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跨过鸭绿江》,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学习抗美援朝的爱国精神,为祖国建设贡献出力量!那观看《跨过鸭绿江》个人学习感悟700字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看《跨过鸭绿江》个人学习感悟700字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观看《跨过鸭绿江》个人学习感悟700字篇一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作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打出了国威军威,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真正让中国人民站立起来。70年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砥砺奋进,谱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人乐章。当前,我们正处在由大向强迈进的关键时期,着眼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勠力同心、勇往直前。
大力弘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个激荡时代的口号,深刻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爱国精神。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侵犯中国东北边境领空,大举向中朝边境进犯,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威胁中国安全。“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团结一致迎战“野心狼”。在朝鲜前线,志愿军将士们对祖国的爱炽烈又执着,三八线上的地下长城中,战士们用“东西长安街”给通道命名,表达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上甘岭的战斗里,“五圣山后连北京”成为指战员坚守每一条坑道、每一条战壕的最大鼓舞力量;……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形,凝聚起克敌制胜的磅礴力量,奏响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精彩乐章。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爱国热情之所以得到极大激发,正是因为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向着美好未来迈进的国家。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牢牢把握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保证和必由之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观看《跨过鸭绿江》个人学习感悟700字篇二
近一个月来,始终在追《跨过鸭绿江》,仿佛把思绪拉回到70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听着片首这铿锵有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就已经让自己热血沸腾、慷慨激扬了。
通过该剧不仅让大家再一次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的雄才大略和崇高风范,更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不仅记住了五大战役,更让松骨峰、长津湖、砥平里、上甘岭等因战役而闻名的地理名称刻在印记里;不仅更加了解了38军、39军、50军、63军、12军、15军等一支支英雄部队的辉煌战绩,更熟悉了范天恩、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张桃芳等一个个战斗英雄。
抗美援朝再一次证明了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劣胜优的光辉典范,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抗美援朝精神更是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远继承和发扬。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从我军诞生那一天起就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战胜敌人,不断地壮大自己。抗美援朝不仅让以劣势装备的志愿军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强大美军,而且还让志愿军学会了在没有制空权、没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如何保存自我、战胜敌人的先进战法。正是这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优良传统让强大的美军寸步难行,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时过7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措手不及,疫情爆发初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诸多问题与困难。但英雄的中国人民更多是对疫情的抗击以及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不断总结抗疫经验、不断改进抗疫措施,最终战胜疫情。
抗击疫情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如何我们已经形成应对疫情的强大体系。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西方大国出现抗疫失败、复发相比,中国的抗疫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快速。一次次的零星爆发,各地各地果断、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在一个周期内就完全控制疫情。
相信历史会再一次证明,疫情之后的中国必将更加强大。
观看《跨过鸭绿江》个人学习感悟700字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时指出,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那么,我们广大青年干部要向“最可爱的人”学什么呢?
要学“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坚定信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青年干部有了坚定的信仰,才能胸怀远大理想和公仆情愫,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一生。当下,多元思想相互激荡、各种诱惑席卷而来,使青年干部的理想信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青年干部只有把政治信仰、法治信仰、道德信仰和事业信仰当作永恒课题,始终坚守,才能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发展上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
要学“我在这里流点血不算什么,吃点苦又算什么”的吃苦精神。“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当前,我国正处于“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时期。青年干部只有练就钢筋铁骨,才能担负起这伟大历史使命。因此,广大青年干部要乘势而起、起而行之,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走出“舒适圈”,拿出“舍我其谁”的勇气、“背水一战”的决心、“埋头苦干”的精神,勇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要学“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的为民情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青年干部要把“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敢为群众的“岁月静好”而“负重前行”,以实际的行动、实在的付出践行自己为民的青春誓言,争当群众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斯人已逝,忠魂未远。我们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在崇尚一位位“最可爱的人”的同时争当新时代浪潮中“最可爱的人”!
观看《跨过鸭绿江》个人学习感悟700字篇四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侄孙张峰作为志愿军后代,评价说:“《跨过鸭绿江》是目前为止最全面、最完整、最客观、最真实、最震撼、最感人的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视作品,是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教科书。”他认为这部剧“扬了中国人的志气”,“实际上归根到底,还是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志愿军场面很壮观,感人的时候又很细腻,都是揪着心往前看,越看越上瘾,一分钟都不想落”。
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盛赞这部剧:“《跨过鸭绿江》不仅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影视剧创作中,出现的又一部现代国家英雄史诗和标志性高峰之作。这部剧证明了主题创作也可以出大作品,也可以出精品。”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跨过鸭绿江》应时代召唤,应人民所需,全方位、全景式地表现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历史,史中有诗,在中国电视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部剧的成功雄辩地证明了一条真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于我们制度的优势,由于党领导文艺工作,尊重人才,尊重规律,才结出了《跨过鸭绿江》这一成果。”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表示,《跨过鸭绿江》的创作和播出实现了中国观众对抗美援朝剧20年的期待。“这是一部题材最正宗、风格最纯正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优秀作品。这部作品最大的成功就是坚持了我们多年来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上所积累的创作成绩,即宏大叙事、史诗风格、纪实手法,守住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题材之正、思想内涵之正、价值之正、表现手法之正。”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认为这是一部荡气回肠、震撼灵魂的好剧,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新收获、新突破。他用“四个正”评价《跨过鸭绿江》——书写正史、颂扬正义、高扬正气、弘扬正能量。他表示:“《跨过鸭绿江》在艺术创新上有三点:一是在国际风云变幻中聚焦战争的时空;二是在全景历史呈现中构建人物形象;三是在宏大战争叙事中推进情感叙事。”
观看《跨过鸭绿江》个人学习感悟700字篇五
“岁月”是把“杀猪刀”,岁月是块磨刀石,稍有不慎就会被它平了山峰,蔫了黄瓜。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耄耋纪念章获得者代表们依然斗志昂扬,岁月只是在他们的容颜上刻下了道道皱纹,却无法磨灭他们内心的信仰。
莫让“岁月”磨灭了“初心”。耄耋纪念章获得者代表们,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看到了他们为了党和人民时刻准备着的初心。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党员干部,总是心存抱负,誓要为党、国家和人民做出一番事业,但在岁月的摧残下,慢慢地就忘记了初心,开始自甘堕落。“玉不琢,不成器。”党员干部要把岁月的摧残作为组织对自己的历练,方能在通往初心目标的路途上明确方向,方得始终。
莫让“岁月”磨灭了“激情”。耄耋纪念章获得者代表们,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总是激情四射,哪怕岁月摧残了身体,也不能阻止他们奋斗的激情。党员干部在工作之初,总是激情昂扬,但在岁月的磨砺下,慢慢地就开始意志消沉、随波逐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党员干部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激情,经受住艰苦复杂环境的锤炼和考验,才能真正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成为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栋梁之才。
莫让“岁月”磨灭了“担当”。耄耋纪念章获得者代表们,在抗美援朝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为人民利益而斗争,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党员干部在工作起初总是热情满满,但在岁月的敲打下,慢慢地就开始甘于平庸。“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党员干部要把岁月的敲打作为前进的动力,努力学习,提升自己,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宠儿”。
“岁月”只对弱者是“杀猪刀”,在强者眼里,它只是生活的记忆和自律的条件。新时代、新使命,广大党员干部要勇做强者,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勇于担当,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观看《跨过鸭绿江》个人学习感悟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