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编辑按】 多措并举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守好“三农”基石,砥砺乡村振兴奋进路 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初心优秀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多措并举谱写乡村振兴写篇章党课材料》,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多措并举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守好“三农”基石,砥砺乡村振兴奋进路
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站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节点,守好“三农”基石,扛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强党建、壮筋骨,抓实体、广覆盖,彰显“三农”实力,砥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奋进路,让“三农”主体更具活力,矢志在夺取全面小康的伟大胜利中育新机、开新局。
壮大乡村振兴“筋骨”,锚定社会责任“总航标”。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落实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有力推动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城乡融合、乡村治理等发展目标落地生根。要坚持党建引领,正确定位“三农工作”社会责任,在高标准体系构建下,实现更加公平竞争、更高水平开放。无论在田间地头“小车间”里,还是复工复产“大航线”中,农民和一线干部在促进产销对路、提供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复苏的历史进程中提供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撑,发挥出的振兴力量与担当,成为夺取脱贫攻坚重大胜利的主要参与者、主要推动者。我们要发挥好中国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畅通“双循环”,“强牵引”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拓展农业扶贫在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市场广泛参与、特色品牌建设、历史文化传播的作用和成果,力求成为攻坚战线资源配置优、开拓能力强、社会贡献大的新典范。同时要搭建好社会组织管理“大平台”,将农村发展战略与社会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对危害粮食安全、破坏粮食生产的统筹协调本领和应急处突能力,在实现脱贫就业、污染防治、对外开放等各领域壮筋骨、长才干,推动发展农业生产力、发展教育旅游、多渠道创业就业等各项事业行稳致远。
廊清乡村振兴“迷雾”,找准自主创新“金钥匙”。我国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是保障农业生产平稳发展的主体力量,而自主创新更是成为源源不断创造财富,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制胜法宝”。要准确识别内外部市场竞争态势,统筹“战时”和“平时”农业生产需求,精准打好纾困惠企、简政放权“组合拳”,特别要在粮食安全、耕地保护、收储调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点领域,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让基础研究和科研活动的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推动组织创新、资源投入、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能够有效衔接。要破除评估标准不统一、技术认定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知识产权侵犯等主要障碍,健全农业发展科研人员和技能人才的技术创新保护体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发挥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扶贫农场和各类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营造集聚自主经营、普惠金融、投资便利、服务保障一体发展的更加开放包容产业环境,让校企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的作用充分发挥。要在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扩大应用型、实用型农业基础研究覆盖范围,打破“引育管用”科技创新人才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在工业、制造业、服务业“联动”转型升级中强势“蓄能”,让“三农”工作示范建设项目、特色优势产业、综合资源始终向着“专精特新”发展。
挺起乡村振兴“脊梁”,焕发干事创业“精气神”。“农村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一批批“三农人”争做“起而行之、干在实处”的模范先锋,为支持农民主体实现更大发展,营造创业守业良好氛围付出巨大贡献。各级党委要坚持先锋旗帜定向,发挥好村级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优势,统筹一线工会、妇委会、青工委等团体组织,积极开展主题培训活动和警示教育,搭建好“职工之家”“扶贫之家”平台,打造“传帮带”全链条,有效畅通干部与脱贫主体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交流互动。全社会要大力弘扬钉钉子精神,努力营造改革推动、科学指引、群众创造的氛围,为站稳一线、服务基层的人才“松绑减负”,鼓励干部群众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在更高站位、更严标准、更广空间上激励引导“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主动担当作为。广大干部群众要永葆为国担当、为国分忧的家国情怀,主动转化为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不掉一户”的改革动力,特别是在向“攻坚期”“深水区”减贫脱贫过渡中,更要讲好扶贫故事,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开拓大国工匠、乡村文化在“育人、化人、培元”全域覆盖的更大贡献。
擘画“十四五”全面小康路,“三农”工作定将在“一流的队伍,一流的业绩,一流的风貌”目标引领下精准发力、持续发力。我们坚信,在夯实乡村振兴责任“梁柱”,丰盈创新发展“血肉”的历史进程中,定能澎湃“三农”工作发展伟力。
关键词:砥砺,基石,三农,乡村
多措并举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农业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以后,如何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将依赖于农业农村的科技创新,依赖于乡村的全面振兴。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在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蔓延的背景下,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就必须摆脱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只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三农”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才能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由大变强
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在于农业产业的兴旺,在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而科技创新是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严格耕地保护、保证粮食安全、培育优良品种、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绿色发展、建设智慧农业等,尤其要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以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新方法、新方案为重点,下决心解决以农业种质资源为重点的“卡脖子”问题,推动农业产业全面升级,实现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
毫无疑问,农业领域“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既不能靠发达国家的施舍,也不能指望用我们的市场去换技术,只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牢牢掌握住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才能在危机四伏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渐次兴起,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普及,现代农业的内涵也有了新的解读,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健康农业的蓬勃发展,将彻底改变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体系和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促进农业生产降低成本、提质增效、保护环境,促进农业业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让乡村更加美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必须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只有以科技创新引领农村改革和统筹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发展新型农村经济,才能在更高水平实现城乡关系、村镇资源、乡村环境、乡村治理的科学布局及融合发展,才能筑牢乡村振兴的深厚基础。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需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才能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在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下建设美丽乡村,以科技创新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建设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科技创新助力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农民富起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农民生活富裕与否不仅关系到乡村振兴,也关系到缩小城乡差别和农村社会稳定。如何在各种风险干扰和冲击的背景下实现农民增收,对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
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成果,5575万农村人口实现脱贫,但要守住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仍然需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加强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壮大;需要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规模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通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实现增产增收;需要科学利用农业资源禀赋,推动现代农业设施建设,治理污染、修复水土,提高农业生产的基础能力;需要创新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建设数字乡村、发展农村电商,加强农村三产融合,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唯有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改造,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村庄规划工作和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稳住农业基本盘,守住“三农”安全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当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瞄准现代农业前沿领域,整合优势研究资源,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王振鹏 邯郸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
关键词:乡村生态,乡村治理,农业科技创新,乡村建设
多措并举谱写乡村振兴写篇章
夏杰长以数字乡村建设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乡村兴则国家兴”。建设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的数字乡村建设正在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成为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结合点。
这些年,各地政府部门、数字企业等为数字乡村建设投入了各类资源要素,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看到,城乡数字鸿沟较大,数字乡村建设地区不平衡、要素支撑较弱、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协同性不强等问题依然不少,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如何在数字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数字乡村建设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是当前做好农业农村工作亟待研究和破解的重要课题。
总的来看,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既需要战略谋划,更需要精准施策、对症发力。
第一,要加强各层级规划的全面衔接,把数字乡村建设全面融入相关规划中。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是首要任务。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要衔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在既有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相关规划和文件基础上,可考虑制定数字乡村建设的规划实施方案及可实施细则,做到与顶层设计的有效衔接、与不同区域发展的协同配套,确保数字乡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要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为建设数字乡村筑牢基础。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亟待解决标准化这个难题。近年来,我国数字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先后出台了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为推动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这些标准仅局限于农业本身,是行业的局部标准,数字乡村标准体系整体建设还较为滞后,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还相差较远。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作为数字乡村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研制任务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在数字乡村建设初期阶段尤为重要,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实施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加强对数字乡村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包括标准体系的总体框架、技术标准等,又要有科学的时序安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机制,更好满足数字化标准的普遍要求和在农村地区的特殊诉求。数字乡村标准的制定主体必须是多元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互联网平台等都应参与标准的制定,从而取得最大公约数,确保标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第三,要发力农村“新基建”,提升数字乡村振兴效能。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应着力提升农村“新基建”发展速度,在农村地区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积极引入信息化主流技术,实现数字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筑牢数字乡村的发展基础。此外,还要重视完善农村地区与新技术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我国农村地区的快递主要普及乡镇地区,进村的快递网点普及度仍然不够,这对农村地区的电商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对农村地区而言,智能快递柜等是实现非接触式服务的重要方式,因此,建议在农村地区推动智能快递柜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解决农村快递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要看到,农村传统基础设施仍然是“三农”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创造条件推动其数字化转型。特别要加快推动农村地区农田、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
第四,要重视利用新技术、新业态,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新动力。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新技术、新业态的叠加推进作用。这些年,正是借力“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农村电商让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帮助农产品出村进城、农民脱贫增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数据技术为支撑,在构建和完善开放的数字农业新型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从源头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问题,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推动农业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升级。特别要关注的是,眼下互联网新业态——直播电商呈现了高速发展态势,在帮助农民增收脱贫、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播电商突破了地理界限,农户和乡村企业即可成为主播,进行农业生产的田间地头等即可成为直播间,能够更好地助力农产品销售,助推乡村振兴。今后要继续用好这些新业态,推动新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把“助农兴村”活动当成经常性工作来抓,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新动力。
第五,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数字化水平和能力。这是数字乡村建设能否落地见效的关键所在。发挥各级政府作用,为农民提供在线培训服务,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当前尤为重要。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人才下乡,多渠道、多形式地推动他们广泛参与数字乡村建设;要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农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广大农民数字化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数字化水平和能力,从而更好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作者夏杰长,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关键词:乡村,动能,数字,夏杰
多措并举谱写乡村振兴写篇章
在自贸港建设中加快推进五指山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年来,五指山市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精神,以大力发展热带山地高效农业为着力点,稳步推进农业产业扶持增收项目,狠抓三农工作落实。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五指山红茶、忧遁草、五指山山鸡、五指山五脚猪等优势特色产业,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力、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增强。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五指山市还存在农业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低、集约化程度不高,乡村振兴面临农业规模相对较小、市场化水平较低等问题。根据五指山市农业农村现状、乡村振兴基础及现阶段海南建设自贸港重大历史机遇分析,五指山市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做好顶层设计,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观念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是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不要脱贫攻坚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延续,五指山市要想有新的突破,就要有新的办法,我们要以一天当三天用的干劲和干一件成一件的韧劲,做好乡村振兴每一项工作,确保确定的目标如期实现。二是做好理论衔接。五指山市的党员干部们要不断充电,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等书籍,把握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精神实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继承精准理念,总结脱贫攻坚先进理论和优秀经验,指导乡村振兴工作。三是做好体制衔接。脱贫攻坚的五级书记一起抓签订责任状等领导体制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强的政治保障,五指山市也将参照这一领导体制,研究出台推动我市乡村振兴的责任落实、组织保障、工作推进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及其实施细则,并在乡村振兴初期借鉴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较为成熟的考核评估机制,完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
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对农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一是做好产业衔接。继续做强做优热带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橡胶、槟榔、茶叶、忧遁草、树仔菜、五指山山鸡、五指山五脚猪等农业重点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高橡胶、槟榔产值,让传统农业不再传统。坚持小品种、大产业,擦亮五指山红茶五指山五脚猪等农产品地标品牌。继续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扩种、增养、务工行动。二是做好生态保护衔接。五指山市是我省生态核心区,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绿色生态屏障,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山海高速的通车,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环境和气候优势将会进一步凸显。五指山市要牢固树立两山理念,正确处理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出一条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具体转化路径、价值实现路径。三是做好科技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衔接。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业大棚、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好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乡村产业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结合海南智慧岛建设,推进农村5G网络覆盖,运用互联网+农业等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选优配强基层队伍,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一是做好工作队伍和人才的衔接。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五指山市将打通内培、外引两条通道,内部取才,注重在本村挖掘培养,特别是从返乡创业人员、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人才中培养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外部引才,积极总结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的经验,从市级机关单位选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优化基层干部配置。二是做好基层堡垒和乡村治理的衔接。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关系着乡村的组织振兴,我们要全面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就必须使农村党支部活起来,发挥党组织应有的战斗堡垒作用。五指山市将充分发挥各乡村基层党支部优势,建立健全乡村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实现乡村基层党组织共建、党员干部共育、党建资源共享的目标,更好地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推动乡村联动发展、服务乡村广大群众,促进乡村和谐共进的核心领导作用。三是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衔接。要做好乡村振兴,就离不开乡村建设,我们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和乡村文明大行动有机结合。深入推进全市农村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厕所粪污等治理。依托黎族苗族传统文化,实施好文化惠民。继续开展乡村社会文明大行动,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探索利用积分制的乡村治理奖励机制,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走好五指山乡村振兴发展之路,我们绝不能有一篙松劲,要发扬特区精神和椰树精神,心怀国之大者,扛起历史担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脱贫市县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
(作者系五指山市副市长)
关键词:在自贸港建设中加快推进五指山乡村振兴
多措并举谱写乡村振兴写篇章
多措并举谱写乡村振兴写篇章
借回流农民工之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即将同步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步入新的全面推进阶段。出于对乡村振兴现实人才需求的回应,以及对当前乡村人才建设面临困境挑战的忧思,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系统聚焦乡村人才振兴,于2021年2月23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
从逻辑起点来看,乡村人才振兴必然要探索和解决人才来源问题。而农民工回流恰为人才振兴带来了新的契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工主动回流趋势愈加突出,数量规模与日俱增。尽管当前对回流农民工群体规模的官方数据统计和实证计量统计均比较缺乏,但课题组研究发现,不论回流动因、不论回流主被动性,农村人口中的大多数均有过外出务工经历,回流农民工的群体规模在乡村社会中相对庞大。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重视回流农民工的社会作用。
回流农民工助推乡村振兴现实可能突出
第一,国家地方政策频出,回流农民工助推保障坚实。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到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纳入党委人才工作部署,再到《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系统性地关注乡村人才振兴问题,农民工返乡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加之地方政府配套措施的跟进,回流农民工的发展前景愈发广阔。第二,市场社会良性发展,回流农民工助推机遇显现。近年来,我国产业区域性转移趋势愈发显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初步显现,这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或回流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与此同时,社会各界逐渐对回流农民工的社会作用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回流农民工助推乡村振兴的良好舆论环境得以建构。此外,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使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有显著提升,回流农民工发展的部分后顾之忧得以缓解或打消。第三,四重资本复合加持,回流农民工助推优势显著。人力资本方面,得益于习得技能、外出阅历、现代观念的积累,回流农民工较传统村民更易扮演乡村振兴“助推器”、城乡融合“粘合剂”的角色;社会资本方面,城市社交经历使回流农民工逐步突破传统社交圈的局限,其助推行动更能得到多方主体的支持;经济资本方面,城市拼搏经历使部分农民工积累了回流再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资金;隐性资本方面,与乡村社会的联结使回流农民工较外生人才更了解乡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使其助推行动更具现实聚焦性和针对性。
回流农民工助推乡村振兴阻碍因素尚存
回流农民工助推乡村振兴的行动仍有局限,主要表现为回流农民工助推积极性有限、作用空间有限和作用程度有限。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第一,宏观层面,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对“三农”发展的影响仍在持续,对回流农民工的价值作为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城乡标签二元分割、城乡公共服务不均、城乡社会保障有别,回流农民工寻求个人再发展进而助推乡村振兴的后顾之忧尚未得到充分消除。第二,中观层面,发展空间仍有局限。从乡村发展平台来看,有限的乡村发展平台尚不足以完全支撑回流农民工“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从激励机制来看,地方政府、村集体对回流农民工的激励举措、激励力度等均不尽完善,回流农民工的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激发。第三,微观层面,个体羁绊尚未消除。个人发展意愿强弱、发展能力强弱、家庭条件和状况差异等均会对回流农民工的个体选择和现实行动产生影响乃至制约,部分回流农民工助推乡村振兴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特征。
回流农民工助推乡村振兴有待系统优化
第一,将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制度基础。首先,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破除城乡二分观念,实现对“农村”“农民”等被人为异化概念的“去标签化”;其次,要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赋予回流农民工助推乡村振兴以正当性和合理性;复次,深入考察地方实际,因地制宜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共服务的提量又提质;最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让新农合、新农保惠及更多回流农民工,清除农民工回流社会保障无法转移接续的障碍,减少回流农民工助推乡村振兴的后顾之忧。第二,将发展空间重塑作为空间保障。一方面,要遵循需求导向,充分考虑乡村社会发展和回流农民工发展的实际需求,借助地方政府、村集体、工商资本等多元主体的力量,构建合乎地域、合乎时宜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回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扶持,将过度依赖于外生人才培育的地方政策导向转向内生人才挖掘,通过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激励充分调动回流农民工再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的积极性。第三,将个体发展提升作为行动动力。一方面,要合理引导回流农民工的发展观念转型和发展意愿提升。通过舆论宣传等方式,引导积极回流农民工正视自身价值。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村集体、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回流农民工自身等多元主体都应该充分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性,通过完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方式,促进回流农民工的个人发展能力和发展资本提升。
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今天,在乡村振兴人才困境依然严峻的今天,社会各界都应充分重视和发挥回流农民工的力量,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和整体行动,让回流农民工在追寻自我发展的同时施展才华,进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张剑宇 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计量统计,乡村社会,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