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在单位躺平的故事。这位年轻人刚参加工作时也是满腔热情,但在持续遭受冷遇和打压后,开始心灰意冷,从此刻意疏远单位的人和事,上班敷衍工作,下班独来独往,工作量越来越小,日子也似乎越过越轻松。本以为这是在分享成功经验,他却话锋一转:我想说的是,千万别学我!
原来,近期发生的三件事,让他深感不安。第一件事是他父亲去世后,全单位只有所在科室的人随了礼,还是在挑不开面子的情况下。第二件事是一些单位里人尽皆知的消息,他居然毫不知情,险些当众闹了笑话。第三件事是单位年底的民主测评,他排名倒数,和几个无可救药的奇葩并驾齐驱,被领导叫去了谈话。
这三件事,事事扎心。他感觉自己逐渐成为了单位的“差生”、“边缘人”、“透明人”,甚至是不受待见的人,感到深深地迷惘,如同走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巷子,越往前走路越窄,可要回头又谈何容易?
以上这个故事,给广大处于躺平状态的体制中人敲响了警钟。躺平只能是一种工作态度,不能成为人生哲学,如果工作中遇到一点打击便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从在工作中躺平,沦为在人生中摆烂,,这是不应该的。
因此,我们不能让工作上的负能量,影响自己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即便要躺平,也要有艺术的躺平;即便要做咸鱼,也别做不受待见的咸鱼。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成为躺平的赢家。
在单位的人际关系不能太过紧张
一些人在工作中遭受了不公平待遇,便认为是单位在针对他,从而迁怒于单位的人。又或者遇到一点挫折,就把情绪带到工作环境中,对单位的人提不起兴趣,总是板着脸,不想多说一句话,更不想和同事在工作外有任何交集。其实,这样是不可取的。
人是群居动物,生而在世,免不了要和人交往,特别在体制内,单位的人有可能是一辈子的同事,如果在单位人缘不好,是很难混的。所以,还是得积极维护同事关系,释放自己的善意,适当融入集体的圈子,避免成为不受待见的人,使得今后的路越走越窄。
必要的小圈子、小团队还是得有
在体制内的单位,不能总是我行我素、独来独往,这样容易成为“信息孤岛”,往往会因为后知后觉而吃亏。试想,当出现好机会的时候,等你知道时,别人已经捷足先登了;一些单位里的忌讳、“雷区”,没人提醒你,一不小心就被爆雷了;领导想收拾你、小人想算计你,单位很多人都已收到风声,却没有一个人给你通风报信,这是何等的可悲!
当然,这并不是鼓励搞团团伙伙,甚至选边站队,而是说在单位还是得有盟友,可以是同一个部门的人,也可以是其他部门相对志同道合的同事,结成利益共同体,互相撑腰,共同进退,在单位才能更有底气。
单位的人情往来要适当参与
每个单位都是一个小江湖,上班一套规矩,下班则是另一套玩法。一些人自命清高,不屑于参加同事们下班后组织的活动,这样只会把自己活成孤家寡人。不知大家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单位一桌人在吃饭,往往是议论不在场的人,如果议论对象人缘不好,那就净拣难听的话来说,甚至还会衍生一些“金句”,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大家的笑料。
因此,单位的集体活动,叫了还是尽量去,毕竟搞好同事关系也是大事一桩。而且,自己偶尔也要请单位的人吃个饭,时不时和大家吃吃喝喝,以此拉近与同事的距离,为自己在单位安心躺平营造宽松的氛围。
尽量别跟单位里的实权派闹僵
体制内,真正聪明的躺平族,是内心平静而强大,可以做到与世无争、人畜无害的。而有些人一边躺平,另一边却无法摆正心态,在单位惹是生非,甚至和领导对着干,成为了单位的刺头,不得不说,这样是很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