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乡镇2024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总结

admin 2024-12-18 18:24:40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乡镇2024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总结

2024年以来,我镇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同发展,聚焦群众需求,形成了以“微平台”“微架构”“微课堂”“微阵地”为核心的“四微”一体工作法,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以“小”见“大”解锁基层治理密码,全面提升风险防范化解水平与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

一、主要做法

(一)搭建“微平台”——“小接访”促进基层治理“大和谐”

乡党委率先垂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学习用好“浦江经验”,创新实施“三个三”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坚持“三个主动”。乡党委主动告知,主动作为,主动跟进,利用双菁口村、核桃村两个集市赶集日,挂排党政领导干部接访日程表,发挥“接访赶集”作用,一线接访,一线办理,极大提高解决诉求和问题时效性。运用“三个方式”。坚持运用多层面“走”、多方位“访”、多渠道“解”,全方位打通基层治理堵点、消弭痛点、纾解难点,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断提升信访工作质效完善接访处理机制,组织协调到位。实现“三个变化”。自“接访赶集”工作开展以来,乡党政领导累计接访51次、370余人次,受理各类民事纠纷76起,化解70起,化解成功率92%;联合调处信访案件72件,成功办理70件,其中2件正在办理中,信访事项办理满意率达100%,群众越级信访零记录,真正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一元治理为多元共治,变矛盾积累为群众认可,打造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经验。

(二)重组“微架构”——“小网格”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

我镇坚持把网格治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心骨”,织密基层治理网,绘就和谐幸福新“枫”景。细划网格,充分调度网格资源。按照“科学合理、规模适度、精准服务”原则,划分三级网格74个,选配专兼职网格员414名,推动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提高服务党员群众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公示到户,提高群众知晓率。通过制作网格公示牌、网格员名片,在各村民小组出入口的醒目位置张贴网格公示牌,入户发放网格员名片,网格员姓名、联系电话、工作职责及服务内容一目了然,做到第一时间听民声、答民疑、解民忧,还能提供各类代办服务,迅速高效解决村民难题。凝聚“微力量”,风险隐患一“网”打尽。充分发挥村(社区)无职党员“微力量”,对家庭矛盾排查、婚姻矛盾排查等专项活动开展“网格联查”,坚持把矛盾纠纷逐一建档归类,落实化解责任,做到不耽搁,不拖延,实现防范在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今年以来,在源头共化解各类矛盾93起,心理辅导30余人,开展各类执法行动20余次,发现问题110余个,均得到有效解决。

(三)用活“微课堂”——“小协商”推动基层治理“大融合”     

持续开办“乡村夜校”,第一线收集民情民意,面对面与群众深入协商,实打实为群众办事。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立足彝汉杂居特点,由乡挂点领导带队“一竿子插到底”,围绕各村(社区)存在的实际困难,切实解决干群联系不紧密、交流不通畅、沟通不及时、服务不到位的瓶颈难题。充当基层干部“磨刀石”。对村组干部进行教育培训,深入学习相关站办政策、知识的学习,让每名干部都有能力走进群众,做细做深群众思想工作,讲好故事,传播党的声音,真正成为基层工作的“万金油”“多面手”。建好乡村振兴“加油站”。围绕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等中心工作,为群众送理论、送技术,充分激发各族群众发展动力,让党在基层中的“神经末梢”成为引领党员群众的“神经中枢”。截至目前,累计开展“乡村夜校”宣讲46期70余场次,培训2000余人次,面对面解决各类问题80余个,收集意见建议70余条。

(四)丰富“微阵地”——“小服务”聚集基层治理“大合力”     

着眼党员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充分挖掘小微空间为辖区群众提供快递寄存、招工登记、血压测量、幸福餐桌等服务,并围绕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精准服务设计,全力打造党建“微”景观。古都依党群服务中心聚焦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民生问题,开办“周末课堂”,成立“人民理发室”,打造“村口电影院”,建设“民族文化孵化室”,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到服务、见实效、享实惠。村党群服务中心结合集市管理为群众提供物件寄存、公平称重、寻物招领、食品检测等服务,积极推进农村电商室打造,帮助村民代售松露、走地鸡、土山羊等本地土特产。村党群服务中心深挖“边纵”革命精神,依托历史革命馆,精心设置课程,丰富学习载体。创办村大食堂,不仅解决孤寡老人、特困群众“吃饭难”问题,还为外来游客群体提供实惠服务,让党群服务阵地变身亲民“大客厅”,更接地气,更有朝气、更聚人气。

二、下一步打算

(一)坚持党对基层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抓好镇街、农村、社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育储备带头人后备力量,切实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诉求。落实“四下基层”制度,用好“12345·青诉即办”平台等渠道,完善诉求快速响应、办理、答复、回访等工作机制,做到“事要解决、群众满意”。深化“红色物业”建设,开展物业服务品质提升攻坚行动,探索老旧小区物业服务管理模式,加强物业服务行业监管,努力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统筹做好矛盾纠纷化解、重点人员管控、常态化扫黑除恶、信访维稳等工作,全力维护基层和谐稳定。

(三)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加大投入力度,充实人员力量,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统筹用好基层资源力量,注重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作用,加强社区工作力量整合调配,建好管好基层公共资源,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加强数字赋能,深入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整合数据资源,拓展应用场景,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服务。

(四)持续深化为基层减负。深入开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持续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让基层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推动发展、服务群众。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