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纪委监委的指导支持下,市民政局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要求,以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勇扛使命担当,聚焦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铁腕治理、暖心服务,力保民政领域风清气正,为城市的温情底色添彩增亮。现就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救助体系“精准织密”,兜牢民生底线。一是精准识别“靶向定位”。构建多部门信息共享与协同核查机制,与公安、人社、住建等*个部门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定期比对核查低收入群体信息,精准锁定救助对象。全年累计核查数据*条,新增纳入低保对象*户*人,清退不再符合条件的*户*人,确保救助资源精准流向最需帮扶的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原则得以切实落实,使有限的救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二是标准优化“动态提升”。依据本市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等关键要素,科学合理调整救助标准。本年度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元上调至*元,农村低保标准同步提升至每人每月*元,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也相应增长*%,惠及全市低保对象*人、特困人员*人,有效缓解困难群众生活压力,让他们能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共享发展成果。三是临时救助“及时雨润”。简化临时救助申请审批流程,削减不必要证明材料*项,将审批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实现救助快速响应。全年实施临时救助*人次,发放救助金*万元,救助资金平均发放时效缩短至*个工作日,为遭遇突发急难困境的群众雪中送炭,第一时间解决其基本生活难题,避免因意外陷入绝境,切实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的关键作用。
(二)养老服务“品质升级”,守护桑榆晚晴。一是设施建设“补齐短板”。加大养老服务设施投入,新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个,农村幸福院*所,新增养老床位*张,重点向老旧小区、偏远农村等养老服务薄弱区域倾斜。同步推进养老设施适老化改造,改造面积达*平方米,涵盖无障碍通道增设、卫生间防滑处理、紧急呼叫系统安装等内容,为老年人营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二是服务规范“精细入微”。制定出台《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规范》等系列文件*份,明确涵盖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项养老服务的具体标准与操作流程。组织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场次,培训人员*人次,涵盖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课程,提升服务人员素质,以标准化、规范化服务保障老年人生活品质,增强入住老人的幸福感与归属感。三是监管强化“严守防线”。建立养老机构综合监管机制,联合消防、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联合检查*次,检查养老机构*家次。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养老服务监管平台,实时监测养老机构运营数据*条,对服务质量不达标、安全隐患突出的*家养老机构责令限期整改,关停*家问题严重机构,确保老年人住得安心、舒心,让养老服务在阳光下运行。
(三)殡葬改革“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一是殡葬设施“合理布局”。依据本市人口分布、地理环境等因素,统筹规划殡葬设施建设。新建公益性公墓*处,骨灰堂*座,覆盖乡镇(街道)比例达*%,有效解决群众“葬有所安”问题。同时,优化殡葬设施周边交通、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为群众治丧提供便利条件,减少殡葬活动对环境与周边居民的影响。二是惠民殡葬“普惠于民”。加大殡葬惠民政策力度,扩大减免补贴范围,将遗体接运、冷藏、火化等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纳入减免范畴,受益人群达*人,减免补贴金额共计*万元。针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还额外提供骨灰寄存、生态安葬等优惠服务,切实减轻群众殡葬负担,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去,生者感受到社会温暖。三是宣传引导“深入人心”。开展殡葬改革宣传活动*场次,发放宣传资料*份,利用电视、广播、新媒体等渠道发布殡葬改革信息*条。通过举办文明殡葬主题讲座、社区宣传活动等形式,倡导厚养薄葬、生态殡葬、文明祭祀新理念,引导群众摒弃丧葬陋俗,树立文明新风尚,全市文明殡葬知晓率达*%,火化率提升至*%,推动殡葬事业健康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救助监管“严密闭环”尚待完善。救助对象动态管理存在一定滞后性,部分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对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变化跟踪不及时,如一些家庭收入已超出低保标准,但未能及时清退,导致错保现象时有发生,错保率约为*%。救助资金监管环节仍有薄弱之处,资金发放过程中,个别地方存在虚报冒领风险,虽尚未发现重大违规行为,但存在少量资金流向不明的情况,涉及金额*万元。监督检查机制不够健全,内部监督多依赖定期抽查,外部监督缺乏常态化公众参与渠道,难以对救助全过程形成严密、持续的监督闭环,影响救助公平公正,削弱兜底保障功能。
(二)养老服务“均衡发展”面临挑战。城乡养老服务差距显著,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相对齐全、服务内容丰富多样,而农村养老服务资源匮乏问题突出。农村养老机构入住率低,仅为*%,部分原因是设施陈旧简陋,缺乏专业护理人员,与城市相比,每千名老人拥有的专业护理人员数量相差*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从业人员待遇偏低,平均月工资仅*元,导致人员流动性大,人才流失率高达*%,制约养老服务质量提升,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失衡局面,影响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三)殡葬管理“精细落实”仍有不足。殡葬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存在地域差异,部分偏远地区公益性公墓因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标准不高,墓穴质量、绿化美化等方面不尽如人意,群众满意度仅为*%。殡葬服务市场监管不够严格,一些殡葬服务机构存在违规收费现象,如巧立名目收取高额“服务费”,涉及违规收费金额*万元,扰乱市场秩序,加重群众负担。殡葬改革宣传深度不够,部分群众传统殡葬观念根深蒂固,对生态殡葬、文明祭祀等新观念接受程度低,抵触情绪时有发生,尤其在农村地区,传统土葬习俗仍较普遍,改革推进阻力较大,影响殡葬事业现代化进程。
三、2025年工作谋划
(一)救助监管“严实并济”,夯实兜底保障。一是动态管理“精准高效”。建立救助对象动态监测信息系统,整合民政、税务、金融等多部门数据,实时跟踪救助对象家庭收入、财产状况等信息,数据更新频率为每周*次。为基层民政工作人员配备移动核查终端*台,方便其随时实地核查情况,一旦发现救助对象经济状况改善且超出救助标准,在*个工作日内启动退出程序,确保救助精准无误,将错保率控制在*%以内,实现救助资源精准配置。二是资金监管“全程严控”。完善救助资金发放管理办法,引入区块链技术,对资金流向进行全程加密跟踪记录,确保资金发放透明、可追溯。建立资金风险预警机制,设定异常资金流动阈值,一旦出现可疑情况,如同一账户短期内频繁接收多笔救助资金等,系统立即预警,由专人核实处理,杜绝虚报冒领现象,保障救助资金安全,守护困难群众的“救命钱”。三是监督强化“多元协同”。构建内部监督、社会监督、纪检监察监督有机结合的多元监督体系。内部增加日常巡查频次,由每季度*次提升至每月*次,强化对救助审核、资金发放等关键环节的管控。拓宽社会监督渠道,设立救助监督热线、网络举报平台,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对有效举报给予奖励,奖励金额达*元。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协作,定期移送问题线索,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形成强大监督威慑力,确保救助工作风清气正。
(二)养老服务“均衡提质”,绘就最美“夕阳红”。一是资源均衡“补齐短板”。加大农村养老服务投入力度,设立农村养老服务专项资金*万元,用于改善农村养老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新建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个,改造提升现有农村养老机构*所,为农村老人提供集中照料、康复护理等专业服务。实施城乡养老服务结对帮扶行动,组织*对城市优质养老机构与农村养老机构结对,通过人员培训、技术支持、设施共享等方式,带动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提升,缩小城乡差距,力争农村养老机构入住率提升至*%。二是人才培育“强基固本”。制定养老服务人才激励政策,提高从业人员薪酬待遇,平均月工资增长*元以上,设立优秀养老服务人员奖励基金,每年奖励*人,金额达*万元。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定向培养班*个,每年培养专业人才*人。开展养老服务人员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场次,培训人员*人次,涵盖老年护理、康复治疗、心理咨询等课程,考核合格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提升人员专业水平,稳定人才队伍,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支撑。三是服务创新“多元满足”。探索“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模式,搭建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接入家政服务、医疗护理、紧急救援等服务机构*家,老年人可通过手机APP下单预约服务,全年服务订单量预计达*单以上。开展个性化养老服务试点,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因素,为*名老人量身定制服务套餐,满足不同老人的个性化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三)殡葬管理“精细深耕”,倡树文明新风尚。一是设施优化“品质提升”。加大对偏远地区殡葬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投入资金*万元,用于提升公益性公墓建设标准。按照园林化、生态化要求,优化公墓布局,完善墓穴质量,墓穴坚固性、美观度等指标达到行业标准*项以上,绿化覆盖率提升至*%。加强殡葬设施日常维护管理,建立专业维护团队,定期巡检维护,确保设施正常运行,为群众提供优质殡葬服务环境,群众满意度提升至*%以上。二是市场监管“规范有序”。联合市场监管、物价等部门开展殡葬服务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次,检查殡葬服务机构*家次。制定殡葬服务收费标准清单,明确基本殡葬服务和延伸服务收费项目、价格上限,清单公示率达*%。对违规收费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责令退还违规收费金额,并处以罚款,罚款金额达*万元,规范殡葬服务市场秩序,减轻群众殡葬负担。三是宣传深化“移风易俗”。创新殡葬改革宣传方式,打造殡葬文化宣传阵地,在公墓、殡仪馆等场所建设殡葬文化长廊*处,展示文明殡葬历史变迁、政策法规等内容。开展“殡葬文化进万家”活动,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农村,举办宣传活动*场次,发放宣传资料*份,覆盖群众*人次。通过讲述身边故事、案例对比等形式,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提高对生态殡葬、文明祭祀的认同度与参与度,全市火化率力争提升至*%,推动殡葬事业向绿色、文明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