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公文“六步法”!
admin 2023-01-29 11:16:38 浏览量
公文的修改,是公文撰写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撰写过程中,随时注意修改自己所写的公文,是写好公文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篇公文的撰写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写作阶段和修改阶段。一般所说的修改,是指在公文初稿写成以后的修改,即公文写作过程中的最后阶段——修改阶段。但实际上,修改工作是贯穿在公文写作的全过程之中的。撰写一篇公文,从接受任务到立意构思,从谋篇布局到初稿写成,往往需要反复推敲、反复琢磨,有时还需要反复进行讨论和研究。这些虽然属于写作前的准备阶段,但都带有修改的性质。而当提笔撰写时,一般也都是边写边改。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公文是改出来的。公文的撰写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公文只有经过修改以后,才能更好地反映领导意图和客观实际。因为公文写作同文艺作品或其他文章不同,它不是作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也不是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公文,不是作者个人创作的作品,也不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是完成领导机关或领导人交办的撰写任务。因此,初稿完成之后,必须征求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意见,有的还要经过集体讨论,才能最后定稿。因此,这道修改的工序,是不能缺少的。
公文又是指导性、法规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一种文体,它要求表述准确,逻辑严密,行文流畅,而这些,也只有经过反复修改才能达到。文不厌改,公文是改出来的。不经修改的公文是没有的。同时,撰稿人员,也只有不断修改,才能不断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和思想政策水平,才能逐步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公文修改的内容,小到标点符号,大到主题思想,都属于修改的范围。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修改主题。主题是公文的灵魂和统帅,也是一篇公文的中心思想之所在。因此,修改公文,首先要考虑主题的修改。看看主题思想是否正确,主题的论述是否集中,主题挖掘的是否深刻。只有主题改好了,其他方面的修改才会有所依据。主题的变动和修改,一般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变动主题,一个是深化主题。
所谓变动主题,主要是指对原来不够确切或不够突出的主题所做的较大的修改,或者原来的主题根本不符合要求,需要推倒重来,重新确立新的主题。这种情况在起草大的工作报告或者工作总结时,由于撰稿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的限制,起草的文稿站得不高,看得不远,经领导讨论后,需要做较大的修改,或者推倒重来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反复几遍,也是屡见不鲜的。
所谓深化主题,主要是指原来的主题思想基本上正确,但是表现的还不够深刻有力,需要进一步补充、挖掘和深化,使主题思想更加明确,更加集中,而所做的修改和补正。这种情况,在一般公文起草过程中,是常常遇到的。因为我们在开始撰稿时,由于工作水平的局限性,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往往看得不深,想得不透,因此起草的稿子,常常犯一般化的毛病,文稿缺乏新意。经过领导及同志们的讨论和反复修改,主题思想才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
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家,都强调“文不厌改”,而且,他们也大都是苦心孤诣地修改自己的文章的圣手。马克思写《资本论》,从拟定写作计划到初稿完成,经过了多次的酝酿和修改。第一卷写完后,还作了一次文字上的修饰才出版的。
第二,修改观点。公文中的大小观点,都应该鲜明正确。观点错误或片面,必然会影响公文的质量,给工作带来危害。因此,修改公文要考虑观点是否正确,表达有无问题。凡属思想感情不健康,看法不够全面,提法不够妥当,概念模糊,以及推理、论证不合逻辑的地方,都应该进行修改。否则就会影响内容的表达,甚至产生不良的后果。
第三,修改材料。材料是公文的基础,公文中的观点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有了正确的观点,还要通过恰当的材料表现出来。公文中的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材料要足以说明观点,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有机统一。如果公文只有观点而无材料,或者有了材料而不能说明观点,或者材料过多而淹没了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对材料就要进行适当的修改。修改材料,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1、去伪求真。公文所引用的材料,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准确、真实。不确切的材料,用在公文中轻则会伤害公文的说服力和权威性,重则会给党和国家的工作带来损失和危害。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有些地区和部门,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把一些不切实际的材料写入公文中,如“小麦亩产一万斤”等等,给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其教训是深刻的。因此,在公文修改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所运用的材料是否准确和真实。凡不准确和翔实的地方,都应该认真地加以修改和更换。
2、充实丰润。公文要具有说服力,必须有典型材料,如果内容空泛,说理不充分,抽象的议论过多,缺乏典型具体的材料,在修改过程中,就要设法增加和补充一些新的材料,使之更加完满和充实。当然,增加材料,决不能“多多益善”,有什么材料都写上去,而应该恰到好处,多少适度,能够说明问题为止。因此,增加材料必须注意选择,要选用那些能够真正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材料,而不能不顾需要,随便堆加。
3、删繁就简。写公文,材料堆砌过多,势必使公文臃肿,甚至使主题和观点被埋没在材料之中。这就要删繁就简,突出主题。一是要删除不典型,和主题无关的材料。善删要肯干割爱。要把那些虽然生动,但从表达的需要来看,用多了反而不利于观点的突出,这样的材料就要割舍。二是要去掉多余的或重复的例证,使公文主题更加集中。收集材料要以十当一,选择和运用材料时要以一当十。因此,凡是与表达主题思想观点无关的材料,应当全部删去。即使与思想观点有关,甚至很生动的材料,也要精选。能用两个典型材料说明问题的,就不要用三个四个。
4、精雕细琢。公文的初稿拟出后,一般来说还是比较粗糙的,只是按照大致的思路将一些材料写进去,因此,还有考虑得不够细致的地方,如有的材料不完善,有的自相矛盾等等。凡此种种,在修改过程中,都需要仔细地加以修改。
革命导师对自己论著中的材料,向来是严肃认真的。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列宁从不凭记忆“大致不差地”来叙述事实,他叙述事实是极确切的。在他的笔记本里仔细地写了很多的统计表,当涉及有巨大意义和巨大比重的数字时,他连已公布的数字表的总计也加以检查。仔细地检查每一事实,每一数字,是他始终采用的方法。列宁这种严肃的写作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四,修改结构。一篇公文,除了内容要正确以外,还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形式,形式不好,也会影响到内容的表达。在修改公文过程中,还要注意公文结构的修改。修改公文结构,包括公文总体结构的修正,起承转合的调整,层次位置的改变,以及详略的更动等等,其目的都在于使公文更加严谨、畅达、匀称和完整。因此,对公文结构的修改,是非常必要的。
公文结构的调整,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全篇结构欠妥,需要重新另搭架子,重新组合,这种情况比较少;另一种是局部结构需要作一些调整,小修小改,这种情况一般经常碰到。结构主要是解决材料的安排问题。比如,怎样安排层次和段落,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等等,都要认真加以考虑。在调整结构时,对那些与主题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枝蔓,要坚决剪除;对那些平淡无味的句段,要认真地加工润色。
第五,修改语言。公文的语言,要求准确、鲜明、精炼、生动。因此,对公文的语言必须进行加工锤炼。公文语言的修改和锤炼,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修改不通顺的词句。用词造句不恰当,是公文写作中常见的毛病之一。因此,初稿完成之后,应该反复推敲,把有毛病的词句去掉,这是公文写作用好语言的第一点。写公文运用语言,首先应该要求准确,在准确的基础上,再求简洁、生动。因此,语句通顺合理,这是写应用文最起码的要求。不然,不仅影响意义的表达,还会造成各种错误。
2、删掉多余的字句,力避重复。在修改公文时,不仅要注意有无错别字或漏句、掉字,而且还要把多余的文字语句删去。鲁迅的文章,语言十分精练,从不拖泥带水。他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
3、锤炼字句。由于公文写作语言的特点,要求语言精确、简练。因此,必须在语言上狠下功夫。鲁迅是很善于炼字炼句的,他的语言精炼有力,是与他平时注意锻炼字句分不开的。
第六,修改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五官”,也是公文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写公文,就要根据不同情况,准确恰当的使用标点符号。在公文写作中,标点符号使用上的毛病,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情况,我们在修改公文时,决不要忽视标点符号的修正,不然就会给文件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公文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修改公文十分重要,也十分复杂。要改好公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有整体观念。修改公文,要统观全局,要从全篇着眼,先从大处着手。公文对于实际工作,有时起着一字千钧的作用,因此一字一句都要用得恰如其分。但开始修改时,不能急于逐字逐句去抠,而要首先从全局着眼,统观全篇,树立整体观念。根据工作需要,首先要从思想内容、主题、观点和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看看中心思想是否突出,观点是否正确,措施是否切实可行。然后再考虑局部问题,以及遣词造句等表现形式问题。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一切修改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表达主题的需要,只有从全篇着眼,先从大处着手,才能把公文修改好。
第二,要有正确的态度。修改公文,必须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认真把公文修改好。写公文和自己写文章不同。写公文一般是代表组织或领导人和领导机关,因此,公文的修改必须按照集体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只有集思广益,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反复修改,才能把公文修改好。
第三,要有开阔的思想。修改公文,要自己超脱一些,站得高一些,眼界要宽广,思想要开阔。在修改公文时。要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来观察和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纵观全局,进一步提高公文的政治质量。
第四,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公文的修改,不能像一般文章一样,采取“冷处理”,而要抓紧时间修改,力求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