成为现实。2003年杨利伟肩负着数以亿计的华人梦想遨游太空,在浩瀚星空实现了我国千年飞天梦想;2008年神舟六号实现首次多人多天任务执行,翟志刚太空出舱,第一次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浩瀚太空;2012年航天员刘旺完美地打出了一个“太空十环”,首次成功实现手控交会对接;2013年航天员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实施了太空授课;2016年景海鹏和陈东在太空中驻留一个月,完成了迄今中国人时间最长、高度最高的太空飞行;这一次神舟飞天筑梦天宫,我们一起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高度。我们为什么要继续前行?因为心中有梦!

一代代航天人的努力,一次次历史性的跨越与成就,中国的航天员以星辰大海为征途,以逐梦太空为信念,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必将在浩瀚太空中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以后必将在太空飞出更加绚烂的中国轨迹。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十七

北京时间2021年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航天英雄,“你”将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新时代党员干部想用最真挚的情感向“你”告白、向“你”致敬。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爱“特别能吃苦”的“你”。荒凉的戈壁滩见证了“你”艰苦的工作环境,常人难以忍受的“魔鬼训练”练就了“你”高超的技能,特别能吃苦是“你”身上最耀眼的光芒。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当代党员干部要把吃苦作为一种品格的历练,既要吃得了政治理论、形势政策、知识技能“学习”的苦,也要吃得下严格约束自我、规范一言一行“自律”的苦。“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党员干部要树立宁可自己多吃点“苦头”、也要让群众多尝点“甜头”的工作理念,摒弃“隔窗观景”“闭门造车”式的飘浮作风,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在吃苦中成长成才,在吃苦中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在基层一线大放异彩。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爱“特别能战斗”的“你”。载人航天工作是一项“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的事业,“你”完美返航的背后,承载了千万人的不畏艰险、勇敢战斗,“你”以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驰骋于宇宙之中,特别能战斗是“你”身上最闪亮的标签。“重任仍在肩上,壮士不可卸甲”,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你”敢于斗争的优良传统,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接受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始终树立忧患意识,增强斗争本领,领悟斗争精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面对危险挡在人民面前,面对挑战冲在人民前面。要多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练就硬脊梁、铁肩膀、真本领,不做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勇当为人民利益冲锋陷阵的“斗士”。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爱“特别能攻关”的“你”。在载人航天工程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面对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你”日夜兼程进行飞行演练,特别能攻关是“你”身上最难得的品质。在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要弘扬敢于拼搏、自力更生的攻关精神,坚定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敢于提出新方法,敢于开辟新领域,知难不言难,迎难不惧难,持续推进创新攻关“揭榜挂帅”体制机制。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直面问题挑战,推动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艰巨任务面前,党员干部要永葆攻关激情,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勇站排头、敢打头阵,向党和人民、向历史交上一份合格的时代答卷。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爱“特别能奉献”的“你”。“你”选择了载人航天这份充满风险的事业,就做好了随时为祖国和人民献出一切的准备,特别能奉献是“你”身上最动人的情怀。是一滴水,就要滋润土地;是一束光,就要照亮黑暗;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就要坚守住岗位,“奉献”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当代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将自己的热血燃烧给人民。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面对急难险重工作任务,甘当吃苦耐劳的“老黄牛”,时刻把百姓的安危冷暖装在心里,在为民服务中“一个声音喊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把每一项民生工作都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做一名特别能奉献的“人民公仆”。

英雄淡泊名与利,惟愿飞天梦圆时。“你”用伟大的精神标注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高度,再多的爱意与赞美都无法表达对“你”的仰慕与崇敬,广大党员干部将以“你”为榜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再创新辉煌、再续新篇章。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十八

“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在圆满完成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后顺利返航,举国欢腾。回眸61年中国航天路,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北斗组网”到“探月奔火”,中国航天之所以能在几十年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正因为广大航天工作者始终秉持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伟大航天精神。新的伟大事业,年轻干部要学会从航天精神中汲取力量,把这份航天精神化为勇闯“星辰大海”的前行动力。

从“特别能吃苦”的航天精神中汲取信仰之力,做到对党为民绝对忠诚。20世纪60年代,广大干部、科学家用实际行动诠释“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铮铮誓言,硬是在戈壁荒漠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完成了“两弹一星”工程。这其中不仅饱含着广大航天工作者对于国家的热爱,更展现了他们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这个道理也正适用于当下的年轻干部:要想服务好人民、建设好国家,首先就要补足精神上的“钙”,这个“钙”就是树立好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的心,要把个人理想同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求、个人利益和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能干事、能吃苦的大前提,只有树好为国为民的信仰旗帜,我们才能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从“特别能战斗”的航天精神中汲取实践之力,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为解开原子弹之迷,邓稼先带领同志们夜以继日地赶工计算,在得出的结果和苏联提供的“假数据”完全不一致的情况下,我们选择相信实际,并最终成功造出原子弹。是的,61年航天史在述说,“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后来居上、弯道超车的秘密。未来的探索路上,广大年轻干部也要继续秉承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一方面是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时要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原则,这是解决和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要持续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既要在生活中多学、多看、多听,也要在工作中多运用、多实践、多结合,只有当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时,理论才有价值、实践才有意义。

从“特别能攻关”的航天精神中汲取斗争之力,做到闯关夺隘、攻城拔寨。从“神五”首次载人航天,到“神七”首次太空行走,再“神十二”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神舟系列飞船在16年间对三个“首次”的跨越,彰显了中国航天人强大斗争意志和斗争本领。当前,年轻干部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也必须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斗争态势。既矢志不渝地坚定正确的斗争方向, 时刻同党站在一起;也坚持不懈磨砺顽强的斗争意志,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更能马不停蹄增长过硬斗争本领,敢于在实践挑战中去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只有真刀真枪地同困难拼搏、同绝境争斗,我们才能在一个个风险挑战中取得更大胜利。

从“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中汲取无私之力,做到淡泊名利、勇于担当。杨利伟在面临发射失败就可能失去生命和发射成功就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抉择下,毅然选择为国家荣誉而战。是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就是中国航天人历来的特质,中国航天强大凝聚力也正源于此。今天,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是到这种成功关头,广大年轻干部就越要厚植一份勇于担当、淡泊名利的无私观念,既要时刻牢记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始终把复兴重任扛在肩上;也要常净从仕之心、常思为官之责,不问自己努力奋斗得到过什么,而常问自己为党和人民付出过什么。

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力军,我们的征途就是“星辰大海”,我们的目标就是在更遥远的未来。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十九

1992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经过30载岁月的洗礼,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探索,我们在航天事业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标记了一个又一个国家崭新高度,中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汲取载人航天“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砺意志、锤炼党性,做干事创业的“排头兵”。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党员干部需要切实弘扬的精神力量。“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回望航天事业走过的30载,既是一条极不平凡、充满荆棘的坎坷之路,又是一段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刷新记录,创造历史的辉煌历程。党员干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要不断学习和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将其镌刻进血液里,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要拿出精卫填海的决心和愚公移山的斗志,不懈努力,不断追求,在基层一线中磨炼意志、锤炼党性、学习本领,做干事创业的排头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汲取载人航天“拼搏奋斗”的精神,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做担当作为的“奋斗者”。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太空的探索从未止步,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前赴后继、夜以继日,付出了青春与汗水。“梦想的实现,总是荆棘遍布,杂草丛生”,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晚、基础弱、底子薄,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要想获得成功,航天人必须付出数倍于常人的努力,敢于用常人没有的意志,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才能换来事业的成功。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起飞,中国航天人不放弃、不抛弃,一直朝着星辰大海的方向奔涌前进,相信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会换来荣光。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领头雁”,广大党员干部要做担当作为的奋斗者,拿出钢铁般的意志,坚定理想信念,咬定目标、持之以恒、不懈奋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汲取载人航天“求真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做为民服务的“孺子牛”。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二号”、从“嫦娥五号”到“天问一号”,为什么我们的航天事业能够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突破一项又一项的技术,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答案正是在于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平日里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得益于航天人为了确保“0失误”,平日里坚持异常严苛的训练和上百次上千次的模拟实验。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以中国载人航天精神为榜样,汲取他们求真务实的精神,发扬钉钉子精神和工匠精神,铆足干劲、脚踏实地,把每一件困扰人民群众的难题解决好,把实际工作中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极致,把每一条平凡之路走好、走出光彩,在平凡中创造辉煌。

新时代下,我们拥有最好的条件和最广阔的前景,党员干部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奋斗书写青春,用汗水凝聚征程,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二十

说起中国人的飞天梦,大概从神话传说开始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在600年前的中国,一个叫万户的火器师在椅子上绑了47个自制火箭,手持两个大风筝,想以此一飞而起。众人劝他不要逆天而为,他说:“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我纵然粉身碎骨,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如大家所料,万户失败了,但飞天的梦从来没有失败过。66年前,一个国家重拾往日伟大,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做好了一艘足够飞得很高的运载火箭,又以惊人的速度做好了一颗卫星送了上去。迄今为止,那颗叫“东方红一号”的卫星现在还在轨道上转啊转,也正是从那一刻开始,我们才真正开始了美丽的“神话”。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嫦娥携宠物玉兔奔月,栖息广寒宫,这写的不就是登月探测器“嫦娥”携月球车“玉兔”着陆月球的场面吗?不仅如此,月球车“玉兔”的着陆地点被命名为“广寒宫”,为嫦娥四号探测器提供了地月通信支持的中继星也被命名为“鹊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原来在遥遥的银河里,真的有“鹊桥”,连接着“天上和人间”。古人问“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美丽传说,我们就用“嫦娥”“玉兔”“鹊桥”来解答,让人类未曾踏过的月球背后烙上中国航天的足迹。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对天地万物发起的“灵魂拷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这样的求知渴望,正对应着两千多年后的我国走出地球、探索遥远行星世界的坚定决心。2020年4月24日,在“东方红一号”发射50周年纪念日,国家航天局宣布正式命名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为“天问一号”,中国行星探测任务为“天问系列”。古人问“九天之际,安放安属”?我们就用“天问”系列行星探测任务来解答,火神“祝融”点燃了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不断探索和超越。

“复移小凳扶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我们的全球定位卫星系统叫“北斗”:北斗七星是古人夜观天象之后对于大熊座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颗星的命名,古代中国人用此来辨别方向。自古以来,北斗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将我国自主建造的卫星导航系统命名为“北斗”,饱含近代以来中国历经劫难的清醒、走向复兴的企盼。古人问“北斗参天,天地通连”,我们就用26载后3代、55颗卫星建成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解答,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都可以实现全天候、全天时的精准授时定位。

除此之外,我们的量子实验卫星叫“墨子”,我们的全球低轨卫星系统叫“鸿雁”,我们的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叫“夸父计划”,我们的火星探测卫星叫“萤火”……等等。这是来自中国航天人的罗曼蒂克,这群“可爱”的航天人隔了漫漫岁月而来,有着“手可摘星”的豪情,做了这些最浪漫的事。当“飞天神话”不再都是传说,当“中国航天精神”成为文化自信,我们会发现,为祖国航天事业奋斗终身,正是这些航天人做过最浪漫的事。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着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二号飞船,由“神箭”长征2F火箭顺利发射升空。神舟十二号的发射,向世界宣示这中国载人航天迈入新的篇章。载人航天工程建设29年来,中国航天人用长征、神舟、天舟、天宫等一系列浪漫名词,搭起了沟通天与地的“天梯”,让“天神”们入住“天宫”。这一切辉煌与瞩目的成就,离不开千千万万默默在背后耕耘的航天人们。今天,感谢他们!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感悟20篇

标签:观后感范文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