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省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决策部署,总结交流经验,分析形势任务,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加快推进全省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理解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政策背景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2021年4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印发,明确提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和具体任务要求,为新时代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2021年12月30日,《“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明确强调,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并从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和规范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指导基层组织和单位修订完善应急预案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不断完善体系、健全机制、落实责任,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基层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应急处置能力、队伍实战能力,实现机构人员、责任体系、救援力量、场所设施、物资装备“五落实”,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2024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会议指出,要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党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以及相关部门和有关方面专业优势,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健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要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隐患排查、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及时处置闭环管理,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要健全保障机制,加大基础性投入,根据地区人口数量、经济规模、灾害事故特点、安全风险程度等因素,配齐配强应急救援力量。要强化对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提升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根据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发布的2023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可知,2023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9544.4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691人,紧急转移安置334.4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3454.5亿元。我国灾害事故种类多、频率高,灾害事故隐患复杂多源,各类灾害事故防不胜防,特别是基层乡镇(街道)、村(社区)分布面广点散,是主要的承灾体,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开展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现状、经验和模范案例研究,探索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路线和范式,对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肯定成绩,进一步坚定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信心决心
基层是防灾减灾救灾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基础的防线。本次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与设施、标准规范建设、应急科普宣传教育等。同时,为了解应急装备配备、预案制定、应急队伍专业培训等情况,课题组向应急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共发放问卷245份,收集了大量关于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的第一手资料。
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基本建立。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若干措施》(陕办发〔2022〕9号)文件精神,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均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挂牌成立了应急管理工作办公室,配置了专兼职工作人员,统筹落实安全生产、消防、自然灾害防治等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对照省应急管理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明确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工作职责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细化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制定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和相关人员责任清单,初步构建起“县(区)领导、镇(街道)落实、村(社区)组织、组联户、户管人”的责任体系。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县、镇党委和政府不断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抓硬件建设,以组织网格化、制度规范化、责任清单化、考核标准化为目标,基本形成了镇“六有”和村“三有”管理格局。**市**区、**区还结合当地现状,明确了镇级“十有”、村(社区)“五有”建设标准,**区黄堡镇等多个乡镇实现了全覆盖全达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显著增强。
基层应急工作机制基本形成,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基层应急管理队伍“隐患排查、信息报送、预案演练、应急指挥物资保障、社会动员”六项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省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均制定并印发了本级各项应急预案,预案编制率在90%以上,且七成地区每年更新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内容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个方面,初步形成了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重大活动等多层级、多领域的应急预案体系。97%以上单位每年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乡镇(街道)普遍建立了巡查监测、隐患排查、日常值班、信息报送、应急响应等工作机制,能够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形势分析,及时做好突发事故情况、自然灾害灾情、群众生活需求的信息统计上报和上级指挥指令下达工作。村(社区)积极整合基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小型水库堤防安全管理员、护林员、灾情信息员、安全生产管理员、气象信息员等力量,构建起纵向到底的网格队伍,实现了日常检查、安全宣传、应急救援“一队多用、一专多能”。
应急管理工作办公室及救援队伍建设初见成效。目前,**省各县(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工作办公室已经完成组建,配置的专兼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履行职责使命。该省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办公室以辖区内可调动的应急力量为基础,统筹各方资源,已组建起4610余支共10万余人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实现了县(市、区)专业救援队伍、乡镇(街道)应急救援队伍、村(社区)基层救援队伍全覆盖。该省各地基本实现基层应急力量与公安、消防、医疗、企业等专业力量和志愿服务队、民间救援队等社会应急力量的协调联动,发生险情可按照应急预案统一指挥、统一调动,初步形成“综合+专业”“政府+企业”“政府+社会”的基层救援队伍体系。**市**区新渭路社区充分发挥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业态群体优势,启动了“新渭骑士”项目。他们利用工作之便走街串巷,积极开展各类安全宣传、隐患排查等,参与服务社会治理,助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
应急物资储备与设施基本齐备。目前**省已基本建成省、市、县、镇4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共有省库3个,市库15个,县(市、区)库118个,易灾多灾乡镇(街道)、村(社区)前置物资储备点1384个。各地结合区域特点、致灾因素等优化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基本构建起布局合理、短距联动、全域覆盖的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网格,实现了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同时,各地立足实际,利用广场、公园、操场设立县级应急避难场所,开展应急避难示范点建设工作。各地也将应急物资库作为宣传科普、教育培训基地,定期组织社区、企业、学校开展应急物资使用培训,应急物资库成为“关键时刻的安全屏障,日常生活的科普平台”。与此同时,各地在“平战两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例如,为解决救援距离远、装备不足、救援慢、建设大型救援站成本高等实际问题,以实现“一公里内救援”为目标,截至2024年5月,**市**区试点投入“应急救援胶囊”31台。每台“应急救援胶囊”都配备有急救类、消防类、破拆类、绳索类、排涝类、照明类、警示类以及AED(心脏除颤仪)、备用电源(发电机)、担架、轮椅等多种应急装备,能在最短的距离为施救者和具备救援技能的群众提供装备支持,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城市综合救援的高效性、及时性、经济性起到了推进作用,为城市大型社区筑牢了安全“防火墙”。
应急科普宣教活动初步发挥作用。基层应急管理部门积极整合各种培训宣传资源,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加大社会公众应急管理培训教育力度。调研点中有50%以上基层单位能够做到3个月组织至少一次应急宣传教育活动,绝大部分单位能够做到半年内组织最少一次宣传教育活动,且大部分单位具有宣传教育规范材料和标准素材,但内容仍需进一步补充完善。该省各级不断探索应急救援教育培训的路径方法,每年培训乡镇(街道)应急骨干、村(社区)应急人员和应急救援力量800人次以上。截至目前,该省各市县已累计培训基层应急骨干1.7万余人。各地每年均会组织包括先期处置、疏散转移、自救互助等内容在内的综合演练,基层应急救援能力水平稳步提升。为推进基层科普宣教取得实效,各地因地制宜,多渠道宣传应急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知识技能。例如,**市**县应急管理局创新应急安全知识宣传形式,精心打造2个兼具宣传教育与应急避难功能的应急文化主题广场,建设“应急科普口袋公园”、应急科普文化广场作为应急科普文化的宣传阵地,让居民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感悟、学习和传播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知识,推动实现应急安全宣传从过去的说教式、灌输式、被动式向文化共鸣、理性思考和自觉接受的形式转化。
应急管理信息化能力建设得到初步加强。**省应急管理厅为各地配备1万余部卫星电话,并安排专门经费推动应急广播建设,基本实现了卫星电话、应急广播村级全覆盖。通过定期开展卫星通信演练,不断增强直达基层、直达现场的通信水平。各地充分利用现有大数据资源,推动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与视频会议系统、数字乡村系统、移动终端系统等“多网合一”,整合监测预警、信息报送、指挥调度等功能,不断探索建立“互联网+”基层应急管理新模式。同时,**省应急管理厅指导地市开展综合基层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比如,**市研发试用的“**市基层应急管理信息平台”,整合了监测预警、信息报送、指挥调度、管理信息统计等多种功能,极大地规范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提升了应急管理效能。目前该省所有乡镇(街道)和大多数村(社区)建立了基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融合了地方灾情报送信息、灾害信息员上报信息、互联网涉灾舆情信息以及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灾情预警信息等,基本实现了灾害风险智能预警、精准预警、实时预警。
二、正视问题,切实增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紧迫感使命感
**省基层应急管理资源和能力等呈现出“倒三角”的形态分布,行政层级与资源丰沛度、管理能力成正比。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越到基层应急管理一线,越是需要应急资源,应急管理资源能力与需求之间存在的缺口越大。
基层应急管理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健全但不够完善。通过调研分析可知,区县级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健全,但是辐射到下一级的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参差不齐。一些地区虽然成立了应急管理委员会、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但是没有建立对应的管理制度,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基层应急管理干部人员缺口严重,乡镇(街道)应急办平均有专兼职人员4名,绝大部分应急办只有1人至2人,且大部分属兼职人员。村(社区)应急管理干部主要由村(社区)委员会成员担任,但往往同时承担多项工作且年龄较大,难以保证日常工作开展。与此同时,灾害事故发生时,由于村(社区)一级缺少独立的应急管理机构,导致组织责任不清晰,综合协调任务量大,工作任务衔接上一定程度存在多头领导、“多头管多头不管”现象。加之人员经费落实存在问题,缺乏奖励鼓励机制,权、责、绩不能有效对应,镇村两级应急管理人员易缺乏持续工作后劲。相比政法、纪检干部,应急管理人员相关津补贴较低,也难以吸引基层干部从事应急管理工作。此外,因相关政策不到位,县、镇、村三级应急救援体系虽已基本组建,但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资金支持,市县两级应急管理部门绝大部分没有专项年度预算,抢险救援产生的各项费用及救援人员人身伤害保险无法落实。
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缺少可参考的依据和标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来加快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但到目前为止,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所涉及的体制机制、预案管理、队伍建设、物资配置、装备配备、教育培训和监督考核等均缺少体系化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更缺乏适用于各个省市基层应急管理多样化特征的相关体系与能力建设的依据和标准。**省发布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若干措施》,对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网格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明确;部分市、县(市、区)印发了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范和实施方案,但多数地区缺乏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标准规范和具体措施方案。
基层应急物资品种类别较单一,专业化装备缺乏。各县(市、区)已建立的整合了医疗救护、地震救援、矿山抢险、危化品处置等在内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在装备更新的投入上非常有限,大部分队伍无专用应急车辆和专业救援装备。各县(市、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组建相对困难,大多以民兵应急分队为主,且队伍不稳定,其装备主要是巡逻用的盾牌和常用工具,缺少相应专业器材和专业训练。乡镇(街道)、村(社区)多数无专门物资储备库,物资储备以消防、防汛个人防护物资为主,品种类别较单一,且应急装备物资较为落伍和低端,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应急救援工作需要;物资储备库不足,紧急生产、采购、征用、调拨和配送机制不完善,统筹管理、动态管理机制亟待建立健全;尚未建立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投入或参与当地应急基础设施建设的机制。
基层应急培训和宣传尚需进一步深入。应急管理工作专业性较强,特别是在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工贸等领域,人员开展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但省级组织的培训覆盖面不够广,市、县(市、区)组织的培训大多课程多、时间短,参训人员难以消化、一知半解,业务能力、工作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有大的提升。从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来看,市县两级应急预案修订较为详细,但组织开展群众性演练频次不高;镇村两级主动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和应急科普培训的形式还较为单一,群众参与度不高。各县(市、区)、乡镇(街道)都有定期开展基层应急培训和宣传,然而,面向基层的应急培训、演练和宣传往往侧重于特殊情景下的应急逃生,存在系统性缺乏、培训内容简单、宣传力度不够、宣教手段不够多样化等问题,导致社会公众对灾害事故认知程度不高,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较弱。部分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开展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等政策宣传和应急技能科普缺乏创新,仍然沿用老办法、老措施,对群众吸引力不强,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
应急管理信息化能力建设尚需提升。大部分县(市、区)都设有应急指挥中心,配备应急指挥平台、监控设施、视频会议等,但有关部门涉及应急管理的系统数据资源尚未完全实现共享,应用范围有限,与应急管理工作融合程度不高,亟须整合与应急管理相关的各行业领域的监测预警数据及软件平台,加快基层综合性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现代化智慧平台建设,提高基层应急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
三、聚焦重点,进一步加大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工作力度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和推动乡镇(街道)等成立应急管理委员会或类似职能部门,并根据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情况,配备、配齐有关专(兼)职工作人员。建立村(社区)应急管理小站,明确工作人员及职责,负责及时掌握上级发布的防灾减灾救灾等有关信息,组织开展辖区内的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等活动,提醒公众做好应急准备,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各地结合本地灾害事故风险分布情况,进一步合理布局应急救援队伍力量和资源,确保救援力量能够更加有效地辐射到辖区的各个村庄和社区。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建设。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督促和指导,进一步完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考评和激励机制,着重加强在防范化解重大灾害事故风险及应对各类重大灾害过程中检验应急工作实效,将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列为基层政府部门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并纳入灾害事故调查主要内容。
加强基层应急救援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切实摸清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各类应急资源家底及生产供应、调拨配送能力,为建立科学的物资储备、调用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并按照资源类别进行规划建设。进一步优化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根据“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原则,采取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生产能力储备与技术储备相结合、政府采购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抓好应急平台建设。要加快建成和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级的指挥调度移动处置终端平台,并依托高效应急指挥平台和有关管理制度,开展市、县、乡、村四级全天候应急响应调动工作。抓好应急常识的宣传培训。要加强对社会公众和基层干部的宣传培训,加大公众应急知识宣传普及力度,抓好报纸、电视、广播、网站和新媒体应急知识宣传。学校、街道、社区应将应急知识宣传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健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
充分利用中央政策释放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需求。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增加发行一万亿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议案。万亿国债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建设,为市、县和乡镇配备了相当数量的基础应急管理装备和物资。2024年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这两项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政策为进一步释放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需求奠定了政策依据,市、县和乡镇应充分利用万亿国债项目的政策红利和带动作用,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从需求端发力,带动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高潮。国家级科研院所应联合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围绕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区域社会发展条件、安全应急管理形势等因素,从体制机制、专业队伍、装备物资、宣传培训等方面进行全区域全系统调查研究,制定建设规划,为地方政府提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可行性建议报告。
全面调动央企等研发与投资力量参与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项目具有点多、面广、事杂的特点。在日常的建设中,建设周期长、需求不集中、提供服务战线长,不易吸引大型央企、金融企业以及配套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2023年度和2024年度的万亿国债项目和国家政策的集中发布,可以快速激发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项目的需求释放,在这种关键时期,地方政府宜对具体建设项目计划和任务进行“一体式”发标,让具有顶层设计、产品研发生产和金融服务能力的大型央企联合体承揽建设,最大程度降低项目招标、管理和建设成本,加快建设进度。在地方财政暂时困难的情况下,争取中央企业和全国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利用招商模式将项目“投标”转变为“投资”,确保项目建设投入资金及时到位。项目投资采取“一项一策”,力争实现不同项目不同年度分期结算。建设项目既可以按省、市、县等行政级别进行“打包式”建设,也可以按项目类别从上至下进行“统筹性”建设和全区域“整体性”建设。参与建设的央企还应结合各地建设需求的不同因地施策,研发生产制造更面向实战的技术产品。国家级科研院所根据建设规划,按照地方防灾减灾救灾实战需求,提出国债项目的补充建设方案,央企和金融企业根据方案配套资金和产品,快速助力区域应急管理能力提升。
以点带面,打造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示范样板工程。受资源和技术等因素限制,基层通过自身努力快速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很难,必须通过借助外部政策、技术、资金、人员、物资等支持渠道,聚焦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精准施策,协同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各省级应急管理部门应根据本省内不同地区灾害事故类型及基层管理和社会治理基本特征,确定若干个国家级或省级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示范点,就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设置、社区风险评估方法、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模式、信息化管理平台、救援装备和物资配备、应急队伍建设培训演练等开展试点工作,总结形成若干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模式,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指导全省各地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为全国其他地方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同志们,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加快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