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x市民政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安排部署,全面深化民政服务领域改革,扎实推进民生改善,大力发展社会服务,民政民生事业蓬勃发展,现将2024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及工作成效
(一)精准为民解困,社会救助行稳致远
1. 兜牢“一弱”蹚出“暖心路”。按照困难程度分层、救助内容分类、动态监测预警和常态化救助帮扶,以困难群众为中心,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扶危济困、救急救难的兜底性作用,切实做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把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兜住兜牢。一是及时提高救助补助标准,保障困难群众生活。自2024年7月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728元/人/月提高为735元/人/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6188元/人/年提高为6431元/人/年,城乡特困人员分散供养标准由947元/人/月提高为956元/人/月,分散养育标准由1340元/人/月提高到1350元/人/月。二是认真开展人员筛查、数据比对、保障标准测算等,2024年低保新增1010户1653人、停发1215户1923人,特困供养新增80户86人、停发100户118人,通过“一卡通”及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1656.26万元。三是自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开展“物质+服务”改革创新试点(省级),通过购买社会救助服务,为258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174名80岁以上的经济困难老人开展上门服务8099户次,支出服务资金40万元。
2. 呵护“一小”托起“童年梦”。一是按照高危、中危、低危三个等级,健全未成年人“红、橙、绿”三色管理台账,“一人一策”动态更新风险隐患未成年人4907人。开展科级以上领导干部2010人全覆盖结对帮扶全市5882人留守儿童三轮入户走访,梳理出帮扶需求1194条。二是截至10月,全市有特殊困难儿童279人,发放孤困儿童生活保障金369.76万元2812人次。落实孤儿“福彩圆梦”助学工程,发放“福彩圆梦”助学金14.5万元,发放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金1万元。春季学期共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各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7698人次,发放补助资金2459.52万元。三是组建了专(兼)职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保护工作专业队伍,配备乡(镇)儿童督导员21人、村(社区)儿童主任222人,推进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动态更新、社会救助、家庭探访、精神慰藉等关爱服务。认真开展“x‘小饵丝’游x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慈善募捐、法治宣讲、“润心伴成长 同心护未来”儿童节等活动。累计招募志愿者130余名,服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1120余名,募集慈善资金73万元,资助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1279人。四是坚持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科学开展收养家庭能力评估,今年办理收养登记4起,均为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
3. 关爱“一乞”筑牢“文明堤”。一是严格落实24小时服务接待制度,畅通24小时求助热线,坚持“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原则,今年累计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52人,确保“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二是建立多部门巡查机制,向社会公布救助倡议,确保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安全、高效、及时,并对返乡受助人员第一时间开展综合评估,推进源头治理和回归稳固机制。三是深化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多措并举拓宽“寻亲”渠道,为寻亲服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高效为民服务,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1. 老有所依,养老服务体系普惠有效。x市现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12.63万人,占全市总人数的18.2%,全市建成投入使用养老机构15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3个,老年幸福食堂8个,农村幸福院41个,老年活动室761个,实现养老服务设施乡镇(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覆盖率“两个100%”,设置养老床位1349张,有持证专业养老护理员44人。一是扩大养老服务需求供给。大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基本养老服务模式,实现了从兜底性养老服务向普惠性养老服务的稳步转变,服务模式从机构、社区延伸至家庭,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已初具雏形。扎实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已完成家庭床位建设评估533人次,居家上门服务评估577人次,并全部制定“一人一策”服务清单。二是探索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今年开始,x市本级安排资金2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向42名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1104人次“10+N”(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急、助行、助购、助学、助乐、助聊和其他服务)上门服务。三是推动养老旅居业态培育。结合x资源优势、中医特色,盘活资源打造养老旅居综合中心。x市敬老养老服务中心为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完成了原运营方价值800余万元的资产捐赠,下一步将围绕医养结合、居家服务、养老旅居的定位,由国有企业与专业养老服务团队联合运营,建设集休闲、养生、疗养、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养老旅居综合体。四是加大困难老年保障力度。全市共有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15997人(100周岁及以上43人),按照80—99周岁每人每月50元、100周岁及以上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通过“一卡通”发放高龄津贴819.89万元,按照每人每月50元的标准向纳入城乡低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经济困难高龄老人发放服务补贴55.64万元12303人次。五是打造家门口的“幸福食堂”。x市共争取省级幸福食堂建设补助项目资金124万元,并撬动社会资本90余万元,通过社会力量兴办运营、社区食堂或单位食堂改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增设等方式建设老年幸福食堂12个,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社会力量+”模式,解决了孤寡、独居、留守、高龄等老年人的“吃饭难”问题。幸福食堂运营两年来,累计服务补贴老年人42.94万人次,发放用餐补助127.05万元。
2. 逝有所安,殡葬改革制度不断深化。一是全市建成城市中心公益性公墓1个,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180个。今年全市死亡3715人,除国家允许土葬的47人回族外,其余均按照火葬政策实行火化并骨灰安葬,应执行火葬政策人员火化率和骨灰安葬率均达100%,惠民殡葬奖补资金应支出1626.19万元。二是全市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文明祭祀”专项整治行动,倡导文明祭扫新风尚,厚养薄葬美德,树立安全意识,防范安全隐患,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有序的生态环境。
3. 姻有所获,婚俗改革文化深入人心。一是婚姻登记中心按照依法、合规、便民、利民的要求认真开展婚姻登记工作,完成结婚登记3104对,离婚申请681对,离婚登记418对,补办结婚登记450对。二是开展集体颁证21次,其他颁证服务420余次,婚前(结婚)辅导1107对、离婚(调解)疏导186对。建立公园式婚姻登记点2个,为群众提供更加舒适、温馨、浪漫的登记环境。三是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的婚俗礼仪,鼓励和推广传统婚礼,抵制天价彩礼、铺张浪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着力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
4. 界有所限,行政区划工作科学稳慎。一是区划地名工作聚焦中心、服务大局,把握资源属性,贯彻新发展理念,2024年命名地名19条,采集乡村地名2868条。二是x以“地名+旅游”“地名+边疆文化”“地名+抗战文化”等特色地名文化资源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打造x独特的地名标识品牌。
5. 癫有所护,精神障碍服务有效提升。2024年,安定医院收治门诊患者6111人次,总费用158.9万余元;住院患者共结算749人次,住院总费用1561.98万余元;院外维持治疗7608人次,治疗费用217.19万余元。精神障碍患者“集中收治”模式累计收治重性精神障碍患者1.2万余人次,社区维持治疗5.1万余人次,并建成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4个,全市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案)件明显下降,治安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真正实现了“集中收治、维持治疗”保一方稳定,“康复一人、平安一家”促社会和谐的奋进目标。
(三)主动服务大局,社会力量投身积极
1. 社会组织管理严格规范。一是持续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乱治理,助力企业减负纾困,减轻企业负担17万元。加强对社会组织事中事后监管,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深化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拟对连续2年不参加年检的社会组织进行行政处罚。二是今年新登记社会组织5个、变更8个、注销1个,现有社会组织141个,其中:社会团体121个、民办非企业20个。三是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承担社会责任,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共进。
2. 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强3家慈善组织和40家社区备案慈善组织日常监管,做好慈善组织年报,规范社会组织慈善捐赠行为。二是开展走访关爱困境儿童和困境老人各60名,关爱经费5.7万元,开展“5·8”人道公益和“扶老助幼 善行保山”慈善关爱一老一小项筹款活动,共筹款342.33万元。
3. 社会福利事业惠及民生。x市福彩中心始终坚持“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发行宗旨和“安全运行、健康发展”的指导方针,1—10月共销售福利彩票1.0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22%,为国家募集福彩公益金3809.55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基层民政力量不足。此轮机构改革后,受内设机构编制限制,我局仅4个业务股室,1个股室、1个岗位承担多项业务的现象愈加严重。同时,乡镇(街道)民政工作岗位人员少、待遇差、业务多、任务重、压力大,造成民政助理员更迭频繁,业务上难以衔接,断档现象时有发生。
(二)帮扶成效不够明显。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对象多为老、弱、病、残等客观条件造成的困难人员,在帮扶中无法通过产业、就业等措施实现有效脱贫,只能持续落实兜底保障政策,通过持续提高保障标准来实现帮扶,存在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年年提高,财政支出资金需年年增加的问题。
(三)民政资金缺口较多。一是由于财政运行较为困难,养老、殡葬、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儿童福利等各方面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迟滞,“物质+服务”、志愿服务等服务项目难以持续开展,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得不到回应。二是全市累计未兑付惠民殡葬奖励资金4873.7万元,惠民殡葬资金已无法维系,面临着调整政策、取消补助的窘境。三是全市县乡两级财政运行较为困难,导致养老服务建设项目资金拨付率较低,项目实施进度不理想。
(四)宣传效果不够理想。虽然在婚育新风、婚俗改革、移风易俗、厚养薄葬、文明治丧等方面做了大量宣传,但群众接受度和认同感不高,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不正之风依然存在。
(五)养老服务提升不足。一是旅居养老亟待开发。全市已形成曲石雅居乐、北海玛御谷温泉小镇两个成熟的养老旅居片区,养老旅居年均约6000人,基本由民营旅居民宿、旅居公寓承接,缺乏有行业影响力、起到示范带动效应的市场主体。二是养老服务专业性有待提升,面向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短期托养、专业照护、康复护理、医养结合等专业性服务能力不足。三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规模小、床位周转率低,单个运营成本较高,可持续运营压力较大。
三、2025年工作谋划
2025年,我局将持续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为民服务,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民政部门的决策部署,努力开创民政事业发展新篇章,助力全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一)实施精准救助,推进社会救助“真爱到家”。一是抓好应保尽保。持续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行动,做到低保对象认定到位、入户调查审核到位、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到位、系统台账应用到位、资金按月发放到位。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适时提高保障标准,真正做到应保尽保、应纳尽纳,把保障基本民生落细落实,实现特困人员有供养、最低生活有保障、临时困难有救助。二是抓好改革试点。继续开展社会救助“物质+服务”试点,推进社会救助项目化、多元化。三是抓好政策衔接。从加强政策宣传、主动发现、做好政策衔接三方面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救助对象精准、因户施策精准、资金补助精准。四是抓好困难救助。围绕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发挥,简化优化申请办理和审核审批流程,取消临时救助城乡差别,做到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二)突出关爱保护,推进一老一小“凝心守望”。一是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结合x资源优势、中医特色,盘活资源,打造养老旅居综合中心,建设集休闲、养生、疗养、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养老旅居综合体。二是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基本养老服务模式。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满足广大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逐步完善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服务网络。三是强化儿童关爱服务。加大对儿童关爱服务,完善困境儿童权益保障工作网络,加强儿童福利队伍建设管理,为儿童成长创造更好条件。
(三)强化打击整治,推进殡葬改革“树立新风”。一是加大投入完善公墓设施,推进市级生态公墓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安葬需求。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逐步完善公墓用地审批手续。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解决公墓资金缺口。持续加大惠民投入,切实减轻群众丧葬负担,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二是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殡葬市场的管理。加强丧葬用品行业监管,从源头上对违规制作墓碑、墓体,违规加工销售封建迷信用品的行为进行集中清理整顿。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措施,提升殡葬管理和服务力度,逐步实现殡葬服务的优质化、标准化、规范化。四是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的方式,对殡葬改革情况和殡葬领域突出问题整治情况进行督查,确保殡葬改革稳步推进。
(四)加强宣传引导,推进婚育新风“深入人心”。积极拓展婚姻公共服务,推进婚姻政策咨询、婚姻法规宣传、婚姻家庭辅导等服务项目,倡导婚育新风、推进婚俗改革,倡导婚事新办、简办,弘扬良好家风、家教,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家庭观和生育观。
(五)聚力三个提升,推进服务能力“行稳致远”。一是推进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持续推进“五主动”服务,实现数据共享,推动数据比对机制化、常态化和规律化。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阳光慈善”工程,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二是推进地名信息服务提升。加强地名普查成果转化,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丰富地名信息服务,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开展界线联检和界桩维护,深入推进平安边界创建。三是推进社会组织能力提升。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登记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综合监管机制,加大对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和非法社会组织活动的查处力度。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监管,重点培育优化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搭建平台载体,引导社会组织助力现代化建设。
(六)守住三条底线,推进民政机构“长治久安”。一是守住民生底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坚决守住民生底线。二是守住廉洁底线。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特困救助、高龄津贴、儿童福利资金、福彩公益金等民政重点领域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树立民政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三是守住安全底线。进一步深化民政系统双重预防机制,常态化开展民政服务机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加强各类民政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和安全管理,深化养老、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整改台账和工作报告制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发生各类安全事故,确保民政服务对象人身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