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困生转化方案
观察研究初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方法策略,将学困生重新燃起学习的欲望,对学习充满自信和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下面是柠檬文苑小编整理初中学困生转化方案的范文,欢迎阅读!
初中学困生转化方案篇一
学校办学的宗旨是以育人为本,意在从教育教学两个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所以,它面向的应该是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教师不能够生产出次品,更不能制造出废品,应该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认真负责,特别是对于部分学困生,应该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诚心去打动他们,用道理去教育他们,用智慧去启迪他们。为此,学校特订出如下学困生转化方案:
一、 指导思想:
高扬素质教育的大旗,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更新教育观念,坚定帮扶学困生的意志;营造人人爱学生、个个教学生,整体育学生的良好风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为主的教育原则;立足当堂训练,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多维合作,整体联动,唤起学困生学习的信心,最大限度的降低低分率,提升合格率,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腾飞创造条件。
二、 组织领导: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具体活动:
一、摸清底细,确定对象。(班主任负责)
摸清各班的学困生情况,做好分门别类的统计整理。因为学校在总体上来说,由于招生存在着没有选择的余地,收进来的学生一部分成绩很差,思想表现也不太好,这种情况必然带来管理上的困难。所以,每一个班主任要对学生家庭逐一进行家访,对学生个人逐一进行谈话,做到情况明了。然后再制订相应的教育教学规划。
具体要开展的活动:
1、一周内对所有学生进行初步摸底,确定学困生对象;
2、为学困生编排好座位,与成绩优秀的同学同座;
3、教务处组织召开班主任会,确定重点家访对象;
4、举行部分学生家长会,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
5、召开学困生转化动员会,学生自己制定目标措施。
二、开展帮抚活动,创建和谐的教育环境。(班主任负责)
学校是一个群体教育,它不能脱离周围环境而独立活动。所以,教师要充分利教学大课堂进行互动教育。学校要以各团支部、团小组为龙头,分别组织好互帮互助小组。互助小组要注意其工作方式:用爱心去感化同学,用温暖去体贴同学,用知识去帮助同学,用成功去鼓励同学,让自己所帮的同学:在缺点面前能鼓起勇气去克服,在困难面前能想办法去解决,在低分面前能致力去提高。通过互帮互助组织的建立,不仅能使后进学生能够不被人看不起,使他们在群体中具有一席地位,同时,也使优秀学生的成功之处得以体现,使他们的能力得以提高,更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
三、树立起学困生转化典型。(教务处负责)
典型的力量是巨大的,每学期初、期中、期末,各班要根据自己转化学生效果,选出一两个代表作为班级学习的榜样,学校则将各班树立起的典型人物用黑板报、墙报、广播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还要给突出的学生予以表彰。
具体的工作:
1, 每学期期中、期末,各班上报学困生转化的优秀学生、优秀帮抚小组及成员和评定学困生转化的优秀班主任名单;
2, 学校定好表彰名单,出好有关的宣传专刊,开展好校园广播,按计划表彰学生;
3, 各班组织优秀学生和后进生转化典型进行大会经验交流,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
4, 中考后,分赴到部分学生家中,向学生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转化的具体情况。
四、注重对特困生的帮助,使他们能坚持完成学业,提高各种素质。
由于各种原因,许多的家庭仍面临经济困难。有些学生因父母双亡,无人照管,有些因家无劳动力,没有经济来源,有些因家里底子太差,一时落入困境。对于这样的一个群体,光从思想去感化他们,是难以让他们安心学习的。所以,学校成立抚贫基金,每学期要拿出专项资金来帮助他们度过经济上的困难时期;同时,师生之间要开展献爱心活动,从根本上去帮助这些需要救助的学生。
具体工作程序:
1, 确定援助的学生对象,对其进行一次普访,切实摸清况,做好帮助计划;
2, 开展师生的援助捐款活动,并及时发放有关的援助经费,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五、 改进教学模式,规范过程管理,切实减少低分人数。
学生文化课成绩低分现象的产生,有社会环境、学生家庭环境及学生自身的原因,更有学校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管理机制的原因。除了极少数与生俱来心理生理不健全者外,所有低分现象的形成都是因教育不健全造成。初中学段的低分,部分是前学段沿袭而成,部分是本学科段疏忽而新生。教师要全员参与,常抓不懈,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环节,组织课题研究,分阶段逐步减少学困生。
学困生、低分率现象的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消灭这一现象的漫长性,我们必须清醒头脑,作好长期艰苦工作的准备,全体教师都应各自承担责任,营造人人爱学生、个个教学生,整体育学生的良好风气,不作旁观者、不作评价者,充当实践者,把各自岗位工作都与学生教育联系起来,提高工作质量、体现工作价值、赢得个人发展的有效空间。为创建办学特色、实践教育意义,办好人民满意学校作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学困生转化方案篇二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校地处沂南县西南山区双堠镇,205国道旁,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普通初中,近年来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我们农村中学,大量优质生源被县城学校抢走,生源质量较差,随着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留守孩子”增多,从而不可避免地使相当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行列。学校现有班级18个,学生800余人,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延伸,这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难,各年级中“学困生”的人数明显增长,“学困生”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从近两年的调查表明,有20%左右的学生在学习上跟不上教学进程,表现为学习效率低,学习不得要领,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成绩奇差,达不到教学要求。“学困生”的大量存在不仅影响这一群体学生自身的成长,而且给教师增加了工作难度,“学困生”问题已成为学校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学困生”的研究对于教育者而言是一个大课题,其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现时性是我们教育者必须面对的。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等生和优秀生的层面上的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心“学困生”,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注重对“学困生”的帮助,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使他们获得应有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农村中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化“学困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前提,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与培养优秀学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就更有其重要意义。如何转化好学习困难学生一直是教师面临的难题,也是教师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可以说,转化好“学困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实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学困生”的涵义
1、“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影响,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同学业成绩比较时,智力在标准以上但学业成绩显著低劣者。我们所说的“学困生”仅限于学业方面,专指那些学习困难或学业失败或偶尔有些不太规矩的学生。本课题组假定“学习困难”,就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学困”是相对的、可变化的。“学困”的鉴定具有直观性和综合性的特性。在新课程视野下,我们对初中“学困生”的界定:
(1)初中学生智力水平正常,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达不到“新课程标准”之基本要求。(2)在学校组织的历次考试中各门功课不几个或单科成绩在50分以下的学生。
2、学科发展不均衡的优秀学生也应纳入“学困生”范畴。
很多研究者认为,“学困生”只是学生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不属于“学困生”范畴。我们课题组在讨论“学困生”概念时也一度产生困惑。我们注意到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各门学科均处于落后状态。这类学生基本不能顺利完成初中学习任务,难以通过初中学段毕业水平测试,而且往往伴随有行为不良、思想不端甚至心理异常等问题。对这类学生界定为“学困生”大家没有异议。但我们发现,总成绩合格以上,但某学科相对于各学科总成绩而言呈落后状态的学生,也是教师要转化的对象,并且这一类学生在数量上要多于前一类学生。他们的特点是有跛腿学科,跛腿学科成为该生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如果该生能在跛腿学科上有所作为,那么他的总体成绩将有一个大的飞跃。对这类学生是否纳入“学困生”的范畴呢?经过慎重思考,课题组达成一致意见:把有薄弱学科的学生纳入研究范畴。即:总成绩达到合格标准,但有某一学科的成绩相对于各学科总成绩而言呈落后状态,明显低于自身发展的正常水平,这类学生也需要教师进行转化。由于学生不可能都全能全才,他们总会在某一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即使优秀学生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学困生”。因此,我们课题组对“学困生”这一概念的理解比较宽泛,拓展了“学困生”的范围。其定义为:总成绩没有达到合格标准以及总成绩在合格以上但某学科成绩相对于总成绩而言呈落后状态的学生。
(二)“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学困生”转化的策略是指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或发挥其特长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策略和方法。通过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寻找学生成为学习困难学生发展过程,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转化,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智力得到正常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学困生”进行教育转化,探索形成“学困生”的原因,在“学困生”的管理、教学两方面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纠正教师不良的育人观,挖“学困生”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探求转化“学困生”的根本途径,并且使“学困生”尽可能地转化,使之在学校内留得住,学有目标,学有信心,发挥出自己最大潜能,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找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搞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使“学困生”尽可能达到:能正视自己,找出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学习上树立目标,初步建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树立“我能行”及“能学好”的信心。
2、根据”学困生”不同类型特征,寻求转化他们的不同方法策略,使“学困生”找出自己知识断层的症结,尽量做到个人主动去学,能找老师、同学帮助自己,完成自己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些学生中尝试新的学习方法,例如合作学习法、四维学习法、全脑学习记忆法等,以更先进的方法,使他们更快地转化。
3、在实验班级内的“学困生”,争取转化成功率在达80%左右,使这些学生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学困生”在学习上有大的进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班级内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失时机地主动去表现自己,真正融入班级大集体之中,以达到不以人人升学,而使人人成才的教育目的。
4、初步形成农村初中“学困生”教育转化的理论框架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学困生”成因研究
通过调查法、访谈法等形式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有哪些类型,分别呈现哪些特点,寻找转化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在理论层面找主客观因素的着眼点,形成《农村中学“学困生”成因分析研究报告》,以揭示形成“学困生”的内在规律。
(1)从学习过程方面的研究
学习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由非智力系统、知识系统、智力系统和能力系统组成,四个系统应相互促进,任何子系统的有序都将影响和决定学习系统的有序程度。所以我们将对这四个系统进行研究,如何使“学困生”的四个系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使系统有序化。
(2)对“学困生”形成主观原因的研究
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观原因很多,诸如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意志和毅力等方面,所以主观原因的研究主要有:“学困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学困生”学习动力的研究;“学困生”意志和毅力研究;“学困生”情绪研究。
(3)对形成“学困生”客观原因的研究
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除了学生主体之外,当然不排除客观存在的许多因素,诸如学校环境,课程体系、教师因素、家庭的变故、社会的不良影响等等,所以客观原因的研究主要有:学校教育现状的研究;教师教育思想及教育行为对“学困生”影响的研究;新课程对“学困生”影响的研究,对家长的研究;对社会各方面的研究。
2、“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
在研究“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分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寻求转化他们的不同的方法策略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是本课题的核心,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教师的主要策略研究
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学校所采取的对策显得尤其重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A、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缩小“学困生”群体,同时面对学习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师对他们应该采取什么策略,给予什么样的帮助等;
B、课堂上进行转化。课堂上进行分层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信心转化的研究;课堂上进行反馈转化的研究;课堂上进行培养兴趣的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培养能力的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学法指导转化的研究。
C、教师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特别要热爱每个“学困生”,充满信心,科学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研究内容主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研究。
D、优化校园文化,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环境的研究。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学习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噪杂的环境,枯燥的学习生活都会使学生学习效率降低,确保“学困生”进步,主要研究内容有:课外活动的丰富性研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2)学校管理对“学困生”转化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从学校管理和年级管理入手,通过学校对“学困生”管理的相关措施与奖励制度来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形成有推广价值的《学校管理对“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研究报告》。优化学生学习系统的主要策略的研究。优化学生的学习系统,使“学困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进步,主要研究内容有:补缺补差,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研究;排除情感障碍,使非智力系统有序化的研究;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的研究。
(3)班级管理对“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通过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观察法等多种形式,从班级管理入手,创建班级评价激励制度,适时适度,形式多样地激励评价“学困生”。确保与“学困生”家长的密切联系,制定计划并落实。加强学风建设,及时做好“学困生”教育工作。制定“学困生”的跟踪培养措施。通过班级对“学困生”管理的相关措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班内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班级学习成绩。形成有推广价值的《班级管理对“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研究报告》。
(4)学科教学、辅导对“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入手,通过测试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以教研组为纽带,分析、总结“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和教育对策。包括如何分层导学、如何个别辅导、如何布置作业、如何巩固提高等。各学科对“学困生”学习方式转变前后学习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形成经验总结,提炼成果。分别形成《“学困生”教学艺术、辅导方法个案集》。
(5)综合家庭、社会的主要策略的研究
家庭是教育的发源地,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而且具有终身教育意义,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思想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学困生”除了受家庭的影响,还受所处的社会影响,所以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教育也显得非常重要,研究内容主要有:家庭教育氛围的研究;家庭结构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的个案研究。
(三)主导课题的主要子课题
1、学生分化问题的研究
2、“学困生”学习动力开发研究
3、“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
4、“学困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5、“学困生”转化的案例研究
6、“学困生”自信心培养研究
7、学校管理对“学困生”转化有效策略研究
8、班级管理对“学困生”转化有效策略研究
9、家庭教育对“学困生”影响的研究
10、社会环境对“学困生”影响的研究
11、课堂教学与“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因材施教”理论
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
(二)现代课堂教学理论
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组合优化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三)哲学观点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四)心理学观点
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有两点独特之处:其一,它所提倡的学习理论,多半是根据经验原则提出观点与建议。其二,它所提倡的学习理论,不限于对片面行为的解释,而是扩大到对学习者整个成长过程的解释。
1、 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
2、 坚持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
人皆有天赋的学习潜力;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习目的时学生才会产生学习;在较少威胁的教育情景下才会有效学习;主动、自发、全身心地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自评学习结果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除知识外还应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3、重视价值、态度、情感等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引导他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成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1)教学上对自由学习与合作学习的重视
(2)教学中对学习动机的重视
(3)开放教育的推行
(4)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推行
(5)学校教育中对情意教育的重视
(6)以学生为中心学校辅导工作的推行
五、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实验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素质。研究的一切过程与方法应以人为本,从“人”的利益出发,而不能为追求实验测量的准确性而损坏儿童健康成长。
2、因材施教原则
对“学困生”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促使他们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使他们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3、激励引导原则
激发、勉励学生去努力,促使学生和自己的过去作比较,发现进步的一面,相信自己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仔细、认真观察问题,摸清问题存在的因素,也就是应对学生现状做周密的了解。
(二)研究的方法
1、观察调查相结合
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找出学习困难、厌学的原因。
2、实验法
实验前,为每个“学困生”建立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学困生”个人资料、家庭情况、实验前测验诊断分数、综合诊断结果及归因、教师转化工作跟踪记录、学习成绩记录表。要求教师根据“学困生”个案情况随时调控自己的方法和行为,并对产生的效果做好记录。
3、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人员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方法,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生”的理论框架。
4、案例研究法
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5、教育观察法
分析课内外各种情况,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
6、文献研究法
从各学科角度开展对学习困生教育转化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经验教训,补短教育与扬长教育共进,全面发展,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六、研究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1、课题组核心成员就课题研究的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研究总体思路、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的时间安排、研究的预期成果进行研讨,为制订研究方案提供依据。制定研究方案,报请教育局指导小组,接受专家指导,申报立项主导课题。开展教师培训,明确主导课题精神,教师个人确定子课题,制定方案,申报立项。
2、学校抽样调查访问
①“学困生”问卷调查,调查范围:初中段的“学困生”。②教师问卷调查,选取“学困生”所在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③“学困生”家长调查问卷。
3、撰写《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教育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4、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论证、修改实施方案
5、各班提交“学困生”名单,并建立“学困生”档案
(二)第二阶段:课题实验阶段(20xx年6月—20xx年6月)
1、确定实验学校和班级
2、撰写《农村中学“学困生”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3、实验研讨会。实验班进行研究和实践,积累归纳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总结实验结果。
4、课题组组织课题交流和现场研讨,总结分析实验情况,写出研究阶段总结报告,根据实验校收集的资料撰写《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5、聘请县内外有关专家进行论证,提出推进和调整意见。
(三)第三阶段:实验及检验修改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2月)
1、各实验校根据前阶段的成果继续进行研究和实践。
2、各实验校材料归纳、提炼;分析,总结阶段实验成果。
3、召开交流和研讨会,分析实验情况,写出阶段总结报告。
4、根据前期实验结果,改进实施方案
5、征收实验学校阶段工作总结。提炼经验,找出不足。
(四)第四阶段:深入实验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6月)
1、依据修改后的实施方案,深入实验。提出新的方案,进一步探究实际效果。
2、分课题,分学科专项培训、研讨会
3、征收两期课题研究成果
4、召开“学困生”阶段工作总结会
(五)第五阶段: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1月)
1、6月,召开课题研究工作会,总结研究成果,布置结题资料编写工作。
2、8月,汇编课题成果,筹备课题结题工作。
3、10月,对课题研究情况和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研究报告,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结题鉴定。
七、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 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课题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大部分都是中、高级职称、年富力强,部分同志参加过县、市级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有完善的组织机构。
2、制度保障
学校形成了完善的科研机制,有《课题组成员学习制度》、《课题组成员管理办法》、《教科研制度》、《教科研奖励制度》等。这些制度将有效地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行政支持和财力保障
校长高本营领导并担任课题组组长,副校长张恩全领导课题组工作,学校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预计资金投入1万元。
4、技术保障
课题组将邀请县教科室专家组的指导。同时,学校也将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组织教师加强相关学习资料学习。建立校园网,这方便了我们在教育教学研究中与外界的交流和学习,随时接受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保持这与国内专家的长期沟通和联系。
(二)操作措施
1、理论指导实践,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有关“学困生”转化方面的理论,尤其是学习方法方面的理论。以个人的成才之路做现身说法,取得学生的信任,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化。
2、积极取得领导与教师们的支持协作,协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以减少内耗,为课题研究铺平道路。
3、严格实验规则,课题组教师应一丝不苟做好实验的诸项工作。
4、加强对研究工作的组织管理,加强课题组人员的思想教育,树立起敢为人先,不畏困难,甘于为教育事业奉献的良好心理品质。
八、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一)课题研究报告
《“学困生”基本状况调研报告》、《学校管理对“学困生”转化有效策略研究报告》、《班级管理对“学困生”转化有效策略研究报告》等。
(二)课题研究论文及个案集
《农村初中“学困生”个性心理辅导的策略》
《提高“学困生”英语成绩有方法》教学艺术、辅导方法个案集、 《提高“学困生”语文成绩有方法》教学艺术、辅导方法个案集、 《提高“学困生”数学成绩有方法》教学艺术、辅导方法个案集、 《提高“学困生”理化生成绩有方法》教学艺术、辅导方法个案集、 《提高“学困生”政史地成绩有方法》教学艺术、辅导方法个案集、 《提高“学困生”音体美信成绩有方法》教学艺术、辅导方法个案集等。
(三)学生进步奖状、证书及家长意见、学校鉴定等
(四)促进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
九、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一)课题指导小组
王xx (沂南县教体局初中教研室主任)
徐xx (沂南县教体局教科所主任)
葛xx (教科所教研员)
(二)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
(三)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班主任 教研组长 教学能手 教学新秀 学科带头人 任课教师
初中学困生转化方案篇三
学校教育的方针是以育人为本,旨在从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所以,学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认真负责,特别是对于部分学困生,应该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诚心去打动他们,用道理去教育他们,用智慧去启迪他们。为此,学校特订出学困生转化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更新教育观念,坚定帮扶学困生的意志;营造人人爱学生、个个教学生,整体育学生的良好风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为主的教育原则;立足当堂训练,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多维合作,整体联动,唤起学困生学习的信心,最大限度的降低低分率,提升合格率,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腾飞创造条件。
二、具体活动:
(一)摸清底细,确定对象。(班主任负责)
摸清各班的学困生情况,做好分类的统计整理。总体上来说,学校由于地域原因,招入的学生一部分成绩和行为习惯都很差,思想表现也不太好,这种情况必然带来管理上的困难。所以,每一个班主任要对部分学生家庭逐一进行家访,对学生个人逐一进行谈话,做到情况明了。然后再制订相应的教育教学规划。
具体开展的活动:
1、一周内对所有学生进行初步摸底,确定学困生对象(每班5人);
2、为学困生合理编排座位,尽量与成绩优秀的同学同座;
3、确定重点家访对象;
4、举行部分学生家长会,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
5、定期召开学困生转化动员会。
6、学生为自己制定目标措施。
(二)开展帮抚活动,创建和谐的教育环境。(班主任负责) 学校是一个群体教育,它不能脱离周围环境而独立活动。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大课堂进行互动教育。学校要以各团支部、少先队为龙头,分别组织好互帮互助小组。每组要有3至6人,其中带头人要有两名以上,学困生要有一名以上。互助小组要注意其工作方式:用爱心去感化同学,用温暖去体贴同学,用知识去帮助同学,用成功去鼓励同学,让自己所帮的同学:在缺点面前能鼓起勇气去克服,在困难面前能想办法去解决,在低分面前能致力去提高。通过互帮互助组织的建立,不仅能使后进学生能够不被人看不起,使他们在群体中具有一席地位,同时,也使优秀学生的成功之处得以体现,使他们的能力得以提高,更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
具体工作步骤:
1、本周各班建立好互助小组,各互助小组写好互助计划;
2、各互助小组分别组建一帮一,开展思想和学习交流活动;
3、班与班之间,举行两次以上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帮教体会活动,并进行有关先进事迹表彰;
4、所有学生注意写出平时学习、生活、帮助他人的体会和心得,并在学期末进行总结评比。
(三)树立起学困生转化典型。
典型的力量是巨大的,每学期初、期中、期末,各班要根据自己转化学生效果,选出一两个代表作为班级学习的榜样。
具体的工作:
1、每学期期中、期末,各班上报学困生转化的优秀学生、优秀帮抚小组及成员和评定学困生转化的优秀班主任名单;
2、学校定好表彰名单,出好有关的宣传专刊,开展好校园广播,按计划表彰学生;
3、各班组织优秀学生和后进生转化典型进行大会经验交流,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
4、分赴到部分学生家中,向学生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转化的具体情况。
(四)注重对特困生的帮助,使他们坚持完成学业,全面提高素质。 由于各种原因,许多的家庭仍面临经济困难。有些学生因父母双亡,无人照管,有些因家无劳动力,没有经济来源,有些因家里底子太差,一时落入困境。对于这样的一个群体,光从思想去感化他们,是难以让他们安心学习的同时,师生之间要开展献爱心活动,从根本上去帮助这些需要救助的学生。
具体工作程序:
1、确定援助的学生对象,对其进行一次普访,切实摸清情况,做好帮助计划;
2、开展师生的援助捐款活动,并及时发放有关的援助经费,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五)改进教学模式,规范过程管理,切实减少低分人数。
学生文化课成绩低分现象的产生,有社会环境、学生家庭环境及学生自身的原因,更有学校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管理机制的原因。除了极少数与生俱来心理生理不健全者外,所有低分现象的形成都是因教育不健全造成。初中学段的低分,部分是前学段沿袭而成,部分是本学科段疏忽而新生。教师要全员参与,常抓不懈,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环节,组织课题研究,分阶段逐步减少学困生的数量。
具体工作安排:
1、本周明确学困生对象,作好学困生原因分析,树立转化学困生的信心。学“洋思”教学经验。
2、全面实施转差课堂教学。研讨课堂练习设计。
3、研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4、研讨教师与学困生间信息反馈渠道。
5、调研实施学困生转化方案的效果。
6、总结经验。
学困生现象的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消灭这一现象的漫长性,我们必须清醒头脑,作好长期艰苦工作的准备,全体教师都应各自承担责任,营造人人爱学生、个个教学生,整体育学生的良好风气,不作旁观者、不作评价者,充当实践者,把各自岗位工作都与学生教育联系起来,提高工作质量、体现工作价值、赢得个人发展的有效空间。为创建办学特色、实践教育意义,办好人民满意学校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