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内的所谓笔杆子,并不是自己可以关起门来,下笔千言。
特别是基本专门服务于某领导的笔杆子,说的明白一点,就是领导的记录仪,兼具翻译和文字美化功能。
领导笔杆子的水平,更多的是体现领导的思维水平。前几年的时候,我参加过一个地方主官的会议。
在听这个领导讲话的时候,觉得这个领导讲话颠三倒四,逻辑混乱。
当时我的心里就想,这个领导的秘书是怎么写稿子的,这样的水平也能到县委办?
会后,我还专门找人要了一份领导的稿子看了看,原来,稿子写得原本还算精彩。基本上做到了条理清晰、阐释通透。
后来,有意注意了一下这个领导的讲话风格,发现一个问题。
这个领导在念稿子的时候,总是在说到一个问题的时候,脑子灵光一闪,想到另一个问题,
于是,放开稿子,两个问题一起说。
等到念下一页的稿子时候,才又发现这页的问题,自己已经讲过了。等略过这一页的时候,又发现问题没有讲透,于是返回来继续讲。
如此几次三番,把秘书的一番心血搞得稀碎。
秘书也十分郁闷,因为他的十分文采,在外人眼里也是一塌糊涂。
言归正传,笔杆子在动笔前都会有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了解领导思维框架。
一般来讲,某任领导到任,对自己分管的工作会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和判断。
这个看法的形成,有一个过程。
而这个过程,其主要笔杆子基本会时刻伴随左右,
一是起到参谋作用,二是起到了解记录作用。
经过这一阶段的磨合,一般笔杆子拿出的东西,从大框架上就会契合领导思维方式,走样子也走不到哪里去。
二、适应领导语言风格。
一任领导有一任领导的个人特质。
有人讲话喜欢和风细雨,有人喜欢雷霆万钧。
有人喜欢讲事实摆道理,有人喜欢讲故事反映个人思想。
不一而足。
一个合格的笔杆子,必须熟悉领导的语言风格,拿出的稿子要适合领导的气质。
不能让林黛玉泼辣精明,也不能让刘姥姥风花雪月。
这是一种磨合,也是一种默契。
三、随时记录领导想法和灵感。
领导不是神,他们也是在不断的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想法。
而自己想法的形成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灵感式的思路,或者碎片化的想法,
这时候的笔杆子或者秘书人员,必须时刻保持敏感,
对于这些平时看似不重要的东西进行记录整合。
再经过自己的加工、理解,形成系统化、完整化的思路和稿件。
这也是领导使用某人作为笔杆子就不再轻易替换的基本原因。
四、时候关注领导的工作动态。
适应领导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事情。
一个地方或者一个部门,领导关注的重点可能是随时变化。
笔杆子必须时刻把握这种变化。
领导求稳的时候,写稿子的基调就不能慷慨激昂,
领导激励人的时候,写的稿子就不能拖沓无力。
工作重点是经济的时候,一切都要加入经济元素,
工作重点是民生的时候,一切都要体现为民情怀。
换句话说,笔杆子是没有自己的真正思维的,一切以领导的工作需求为出发点。
五、大稿子起草过程中随时沟通矫正思路。
除了以上几点,
秘书人员在起草比较重要的稿件时,还会和领导保持密切沟通的状态。
最起码,稿子大框架搭起来的时候,要进行汇报,防止刚开始就进入误区。
写稿子中间,尽量给自己留出修改的时间。
根据领导习惯,提前提交草稿,给自己的修正和领导加入新的信息留下足够空间。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领导自己有大致思路和思维框架,
笔杆子只需要根据领导的思路进行完形填空。
这就简单很多。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笔杆子拿出的东西,自然可以体现领导的想法。如果领导本身对以上几个环节就不重视,说明他自己也是稀里糊涂。不管写啥稿子,拿网上的各种大路货进行仿写,大概率也可以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