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在全市农业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admin 2025-04-03 22:16:08 7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电脑)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农业生生产工作会议,目的是总结全市农业生产工作成成效,分析当前任务形势,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下面,我代表局党组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肯定去年以来农业生产工作成效

(一)以产业振兴为关键,加速文农旅融合发展。一是狠抓龙头企业培育工作。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积极发动鼓励各龙头企业、各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各项展销、培训活动。截止2024年底,国家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合计21家。二是加快实施特色产业集群项目。持续推进全市鸡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截止2024年底,已完成全产业链建设项目10个,在建7个,涉及全市鸡养殖、屠宰加工、分割包装、预制菜制作、冷冻仓储与冷链物流能力等方面,累计完成投资4.4854亿元、占总投资93.5%,已拨付补贴资金7362.28万元、支出进度77.42%。其中,潭牛镇全市鸡屠宰加工厂项目于2024年实现竣工试运营,按照供港标准出口建设,通过引进“风冷锁鲜”技术,依托潭牛镇全市鸡特色养殖产业,打造集屠宰加工、冷链配送、产品精深加工等一条龙产业链,年加工能力达到600万只以上。二是拓宽休闲农业发展路径。积极申报2024春夏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入选2024全省美丽休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二)以转型升级为核心,加快渔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推动渔业“往岸上走”。开展综合技术服务中心项目和淡水养殖示范区建设,截止2024年底项目建设进度达95%;开展全市智慧渔业管理平台项目,截止2024年底项目进度达100%。“楼房养殖”模式在超强台风灾害中实现水产品因灾“零死亡”,在同等养殖条件下实现水产苗种存活率提高20%、养殖周期缩短4-6个月;在全省首创无人机携带南美白对虾虾苗跨海飞行运输,为南美白对虾虾苗出岛销售开辟新路径。二是技术赋能增产提质。成功争取对虾联合育种平台项目、南美白对虾种质资源场项目、全省全市国家数字渔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石斑鱼)、热带鱼产业集群项目等4个中央预算资金项目,总资金8500万元。三是力促水产养殖灾后恢复生产。发布《渔业灾后恢复生产补助资金发放实施细则》,截止2024年底全市已报送5家购买亲本补贴申请,申请金额310万元,其它申请也在陆续提交。经过3个多月的全力恢复生产工作,我市水产养殖实现全面复工复产。四是加强行业监督监管。2024年,我局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对水产养殖场(企业)的药品仓库和饲料仓库等开展日常监管检查,随机检查养殖场102户;组织开展水产养殖安全隐患大排查专项行动,共排查养殖场1113家;规范我市水域滩涂养殖证发放程序,对符合规划和环保要求的养殖场核发水域滩涂养殖证。2024年我市共发放水域滩涂养殖证91本(其中海水38本,淡水53本),共972.172公顷。

(三)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激活乡村振兴动能。一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4年3月,全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我市成功召开,我市村集体经济发展获得省农业农村厅高度肯定;用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2024年全市共安排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累计10587.74万元,用于发展74个乡村振兴产业到村项目;深入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强基培优行动,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条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4年全市村集体总收入7902.2万元,同比增长35.16%,其中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181个,占比79.04%;16个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通过省级认定集体经济强村12个。二是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优增效。印发《关于开展2024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认定和监测工作的通知》;开展8家市级示范社的扶持项目,总扶持金额为120万元,15家示范家庭农场的扶持项目,总扶持金额为150万元;开展家庭农场赋码和随手记使用推广,我市家庭农场总数为全省最多,经我市积极发动,完成共1000家家庭农场赋码和148家家庭农场随手记使用推广,超额完成省定任务目标;完成5.83万亩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

二、务实重行抓好2025年农业生产工作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当前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举,也是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答题。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做好种业这篇文章,做实科技兴农,推动特色农业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市拥有丰富独特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将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全市从特色农业大市向特色农业强市转型。

(一)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引擎。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等,精准“点题”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全市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让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农业发展的“最大增量”,筑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根基。一是做好我市系列特色种业文章。聚焦现代生物育种、种质资源创新等培养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人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改良农作物品种,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和产量品质,培育一批自主可控、高产优质、抗病抗逆、宜机收的我市系列特色新品种。利用腾冲科学家论坛等平台,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促进一批成果落地。积极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打造集品种研发、良种良苗生产、市场推广、科技服务于一体的“育繁推服”种业全链条。二是推动智慧农业、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推广应用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农机装备,以及智慧大棚、养殖工厂等智慧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管理水平。持续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分产业、分环节升级改造现有设施设备,加快发展植物工厂等设施农业新业态,促进设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三是拓宽“低空+农业”应用场景。扩大农用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作业中的应用,发展农作物种植规模、长势、病虫害、灾情等飞行智能监测,在永久基本农田巡查、种粮补贴核实、水产养殖滩涂规划、农业保险快速查勘定损等场景推广无人机的应用,发展短保鲜期、高附加值生鲜农产品“产地直达餐桌”低空运输服务,推动休闲农业与低空观光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观光、热气球环游、滑翔伞运动等低空农文旅业态。

(二)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质量效益。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传统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而新质生产力引入了技术、数据、知识等新要素,并对这些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全市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把农业当作“芯片产业”来打造,让一二三产都强起来。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推广适合我市地形和作物特点的农业机械设备,如轻便灵活的小型茶叶采摘机、花卉移栽机、花卉修剪机、小型耕整机、微耕机、智能割胶机等,全面提高亩产单产和农产品质量。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财政补贴与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其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大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的支持力度,让更多懂农业的科技人才下到基层。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宣传,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帮助其接受和应用新技术,提升生产技能。二是加快产供销一体化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订单,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推进县域集采集配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构建覆盖县、乡、村的流通服务网络。持续完善县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信息化新质生产力基础,加快高原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高原特色农产品全流程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供需双方匹配效率,促进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和销售链,提升全市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三是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聚焦“1+10+3”重点产业,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推进精深加工延链补链。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高”的农产品加工园。依托现有的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在重要交通干线的沿线区域规划建设一批集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农业产业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教育”等模式,开发农业旅游项目、康养产品和服务,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

(三)厚植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推动农业向绿色、有机、可持续方向高质量发展。全市要以高品质为追求,全力塑造绿色低碳的全市区域品牌,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厚植绿色底色。一是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运用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发展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农业疫苗、可降解农膜等新型农用物资,逐步实现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影响较大的传统化肥农药、饲料、农膜等的替代。推广节水灌溉、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全市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类型的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拓宽农业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推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全市实际,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质量安全标准等地方标准,加强对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的标准化生产培训,提升质量安全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水平,完善检测监测体系建设,从源头上强化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鼓励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追溯体系建设,通过扫码查询等数字化手段,了解各个环节的关键信息,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三是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全市农产品的错峰上市优势,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展示农产品的种植过程、生长环境和品质特点,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指导农业经营主体主动对接京东生鲜、顺丰优选等电商平台,拓宽品牌营销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举办或参加农产品通江达海活动、农产品电商节、品牌农产品拍卖会等各类农业品牌营销活动,加快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绿色云品”品牌矩阵,提升我市特色农业品牌的综合竞争力。

 

内容底部广告位(电脑)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
右侧广告位一(PC)
右侧广告位二(PC)

推荐文章

右侧广告位三(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