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3五是6亿元,同比增长四是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0一是2亿元,同比增长四是9%;第二产业增加值1806.7亿元,同比增长三是7%;第三产业增加值2627.7亿元,同比增长二是8%。规上工业增加值1810.8亿元,同比增长五是9%,其中制造业增加值1536.9亿元,同比增长7.3%;建筑业增加值208.5亿元,同比下降6.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196.9亿元,同比增长7.9%。限上商贸业销售总额2030.1亿元,同比增长一是7%;住宿餐饮业营业额8三是7亿元,同比下降1一是9%;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0五是5亿元,同比增长三是7%。固定资产投资280四是5亿元,同比增长三是2%,其中工业投资146四是5亿元,同比增长6.6%;房地产开发投资104四是7亿元,同比下降8.9%;民间投资129五是4亿元,同比下降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9.7亿元,同比增长二是1%。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完成年度目标的87.4%。
(二)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一是项目引建扎实推进。前三季度,全市新开工制造业、基础设施、水利等项目152个,总投资超1万亿元。其中,总投资超5亿元或10亿元项目64个、超百亿元项目3个。二是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强化。围绕“十四五”规划实施,梳理形成“谋项目”清单,动态保持项目储备规模在4500个以上。推动建立重大项目市级领导包联推进机制和挂图作战工作机制。实施招商引资提质增效专项行动。通过上海、杭州、厦门等地举办招商推介会2场次,签约项目76个,到位资金466亿元。持续深化“双招双引”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出台了《市高质量招商引资奖励办法》。
(三)消费市场稳步恢复。前三季度,全市限额以上贸易单位商品零售额达20三是5亿元,同比增长二是1%。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6亿元,同比增长二是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5亿元,同比增长三是4%。按行业分,批发业销售额66亿元,同比增长0.7%;零售业销售额137亿元,同比增长3%;住宿业销售额一是4亿元,同比增长3二是5%;餐饮业销售额38亿元,同比下降9.7%。全市限额以上网上商品零售额达30.8亿元,同比增长8.4%。全市纳入全国80家重点监测平台的20家百货、商超,累计销售额超7亿元。
(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一是制造业转型步伐加快。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4+6+X”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70%、80%以上。新能源汽车、光伏设备、锂离子电池“新三样”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倍、2倍、50%以上。智能家电、绿色建材、先进金属材料等战新产业产值增幅均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二是数字赋能成效显现。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智改数转”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10.8%。启动新一轮企业“智改数转”免费诊断工作,新增省级数字化车间3个、市级数字化车间4个。三是产业数字化赛道持续发力。建成“皖企登云”服务平台,新增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5家、省级数字化车间3家、市级数字化车间4家。四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高于规上工业1个百分点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9.5%、29.2%。五是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新进展。世界级光伏产业集群启动建设,新型储能等一批前沿技术攻关和应用场景开发有序推进。
二、主要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一)农业基本平稳。前三季度,全市一产增加值50一是2亿元,同比增长四是9%。种植业方面,夏粮播种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单产下降一是8%;秋粮播种面积呈上升趋势,长势正常略好于上年,预计秋粮丰收在望。畜牧业方面,生猪产能持续恢复,三季度末生猪存栏量418万头,环比增长一是8%,同比下降2二是7%;牛羊禽存栏量稳定增长。渔业方面,前三季度水产品产量16.3万吨,同比下降三是6%。前三季度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农村电商保持增长态势。
(二)工业经济稳中有升。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有色金属业方面,铜陵有色集团电解铝产能全部释放满负荷生产,前三季度完成产值516亿元,同比增长17%,为近十年来同期最高值;贵金属冶炼及加工行业实现产值5三是2亿元,同比增长36%,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个百分点。建材业方面,全市建材行业完成产值180亿元,同比增长1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29%。轻工业方面,安庆盐矿采选冶一体化项目部分产能已投产运营;华园米业、绿盛粮油、桐城水泥等企业持续扩大生产;鳗鱼工厂化养殖和加工等项目稳步推进;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园一期项目已试生产;富鑫钢铁有序推进技术改造升级项目。纺织服装业方面,全市规上纺织服装企业累计实现产值59.8亿元;主要产品中纺纱线产量同比增长7%,织布产量增长8%,服装产量下降1%。
(三)服务业持续发展。前三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比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现代物流业稳步发展,全市A级物流企业达55家;A级物流园区共有6个,居全省第6位;全市完成货运量7793万吨,同比增长13%,增速居全省第6位;实现物流业总收入258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居全省第6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较快发展,全市规上研究和试验发展业实现营业收入3五是9亿元;今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06家、较上年净增64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与上年基本持平。居民服务业缓慢发展,全市限额以上居民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9%,其中美容美发、洗染服务、家用电器维修行业降幅较大。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实现网络零售额189亿元;直播电商交易额增长超4倍;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超1倍。金融业运行稳健,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400.9亿元,同比增长6.8%;本外币贷款余额5477.6亿元,增长10%。保险业保费收入达2三是9亿元。
(四)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一是产业项目抢开工、促建设。前三季度计划总投资超千万元入库项目共97个;其中超5亿元或10亿以上项目64个;超百亿项目3个;新开工超亿元项目78个;竣工投产项目33个。二是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安徽段)全线铺轨贯通;池州长江公铁大桥主塔成功封顶;和县至襄阳高速公路二期工程顺利完工;阜阳华润电厂二期工程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并正式投运;全市新建改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1088公里。
(五)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一是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受国内需求不足影响,全市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有所下降;部分企业去库存压力较大;应收账款回笼不畅导致资金流动性紧张;企业成本压力加大致利润下滑。二是服务业恢复缓慢。受国外等因素影响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恢复缓慢;居民服务业中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业务如美容美发、洗染服务等行业受疫情冲击较大;住宿餐饮企业营业额持续低位运行。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加强监测分析,抓实发展趋势研判。强化关键领域的预测与预判工作。专注于经济运行中凸显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以及政策执行初期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持续的动态监控、跟踪分析和深入调查研究。紧密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变动对我市经济运行的影响程度及其传导机制,以提升经济运行的预警能力。定期编制经济运行的简报,及时进行数据解读和热点问题分析,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为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支持。
(二)坚定发展信心,狠抓项目建设推进。秉持“项目为王”的核心理念,我们致力于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全力推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等环节,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衔接,实现“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强化对重大项目的策划与布局,与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保持同步,动态调整项目库,确保前期工作充分准备,推动一系列基础性、长远性的重要项目落地建设,从而增加实物工作量,为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实施重大项目领导包保联系制度,统筹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难题,明确责任分工,压实工作责任,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同步提升,努力营造重视项目建设的良好局面和发展氛围。
(三)多措并举,全力促进消费复苏提振。将促进消费作为优先任务,实施国家消费促进政策,确保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消费增长,提升质量,加速线上线下融合,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模式如定制、体验和智能消费。打造新消费场景,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增强市场动力,促进供需良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发展优势。
(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将制造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核心方向,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十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持续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实体经济的基础,筑牢实体经济之基。充分激发实体经济的发展潜能,为我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