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这是相对通俗的说法。
用专业的眼光看,灵感是人脑理性思维与直觉思维两种活动共同产生的结果,是在艺术构思过程中由某种机缘诱发而出现的瞬间创造力。
综合上面两种定义,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灵感是长期思之、偶然得之,除了创造性,还具有即时性、偶发性,或者叫不确定性。
因为灵感可以触发,所以有的人就想方设法去寻找灵感的催化剂,有“斗酒诗百篇”的,也有“烟茶氤氲间”的,还有借助音乐、散步、慢跑的,等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再加上主观的努力,灵感确实会来得勤一些、快一些。
但不管怎样,灵感不可能想来就来。它不是出租汽车,站在大街上就可以等到;也不像机器那样,一按开关就运转起来。灵感就像机遇,可以抓住,可以创造,但不能傻等,它是辛勤思考的结果,是“顽强地劳动而获得的奖赏”(俄国著名画家列宾语),灵感不会拜访思想懒惰的人。现代作家余华认为:“作家必须付出内心全部的焦虑、不安、痛苦和呼吸困难之后,也就是在写字桌前坐上几个小时,或者几天以后,才能够看到灵感之光穿过层层叙述的黑暗,照亮自己。”
在写作中,有灵感和没灵感大不一样。灵感是思想火花、智慧闪电,是燃烧写作激情的点火器、打通写作思路的金刚钻、开启创造之门的金钥匙。灵感一来,写文章就有如神助,往往就能妙笔生花、妙语如珠,就能出新出彩、出思想出精品。
古人把触兴而发、灵感突至形成的诗作称为“偶成”,把定题分韵、有意唱和的诗作叫做“赋得”。“赋得”是本领,“偶成”是机缘。一个人如果经常吟诗作赋、写作练笔,思路就会来得比较快,这叫有急才;反之,如果平时不用功,到了需要动笔的时候,就会一筹莫展、两眼发呆。
由此看来,写文章需要灵感,但不能依赖于灵感;灵感很有用,可是靠不住。如果非要等到灵感来了才动笔,那就与守株待兔没两样。
写公文对时效性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我们既要努力增加奇文“偶成”的机会,更要增强随手“赋得”的本领,能在有灵感时抓住机会出佳作,也能在没灵感时拿出有质量的急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