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编辑按】增强党员干部责任意识党课讲稿党员干部 请收下这份节俭意识的养成指南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初心优秀优秀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增强党员责任意识党课讲稿[8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增强党员干部责任意识党课讲稿
党员干部 请收下这份节俭意识的养成指南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光盘行动”,大力整治浪费之风和“舌尖上的浪费”。
思想上要崇尚俭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党从革命年代“红米饭南瓜汤”的乐观无畏,到建设时期“勤俭是个传家宝,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的生动号召,崇尚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的好作风极大地凝聚了党心民心,成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在不断被满足。但富起来以后,我们更要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行动上要当好表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干部应该进一步增强勤俭节约意识,坚决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坚决抵制不良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带头大兴勤俭节约之风,为群众做出表率,这样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感,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勤俭节约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应该长期坚持的政治本色,我们的社会越是进步,越应该坚持勤俭节约,越是繁荣富强越是要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质,坚持从自身岗位做起,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入手,把节约落到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一处。
制度上要强化约束。“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我们要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谨防“牛栏关猫”。通过制度的硬杠杠制约党员干部的奢侈浪费行为,通过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将出差和会议定点管理、公务卡制度等机制落到实处,构筑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党内法规堤坝,给奢侈浪费者划定制度“红线”,给以身试法者设定“高压线”,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要将党员干部节俭意识的形成和干部人事制度挂钩,将是否存在奢侈浪费行为纳入干部勤政廉政考察范围。在对地方党政领导、部门领导进行绩效考核、政绩考核过程中,注重考核一把手以及班子成员的节俭意识,将领导干部是否养成节俭意识作为考核的“硬指标”。
增强党员干部责任意识党课讲稿
党员干部 要练好“下意识”的基本功
“下意识”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是使一种动作行为不在你思维控制之下发生的意识。运动员日复一日刻苦训练,只为养成“下意识”的肌肉记忆,进而突破极限创造辉煌。农民常年累月辛苦劳作,只为养成“下意识”的勤奋,创造硕果累累的丰收。“下意识”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党员干部干事创业需要练好“下意识”的基本功。
“下意识”学习《榜样4》洗涤灵魂,树立向榜样看齐的意识。本色英雄张富清“下意识”隐藏功名,为党和人民奉献了一辈子。吃亏书记李连成“下意识”甘愿吃亏,带领村民踏上致富大道。绚夏之花黄文秀“下意识”做出抉择,在脱贫路上留下榜样的印记。揽月天团嫦娥四号群体“下意识”不计名利,默默奉献几十年,成就举世伟业……是他们用青春和生命演绎了共产党员守初心担使命的本色真心。正是榜样们这种“下意识”精神让民族的脊梁更加挺拔,是他们为新时代中国精神注入了新动能。党员干部要“下意识”学习榜样将其化作为工作动力,与合格对齐,向优秀前进。
“下意识”拿起“小红书”武装头脑,养成学习升华的习惯。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用好《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本“小红书”,把它当作一面镜子,能够照出内心的污垢、表面的灰尘,可以正衣冠、树形象,时刻提醒自己要清爽做事、干净做人。把它当作一把戒尺,能够监督思想的轨道、言行的方向,可以纠偏差,正形象,时刻提醒自己规矩做事,方正为人。把它当作一根鞭子,能够警示行动懒惰、心口不一,可以知敬畏,守规矩,时刻提醒自己老实做事,本分做人。“下意识”用好镜子、尺子、鞭子做人做事,常“红脸出汗”对照党章找差距,为思想升华注入强大原动力。党员干部要“下意识”学好“小红书”将其化作人生的航标,履职尽责,守初心担使命。
“下意识”撸起“衣袖子”加油工作,形成事必躬亲的作风。基层工作下面千条线,上面一根针,往往都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做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要让干部群众“下意识”喜欢你,不能搞搞排场做一次报告、做做样子送点慰问品就行了,这样是“要不得”的,只会伤到群众的“心”。而是必须在烈日炎炎时,走在田间地头。在遇到困难时,挽着裤腿和群众共进退。把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放在心上、体现在行动上,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真正做老百姓的知心人、贴心人,用老百姓的口碑检验工作成效。党员干部要“下意识”办好“群众”的事,将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化作春风吹进老百姓的心里,润化人心。
增强党员干部责任意识党课讲稿
党员干部 以“三种意识”提“政治三力”
近日,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党员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树立“三种意识”,提高政治“三力”,不断强化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树立战略意识,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判断力是政治实践的前提,是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是非对错、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党员干部只有具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判断力,才能嗅出敌情、分清是非、明辨方向。提高政治判断力首先要胸怀“两个大局”,站在战略全局高度把握形势变化;要练就一双政治慧眼,精准识别现象本质,一叶知秋、见微知著,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要清晰明辨是非,拿出政治“望远镜”“透视镜”“显微镜”进行观察,提高鉴别忽视政治、不讲政治、淡化政治的能力,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
树立学习意识,以“不须悟性三关语”的悟性提高政治领悟力。新时代,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是党员干部的安身立命之本。唯有学习,才能对新思想、新战略、新理论有更深的认识和领悟。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炮火功夫”,也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随心所欲,而是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持之以恒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完整准确领悟政治内涵、政治要求,不断增强政治素养、理论素养,确保领会无偏差、落实不走样;要化理论为方法,用党中央精神指导推动工作,实现党中央精神到地方实际工作的转化。
树立对标意识,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提高政治执行力。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政治执行力的高低关系政治任务完成的质效。提高政治执行力,要经常同党中央精神对表对标,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要有执行的工作能力,树牢底线思维,把握执行原则;要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问题作为推动落实工作的重要抓手,善于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敢于破解问题。要有执行的责任担当,强化使命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立足本职岗位撸起袖子干、甩开膀子干、脚踏实地干,以一以贯之、一抓到底的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
增强党员干部责任意识党课讲稿
党员干部:自觉把“品牌意识”植根心底
5月10日,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品牌日”。品牌对企业而言,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个人而言,则是一种无穷的人格魅力。那么,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应该自觉把“品牌意识”植根心底,努力塑造好“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品牌形象,以品牌的影响力、感召力、推动力,示范引领广大干群听党话、一心一意跟党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共同奋斗。
努力塑造好“对党忠诚”这个品牌之“魂”。“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品牌的核心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对党忠诚,要绝对忠诚,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树之茂盛靠根深,人之忠诚靠铸魂”。对党绝对忠诚,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努力塑造好“个人干净”这个品牌之“基”。个人干净是构建党员干部品牌的基础,也是组织对党员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党员干部作为人民公仆,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大。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做到个人干净,则会带动社会正气上升,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风气;其身不正,则会败坏社会风气,助长社会邪气。保持个人干净,是党员干部的一种社会责任。党员干部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加强党性锻炼;要虑于微、防于小,从小事小节做起,时刻凛然警觉、防微杜渐,永葆清正廉洁。要有一身浩然正气,真心实意地为民服务,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不为任何名利、地位、关系和人情所左右,始终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努力塑造好“敢于担当”这个品牌之“形”。党员干部品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敢于担当,以过硬的担当作为,为广大干群树好榜样。就当前而言,首先,要在脱贫攻坚等上敢于担当,切实增强思想自觉性,努力提升能力素质,积极谋划好工作思路,真正拿出和落实相关举措,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其次,要在创新发展上敢于担当,要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要求,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坚持解放思想,增强本职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思考在前、谋划在前、工作在前,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思路、开拓新境界的过程中创新发展,砥砺奋进。最后,要在干事创业上敢于担当,要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抓落实上,特别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增强党员干部责任意识党课讲稿
党员干部要强化“缩差”意识
“差chā”,意为差别、差距。差别差距就是“问题”,就是不足和短板。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党员干部要时刻树立“温差”“落差”“偏差”意识,强化缩“差”意识和能力,确保工作学习、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新性、实效性。
要注意缩小“温差”,提升“工学”激情。工作与学习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需要更多的知识来“支持”。只工作不学习就会落入“闭门造车”的窠臼。同样,只学习,不用心工作和实践,就会走进“纸上谈兵”的误区。工作与学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需要“升温”,还需要“保温”,让工作与学习的激情永不减退。当前,无论是工作与学习,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同志在激情上有所减弱,与他人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表现为有的工作被动应付,不走心,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精;有的自认为“资格老”“职位高”,工作动口不动手、动手不“动脑”,当甩手掌柜;有的认为自己前途已到“天花板”,干不干、干好干孬一个样,出工不出力,等等。在学习上同样存在漂浮思想,学习走马观花、隔靴搔痒、不求甚解,心得体会网上下载,学习笔记重“字数”“页数”,随便抄、胡乱记,无中心、无重点。如此工作与学习,是党性意识的淡化、政治观念的弱化、革命精神的缺失。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会很多,党员干部需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居安思危、知危思进”的危机感、使命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学习、创新工作、激情干事。
要注意缩短“落差”,增强“赶超”决心。落差越大,失重感、失衡感就会越大 。工作中的“落差”将会使人产生“失落感”“失宠感”,有的甚至产生自卑、自闭心理,“两极分化”将会越来越大。无论是单位与单位之间、干部与干部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都应有知“落”而奋蹄、知“差”而奋进、知耻而后勇的进取心、奋斗心、赶超心。要强化“对标”意识,找准对齐的方向、追赶的目标,认清自身“短板”,寻找发展的障碍和提升的空间,增强发展追赶的信心。要强化“超标”意识,赶超他人、超越自我、再创“新纪录”。创建新目标、创造新佳绩,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党员干部敢打硬拼、英勇善战。对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每日三省吾身”,经常检修自我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清除思想上的灰尘和污垢;要自觉加强政治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权力观、政绩观,在“学追赶超”的过程中不断缩短能力差距、成绩差距、服务差距,最终让自己的“差距”变成别人的“差距”。
要注意缩进“偏差”,提高“干事”素能。这里所谓“偏差”指认识不全面或者理解片面,存在缺失;能力不够强,存在缺憾;知识不够用存在“缺腿”。现实中,有的存在依照个人好恶工作与学习,中意的就上心,不中意的的“无心”;擅长的就去做,不擅长的就“放一边”。思想偏差、能力偏差是领导干部从政为民的“拦路虎”、干事创业“绊脚石”,必须下大力气纠正和克服。消除领导干部的“偏差”首先要纠正“世界观”存在的偏差。要加强政治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的学习,这是讲政治的重要表现,是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和领导水平重要措施,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全面理解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的能力。其次,要纠正“权力观”存在的偏差,做到秉公用权不“霸权”,为民用权不“强权”,依法用权不“越权”。第三,要纠正政绩观存在的“偏差”,树立“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干事创业意识,“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经过历史沉淀后真正的评价”,做到“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增强党员干部责任意识党课讲稿
党员干部要有“先生意识”
父亲是位经验丰富的老农,种田技术“有一套”,在邻近几个村颇有名气,就连捡稻穗的妇人也夸赞“老段家田里的禾穗比别家的长”。眼下又是春播季,找父亲求教的邻里乡亲多了起来,从种子选购、浸发胚芽,到育苗灌水、打田除草等等,父亲乐此不疲当起“先生”来。把自身特长和经验分享给乡亲,带动群众一起种好田、增产量,不得不说,父亲这个“先生”值得鼓掌。
由此联想到,毛泽东同志曾在《当学生,当先生,当战争领导》一文说,“当先生的除了学校教员外,每一个共产党和革命分子都有责任,在做事中间要当先生,也就是当学生同时当先生,每一个人有责任教育别人”。诚如此言,党员干部下村入户宣传政策、讲解理论,抑或农业专家、行业里手等开展技能培训、召开知识讲座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为民办事同时当群众“先生”。
另外,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党内谈话提醒、“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组织生活,为同志上上党课、提出不足、提点建议,也是同志之间相互当“先生”。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现实生活中,党员干部与百姓群众之间、同志与同志之间,客观存在“问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逻辑规律,因而党员干部也得有“先生意识”,一方面帮助群众增广见闻,另一方面促进同志间相互成长。
当然“先生意识”不是故装高深、脱离群众,手握“戒尺”、唯我“正确”的“官本位”理念。而是本着替群众着想、对同志负责的态度,比如宣传中多些“老师艺术”,让党的思想政策“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于群众内心,为推动工作、执行政策累积群众基础;再如批评团结同志多些“良苦用心”,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敢抓敢管、当场“喝止”,秉持挽救同志、惩前毖后的善念和诚意。如此“先生意识”才可让群众意愿、让同志乐意。
“先生意识”既要区分“好好先生”、又要力戒“好为人师”。同志之间互当“先生”,是相互咬耳扯袖、教育提醒,达到刮骨疗毒、激浊扬清的作用。“好好先生”不敢得罪人、说“违心话”,不仅不能让同志正确认识自己,反而让纯洁的同志关系多了“烟雾弹”,是“先生意识”坚决反对的行为。此外,“好为人师”者喜欢不懂装懂,“猪鼻子插葱装象”,在同志面前充“过来人”、在群众面前扮“智者”,极不利于真抓实干、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尤其不利于增进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人非生而知之者。党员干部善于当“先生”,先得从当好“学生”做起。放下姿态、脚踏实地,通过学习党的思想理论等“充电扩容”夯实基础,尤其拜群众为师、向实践学习,同时虚心向同志请教、扎根岗位锻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夯实本领、淬炼能力、增强经验。“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此,方能坚持正确价值观念和务实理念,让自个“又红又专”,从而为群众和同志“开场讲经”。
增强党员干部责任意识党课讲稿
砥砺“人民满意”的担当意识
“我要牢牢记住这份荣誉表彰的称号是人民满意,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有获得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表彰的代表,在发言中如此表明珍惜荣誉、履职尽责、再接再厉的决心。“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是一面旗帜和镜子,更是“一句顶万句”的生动哲理,能激励人对标看齐、自觉奋进。
在党的历史上,涌现出如焦裕禄、杨善洲、牛玉儒、郑培民、廖俊波、杨汉军、黄大年等一大批“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他们有的扎根沙丘、植树造绿,有的匍匐基层、脱贫致富,有的埋头苦干、钻研科学等。尽管从事行业和领域“殊途”,但有着为国家兴旺、人民幸福而努力作为、舍己为公的“同归”宗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满意”既是一种荣誉、一种褒奖,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党的政策好不好,看老百姓是苦还是笑”。同理,公务员作为人民的公仆、党的战士,其实干作风、价值理念、政治涵养等是优是劣,也得看群众是否满意、高兴、答应。当然,“人民满意”并非敲锣打鼓、轻轻松松能做到的,而是撸起袖子、锐意刻苦才能干成的。譬如,驻守开山岛的王继才,几十年如一日克服困难、笃定坚韧的进事迹感动无数中国人,无不是被其砥砺职责、勇扛使命的精神品格所折服。所以,党员干部以“人民满意”自勉、向“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靠近,必须恪守担当、实干进取。
然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少数党员干部常与“人民满意”背道而驰、南辕北辙。譬如,有的踽踽信奉“上面满意”,说话办事坚持一切从“上级意图”出发,忽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认为“领导声音再小也是大意思,群众意见再大也是小意思”;有的沾沾自喜“自我满意”,沉浸于“权柄握在手,天下任我行”,凡是决策一律“一言堂”、凡属用权不准“有杂音”。概莫如斯,淡漠公仆情怀、脱离服务意识,不仅做不到忠厚老实、“人民满意”,反而令组织反感、群众厌恶。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提供满意、走心的服务,才能赢得民心、铸就未来。无论是恪守“人民想什么,我们干什么”的宗旨理念,还是践行“过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奋斗目标,皆蕴藏一个“无声的道理”,唯有把“人民满意”镌刻在责任担当的骨子里,才是实现价值、绽放人生的正确模式。尤其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更应牢固树立“人民满意”的意识,多以群众为师、向百姓请示,并且咬紧牙关、啃“硬骨头”,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憧憬化为现实,如此使命不负、幸福可期,那么初心定然熠熠生辉。
增强党员干部责任意识党课讲稿
扶贫干部要常持“恐慌意识”_“初心·使命”大家谈
脱贫攻坚作为全国最大的民生工程,到2021年要全面消除贫困。当前,各地纷纷选派“精兵强将”奔赴贫困地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浴血奋战”,扶贫干部们牺牲“小家”,远赴偏远山区,带着组织的嘱托,怀着对党的忠诚,满怀“无限憧憬”,立誓带着毕生所学、所长在脱贫攻坚一线“大展拳脚”,然而往往“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部分扶贫干部出现“水土不服”,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开展“举步维艰”,为难情绪日益渐增,在这个关键时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意义重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像一剂“强心针”,唤醒扶贫干部“初心”,更像一盏“领航灯”,为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路上指明方向。因此,扶贫干部要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找寻扶贫初心和使命,反复总结找准差距,提升能力抓好落实,时刻保持“恐慌意识”,不断向书本学、向领导学、向群众学,破解能力不足的“饥饿感”;不断思考问题、群策群力、勇于实践,破解本领不强的“畏惧感”;不断进村入户、拉家常、讲政策,破解交流不畅的“焦虑感”;不断“拜师取经”、抛弃“面子”、丢掉“自尊”,破解协调不顺的“挫败感”。
“守初心”要常持“能力恐慌”,提升持续学习能力,破解能力不足的“饥饿感”。能力不足,工作事倍功半,不仅身体累、心更累。绝大部分扶贫干部都是从“学校门”到“机关门”的干部,一直都是“看得多、写得多”但“干得少”,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缺乏基层工作经历,在机关也许工作“得心应手”,但是跨出“机关门”,走进“农村地”,那便是另外一片“天地”,感觉自己就像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傻傻地无从“使力”。因此,扶贫干部不仅要守住扶贫驻村的“初心”,扎根贫困地区,尽心尽力为脱贫攻坚贡献“绵薄之力”,更要常保持“能力恐慌”,不断加强学习,向乡镇干部、村干部学习,学习他们长期积累的基层工作能力;向群众学,学习农村的点点滴滴;向身边的其他扶贫干部学,学习他们融入农村、扎实工作的技巧,破解能力不足的“饥饿感”,做到了解农村、熟悉农村、扎根农村,打通全身“任督二脉”,激发自身“潜能”,时刻学习吸收各项“能力技能”,充实自己,坚守扶贫初心,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奋力前进”。
“担使命”要常持“本领恐慌”,提升攻坚克难能力,破解本领不强的“畏惧感”。本领不强,遇到“难题”方法不多、方式不当,畏首畏尾,但是能力不足可以学习提高,本领不强也可以从实践中积累提升。扶贫干部要担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光荣“使命”,就要常保持“本领恐慌”,要有“啃硬骨头”的冲劲,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韧劲,要深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虽然自身本领不强,就要充分发挥每个驻村工作队3名队员的优势,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让思想在争执中“碰撞”,充分吸取每名队员的意见建议,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本领。要深知“失败是成功之母”,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不要怕失败,失败是锻炼本领最好的“经验”,只有在一次次实践中反思总结,不断加以完善,才能提升攻坚克难的能力,破解本领不强的“畏惧感”,才能遇到困难不推诿,想尽办法、使出全力,啃掉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
“找差距”要常持“语言恐慌”,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破解交流不畅的“焦虑感”。从机关到农村,有着许多明显的区别,不仅从工作的部署者转变到执行者,面对的群体也从干部到了最基层的百姓,角色转变跨度极大,难免许多扶贫干部一时难以适应。在扶贫一线,面对的群体都是贫困百姓,有些甚至是少数民族地区,因此,扶贫干部要常保持“语言恐慌”,转变讲话的方式方法,不能像机关工作交流那样“公文化”,要接地气,把群众当“家人”,拉家常、嘘寒问暖要关心群众所疾,讲政策、宣传规划要精准到户,找准每户群众所需,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由于语言不通不要焦虑,能学习少数民族基本交流语言的尽量学习,实在学不会的就“手口并用”,边说边比划,只要有耐心,没有突不破的交流“瓶颈”,只要进得了群众门、坐得了群众凳、吃得下群众饭、睡得下群众床,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有把群众放心上,群众才会把你装心里,才能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破解交流不畅的“焦虑感”。
“抓落实”要常持“资源恐慌”,提升综合协调能力,破解协调不顺的“挫败感”。贫困地区之所有贫困,是因为地理环境恶劣,资源匮乏,人才欠缺。脱贫不返贫就必须变“输血”为“造血”,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制约脱贫发展的道路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环保且持续有效的支柱产业。但是,作为扶贫干部大多来自外地,人生地不熟,既无人脉资源也无项目资源,派员单位财力有限,无法解决大的困难,本地部门不熟悉且资金更为困难,项目资金争取“四处碰壁”,既伤“自尊”更因无法面对百姓而“焦虑”。因此,扶贫干部要常保持“资源恐慌”,不仅要协助乡包村组、村两委做好脱贫各级验收工作,还要加强进村入户走访调研,找准制约本村发展的“病根”,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制定脱贫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多回本地向相关部门争取,毕竟外地部门项目资金较贫困地区相对比较宽裕,多向本单位领导汇报,争取领导帮忙协调,还要多跑扶贫地相关部门,拉下“脸面”、放下“自尊”,任何项目资金不会“天上掉馅饼”,只有多汇报多争取,才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在锻炼中提升综合协调能力,才能破解项目资金协调不顺的“挫败感”。
扶贫是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也是磨炼心智,锻炼自身能力的“舞台”,每名扶贫干部要时刻保持“恐慌意识”,在脱贫一线努力学习、提升能力,不负组织的嘱托,不负群众的期盼,扎扎实实、攻坚克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