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文稿与精神——在“文稿夜话•半月坛”活动中与笔杆子们谈写作

admin 2024-07-03 15:15:53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文稿与精神

——在“文稿夜话·半月坛”活动中与笔杆子们谈写作

成    文



应邀参加政研室举办的这次活动,我感到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

无论写材料还是作讲座,第一步往往是定主题。为避免与之前的主讲者“撞题”,来之前我专门作了了解。听说前四讲的主题分别是《文稿与人生》《文稿与为人》《文稿与发展》《文稿与文缘》,从统一包装和内容有别两方面考虑,经过一番琢磨,我定下了《文稿与精神》这个主题。今天,主要想围绕五句话谈一谈我的“文稿精神论”,与各位写友、文友作个交流。

第一句话:文稿之中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文稿是一种精神产品。我们常说“观点立文”,但“精神立文”这个观点同样立得住。在我看来,“精神立文”是最高端、最深层次的“观点立文”,这样的境界很不容易达到,但只要做到了,文稿的立意会更加高远,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会更强。在文稿写作中,“观点立文”是基本要求、普遍要求,“精神立文”是至高追求。要想成为高端写手、大笔杆子,成为塔尖上的写作人才,我们就必须“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北宋·苏轼《思治论》),向着“精神立文”奋勇前行。为了充分证明这个观点,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一个经典桥段——

哈佛大学,教室里,一位教授正在给学生介绍俄国文学。让学生们感到意外的是,开讲之前教授先把窗帘统统拉上,还关了灯,整个教室漆黑一片。

这时候,教授摸黑点燃了一支蜡烛,对学生们说:这是普希金。紧接着,教授又点起一支蜡烛,对学生们说:这是果戈理。随后,教授打开灯,对学生们说:这是契诃夫。说到这儿,教授猛地拉开窗帘,让阳光洒满教室,然后对学生们说:这是托尔斯泰。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教授重新拉上窗帘、关上了灯,在黑暗中只留下一道微弱的烛光,然后对学生们说:这是索尔仁尼琴。

普希金、果戈理、契诃夫、托尔斯泰、索尔仁尼琴,都是俄国文学史上的巨擘。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创造了不同的作品,有的如太阳一样闪耀于文坛、照亮了一个时代,有的如烛火一般温润着心灵、在黑暗中点燃希望,无论发出的光是强还是弱,都做到了“精神立文”,发挥了精神引领的作用。

第二个例子,出自正在热播的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的解说词。这部片子,是中央宣传部“记录中国”传播工程支持项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我从解说词中摘录了这么三段话——

从长安出发时,车马辚辚百余人。回程路上,只有两人。一十三年间,有利益相诱,有武力相胁,温柔乡,囹圄境,却从未丢失身为汉使的旌节,从未磨灭此行的初心。

传说仓颉造出文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天地间同为这亘古未有的创造而震撼。文字之于古人,如劈入混沌世界的雷电,警醒并照亮了蛰伏的文明。自此以后,人类拥有了能够世代累积和叠加的智慧与情怀,万物灵长之文明永难磨灭。

站在江河入海的时代,回顾奔涌的历史长流,是蹈海踏浪而来的文明记忆。曾有人在黑夜里,擎起天地间的第一簇火种。曾有人在漫天星斗下,隔着山川湖海遥望。人聚成邑,邑聚为国。曾有古国在大江大河间初铸辉煌,自九州之中酿就四方众望、人民所向的风潮。经夏商周而立秦汉,生长在世界东方的古代中国文明,跋涉数千年岁月而来,穿梭在生死枯荣的古文明之林间,历风尘霜雪而初心未改,蹈蹚出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体的发展道路,创造出灿烂盛大的中华文明。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看到、听到这些极具人文底蕴的话语,每个人的感受可能有所不同,但我相信都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受到中国精神带来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第三个例子,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段讲话——

“爱人利物之谓仁。”疫情无情人有情。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作出这一决策,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需要果敢的历史担当。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这是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的最好体现!这也是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最好印证!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等同志,以及这次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有的说:“脱贫攻坚路上有千千万万的人,我真的就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石子。其实走到最后,走到今天,虽然有苦,还是甜多。”有的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有的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真正来地里面写,那才叫真本事。”

这两段话,分别生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读来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这两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总书记两个重要讲话的灵魂所在。

最后一个例子,是去年12月我在NN关工委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片段——

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下,“老而不伏”这个词出自我的“创造”,源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古诗词,很多同志都十分熟悉。老骥,就是老马;伏枥,就是趴在马槽边。这句话比喻一个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驰骋千里的雄心壮志,说得通俗点,就是“人老心不老”。然而,我们关工委的老同志,特别是今天在座的老同志,从工作岗位、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并没有“伏枥”,没有“趴着”、“歇着”,而是革命意志不衰、工作热情不减,继续奔忙在校园内外、活跃在城乡社区,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宣讲红色故事,倡导文明新风,传播法律知识,关爱困境儿童,推进校外教育辅导,帮助培训民办学校教师,以党的优良作风熏陶感染青少年,以长者的慈爱之心温暖帮助青少年,所以我说是“老而不伏”。在这些老同志身上,我们看到了对党和国家事业尽心竭力、无限忠诚的高尚品格,看到了为下一代健康成长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博大情怀。

30年来,在我市关心下一代事业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先进典型。在他们当中,有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倾注了24年心血,誓言“宁愿累着死,也不闲着生”的××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同志;有始终心系关工事业、情牵困境儿童的××区关工委原常务副主任、现城区“五老”志愿者×××同志;还有一直奔忙在带领青年创业、带动团队创新的“双带”路上,培训逾15万人次的××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同志,等等。他们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也给我们这些“后来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

说实话,我非常乐意甚至可以说是喜欢参加关工委的会议和活动。为什么?首先是因为“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尊老爱老、敬老为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主要的,是因为我已年过半百,到了这个年纪,经历的事情多了,很多事情也就看得淡了,不能说心如止水、波澜不惊,但确实不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容易受感动。然而,每次来到“五老”中间,看到你们银发生辉的形象、不输年轻人的干劲,我总是感动不已。你们做的事、发的光、发的热,确实具有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满满正能量。

我的这篇讲话稿,是“精神立文”的一次成功实践,会场效果非常好,多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出席会议的上级领导当场给予充分肯定。

上面四个例子,所涉及的内容从国外到国内、从远古到现在,所涉及的文稿从文学作品到新闻作品、领导讲话,从不同维度生动诠释了“文稿之中有精神”。

那么,文稿之中到底有什么精神呢?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有这么一段:

“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这个讲话,讲的是我国文艺繁荣发展大计。在我看来,文脉相通,机关文稿也好,文艺作品也罢,一笔写不出两个“文”字,很多方面是一脉相传、一脉相通的。如果说以文化人是文艺工作者的根本职责,是文艺作品的核心价值,那么,公文呢?我们机关的文字工作者呢?当然是以文辅政。

以文辅政,同样需要秉持“立文之道,惟字与义”,而且标准应当更高。从一定意义上说,文艺创作的“立文”,立的是“一家之文”,文章立不立得住,主要靠读者评判,而我们撰写机关文稿,立的是“公家之文”,文章立不立得住,主要靠实践评判;文艺创作的“立文”,是在宣传大义、弘扬大义,而我们撰写机关文稿,是在践行大义、推行大义;文艺创作的“立文”,字字皆为心血,而我们撰写机关文稿,字字关乎道义;文艺创作的“立文”,主要靠思想站立,而我们撰写机关文稿,主要靠谋略(核心是战略和策略)站立……把握这样一些区别和联系,对于学好公文、写好文稿,无疑是有帮助的。

具体到操作上,我们该如何把这个“义”字贯穿落实到机关文稿写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呢?我觉得,关键在于以下三点:

第一,内心谨守于义。所谓“事欲立,须是心立”(宋·张载《经学理窟》)。作为机关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做事行文,理应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只有公心大义。“铁肩担道义”,方能“辣手著文章”。一旦心里有了这样那样的“小九九”,写材料的时候底气必定不足。笔头硬不起来,材料自然也立不起来。

第二,意旨必发于义。写文章,“意犹帅也”(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我们要让意旨这个主帅,以一种义不辞难、义不逃责的凛然大义来统领每一篇文稿、每一段文字,犹如一支支正义之师、仁义之师,所行所到之处,无不“救民于水火” “解民于倒悬”(《孟子》)。

第三,策略须行于义。毛泽东同志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同样,这二者也是公文的生命。公文的生命力强不强,关键就在于策略管不管用、可不可行。在我看来,党中央大力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正确政绩观,都是新时代的大义。只要我们完整准确全面地加以理解,始终秉持这样的理念观念去制定政策和策略,制定出来的一定是合民意、惠民生的好政策,立得住、行得通的好策略。

公文是治理国家、推行政务的工具。作为机关干部,我们起草文稿的时候,不能把它当作一般的文字工作,而要看作是“文治工作”,始终怀有一种“笔端系苍生,文章连国运”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义”的具体体现。

胸怀大义,笔重千钧。我们要自觉把立文之道的“义”立在时代主题、时代命题上,立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上,立在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突出问题上,把工作之责转化为行文立义的不竭动力,书写出遵道秉义、布仁施义的好文稿,这就是文稿之中的精神所在。

总书记的文艺“两会”重要讲话中还有这么一段: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古人说:“文者,贯道之器也。”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无论机关文字工作者,还是文艺工作者,都应如此。作为机关文字工作者,我们要坚持不懈以理论学习、党性修养培元,充盈理想信念这个奋斗不止、精进不怠的动力源泉,永葆对党对国对人民的忠诚之心、对事业孜孜以求的进取之心、对法纪和手中权力的敬畏之心、对功名利禄的平常之心,铸牢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只有这样,我们写出来的文稿,才能真正把襟怀和学识相贯通、道德和才情相交融、人品和文品相统一,真正发挥好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价值追求,是文稿工作也是文稿之中必须有的精神。

第二句话:精品背后是精神

人总是要有点儿精神的,人的精神必定会反映在他的一切活动中,包括写文章的过程中。在“三好公文课”中,我以《精品背后是精神》为题,推送过自己的一篇文章(第171讲),其中列举了机关文稿写作最宝贵的三种精神。在此基础上,今天我再来点儿创新性发展,着重点一点文稿背后的“六种精神”。

一是敢于担当的精神。前几年,我“创造”了一个新词,叫作“材料担当”,也可以说是“文稿担当”。什么是担当?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担当就是敢于超负荷,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手的山芋。这样的“担子”“骨头”“山芋”,文稿工作中比比皆是。面对写材料的任务,畏之如虎者有之,甘之如饴者有之;主动请缨者有之,畏惧退缩者有之;勇挑重担者有之,拈轻怕重者有之;呕心沥血者有之,抄袭勾兑者有之;一丝不苟者有之,应付了事者有之……不同的行为,体现了不同的态度、品格和境界,也决定了不同的水平、贡献和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写材料也是一样,有多大担当才能扛多大的稿子,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的贡献。一名优秀的机关写手,应当是不怕写、写不怕、怕不写,不轻视小稿子、能应付急稿子、拿得下大稿子、一出手就是好稿子;无论写什么材料,始终把质量放在心上、把文责扛在肩上,小稿不小看、草稿不草率、初稿不粗糙,自己不满意的稿子绝不出手;写大材料的时候举重若轻不吃劲,写小稿子的时候举轻若重不敷衍;既是材料界的多面手、快枪手,也常常担纲突击手、主攻手。

二是实干为要的精神。“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实干是一种作风,也是一种精神。在不少人看来,写材料是虚功,搞业务才是实事。我体会,没有虚的工作,只有虚的作风;作风不实,百事皆虚,文稿必虚。写材料不是要脱虚向实,而是要实功实做——在求实上下功夫,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论证,走好网上网下群众路线;在务实上用力气,重实干、出实招、求实效;在落实上见真章,不写做不到的事,不出行不通的招,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人实在,文章才实在;人实干,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体现实干、推动实干。

三是高度负责的精神。机关文稿工作,向来是“谁起草、谁负责,谁执笔、谁负责,谁过手、谁负责,谁审签、谁负责”,每个人都要把自己当作最后一关,“接手的工作用尽全身力气,出手的工作代表自己最高水平”。机关干部常说“文经我手无差错”,这体现的就是负责。但我认为,“无差错”仅仅是底线、及格线,这个标准远远不够高。那么,怎样才称得上是高度负责呢?一位副省级领导加了半句话——“精准精到再出手”。精准,是精密准确;精到,是精细周到。我觉得,这个标准只能说是比较高,还没有达到极致,更高的标准应当是“精辟、精妙、精美”。说到底,就是写文章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止于至善。用个这两年的热词来说,就是要有“工匠精神”。

怎样才能达到精准、精到、精辟、精妙、精美的水准?晚唐文学家皮日休的诀窍是“百炼为字,千炼成句”(《诗人玉屑》)。诗圣杜甫对自己的要求更为苛刻,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有这样一种精气神,不怕写不好文章、出不了精品。

动笔前的精心谋篇、精心选材,行文时的精雕细琢,成文后的精心打磨,都是精益求精的具体体现。有人说,鲁迅最值得钦佩的,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套用这句话,我们在机关写稿子,应该力求“时间不到、改稿不止”——只要会还没开,讲话稿就应该不断完善;只要文件还没送印,就可以改了再改。

很多时候,精品文章与次品文章之间只差一小步。如果要求严点儿再严点儿、标准高点儿再高点儿,就会把次品做成精品,否则就会“行百里者半九十”(宋·黄庭坚《赠元发弟》)。

四是锐意创新的精神。我在“三好公文课”中还推送过一篇文章,题为《无创新,不写作》(第428讲),这个题目是我奉行的一条重要写作原则。我写了33年材料,可以拍着胸脯说,从来不抄袭,也从来不炒旧饭。从我笔下产出的每一篇稿子都是新的,就算做不到全新,至少要有超过一半内容是新的;就算没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办法,至少要有新的观点、新的信息、新的表述。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也说过“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机关文稿对创新的要求肯定没有文艺作品、学术文章那么高,但同样要重创新、敢创新、善创新。古人说:“文章最忌百家衣”(宋·陆游《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清·赵翼《论诗》)。如果千文一面、千篇一律,不仅没有看头,更不会有什么价值。

机关文稿写作中的创新有很多种。从内容上看,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支撑材料,无论是工作理念、工作思路还是工作措施、工作经验,都在可创新之列。从形式上看,无论是文章结构还是句型句式,无论是大小标题还是语言文字,都有可创新之处。从方法上看,无论是思维方法还是写作方法,无论是文法章法还是句法语法,都可行创新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写作中的创新也是一样,大到想出一个新的立意、表达一种新的思想,小至选择一个新的角度、概括一种新的观点、写出一句新的话语,都是创新。写作中的创新,主要有形式创新、内容创新两大类,思维角度新、写作素材新、表达方式新是最基本的创新。

在我看来,创新不仅体现文稿水平、决定文稿价值,还能增强写作动力、提升写作能力。写作中追求创新,才能有所进步;写作中有所创新,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当然,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认为,创新之本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之源是读书学习和工作实践、生活实践。如果写材料的时候,总是想着找范本、找摹本、找抄本,总是习惯于按套路、按模板、按定法,写出来的材料就是死水一潭。要让写作创新如清泉习习、源源不断,不仅需要掌握一些简便易行、有效管用的创新之法,更重要的是稳固根本、激活源头。机关文稿主要是写工作、写业务,所以无论是写出新意还是写出新话,关键要在工作的研究思考上下功夫。谋划工作有了新思路,推进工作有了新举措,总结工作有了新经验,写作创新才不至于沦为文字游戏。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这讲的是科技创新,但写作创新也跳不出这几种方法和途径,下面我分别谈一谈。

——关于写作中的原始创新。在写作中,不是每句话、每个字都是新的才叫原创,只要写作思路、中心思想是自己想出来的,语言文字是自己组织起来的,文章的主要内容且多数内容跟别人的、已有的不一样,就可以算作原创。文章靠思想统领、靠观点站立,思想上的原创最难也最可贵,这是机关文稿写作中的关键核心技术。达不到思想的原创,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在观点上进行原创;实在不行,至少要写出几句原创话。

——关于写作中的集成创新。集成创新是写作中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创新方法,主要有两种操作手法:一是把别人的东西集中打包,然后换个外包装。当然,除了包装是自己设计的,内容物最好也要有自己的产品。二是用别人的零件组装自己设计的新产品。在这种情况下,设计理念、核心技术都是自己的,所以不用担心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

——关于写作中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创新方法。“引进”谁都会,关键要引进先进的技术、适宜的东西,这需要建立在广泛收集、比选择优的基础上;“消化吸收”是关键,这就需要细嚼慢咽、含英咀华,不能囫囵吞枣、牛嚼牡丹;“再创新”是目的,这不仅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把“ABCD”变成“甲乙丙丁”,而不是“abcd”或“BCAD”。

——关于写作中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相对于自主创新、独立创新而言。我们经常说,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团队。写大材料,经常需要组建团队、协同作战以至协同创新。团队作战既有其有利的一面,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也有不利的一面,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时候,牵头或主笔的同志一定要善于民主集中,既要听得进意见,又要有自己的主见。

无论创新什么、创新大小、如何创新,我们都不能为创新而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讲出新意,并不是要去刻意求新,甚至搞文字游戏。更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背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标新立异。”所有的写作创新,一定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写作目的。机关文稿的写作创新,一定是为了以文辅政、推动工作。

五是默默奉献的精神。东汉诗人刘桢有两句诗“驰翰未暇食,日昃不知晏。沉迷簿领书,回回自昏乱”(《刘公干集·杂诗》),把秘书人员埋头文稿、忘记吃饭,不知早晚、头昏眼花的状况描写得十分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引用过。长期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奉献,奉献了时间,奉献了精力,甚至奉献了健康。

大家知道,劳动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写材料往往被看作是体力劳动中的脑力劳动、脑力劳动中的体力劳动,我称之为“精力劳动”。这种劳动,虽然短时间内不怎么消耗体力,但因为脑力劳动的强度大、时间长,对体力的消耗也是巨大的,而且既“劳力”更“劳心”、既“耗时”更“耗神”,其对脑力体力精力的消耗是蚂蚁啃骨头式的,不怎么“累人”,但特别“熬人”,让你不知不觉白了发、秃了瓢,花了眼、弯了腰……

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著有一幅对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冷板凳不好坐,心甘情愿地坐上十年,没有自觉的强烈的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当然,写文章不见得坐的都是冷板凳,就算是,王岐山同志也告诉我们:“负责任的人能把冷板凳坐热,不负责任的人能把热板凳坐冷。”

我的一位“老”同事,也是笔杆子,写过这样一首小诗:

一星灯火一支笔,伴我直到雄鸡啼。

一叠稿纸千行字,书完方觉寒侵衣。

明月清风终不悔,衣带渐宽何足惜。

抚首低吟小草歌,愿随红叶化春泥。

这首诗,不仅道出了写材料的艰辛与不易,更用“终不悔”“何足惜” “化春泥”,表明了甘于奉献的精神。

六是迷恋至深的精神。精品背后是精神,高度负责、刻苦钻研、甘于奉献的背后全部是热爱。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罗斯金说过:“当热爱与技巧结合,杰作就诞生了。”

第三句话:细微之处见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办文办会办事,都要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在细节之间显水平。”那么,文稿工作中最能“见精神”的细微之处主要有哪些呢?

一是观察要细。凡留心处皆学问,要善于观察,更要善于发现。

二是考虑要细。“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关于研究工作,我总结了五句话:溯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所往,知其所为,虑其所患。我还“创造”了一个词,叫作“十面玲珑”,意思是对所写事项前后、上下、左右、内外、正反十个方面的情况都了然于心,才能称之为摸清楚。

三是排版要细。从页面设置到页码标识,从字体字号到字距行距,都要严格规范。很多笔杆子在这方面都有强迫症,看到排版不规范的稿子就不舒服,如果有电子版,非要先排好版才看具体内容。

四是抠得要细。就是要抠字眼,一抠对不对,二抠准不准,三抠稳不稳。这与认真推敲、仔细琢磨差不多。

五是核校要细。既要核准,又要校对。“核”有初核、复核,“校”有一校二校三校、点校读校换校唱校。

六是服务要细。报送领导审阅的稿子要单面打印,使用领导习惯的字体字号;生僻字加上拼音或用同音字加括号标注;领导修改过的地方,清稿之后用“红蓝版”加以标识,以方便领导审定;配套制定的文件,报审时将增写或改写的内容用下划线标识,等等。

第四句话:精神到处文章老

这句话出自清代诗人、藏书家石韫玉所撰的一副对联——“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对名言警句的理解,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句话的解释也是一样。不同版本的解释,区别集中在“精神到处”特别是“精神”二字上——有的人将其解释为思维缜密、思虑周全,也有人解释为思想成熟、经验丰富,还有人解释为精神充实。在我看来,这些解释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未必精准。我的理解是:作者聚精会神,对所写文章花了足够的精力、用了足够的心思,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成熟;学问到了深厚的程度,既不容易偏激,也不屑于炫耀,自然就会显现出平和的气质。这里面的“精神”,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精力和心力(中医认为心藏神,心主神明),是精神状态和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到”,就是足够,和“功到自然成”里面的“到”是一个意思。那么,写文章怎样才能做到“精神到”呢?

一要心到。心无旁骛、高度专注,一门心思写稿子,把全部心思聚焦到所写文稿上,就像留下“真理的味道特别甜”佳话的陈望道一样,即使吃饭睡觉也念念不忘。

二要想到。写材料,不怕写不出,就怕想不到;不怕写不好,就怕想不巧。别人想得到的你要想到,别人没想到、想不到的你也要想到。想到,不是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必须遵循工作规律、掌握思想(思维)方法,做到“思有方、谋有据、行有章、干有法”。要紧扣文稿的主题主线,把所思所想凝聚为写作意旨,意到则笔到。

三要功到。功夫在诗外,功力在笔下,功到自然成。这个“功”,包括加强理论修养、丰厚知识储备这样的“内功”,也包括咬文嚼字、遣词造句这样的“外功”。

第五句话:单靠精神不能赢

这是郎平的一句话。2016年8月,在里约奥运会的女排四分之一淘汰赛上,中国女排与东道主、卫冕冠军巴西队苦战五局,成功晋级四强。赛后,面对媒体记者的采访,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冷静地说了这么一番话:

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那不是靠讲故事或者喝鸡汤得来的,关键是“平时的训练”。

正是靠着女排精神+技术过硬,在那一届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奋勇夺金,这是继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后,时隔12年的再次折桂。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精神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能量,只要生命还在,就能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令人奋发,催人奋进。精神作用于人体,可以全方位调动肢体和器官,调动存储其中的种种能量。在机关文稿工作中,精神的作用也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维系写作动力。精神如火,点燃激情;精神如油,赓续动能。只要精神不衰,我们的写作动力就会充沛而持久。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把员工分成三种类型:自燃型、可燃型、不燃型。我们要善于发现、重点培养自燃型的写手,激励可燃型的写手,不让不燃型的写手在写作团队中占位子、混日子。

二是催化写作思维。精神不是思维方法,也不是思维工具,而是思维的催化剂,它能提速思考、催生灵感,让我们的思路来得更快更好。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提升写作效率乃至写作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三是加持写作技术。所谓“加持”,出自梵语,意为互相加入,彼此摄持。在佛教中,常指加附佛力到信者身上。我在这里所说的,是通过“愿力”“念力”也就是精神力的注入,使我们自身既有的能力得以充分催发,产生“1+1>2”的效果。

加持,有“内加持”和“外加持”。所谓“内加持”,就是加持的力量来自内部,比如个人的信仰信念信心,这都属于精神层面。所谓“外加持”,就是加持的力量来自外部,比如旁人的鼓励勉励激励,这种“加持力”要通过内化才能发挥作用。

在写作活动中,精神发于内,技术形于外;精神是“软实力”,技术是“硬支撑”;精神是动力机制,技术是作用机制。二者一阴一阳,能量互济;一刚一柔,作用互补。有精神没技术,精神不顶用;有技术没精神,技术如死物。精神对技术的加持作用,不是叠加效应,而是乘积效应,可以让技术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把技术的作用放到最大。所谓的“超水平发挥”,就是这样一种效果。

一个人所掌握的写作技术,在一定时期内是衡量。而精神是个变量,甚至是最大的变量。从保证写作质量和效率来说,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升技术水平,使“技术能量”不断增加,这靠的是平时的学习和训练;另一方面,在临战应考之时,在具体的写作实战中,我们要把控好精神这个最大变量,使其更多地加持在写作技术上,成为写作效能的最大增量。

前面说了,精品背后是精神。但精神不是万能的,单靠精神出不了精品,单靠技术也不行。我想,精品产出靠技术,平时训练是关键;精品背后是精神,加持技术是关键。

总之,今天我所讲的“文稿精神”,包括拟稿人、“材料人”应有的精神,也包括倾注在、贯穿于文稿之中的精神,是“人”的精神,也是“文”的精神,这两方面精神应当深度融合、高度统一。俗话说“文如其人”,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有了这样一种精神,才能做到“人文合一”,文稿才能真正成为有生命力的东西,我们才会甘之如饴、乐此不疲地写下去,我们的事业才能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来源:三好公文课)

标签:老秘论道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