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聚焦节约集约用地这一目标,始终秉承高质量发展理念,以保护优先、节约集约、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不断完善“因地制宜、集约高效、科学有序”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走出了一条要素极度匮乏地区盘活土地资源、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2012年,我市成功创建全国首批节约集约模范县(市),2023年荣获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
一、创新指标分配机制,降低源头底数
我市把节约集约工作内容纳入市委市政府“四大工程”,始终将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作为全市中心工作。坚持“指标跟着项目走”总体原则,打破传统“分蛋糕”模式,实行以“项目储备库管理”和“增存挂钩激励”为基础的精细化指标分配机制,做到“成熟一宗报批一宗、报批一宗供应一宗、供应一宗开工一宗”。同时,从源头上把控项目准入质量,有效避免项目批后无法落地等问题,降低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风险。
二、创新动态管理机制,全力消化存量
依托数字化平台,将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矢量数据纳入到“一张图”综合服务监管系统,实现“摸清底数、动态管理”。根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具体情况,制定差异化处置方案,创新“五个一批”——“招商消化一批,盘活调整一批,规划优化一批、督促开工一批、收回处置一批”进行分类处置。同时,建立“主体实施-部门协同-政府统筹”自下而上的三级联动处置机制,明确批而未供消化和闲置土地处置的主体责任,实行“谁申报,谁消化”、“谁做地,谁处置”。自省厅下达批而未供任务以来,我市每年均超额完成下达的消化任务。去年以来,批而未供消化力度进一步提升,2023年完成率达184%,今年完成率已经达到164%。
三、创新跟踪监管机制,坚决遏制新增
创新建立建设用地“四联四提醒”监管机制。在建设用地供应、利用监管、竣工验收、闲置处置等多个环节,实行批前“联审”、过程“联管”、竣工“联验”、违法“联处”的协同监管机制,全面落实土地供应与开发利用全过程跟踪监管。同时发挥考核的正向激励作用,将供地量、批而未供消化、闲置处置、低效再开发等节约集约利用指标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对于考核任务完成情况较好的镇街道优先安排项目用地,并给予一定指标奖励,充分调动镇街道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