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在2024年全省人才工作调研座谈会上的汇报发言

admin 2024-10-15 20:07:16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市委着力拼经济、促发展、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2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位。但作为资源型城市,**市也面临着转型发展中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欠缺、协同不够等问题。对此,**市大力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探索了一条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一、聚力产业链,以做大产业人才队伍夯实转型根基

我们坚持把产业和人才放在发展全局通盘考虑,以产业链精准画像为牵引,绘制人才、技术需求图谱,围绕高精尖缺、突出招大引强,引导人才向产业一线集聚,提升产业链发展的韧性和竞争力。

深入调研摸底子。我们围绕**市7大产业集群、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开展产业人才队伍大调研,实地走访全市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1200余家,摸清人才底数、人才需求、技术目标,做到家底清、需求清、任务清。

精准对接列单子。我们围绕产业人才队伍“供给侧”与“需求侧”调研情况,从“供给侧”列出产业、装备、技术、政策“四张图谱”,从“需求侧”列出人才紧缺、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需求“四张清单”,建立急需紧缺高端人才需求目录,绘制重点产业引才地图,做到按图索骥、对单解题。

精准解题找路子。针对人才引进需求,采取顾问指导、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全市柔性合作高层次人才1300余人,其中平高集团与英国利物浦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9位院士、132位博士开展深度合作。针对人才培养需求,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签订校企合作项目839个,培育高技能人才32.8万人。

二、聚力创新链,以集聚人才平台建设引领转型破局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牵引资金链、做实人才链,依托服务创新平台建设,我们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抓好人才项目实施等,吸引集聚拥有关键核心技术成果的领军人才和顶尖科学家团队。

把服务创新平台建设作为主攻方向。高规格打造尧山实验室、省科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龙门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完善具有**特色的创新平台体系。目前,全市建成创新平台934个,包括国家级、省级平台321个,市级平台613个。其中,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入驻14个科研团队;尧山实验室吸引包括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等各类高层次研究人员160余人。

把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壮大育强创新主体,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三大行动,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9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为8家、132家,“瞪羚”企业2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90家,创新型企业总量超1000家,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推动高层次人才向企业加速聚集。

把抓好人才项目实施作为关键一招。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完善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举办第一届中国尼龙产业发展大会,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签订技术和人才合作协议,引进顶尖、领军等人才团队项目111个、总投资262亿元。己二腈、氨基己腈等关键技术取得颠覆性突破,中国尼龙城制造业税收占全市制造业税收比重达30%,真正实现产业吸引人才、人才支撑产业。

三、聚力资金链,以创新动力赋能转型发展

我们把资金链作为驱动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塑造人才链的关键要素,优化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充分发挥资金、贷款、基金“三驾马车”作用,在人才保障、平台建设等方面予以叠加支持。

以金融创新破解资金保障难点。整合产业、科技、金融等条块资金,构建“124”人才发展多元金融体系。“1”即是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累计为各类人才拨付3950余万元,重点用于人才支持培育激励。“2”即是人才贷、科技贷,人才贷可按照人才层次给予最高1000万无抵押授信贷款,科技贷已累计为人才科研项目贷款5.5亿元,重点支持人才创新创业。“4”即是规模各100亿的尼龙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绿色产业基金、科技研发联合基金、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重点聚焦创新主体培育、产业技术研发。

以机制突破打通经费支配堵点。围绕关键“卡脖子”技术攻关,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科研破题”协同机制,率先探索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机制,推行“科技成果转让+科学家分成”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科研经费支配权,提升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与52个国内外院士人才(团队)开展项目合作,推动功能性纤维、半导体碳化硅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省第5,获省科学进步奖9项、居全省第3位。

以政策奖补攻克成果转化卡点。用好用活人才、科技、人社等各类奖补政策,落实省市奖补经费3.2亿元,加快科技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建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强化人才资金支持激励;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已建设高压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大学分子工程研究院**中试基地、省高性能尼龙纤维中试基地等平台,全国首家尼龙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启动筹建,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2023年技术合同登记697项、成交额31.91亿元,同比增长37.42%。

四、聚力人才链,以一流生态凝聚转型合力

我们聚焦人才“发展大事”和“关键小事”,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创优人才发展“大生态”和用人单位“小气候”,让人才舒心、安心、放心。

建优人才工作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我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市管高校、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人事自主权的若干措施》,在用人自主权、工资绩效权、岗位管理权、职称评审权四个方面持续放权松绑,用人单位自主招聘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336人,自主职称评审488人,自主设岗聘任289人。建立编制“周转池”,设置300个人才专项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循环使用、人走编收、空编置换”。

做优人才服务保障。全面提升住房、入学、医疗、出行等服务能力水平,完善“一站式”线上线下服务平台,人才事项实现“一窗办、网上办、掌上办”,建设人才安居保障房源5000余套,兑现涉及人才的生活津贴1808万元、购房补贴1324万元,人才项目和科研平台扶持资金677万元,为212名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在高铁站开通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切实用最优服务拴心留人。

创优人才发展环境。落实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在重要节日或工作需要时,以走访、探望等形式传递党的关怀和温暖。常态化开展人才走访,按照“一月一链、一周一企”开展人才访谈,面对面拜访高层次人才146人,解决人才诉求193个。举办首届“鹰城人才节”,承办中国科学院学部第158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召开首个“企业家日”大会,在日报、电视台等媒体开设人才专栏,全面展示**人才政策举措、优秀人才典型,全社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日益浓厚。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