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汉语方言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admin 2020-04-29 12:01:01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汉语方言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方言的生存空间日益遭受排挤。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中,方言研究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很少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遍观国内的方言研究,一般都着眼于宏观的方言区语言演化传播史,较少着眼于某一特定的县域,更难见到研究者本身就是这一地域方言的实践者。白河地处秦头楚尾,是南北方言天然过渡地带,本地区的方言既极富地域特色,又有力地见证着南北文化互溶交汇的过程。搞好本地区的方言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掘地域文化,明晰本地区的文化定位,提升地区文化品质,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事白河方言研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充分了解当地情况,深入把握当地文化精髓。通过网络和期刊查询,我们能够找到的关于白河方言研究的文献资料并不多。因此,早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挖掘白河方言的文化瑰宝成为提升我县文化品位的当务之急。

  我们作为白河方言的实践者,同时对普通话也有比较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为开展白河方言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决心深入县域各地,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搜集查询相关资料等方式,深入广泛掌握第一手资料,夯实研究的各个环节,积极梳理本地的方言特色,确保研究成果,提升当地普通话推广水平,为“水色白河”系列文化活动提供文化支持,最大限度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方水土一方言,白河方言是陕南方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原官话与江淮官话的某些特点,又深受邻近湖北方言及自身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是在白河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语言的规范化使方言逐步走向了濒临“灭绝”的地步,县域之内尤其是接受了现代文明的年轻人能够熟练运用方言者越来越少,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深的担心。

  在与其他亚文化的碰撞下,在白河地域经济实力和人们文明意识被唤醒之后,尤其是时下提出打造“秦楚边城,白河水色”的生态旅游,那么保护发扬最彰显地域特征的方言,保护方言中所隐匿的深层次的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就显得越来越迫切。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面对地方文化的流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松开方言的地域束缚,发掘方言的精神实质,挖掘语言的内在潜能,使得日渐消亡的方言成为大众语言,擦亮白河方言这一生态旅游的最亮丽“名片”,真的时不我待,责无旁贷。

  白河县方言属于陕南江淮官话。细分之,其应归于陕南江淮官话白平片(白河、平利)。白河方言在本县域的分布范围是白石河流域,包括茅坪、宋家、双丰、西营、四新、冷水、构扒、卡子等十一个乡镇。我们从事的研究就是在宏观的陕南方言的基础上,立足于白河县域,深入县域乡镇,探寻白河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为深入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更好地保存这一朵语言的“奇葩”而努力,力求让更多的人了解白河方言,欣赏白河方言,让白河方言带着五彩的双翼,飞越浩荡的汉水和巴山,与其他地域的人们融洽地交流,放射她迷人的魅力。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眼下从事方言研究的学者不是很多,而从事陕南方言尤其是白河小方言研究的学者更少凤毛麟角,可供我们借鉴的理论著述并不是很多。我们只好借助网络、科研杂志和其他一些途径,倾尽全力来搜集相关专家的方言著述尤其是陕南、白河的研究成果,以作借鉴。在我们课题组的通力合作下,我们系统地阅读了暨南大学中文系刘涛老师的《新时期汉语方言分区理论的发展》,深入研究了安康学院中文系周政老师的《陕南方言的标准问题》,以及王忠明先生对周政老师的访谈录《安康方言与方言研究》,为我们从事的白河方言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理论借鉴。

  白河方言是白河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地方文化的钥匙。本次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1)揭示文化底蕴深厚的白河方言的独特规律,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家乡方言的特点; (2)将白河历史文化挖掘出来,为研究地域文化、建设文化白河提供学术支撑; (3)白河方言对推动本地经济的积极影响,提高白河人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促进白河的社会稳定与和谐;(4)为普及普通话构筑良好的平台。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白河方言是白河人的一张名片,是独特的语言文化遗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保护一个地方的方言也是保护一种文化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和英语的今天,作为地方优秀非物质化遗产之一的方言,不应随之消失。

  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挖掘白河传统文化,作到古为今用,在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作出贡献;二是通过研究方言,进一步整理白河民俗文化,为“白河水色”提供语言学支撑;三是研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下,如何保护传统白河方言特色。

  为了了解“白河方言”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我们首先借助网络,搜索了部分资料;其次,查阅了多种方言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报纸和期刊,如《中国语文》、《方言》等;再次,我们课题组骨干成员,还先后在校内外进行实地调研考察,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有关信息。

  自课题准备申报立项以来,我们立足于我校文科教研组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坚持科学性、时效性、地域性的原则,认真收集资料,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有效研究。

  主要体现在:1、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交换看法,对下一步课题研究的打算和计划做出安排,有效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2、鼓励课题组成员积极进行课研实践,撰写课题研究随笔、案例、论文等,并及时上传到博客,供大家相互学习和交流,参加各级各类的论文、案例评选,积极鼓励课题组教师撰文向有关的教育刊物投稿等;3、课题组成员组织师生观看“白河水色”大型歌舞表演,并成功举办 “汉字听写大赛”;4、针对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根据课题组教师的研究专长、所任学科进行合理分工,团结协作,使每个人的课题分解研究有目标,有任务,有方向,以保证课题研究预期成果的达成。

  四、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8个月,自XX年9月起,于XX年5月结束。

  具体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1.申报阶段 XX年9月上旬之前:选题并搜集材料,立项申请,制定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这一阶段我们花费了较大的精力去搜集相关的资料。我们学校的学生基本来自县域内的11个乡镇,他们平时交流大多数时间都使用着方言,而相当一部分方言具备白河方言的地域特征,为我们搜集相关资料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具代表性,我们将搜集资料的视野尽可能扩大,我们深入县域内的中厂、茅坪、西营等乡镇,与各种职业、各种阶层的群众深入交流,搜集到为数众多、鲜活生动的方言词语,为我们后期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实施阶段 XX年9月下旬---XX年2月

  (1)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课题组各成员按照分工,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形成理论构思,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结合“白河水色”歌舞剧,感受白河方言的魅力。

  为了充分发掘地域文化的特色,擦亮白河生态旅游的名片,在白河县政府和相关单位的大力协作下,一台别开生面、精彩纷呈的陕南风情歌舞《白河水色》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惊艳登场。《白河水色》充分彰显了白河本地民俗,弘扬着人文精神,将多彩的汉江与白河女子的魅力融为一体,集中展示了白河优秀的传统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全剧全部使用着依然鲜活的白河方言,为我们勾画着一个个勤劳善良、美丽姣好的白河汉子和白河姑娘,再一次将白河方言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余音绕梁,久久难忘,客观上也是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暖场”和造势。

  (3)向学生发放方言使用情况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为了确保调查问卷的针对性,我们对相关问题事先精心选择设计。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调查问卷的激情,我们将发放调查问卷的时间安排在学生欣赏了方言舞剧演出的《白河水色》之后,学生带着刚刚欣赏完《白河水色》的余温,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调查问卷之中,一鼓作气回答了问卷上诸如“您觉得传承方言和推广普通话矛盾么?白河方言是否可以传承下去?”“您赞同我们现在的人就只应该会说普通话吗,遗忘方言吗?为什么呢? ”“ 请问您通常在何种场合下使用白河方言?”“你觉得说家乡话会有一种土冒的感觉吗?”等十多个问题,让我们知晓了广大青少年对白河方言的看法,更为我们深入搞好这项研究

  (4)调查走访本校学生及附近居民,了解白河方言的使用情况及人们的认识态度,调查结束作分析总结。

  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 白河方言就小范围来说,与襄樊、郧西、竹溪、平利县共同处多,如嘹亮(干脆、利索)、灵醒(干净)、把作(不舒展)、轻身(轻浮)、麻稀(不怎么样)、摸蛆(动作慢)、拈菜(夹菜)、未呛(不一定)、拽架子(傲慢)、搅号(小孩哭闹)等。与四川北部、平利、石泉、汉阴也有不少共同的方言词语,如脑壳(头)、二球、烧包儿(冒失人)、捶头(拳头)、灰面(面粉)、 到(扛起来)、噘人(骂人)、铺盖(被子)、架势(开始)、炮(食物烂熟)、歪(形容人利害)、紧到说(说话没完没了)等。有些方言词语,如乃带(lái dài,肮脏)、shùn人(讨厌、轻视的意思)、焦人(jiáo ran,愁人、不耐烦)、干打马稀(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强(不好、不妥当)、葛孽(guōnié,小孩之间挑起矛盾)、卜赤乃海(不整洁)、靥子(不知交通的人)、báor(那不是吗?)、不胎害(不安分)、西打乎儿(差一点)、脱到了(形容长期没有吃油、肉的感觉)等,外地方言中不多见。

  县境内的语言亦有差别,茅坪区、西营区(后山)有浓厚的湖北黄(州)麻(城)腔调,有的词语直接是黄麻词语。麻虎、松树、大坪(一部分)、西沟(一部分)地方的语言在发音腔调上却接近湖北省郧西县羊尾山地区的语音。西营区的仓上、裴家、小双等地的方言词语和县城关区别不大,而腔调有较大差异,即近似旬阳东南部的声调。我们发现,

  (5)分析对比白河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各组员继续搜集整理资料,每月集中一次进行研讨,资源共享。

  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我们认识到,白河方言与普通话相近处依然不少。从声母看,白河话有23个声母,比普通话多一个(ni)和一个(ng)。零声母a,白河仅仅用于阿、啊两个字。

  声母z、c、s和zh、ch、sh白河话有混读现象,白河人称作“夹舌子”人,对z、c、s和zh、ch、sh分不清。

  韵母部分,白河话有36个韵母,比普通话多一个uo(国际音标中的ε),而且只有国、虢两个字用这个韵母。此外,白河话中比普通话少一个ing韵母,这是与普通话的一个比较大的差别。

  3.总结阶段(XX年3月—5月)根据文献资料与实践调查综合所得,讨论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制作PPT,并撰写结题报告与论文。

  举措: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调查访谈、归纳探究、交流分享、结题展示

  五、研究结果与成效

  本课题的研究效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自我成长。在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发掘中,我们扩展了的知识面,锻练了分析思考能力。二是有效地指导了教学实践。小课题的研究理念渗透在平时教学中,不仅提高了相关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也为本组其他教师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三是教师无时不在的学习状态,课题开展以来,教师们不仅重视实践研究,同时也重视经验的总结与交流,撰写能力逐步提高,提升了科研能力和水平,有效地促进了专业发展。

  同时,课题组的同志结合自己的工作,就白河方言问题撰写了一系列的论文: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

  1、白河方言的应用研究问题。

  对于方言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问题社会上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在全民共同语业已形成全国各地正在不遗余力地大力推行全民使用的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时候 ,各地方言在语言应用上 ,特别是作为公众使用的社会交际语言方面 ,还能不能够发挥作用 ? 还应不应该让它继续发挥作用 ? 这对抱有语言研究要为语言应用服务” 想法的方言研究者来说 ,确实是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2、白河方言研究中口语材料与书面语材料的问题

  方言的研究对象首先自然应是活在方言使用者口中的活生生的方言口语 ,没有对活着的方言口语进行调查记录 ,谈不上汉语方言的研究 ,也谈不上现代汉语方言学的建立。因此 ,对任何一种汉语方言的描写和分析 ,归纳和整理 ,都是以方言口语语料为基础的。话虽如此 ,方言研究也不排除利用某些能够反映方言面貌的书面材料 ,例如方言地区的民间歌谣、地方戏曲和说唱材料 ,都是研究方言的重要素材。但有一点必须明确 :在描写、叙述一种方言的现实面貌时 ,一定要以口语的记录作为主要的依据。以口语材料为主 ,以书面材料为辅始终应是方言研究取材的原则。不能想像能有一种现代汉语方言 , 其音系纯粹是通过书面的材料整理出来的。书面的材料有补充印证方言现象的作用 ,我们在运用时也还得格外小心

  3、白河方言研究中的方言用字问题

  众所周知 ,记录汉语的汉字是有明确规范的 ,繁体字也好 ,简体字也好 ,都有正字的要求 ,写到笔下都不能马虎。汉语方言尽管千差万别 ,写成书面语大致上仍能用上通用的汉字。一些方言独特的方言词语 ,也大都用通用汉字书写 ,从而形成所谓“同形异义”“同义异形”的现象。人们在把方言口语书写成具有方言特色的书面语时,往往就会感到现有的通用汉字不足以表达方言的词语。

  4、受时间、自身自身能力和现实条件限制,对即生型素材收集储备不足,未能有效地建立起成熟的教学素材库,相信以后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柯西钢;白河方言声调略说[j];安康师专学报;XX(5).

  [2] 詹伯慧.方言分区问题再认识[j].方言,XX,(4).

  [3] 周政;;陕南方言的标准问题[j];安康学院学报;XX年02期

  [4] 柯西钢.白河方言调查研究[j].中华书局XX(1).

  [5] 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5(1) .

标签:汉语   方言   研究   开题   报告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