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admin 2021-03-27 15:22:29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实经历。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精心精选的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欢迎阅读。

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一

Educated是一个简洁有力的词,谁都可以读懂。但如果将它直译过来,是否还能保留这种力量?

它的被动语态,既传递一种结果,又表达一种状态。

“受过教育”和“教养”是这个词的两个层面,选择任何一个都无法完整地表达原意。

“受教”更像一个抱拳的动作,生硬而有年代感。

似乎中文里,再也找不到同样恰当有力的表达。

在中文版之前,英文原版的《Educated》有一定知名度,已有很多译名:《教育改变人生》《教育的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等等。这些译名直白、约定俗成,将故事引向一个方向——成功。

但若读过此书,你会知道,这不是一部励志成功学,作者最不想展露的一面恰恰是成功。她的光环是她书中极力轻描淡写的部分,她说,自己不想成为励志美国梦的化身,因为那毫无意义。

有关书名的困惑,编辑部通过版权代理与作者本人反复沟通商讨,大半年的时间里,双方都纠结在中文版的译名上。作者塔拉理解中文语境很难找到与原书名相匹配的名字,甚至为中文版提供了另一个名字: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

只可惜这个书名,同样属于中译过来会丧失味道的语句。我们没有采用,但由此书名更加了解了,作者的用意与我们阅读此书的感受一样:她想强调的不是自己的成就,而是得与失之间两难的境地。

为了想出作者满意的书名,我们甚至翻阅她的Twitter寻找灵感。内容大多是一些她的读书心得,但其中有一条跳脱出来:

纽约时报书评发问,如果把一本书纳入高中课程,作家们会推荐哪本书?塔拉的回答是:

《圣经》拥有文学作品所有的一切。

就像突然打开一扇窗,新的思路涌进来。我们联系书中的内容,也找到了种种迹象:作者从小没有上学,仅凭借阅读《圣经》和《摩门经》学会了阅读和写作,书中十几次提到《圣经》,有多个小标题典出其中。

那时我们早已确定采用英文原版封面:一支铅笔勾勒出大山的轮廓,一个女孩站在一座山头,眺望远方的崇山峻岭,一群飞鸟向着远方的山林飞去。

一句话浮现了,似乎用在这里正合适: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出自《圣经·诗篇》,这句话本身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

作者不正是逃离了故乡的山峰,像飞鸟一样去寻求教育,找到自己真正信仰的山林了吗?这种情境与封面不谋而合,也更加贴近作者提供的另一个书名: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

4月,台版面世,名为《在垃圾场长大的自学人生:从社会边缘到剑桥博士的震撼教育》。塔拉觉得这不是她想要的最佳译名。这也过滤掉了“教育改变人生”等同样励志向的译名,以及其他添加“佐料”的译名。所以一开始,塔拉没有同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她想保留自己的原词。

我们尊重作者的选择,决定采用直译。又查询了多个版本的译名,发现一些版本其实也牺牲了被动语态,只单纯保留了“教育”这个核心词(如西语版:Una educación)。有些版本则发散开去,如葡萄牙语版《大山女孩》,瑞典语版《我所学到的一切》,德语版《释放:教育如何向我打开世界》,俄语版《学生:背叛,为了找到自我》。这些改变原词的译法,确实少了一种东西,也可能是各国语言译来译去的理解偏差,让词语丧失了原本的力量。

一时间,《教育》似乎也是可行的。设计师开始尝试用《教育》这个书名进行排版,可当“教育”这两个方块字出现在主图上,总觉得有点儿不对劲。词语太短,缺乏英文字体的流动性,就像一种沉闷的说教,重重压在铅笔勾勒的大山上。

《Educated》成了文案会的常客,围绕着“直译”这个原则,我们想出过《我的教育》《春风化雨》《教育的奇迹》等等书名,几乎每周文案会暂定的书名都会在下一周被自己组内推翻,然后新的点子出现,又被否定。无数次讨论后,我们终于想出了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直译——《教育之名》,简洁,保留了一些原文的力量。

与此同时,塔拉正在一个几乎没有wifi的小岛上度假,处于“失联”状态。就在我们内部决定提报《教育之名》这个译名时,度假归来的塔拉有了新回复:她决定使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为中文版书名。

数月来的反复推敲在这一刻化作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我们再次联络塔拉,请她再考虑一下直译的书名“教育之名”。但塔拉仍坚持说自己更喜欢“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不知道是什么促使她的想法有了转变,也许她重读了《圣经》,发现了隐秘的联系,也许有别的理由,但在那一刻,她决定放弃“Educated”,采用一个全新的名字。

她期待简体中文版尽快出版。这是她的最终决定。没有更改的余地。

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这句话排到封面上,没有“教育”两字的生硬,与英文名的轮廓完美契合,与插画主图交相呼应。塔拉的故事始于描写故乡的山峰,全书的最后一个字,也落在“山”上。似乎是一个绝妙的巧合。

书中,塔拉的回忆按照时间的顺序流畅地展开,只有这样一段往事插叙其中:塔拉一家曾救助过一只野生的大角猫头鹰。这个受伤的野性生灵发现自己被囚禁,险些将自己拍打致死,于是他们只好将它放生。塔拉的父亲说:它和大山在一起比和我们在一起更好。它不属于这里,也不能教它属于这里。

这支小插曲似乎就是对这个书名的诠释,也是作者对自身处境的诠释。她身在剑桥,与周遭所有人都不同,童年的独特经历让一部分的她永远属于那座大山,似乎显得格格不入,这是她无法剥离的原生家庭痕迹;另一部分的她不能被家人所束缚,她注定是飞鸟,要飞往自己的山去。这山是她为自己找寻的山峰,不是家人给她定义的山峰。她就是那只猫头鹰,有着自由飞翔的意志,不能教她属于那里。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正如塔拉所说,“学位和证书”只是“一种体面的虚空”,她想要表达的是Educated带来的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

对于引进版的书,我们的基本原则是,通常情况下倾向于尊重和保留原书名的直译, 会竭尽全力去寻找一个最佳直译。极特殊的情况下,我们才考虑换思路采用一个非直译的书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为了尊重原书名所要传递的意涵和力量。Educated就属于这类特殊情况。

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似乎是一个“不常见”的组合。对于部分读者来说,初读有一些拗口,不解其中的典故,可能会有点儿迷茫。或许,这个名字的来龙去脉,正像作者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他们应该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塔拉·韦斯特弗,《福布斯杂志》访谈

塔拉在最后一刻对于书名的抉择,或许正代表了她的教育观点:她接受了一种差异,接受了不确定,满怀激情地拥抱了一种全新的想法。

希望读者能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特别的中文版书名。

希望你们喜欢塔拉的故事。

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二

最近几年,原生家庭的话题不时掀起一阵讨论热潮。在某种程度上,原生家庭定义了我们,特别是我们的认知、思维和感受世界的方式,富人家的孩子和穷人家的孩子,显然就生活在两个世界。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像启蒙思想家所言,是自由的,具有塑造自我的能力,可以摆脱前者的强大影响。因此,并不令人意外的是,当有人感谢父母的时候,有人加入了“父母皆祸害”小组,对父母发起了道德上的控诉。

不妨设想这样一种情景:你生来是个女生,父亲患有躁狂症和被迫害妄想症(宗教上的),母亲则习惯了顺从父亲,与此同时,你有个爱用拳头说话的哥哥(即便是对你也不例外),你的人生可能会是怎样的情形?对部分女生来说,平安长大,嫁给了一个真心相爱的丈夫,远离父母恐怕就算是最好的选择。然而,生活在这种场景里的塔拉·韦斯特弗,不仅成功地离开了这个分裂的家庭,而且拿到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可对韦斯特弗来说,这令人遗憾,因为她也失去了很多东西:深爱她的父母,以及部分兄弟姐妹,还有她的世界的完整性。

为了记录自己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得与失,塔拉写下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书。与很多传记作品不同的是,塔拉隐去了不少兄弟姐妹的名字——读完此书,很容易理解她的做法。塔拉出生于犹他州一个普通的教徒家庭,父亲坚信末日论,整天为世界末日做准备,母亲则是一名助产士,家中兄弟姐妹甚多。由于认为公立学校存在阴谋,父亲坚持让自己的子女待在家中,同时参与工作,减轻家庭的负担。

尽管如此,但在哥哥泰勒的影响下,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召唤的作用下,塔拉还是选择为进入大学进行了备考,并顺利进入了杨百翰大学,而后又凭自身的实力(喜欢思考、善于钻研)走进了古老的剑桥大学,成为精英俱乐部的一员。当然,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她也不时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不属于那里——她的家乡,她心心念念的地方,过去现在都是那个偏僻的山村,她会偶尔抗拒周围女同学那种“堕落的”生活方式。

如果进展到这里,故事即便算不上圆满,至少也是皆大欢喜。可没想到的是,塔拉的父母亲拒绝接受这个被人“洗脑”的女儿,尤其是在家中占据主导权的父亲,他们非但不以她为傲,反而百般刁难。在塔拉和姐姐奥德丽控诉哥哥肖恩的暴力行径时,父亲选择了偏袒,而原本打算站在塔拉一边的母亲,也不再是那位突然之间仿佛接受了女权主义洗礼的新女性,反而以背叛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忠诚,让人痛心。更有甚者,这对父母还编造了女儿发疯的消息,将塔拉的心理防线彻底击溃。

幸运的是,一度濒临抑郁边缘的塔拉最终走出了这段人生低谷期,并很快以《英美合作思想中的家庭、道德和社会科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更难得的是,塔拉逐渐摆脱了先前那个无力的自我:一个以顺从男权(父亲和兄弟们)和暴力换来短暂的安全的小女孩。相反,她意识到了自己头脑中的哪些思想是父亲灌输的,而哪些又是受教育后凭借自我启蒙(当然也少不了老师们的引导)形成的思想。尽管父亲以她放弃现有的一切“异教思想”为接纳她为女儿的条件,但塔拉选择做自己,“为了我自己而接受自己的决定”。

莉迪亚·戴维斯说,家庭是一副被发好的牌,我们很难选择,只能按照规则行事。原生家庭自然也不例外,我们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可正如塔拉所言,“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受教育就是走向这种未来的途径之一。可难得的是,塔拉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成功人士,相反,她知道成长的过程中自己失去了很多东西,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她未必不会选择另一条道路,而成长的意义兴许就在于可能性的逐渐消失,以及最终的难以回头,那时,你能问心无愧地说声,我不后悔吗?

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三

一部独特的心灵成长史

喜欢把某种详实的过程称为历史,尤其是那种比较稀奇并且独特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总能让人心生稀奇,并且充满对其发展历史的兴味和渴望——有一些东西我们本人永远无法拥有,有一些过程我们永远无法经历。所以,对这一切,只能以幻想和期盼来缓释某种情绪。毕竟,我们只是普通的个人,而不是什么具有神奇能力的神。我们不能回溯过去,但是可以回顾历史,并且冀望将来。

这是一种有点悲观但是完全客观的叙述。人的聪明智慧之所以值得称颂赞叹,是因为它可以给人们提供很多借鉴,这是经验之谈,是财富和历史,真理和宿命。有时候我们不理解,但是我们却在认真地看。所以在这部《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书中,我们看的更加真切和生动,它给人们带来的刺激和冲击,有些惊世骇俗,完全震惊人的眼球和心脏。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

这是一部讲述一个摩门教家庭的生存历史,也是讲述一个摩门教女孩的个人成长历史。摩门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陌生而神秘的。与全世界许许多多的本土宗教一样,它的信奉者也是局部性的,而它遵行的教义,当然也就不为人所知和理解。正因为其局域性的特点,它的封闭性也就可想而知。我们看到这个家庭的生存状态:父亲母亲和七个孩子,倚靠父亲的劳动力赚取生产资料。更多时候,他们都处在自给自足的状态。

他们遵守教义,以上帝的名义解释周遭的一切事物。也按照教义来维持生活的各种秩序。但是,这样古老的秩序和现代型社会是有着一定的冲突的,比如医疗问题,教育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你再封闭保守,只要大环境处在现代社会的境态下,那么你就无法与之脱离而自成孤立的系统。那么,它和这个社会的冲突也就会显现出来。

书中女主人公的母亲成为一个女巫式的接生婆和治疗师,完全就是这种冲突和影响后的结果。因为不接触现代医疗,没有医生,所以不得不逐渐接受接生的事实,这一方面是条件所限,一方面也是经济制约。在这种影响之下的改变,其实也是一种古老传统向现代化社会过度的过程,从不接触到逐步接受,需要时间和观念的改变。这种改变自然也会深切影响到女主人公的一切。她从一个小孩成长到少女,从未接受学校的现代教育,到认识到现代教育的重要性,这其中是慢慢发展变化的。

书中三部曲,可以定义为少年的成长时代,青年的求学时代,以及逐渐走入社会取得更多学位和认同的社会创业时代。女主人公对自己的成长经历的描写和叙述是认真而深刻的。所有观念的改变,都是自我心灵的成长和进化。而这个过程也见证了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这是个自由的社会,但是永远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规则,坚持或者改变,最后都会找到自己的清晰坐标。

女主人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她的父亲母亲也一样,虽然最后导致观念和行为的冲突很难全部化解,可是因为亲情,人类之间最崇高美好的感情的缘故,一切问题都会得到妥善解决。血缘联系着个体之间的亲情,思想却隔膜了人们的观念。可是他们并不彻底矛盾。人世间是美好的,尽管有着艰难困苦。而且正因为有了它们,才使我们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并且充满前进的力量。

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四

看《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的时候,会想起一个笑话:一个人在高速路上打电话并大喊,大家都疯了,他们都在逆行。这个原本很有意思的笑话,细想却有一点可怕的意味,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教育行走方向就是如此与其他所有人相反呢?这还是一个笑话吗?

《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实经历。她与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爱达荷州的山区,在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每天与哥哥父亲一起拆解废料,帮母亲调制精油,每天囤积食品生活资料以防末日来临,并且按照父母所灌输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生活下去。她的父母想法是如此惊人而残酷,他们认为灾难是上帝的旨意,有病受伤不需要看医生,即使是严重的烧伤也可以用顺势疗法治疗;女人就该待在厨房里,而哥哥肖恩以爱之名,施加的残酷对待则更可怕,女人穿裙子与男人交谈就是“妓女”,而塔拉则麻木地承受,不断被洗脑,继而欺骗自己来让自己好过一点。

应该说父亲、母亲和哥哥肖恩一起塑造了塔拉,他们一起用家庭的名义、爱的名义束缚着、欺骗着、压迫着塔拉以及其他家人,任何人想要反抗都是对家庭的背叛。这是一股强大到可怕的力量,偏见、亲情,与家庭环境结合在一起的关系是如此牢不可破,让人无法挣脱,塔拉的姐姐奥黛丽就是如此,她的良知与常识一度清醒,她想要去与塔拉一起对抗肖恩,可是当她深陷在那种狂热与偏执中时,背叛妹妹融入其中才是一个更容易的选择。

塔拉的家庭很值得玩味,七个孩子,三个离开大山,四个留在那里,离开的都获得了博士学位,而留下的连高中文凭都没有,这是泾渭分明的家庭,人们的选择与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但是选择往往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塔拉的母亲讨厌家中漂亮的衣服、繁复的花边束缚了自己的天性,于是她投向了完全相反的那一面。家里全是脏乱的环境腐败的味道。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也分别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完全或没有,人的心灵总是容易走向极端,面对我们痛恨的,除了完全的背离,或者服从,没有中间地带可以选择。

塔拉的经历确实非常有警示作用,尽管她所经历的非常可怕甚至令人胆寒,但可能在每个人的家庭中,这种愤怒、狂躁、偏执、被害妄想种种情绪都在产生,并且不动声色地传达给孩子们,只不过不易察觉。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子女能够感知的只有爱,而无视背后的控制、影响,即使远离了家庭与父母,威力依然存在,因为这些认知与想法、对世界的看法与观点,是和整个世界观绑定在一起的,这蒙蔽了人们的双眼,让人无法看到思想的偏差究竟有多大。

从塔拉韦斯特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带给一个人的改变,教育使人眼界开阔,思维拓展,看到更多的真相,而不是自己内心坚执相信的;教育使人放下傲慢,懂得谦逊;教育使人理解他人,也原谅了自我。教育就像带领你爬向一座山,只有到达山顶,才能看清这个世界。

看完这本书,觉得教育与学习确实塑造了塔拉,但是更令人敬佩的还是她本人,她对于自身的体察,她内心深处的自省与坚毅。受教育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权利,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学会独立思考。看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乃至看到自己,是最难的事情,而这些作者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做到了。她甚至还改变了自己,她做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事情。这是要比获取再多世俗的荣誉更加荣耀的事情。

一直以来我格外喜欢的那句玛丽·安托瓦内特的话: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这句话足以代表很多人的一生,玛丽皇后处在她的生活环境中,所以她就只能是王后并走向灭亡,罗纳德弗雷姆笔下的郝薇香命运早在出生就已注定,方方的小说《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中黄苏子无力摆脱她的命运轨迹。所以我们才格外敬佩这样的塔拉韦斯特弗,因为随波逐流是舒适的,而认识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缺陷并努力克服才是勇敢的。每一步都需要背离人类所固有的思维如爬山一般艰难,塔拉的故事给我们每个人以勇气,打破命运的枷锁,认识你自己,这虽然困难,却并非不可战胜。

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五

我们要背叛多少曾经,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看了她的故事,比尔·盖茨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这本书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离奇,边缘,十七岁前她从未上学

在美国的山区,有这样一个家庭:孩子们在家中出生,没有出生证明。一对父母、七个孩子,生病、受伤从不就医。但令这个家最与众不同的是这个事实:孩子们不去上学。

这就是塔拉的家庭。父亲经营一座垃圾废料场,母亲是草药师兼助产士。从小她就在父亲的废料场帮忙干活,或是跟随母亲制作酊剂和精油。他们与世隔绝,相信世界末日终将到来,每天都在囤积物资,做生存准备。

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这是我们多数人遵循的成长轨迹。但塔拉的成长经历颇为离奇,童年只有废铜烂铁、桃子罐头、枪支弹药。没有读书声,更没有大学的影子。她一度笃信自己的未来就是早早结婚生子,继承母亲的工作去替人接生孩子。

她的人生曾经不由她选择,一切仅因父亲的奇怪信念:学校是洗脑,送子女上学便是将他们交给恶魔。父亲偏执狂热,母亲顺从隐忍,这个家庭渐渐偏离主流太远,灾难如影随形。一家人伤痕累累,瘀青、擦伤、车祸、坠落、脑震荡、腿着火、头开花,但他们仅靠母亲收效甚微的草药治疗,将体会苦难视为一种赐福。令人难以想象,这一切戏剧性事件就在我们的现代社会真实地上演。

觉醒,逃离,教育打开新世界

随着塔拉步入青春期,父辈主张的不容置疑的声音开始在她心中动摇。父亲不顾她的安危,一次次将她推向咆哮着的几乎要将人脑袋咬下来的轧钢剪刀;一个哥哥屡屡出现暴力倾向,把她的头按进马桶,掐住她的脖子叫她妓女;母亲无视她所受的委屈而选择沉默。家的形象变了。家庭所谓的忠诚信条,成了围困她的牢笼。

她的另一个哥哥通过自学离家上了大学,为她播下一颗好奇的种子:废料场沉闷而危险,家之外是否有一个可以救赎她的不同的世界?当她拆下散热器上的铜,将第五百块钢扔进分类箱时,属于她自己的声音渐渐苏醒:离开家,去上学。

那时她只有十六岁,在替父亲工作的间歇偷偷自学,准备大学入学考试。几个月的努力之后,她收获了一个奇迹:大学入学通知书。十七岁,她才第一次走进真正的课堂。大学是全然陌生的世界。她不知道论文为何物,不明白教科书是用来读的,错认欧洲是一个国家,甚至不认识“大屠杀”这个词,以为犹太人被杀害不过五六个人的规模:

“我不认识这个单词,”我说,“请问它是什么意思?”教授抿紧了嘴唇。“谢谢你提了那样一个问题。”说完,他接着讲课。这节课剩下的时间我几乎一动不敢动。我盯着鞋子,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每当我抬起头,总会有人盯着我,好像我是个怪胎。我当然是个怪胎,我清楚这一点,但我不明白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她生活中处处感觉自己格格不入,起初没有朋友,与室友相处艰难。她不明白同居一个屋檐下需要承担家务、如厕后要洗手这样简单的道理,因为她就是被那样教育长大的:洁净是虚伪,污垢才是诚实。尽管她身在大学,部分的她仍未走出大山,仍未找到摆脱父母教诲的所谓真理、开始全新生活的勇气。

她被自己从前的生活和新生活割裂成两个人:一个被家庭紧紧捆绑,不舍离去;另一个想要展翅高飞,追逐自我。摆脱无知是一条艰辛的路,塔拉凭借毅力和信念,从不及格生成为全优生。她获得去剑桥大学交换的机会,继而在那里攻读硕士,又成为哈佛大学访学者,最后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愈见光明,她一步一步重塑自己的人生,然而代价是被视为家庭的背叛者,与父母决裂。分离之痛让她一度发疯,整夜梦魇尖叫,光着脚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梦游狂奔。

获得,失去,努力找寻回家的路

尽管塔拉的经历具有独特性,但她的故事所映射的问题却是普遍的: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个女孩该如何追逐自我?自我意愿与家庭责任之间要怎样平衡?

通过写下自己的故事,塔拉找到了一种答案。教育意味着自我创造,令她鼓起勇气去打开生命的无限可能,去接受不同的声音。她曾活在父亲确凿的规训之下,是主动寻求教育让她发现了真正的自己。接受教育,世界不再非黑即白,而是色彩斑斓。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塔拉·韦斯特弗,福布斯杂志访谈)《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实拍

这个故事会让你改变对“教育”的传统看法,重新感激接受教育的每一次尝试。但这绝不是“风雨剑桥路”,也不是一个女孩的成功修炼手册。

面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塔拉在书中也只是轻描淡写。她说自己不想成为励志美国梦的化身。教育改变了她的人生,但也在她和家人之间划出难以修复的深深裂痕。她已不是当初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孩子,但父亲依然是那个养育了她的父亲。

家庭终究是我们心中一块难以厘清是非对错的所在,有时它给你温暖,有时它令你刺痛。尽管观念不同,立场相左,爱却始终存在,无法割舍。塔拉在奥普拉的节目上说: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但获得的和失去的同等重要,她感激这个教育打开的新世界,却也还在努力寻找一条回家的路。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塔拉真实的人生故事被写在《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Educated)中,这也是她的处女作。

2019年,这本书创下出版界奇迹,上市第一周便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85周仍然持续高居榜单前列。全球37种语言译本,读者口口相传,甚至中文版尚未出版,英文原版就已在豆瓣拥有9.0的高分。

塔拉生于1986年,不是距离我们遥远的人物,写下这本书的时候,她只有一个头衔:剑桥大学博士。因出版此书,2019年她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她将自己的成长和求学经历汇成这一部独一无二的回忆录。

为何一个无名女孩的回忆录,可以博得如此之多的关注,成为年度之书?

因为那些荒诞的轶事,那些闪耀的标签,从来不能真正打动我们。触动我们的恰恰是平凡却又复杂的真实。我们一直在寻找作者这样非凡的勇气,不妥协、不放弃爱,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执着坚定地做自己。

《你当像鸟飞往你山》读后感2000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原名《Educated》)读后感

给自己勇气《你当像鸟飞往你山》读后感

爱你就像爱生命读后感

爱你就像爱生命读后感

标签:读后感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