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好的领导讲话稿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往往能够反映出起草人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政策水平、知识储备、生活阅历、文字写作和表达能力等等。从这些年起草领导讲话的实践看,应该把握这么“四度八新”,即“四个维度”、“八个创新”。
“四个维度”—— 领导讲话稿的基本职能
领导讲话稿必须有一定的高度、深度、力度,同时也要注意体现领导的气质风度。因此,“位卑不能忘国忧”。虽然我们也许只是一个小秘书,但不能“人微言轻”,而应“人微言重”,敢于担当大任,为领导谋大局、作部署。
(一)要体现领导的高度。由于你写的稿子是代表党委政府的战略意图的,是事关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因此写稿时必须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有宽广的视野,站位一定要高,要站在领导统揽全局的高度来想问题、作决策,才有可能使稿子“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换句话来说,写出的讲话稿要有“领导感”,既要体现这个层面的领导应有的思想政治素养、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又要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具有领导的认知水平和洞察事物的能力。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做“关门领导”,学会“换位思考”。就是说你在写稿的时候,要在思想上进入“当领导”的状态,要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小人物敢于说大话”,从领导的高度去想想哪些问题需要迫切解决?哪些工作需要大力加强?什么措施最得力?等等。
(二)要体现领导的深度。就是说在起草领导讲稿时,不要拘泥于一些具体的、琐碎的、表面化的事物,一定要体现视野宏阔,联系前后左右,过去与未来,具有一定的纵深感和前瞻性,一定要结合市情、县(区)情、乡情,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放在当前大背景、大趋势上进行考量,作出判断。
例如:今天,通过到现场参观了“6·28”事件教育警示基地,特别是通过刚才观看了警示教育专题片《XX之变》后,结合我们不久前回顾“7·26”事件的情况,我谈几点体会。
2008年发生在XX的“6·28”事件,与2011年发生在我市XX区的“7·26”事件,虽然两者相隔时间近三年,但其性质却是一样的:都是曾轰动一时,在全国产生过较大负面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尽管XX区“7·26”事件的涉及面、影响面远没有XX县的“6·28”事件大,却发生在后面,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这个开场白,把“6·28”与“7·26”这两起比较大的群体性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指出了它们之间的相似处和不同点,为后面的深刻反思,作了一个铺垫。有了这样的铺垫,后面讲的三点反思,即“一要牢记宗旨意识、树立群众观点,二要坚持勤政为民、切实为民解忧,三是坚持求真务实、转变工作作风”就显得顺理成章,体现了领导思考问题的深度。
(三)要体现领导的力度。这个力度,就是说要体现出领导的意志与魄力,落实态度要坚决,铿锵有力,落地有声,说一不二,不要模棱两可。要体现领导敢于动真碰硬,揭示深刻的矛盾和问题,并用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在责任分解和任务的落实上,要有强有力的措施作保障,等等,从各个层面体现出领导的应有的力度。
(四)要体现领导的风度。领导讲话稿一定要尽可能体现“文如其人”。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性格和气质,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也有不同的关注方向,写稿子时要注意体现领导的不同风格和特点。比如从个性上讲,对雷厉风行的领导,文稿的结构和语言就要尽可能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从年龄上讲,对于年长一些的资深领导,给他们起草讲话材料,有时为了强调某个问题,语气可以适当强硬一些。对于年纪较轻、资历较浅的领导,给他们起草讲话材料,语气上要注意平和一些、客观一些。对于从机关上出来的领导,可以适当涉及到历史、哲学等一些高深的问题,稿子风格可以趋于庄重、稳健。对于出身在“基层”的领导,由于其基层经验比较丰富,讲话稿可多用一些基层事例、民间俚语等等。总之,要尽可能让文稿体现出领导的气质和特征。
“八个创新”—— 领导讲话稿的质量保障
一切创新永无止境,文稿也不例外。文稿写作一定要有新意、有亮点。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山峰,因为曲曲折折蜿蜒而蕴含景致,妙趣横生,文稿亦是如此,要有起伏、有节奏、有气韵,才是好的文稿。平庸,毫无特色和亮点,是文稿写作中的大忌。在一篇文稿中,必须全力以赴,至少突出一个亮点,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一个好的讲话稿,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应该是新的,唯其新,才有生命、感召力,才有好的效果。写作文稿一定要注重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突破,推陈出新,花更多的心思来谋篇布局,努力从标题、构架、立意、角度等方面寻求新突破,打造文稿精品。要做到八个“新”。
(一)标题要新。一个全新的标题,让人过目不忘。同样是一个主题的讲话稿(比如党建的、农业的、城建的),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标题,需要取好标题,使之或响亮明快,或简洁有力,或凸现主题。
(二)结构要新。结构构成文章的总体骨架,正如一栋房屋,好的构架是房子漂亮的基础。如《打好“一二四”攻坚战,奋力实现后发赶超》这篇讲话稿,不仅标题比较响亮、有力,同时凸显了文章的主题。从结构上看,既严谨、讲究,不落俗套,又比较简洁、鲜活、新颖。让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它的结构。其主体结构分四个块面:
一、我们为什么要奋力实现后发赶超;
二、我们有没有后发赶超的条件和基础;
三、实现后发赶超必须打好“一二四”攻坚战;
四、后发赶超需要良好的作风作保障。
四个部分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层层递进。同时二级标题的语言比较朴实自然,风格清新。每个部分的内部结构也十分讲究,如第一个部分“我们为什么要奋力实现后发赶超”又分四个层次:“奋力实现后发赶超“是贯彻领导对**地区工作指示的新要求,是全省经济持续高位增长形势所‘催’,是全省经济增比进位发展态势所‘逼’,是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所‘盼’”,这一“新”、一“催”、一“逼”、一“盼”,论理充分,逻辑严密。
(三)主题要新。主题不能老生常谈,要有新意,不落俗套。如上例,“打好‘一二四’攻坚战”,这个主题本身有新意,有吸引力,能够抓住受众,让人急于了解“‘一二四’攻坚战”是什么内容”?如何“打好”?
(四)思路要新。要用全新的思路引领文稿,才能吸引人。不能给人“炒冷饭”的感觉。比如,为突出我市主题教育的特色,我们主题教育办着力谋划将“两个一切”作为活动总载体,将实施“百千万工程”(百村帮促,“四千工程”、“万名干部连户帮促”)作为主题教育的实践平台,并在领导讲话稿等文稿中,处处体现这一思路。
(五)角度要新。文章总体上以什么角度切入?主体部分与结尾怎么写?都要认真思考。一篇文稿如果切入角度新,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考虑在起草每篇讲话稿时,选取一个新的角度,主攻一个富有新意和吸引力的部分,无论写作难度有多大,也要坚决下功夫它拿下来,使之构筑成全篇的高潮,文稿就会有新鲜感和吸引力。
比如,我们在起草主题教育总结大会的领导讲话稿时,专门花了大量心思和精力主攻第三部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2651”工程,巩固扩大活动成果,以优良作风加快后发赶超同步小康”,这个“2651”工程的构思与设计,就成了我们认真谋划、全力打造的重点。这个部分因此成为整个讲话稿的特色和亮点,有新鲜感,避免了与其它地方文稿的雷同,获得了一致好评。因此,文稿写作一定要在注重挖掘地方特色上力求创新。
(六)语言要新。要善于吸收新知识,使用新提法,使文稿与时俱进,不能今年的文稿与去年的文稿看起来没有区别。不要写到春天,都是“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或者“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写到秋天全部是“金风送爽、丹桂飘香”,那样就显得江郎才尽,毫无新意。
试想,如果你是中央或者省的一个检查组到XX检查个什么工作,到平坝时听汇报时,开关语是“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到XX时听汇报时还是“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到XX听汇报时,仍然是“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会给人什么感觉?“党八股”!倒胃口啊。所以同样的事,要经常变换一下说法。
实现语言要新,一方面自己要敢于大胆创新,借鉴新提法,更重要的方面,要经常关注上级对一些概念有哪些新的要求、新的提法。
比如,关于作风建设的提法,就经常有变化。开始时说:“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后来说:“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要抓常、抓细、抓长”,“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要“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等等。我们要经常关注一些新提法,新知识,确保“知识库”经常“刷新”,文稿才能常写常新。
(七)素材要新。不断吸收新情况、新数据,使文稿处于一种动态过程。有时候标题一样,但内容是经常更新的,因为汇报的时间、对象、内容都有区别。即使内容相对固定的“市情介绍”,也是经常更新内容,调整角度。
(八)文风要新。新的“党八股”使文稿看起来或暮气沉沉,毫无生机与活力,或冗长乏味、空话连篇,而好的文风让人感觉如春风扑面,清新朴实,亲切感人。
上面提到的这“八新”,既相互联系,又相辅相成。当然,在实践中,不可能要求每篇文稿都做到样样新,但一定要有这样一种意识,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