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集团提出“五个建投”建设目标以来,对公司科技创新转型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加强科技创新对提升公司新质生产力、促进公司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地位和重要意义。为此,第一直管部党支部聚焦“以‘党建+’模式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聚势赋能”目标,锚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确定中心“党建+科技创新”示范工程,依托团队攻关“红色引擎”,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助力公司数字化转型升级。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党建引领,激活科技创新“原动力”。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党支部始终把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全面深化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创新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党支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在公司技术中心的指导下,直管部主任工程师主管施工技术、科技创新、工程测量、工程数量、BIM技术与信息化等业务,带领技术人员不断完善职责定位,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开展应用课题研究,推广新技术新工法,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构建“党建+科技创新”工作模式。党支部积极将“创岗建区”“劳动竞赛”“党建品牌创建”等活动与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相结合,围绕项目技术难题攻关和科技创新提升效益,与专家队伍共同解决现场难题,切实发挥党员技术骨干作用,勇挑重担、敢于攻坚,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工作中。通过构建“党建+科技创新”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在技术管理、技术创新、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二)加强人才培养,打造科技创新“主力军”。一是将科技创新纳入日常培训,为员工埋下“创新”的种子。党支部积极响应公司“数字建投”号召,加大科技创新培养力度,将科技创新培训课程纳入技术岗位日常培训,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的概念和内涵、意义和要求、方法和流程以及公司技术简版制度的宣贯等,在员工心中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二是持续开展实训实操实施方案培训,提升青年技术干部的专业技能。党支部积极响应公司号召,定期在项目现场开展实训实操技能培训,以实训促提升,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和示范,不断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操能力,进一步夯实项目基础管理,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巩固培训实效。三是实施“师带徒”制度,关心关爱青年成长。党支部以“师带徒”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骨干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全面推动“传帮带”实践,为项目发展赋能助力。在实践中发现人才,从生产管理一线年轻骨干中选拔培养对象,把业务骨干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以业务骨干为导师,根据培养目标和个人情况,针对性制定培养措施,着力把项目一线青年培养成“学习型”“专业型”“复合型”业务骨干。
(三)完善管理举措,激发科技创新“新活力”。一是坚持党建+制度体系”,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党支部坚持抓基础、抓规范、抓长效,扎实推进党建和科技创新制度双向融合发展。以公司党委每年制定的推动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发展方案为抓手,狠抓科技创新各项制度的落实,构建了“联系领导挂帅、党支部书记负责、党员技术骨干带头、党员职工参与”的上下协同机制,逐步完善具有支部特色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高质量发展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助推制度优势转化为工作效能。二是坚持“党建+平台建设”,把牢科技创新“方向盘”。党支部坚持党对科技创新事业的全面领导,把科技创新摆在直管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目标导向、市场导向,以重点项目为依托,紧盯科技创新服务主责主业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不断推进理念创新、方式创新和协同创新,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与大关片区政府单位以及兄弟单位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通过建平台、聚合力,为科技创新增添发展活力与动力,确保思路清、方向明、措施实。三是坚持“党建+目标攻坚”,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主阵地”。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统筹安排“项目化+清单化”部署任务目标,积极开展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党员示范行动,在科技创新项目中设立示范岗、责任区、突击队,切实发挥示范带动、攻坚克难作用,让党旗在攻坚一线高高飘扬。支部班子成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每人挂牌领衔一项重点难点任务,亮明责任目标、定期研究部署、压茬督导推进,确保做到科技创新“责任在一线压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果在一线转化”。四是坚持“党建+企业文化”,培育科技创新“精神火炬”。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党支部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同向同行,厚植集团“四大精神”,以讲党课,学理论等形式,引导党员和员工正确认识当前形势,增强斗志,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深入践行企业核心价值观,增强直管部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工作成效
(一)科技创新工作质量稳步提升。党支部以政治引领、组织融合、机制融合、资源融合为举措,通过构建“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在直管部各在建项目构建了一张“红色党建赋能科技创新”的生态网,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科技工作的全方位融合,充分发挥出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资源优势,项目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打造“数字建投”,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注入了强劲动能。
(二)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不断增强。不断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以“传、帮、带”的方式,对年轻的优秀人才重点培养,鼓励人才脱颖而出,带动了一批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参与解决科研项目关键问题,不断提高科研项目质量与水平,为成果深化、转化奠定基础,通过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逐步形成了稳定的技术团队,这些团队影响、带动了其他团队,使更多科技人员参与到科技创新项目中来,为保障科技创新“创”出成效发挥集体智慧。
(三)“两个作用”充分发挥。党支部积极落实公司“45331”党建工作思路,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以“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工作理念,坚持统筹推进、分步实施,着力在抓融入、抓落实、抓规范、抓亮点上下功夫,努力形成“抓实党建就是生产力,抓细党建就是凝聚力,抓强党建就是竞争力”的党建工作新格局,以党建工作“红色引擎”激活项目建设的澎湃动能。大力发扬集团“四大精神”,设立“党员突击队”,党员骨干冲锋在前,靠前指挥,主动拓思路、解难题,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三)科技工作成效显现。今年以来,直管部完成研发费用录入1112万元;开展了9项新技术的应用(采用ALC墙板砖胎膜施工技术、组合铝合金模板应用技术、集成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技术、承插型盘扣脚手架施工技术、高强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后浇带模板早拆支撑技术、全护筒跟进挖桩施工技术、承插型盘扣脚手架施工技术、木模板早拆支撑技术);上高桥项目完成研究一种适用于木模快拆体系的可移动式材料外运平台C级立项,靖安项目完成开展地伸缩缝定型化大模板施工技术研究立项,粮库项目形成排架结构中独立基础与圈梁的铝合金模板施工工法1项,一种拱板滑移小车专利1项,《大跨度预应力拱板屋面顶升滑移就位施工技术研究》论文1篇;以“一种木模板早拆支撑体系”课题为核心,完成微创新技术大赛以及第二届工程建设企业数字化、工业化、绿色低碳施工工法大赛资料上报,并获得工程建设企业青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成果奖项以及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三等工法奖项;承建的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8号地块施工总承包项目(三标段)荣获云南省优质工程奖二等奖,科技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四、存在不足
(一)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储备不足。目前直管部共有技术管理人员7名,但随着公司新形势下转型升级目标要求的提高以及直管部项目的日益增多,直管部技术人员数量已逐渐不能满足生产管理所需,对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仍是直管部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学用结合不够紧密。日常经常组织干部职工对公司创新管理制度规范进行学习,但大多数职工未能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实际技术创新工作中真正把新思想、新理念升华为方法论、科学指导具体工作、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三)团队“走出去”交流学习还不够多。团队人员学习能力提升更多依靠日常内部培训,“走出去”学习外部经验相对较少,对表找差方面还有待持续提升。
(四)科技创新工作亮点特色不足。完成规定动作较多,自主创新工作较少,团队大多数人员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思路不够灵活,自选动作亮点还有待持续探索。
五、下一步计划
(一)坚持党建引领,抓好党建促发展。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引领,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在科技创新中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的重要作用,紧扣公司发展目标,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营造健康向上的发展环境,凝聚起广大干部职工的“正能量”,通过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二)丰富党建活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党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依托区位优势,组织更多联建共建活动,使干部职工“走出去”学习借鉴更多优秀创新工作理念,拓宽创新思路,激发创新活力,探索创新亮点,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实效,将学到的知识更好运用于具体实践,在干中学、学中干,深入研究工作目标要求、方案部署,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本领。
(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最大限度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内来,激活企业“智力引擎”。结合直管部实际,根据不同领域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分阶段、分岗位制定富有前瞻性、系统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尤其是对于思维活跃、创造力强的年轻人才,要善于给岗位、交任务、压担子,最大限度发挥其内在潜能,不断拓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储备力度,为打造“数字建投”聚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