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退休很多年了,但至今仍有几件修改文稿的事情,让我记忆犹新。话说担任副秘书长后,自己写稿的任务少了,修改文稿的工作多了。写稿子不容易,改稿子也不容易。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做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贯彻会议精神,自治区领导要求某群团组织起草一个“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并指示我负责修改把关,用党委办公厅文件转发。撰稿者是个年轻秘书,初稿写好后,我粗略看了一遍,感到差距较大,简单交代了几句,让他重写。三天后写出第二稿,这一稿比初稿好了些,但距办公厅转发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于是,又一次退回重写。这位秘书连续加了几个夜班,绞尽脑汁,写出第三稿。交稿时面带倦容,期望这次能开绿灯,结果又使他失望了。当我向他交代重写时,他为难地哭了起来。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而且有些内疚。我对文稿严格要求是对的,但方法不对头。对重要文稿的修改把关,不能只是“点头”“摇头”,也不能满足在稿子上勾勾画画,而要提前介入,“关口”前移。正如指挥建房子一样,要从审查修改图纸开始,图纸不正确,房子盖歪了,推倒重建,损失就大了。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凡有需要修改把关的稿件,在动笔前,只要有时间,我都把有关人员找来,把文稿的主题思想、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结构框架研究清楚。在研究时,注意调动大家特别是执笔人的积极性,不规定得过细、过死,给下面留下创新的空间。这样写出的稿子,不仅避免了大的返工,而且提高了文稿质量。当然, 也不是只要“ 关口”前移,就可以进保险箱了。“打铁必须自身硬”,这个“关”能否把得准、把得好,关键要看思想、理论底蕴是否坚实,实践经验是否丰富,对相关政策的理解是否深刻,对情况的调查是否全面。
有一次,自治区某单位要召开代表大会,请自治区领导讲话,讲话稿由该单位一位秘书起草。动笔前,我向他交代,文字不要太长,先祝贺几句,再肯定成绩,最后提几点要求即可。结果送来的却是近万字的长文。我看了一下,大话、空话、套话太多。我给他们的答复是:先砍掉三分之二再修改。“假大空”是文章的一个顽症,治疗“假大空”需要下猛药,动大手术,又需要打持久战。有些文章犯“假大空”的病,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问题,有技术问题,也有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有人认为,文章的分量与长度成正比,似乎越长分量越重,越能体现领导的水平。这种认识站不住脚。文章分量的轻重,不在长短,而在是否讲在点子上,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上的文章大多都不长,但都是不朽之作。相反,有些文章不解决实际问题,拖泥带水写了一大堆,是人力、物力的浪费。还有人认为,有些业务上的事情,让领导去讲,下面更重视,更容易落实。这是职责不清的表现,实际上,把一些业务的事情推给领导讲,不仅影响业务部门的积极性,而且分散了领导抓大事的精力,最终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各项任务在基层的落实。技术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口子开得太大。短短两三千字的稿子,能把一个问题说清楚就不错了,非要贪大求全,从改革开放写到经济建设,从民族团结写到社会稳定,几乎涵盖党委和政府全部工作。这么多内容不可能写得深刻、实在,只能是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思想懒惰,怕动脑子,想吃现成饭。有的人写稿子,不是想办法写得精粹些、生动些、实在些,而是忙着摘抄文件、网上下载内容,东捡一点,西捡一点,“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形成一个“牛头不对马嘴”的大拼盘。试问:这样的稿子有几个人愿意看?能解决什么问题?“假大空”病因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有一次自治区召开会议,我在会上服务,负责简报的收集、修改和印发。有份简报提到多年前的一个事件。由于起草的同志不熟悉这段历史,事件名多写了一个字。这样,多写的这个字就无意中将涉及的两个地区扩大到三个地区,内涵发生很大变化。由于我的粗心大意,把关不严,简报中多的这个字溜了过去。简报发出后,造成不良影响,多名与会者提出批评,尤其是误涉及到的地区的同志反应强烈。直到我出面更正并检讨后,才平息了这场风波。搞好文字修改把关,贵在细,做到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大而化之,一目十行,一些毛病就不容易发现。为了把稿子改好,要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做到眼、手、脑并用,边看边琢磨,边琢磨边修改。思想、观点是文章的灵魂,在对结构、材料、语言等全面修改的同时,重点抓好对思想、观点的修改。对于文中出现的主观、片面、空泛的表述,要进行强化、增补或改写,使偏颇的变中肯,片面的变全面,含糊的变清晰,粗浅的变深刻,松散的变集中,有失分寸的变恰当,陈旧的变新奇,立意太低的加以升华。有些错误比较隐蔽,即使多看几遍,也不一定能看出来,这就需要挖根求源,从源头上找病根。“吹毛求疵”是个贬义词,在这里可以当褒义词用,因为这个“疵”被毛掩盖了,把毛吹开,才能使“疵”暴露出来。修改文稿,绝不能只把眼睛盯在语法和修辞上,对于重要案例,要通过调研搞清其来龙去脉和事实真相,防止歪曲、浮夸和张冠李戴;对于重要引文,一定要找原著校对;对于人名、地名、时间、数字,要认真核实。“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集中大家的智慧才能形成大智慧。有些缺点、毛病,能逃过一个人的眼睛,却逃不过众人的眼睛。让更多的人参加修改,是提高文稿质量的良方。对别人提出的修改意见,要具体分析,分清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把能用的部分吸收进来。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越改质量越高。整个修改的过程,可以分三个层次:首先改掉浮在面上的错误,其次是挖出隐蔽较深的瑕疵,三是进行推敲、打磨和深加工。经过这三个层次的修改,文章才可能成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