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振兴党课材料 初心写作网

admin 2021-05-08 09:13:42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网编辑按】多措并举谱写乡村振兴写篇章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文章”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聚焦巩…初心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振兴党课材料》,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多措并举谱写乡村振兴写篇章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文章”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
     “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成为了党新的奋斗目标,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让农民富起来,让乡村强起来,让乡愁留下来,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上走向共同富裕。
    
写好政策篇,筑牢返贫防线。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脱贫攻坚虽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是返贫诱因仍较多,扶贫政策来不得断崖式降温,必须留出政策接口和缓冲期,逐步实现帮扶常态化。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不摘的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真正走上持续发展轨道。注重分类施策,对于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需把事前预防和事后帮扶结合起来,及时为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兜住民生底线;针对易地搬迁的,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加强职业培训,引导其提升学习、务工、经商等技能,同步提升安置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进行动态化监测,充分用好村干部、行业部门、科技手段三股力量,持续推进常态化摸排,利用大数据,建立互联网+”监测系统,对发生大额医疗、大额教育支出等有返贫致贫风险的情况及时预警响应,采取有效帮扶措施。
    
写实产业篇,培育致富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培优做强乡村产业是远离贫困的长久之计。要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格局,依托当地自然条件,发展特色种植业,致力于打造本地区的农产品品牌,提升产业价值。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推进农业与加工业、文化旅游业、康养服务业等高度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贫困地区的交通、水电暖、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实现农村公共设施维护运管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全面提升地区营商环境,以环境的优化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写活人才篇,涵养源头活水。人才蔚起百业兴,做好脱贫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必须切实解决人才瓶颈问题。要筑牢支部底子,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立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双线要求,从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乡镇企业家等群体中精挑细选,组建一支有干劲、会干事、能带富的干部队伍。搭建人才发展平台,通过兴办生态农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区、农村电商产业园等,厚植人才发展沃土,吸纳一批懂技术、善经营、有资金的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增活力、添后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专家授课、参观学习等形式,重点对本土人才和返乡人员开展关于苗木栽培、蔬菜种植、电商物流等技能性培训,提升其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写妙文化篇,提振精神风貌。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文化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方面发挥着直接而重要的功能。要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致富中的引领作用,通过歌舞、戏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讴歌脱贫过程取得的丰硕成果,引导广大群众珍惜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效,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努力。践行知识改变命运宗旨,充分发挥教育在解决贫困问题上的长期性关键作用,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更高质量教育,使得掌握一门学问、一门技术成为常态,通过长期稳定就业,彻底斩断穷根。扎实推进移风易俗,通过评选出老百姓身边的道德模范、行业标兵等先进典型,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引导,弘扬崇德向善、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传统美德,不断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关键词:产业,网评,人民论坛,政策,乡村发展

 

多措并举谱写乡村振兴写篇章

 战“疫”!党旗下的乡村干部们

 

  疫情就是集结号,防控就是使命担当。在乡村,梁园镇涌现出一批冲锋在前的优秀党员干部,不忘入党初心,践行入党誓言,忠于职守、擎起党旗、戴上党徽、亮明身份、敢为人先,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阻击战,让鲜艳的党旗高高飘扬在防控第一线。


  牢记使命,党员干部守土尽责践初心


  对护城社区书记李华新来说,2020年的春节是在忙碌和奔波中度过的。从125(大年初一)召开村两委工作会议开始,他就顾不上休息,紧锣密鼓地投入到疫情防控中去。护城社区是外出务工大村,有2/5的人外出务工,每年春运期间返乡人员密集,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果再像往年走访亲友,聚餐聚会,会给疫情防控带来巨大压力。年近60岁、身患颈椎病的他顾不上去卫生院挂吊水,而是忍受着身体的疼痛奔走在一线,带领两委干部排查宣传,为武汉返乡人员测量体温,配备流动广播车,在村内循环流动播放快板、广播等宣传语音。为了提升宣传的精准度,护城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以每位村组干部的居住地为中心,划分成若干网格,每个网格由村组干部带队,由1名党员干部和群众组建成疫情防控小分队。在蒋岗村,村干部黄燕与许翠听闻村民蒋昌才因病去世后,立即上门拜访,在表达哀悼之情的同时,告知农户现在处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的关键期,不能聚餐摆宴,一切从简。农户一开始并不理解,但在村干部的反复规劝下,同意按规定办事。


  疫情在前,驻村扶贫干部与群众共进退


  大年初三,天灰蒙蒙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护城社区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李甲冒着雨敲响了贫困户高老的家门。甲书记,您怎么来啦?高老笑盈盈地起身迎接。高老,最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严重,您要做好防护,没事就别出门了,万一出门记得戴口罩。说着,李甲书记拿出一封信,向高老科普新型肺炎的传播途径、感染症状和防护措施。自从新型肺炎防治开展以来,群众的健康和安全牵动着他的心,他走访了多名贫困户,普及健康防护知识,并送去了些生活物资。得知防疫口罩紧缺,李甲提醒村干部入户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同时驾车到县城各大药店,多方联系寻找卖口罩的商家求购口罩。护城社区驻村扶贫工作队团结带领村两委、广大党员、群众志愿者行动起来,采取全覆盖登记排查、悬挂条幅、设置外来人员劝返点等形式,投入到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严峻斗争中。说起李甲书记,贫困户吴大姐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李甲书记一直帮助我们、关心我们!他不怕苦、不怕累,义无反顾地迎难而上,这次疫情防控又冲在了最前面。


  身负重责,农村党员响应号召冲在前


  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许多普通党员的身影,他们是勇敢的逆行者,用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底色。在党组织的号召下,众多梁园农村党员纷纷放弃假期、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让鲜艳的党旗高高飘扬在防控第一线。护城社区街东组的老党员李华胜就是其中的代表。近期天气晴好,有个别村民不想在家中,蠢蠢欲动。64岁的李华胜深知疫情之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进一步提高村民防控病毒、自我保护的意识,他主动加入到社区疫情防控宣传队伍中。老弟啊,今年春节不出门,串门只串自家门,打个电话聊聊,情谊是不会淡的。”“侠们(孩子),回屋里玩啊,现在自家待着最安全,等疫情结束,再找小朋友玩啊!通过广播、巡逻、劝导,他积极协助村干部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倡导不办酒席、不聚众集会。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的。作为老党员,我会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再去捍卫其他村民的安全和健康。


  抗击疫情,任重如山;防控疫情,责比天大。广大乡村党员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加强联防联控,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坚守在防治疫情的最前沿,为打赢防疫阻击战提供了坚强保证。
           

关键词:党旗,乡村,干部

 

多措并举谱写乡村振兴写篇章

 铺就乡村振兴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高速路”

 

    近日,2021年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的署名文章《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文章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将实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
   
脱贫攻坚相较于乡村振兴,如果说前者更倾向于填补三农问题的洼地;那么后者则更着眼于筑牢三农发展的基石。两个阶段相互衔接,既有一脉相承的共性,更有立足新方位、明确新任务、承担新使命的特性。我们必须牢牢牵住”——这个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人才、资金、土地、政策、产业项目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为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朝着更高目标、更高水平发展铺就高速路
   
  乡村振兴要盘活沉睡资源这座富矿。农民富裕富足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价值追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农具、住房等宝贵资源伴随农业人口进城务工、外迁而大量闲置。看似沉睡闲置的资源,其实是一座放错位置却亟待开发的富矿。一方面,要用好改革关键招。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坚持系统、扩面、集成思维,深入探索三权分置,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尤其是以闲置宅基地、小规模自留地、老旧农器具、农民自住房为杠杆,通过就业带动、收入分红、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撬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共享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另一方面,要找准优势互补区。以看山望水忆乡愁、美丽乡村入画来的别样景致吸引更多市民下乡,规划建设适宜养老的栖息地、田园风韵的度假所、成本低廉的仓储房、农耕用具的博物馆,既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人口的双向互动,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乡村振兴要激活人才流动这池春水。人才资源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要素,也是可以让乡村实现指数级发展、核裂变增长的第一动力。想实现从走出去引回来的历史嬗变,要建强头雁工程,深入推进党建促乡村振兴,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积极发挥大学生村官、选调生、机关企事业单位驻村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在乡村振兴一线跟进考察和识别干部,锻造一支留得下、靠得住、信得过的党员干部队伍。要建强回巢工程,当前,很多进城务工人员打拼多年,不仅赚了票子、盖了房子,更趟了路子、换了脑子。他们一旦掌握了技术、适应了市场、融入了产业,就能一带十、十带百,实现创业促就业、先富带后富。因此,要充分挖掘本土人才潜能,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完善职业农民认定和激励机制,让土专家”“田秀才五老等新乡贤干事有舞台、回乡有政策、发展有空间。要建强引才工程,围绕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标准,探索周末人才”“远程人才等柔性引才机制,精准对接乡村教育、医疗、产业、建筑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加速释放驻地农林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溢出效应,借智借脑、共谋发展。
   
  乡村振兴要用活涉农资金这剂催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增强金融普惠性,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挥资金在乡村振兴中四两拨千斤的催化作用,就必须把原有脱贫攻坚、公共事业发展和涉农资金等多方投入统筹起来,充分彰显财政+金融+担保的整合效用。要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支出结构,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倾斜更多财政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作物稳产增收兜好底盘。要增强金融注入,积极引入金融活水,不断完善奖补、贴息、担保、入股政策,不断创新三农融资授信合作业务,形成不误农时的农事及时雨。要加强担保准入,坚守政策性、公益性、保障性不动摇,尤其要突出支持居民口粮、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生产项目,提高担保额度、降低担保成本,引导更多社会类资本投向乡村振兴事业。
           

关键词:高速路,乡村,更高水平

 

多措并举谱写乡村振兴写篇章

 多措并举,赋能乡村学校健康发展

 

    曾小洁 赵奇钊
   
作为一项兜底工程,乡村学校健康发展关涉义务教育均衡、教育扶贫、新农村建设等重大国策。近年来,在国家系列政策支持下,点多面广的乡村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师待遇得到极大改善,初始师资配置得到一定程度优化,但生源不断减少、课程开设不齐、群育活动缺失、优秀教师流失等病症仍十分普遍,乡村学校育人质量堪忧。必须多措并举,赋能乡村学校健康发展。
   
县域规划,做好乡村学校分层分流
   
乡村学校的困境,本质上源于粗放发展而导致的内涵缺失。与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均以县域为基本单位一样,乡村学校发展也应基于县域,依托县级政府在确保托底教育的基础上,分层分流,统筹规划集约型的优质乡村教育。首先,要统筹规划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县域学校数量与质量。其次,要调研确定县域内小规模学校的生存状况与留存价值。第三,要前瞻性地规划乡村学校的发展类型。
   
分类评价,引导乡村学校特色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社会满意度等各方面情况,是评价义务教育学校的重点。乡村学校基本上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对其进行评价时,首先要依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基本要求,但同时也应考虑乡村学校的自身基础条件与发展规划特点,实施分类评价。对于乡村常规学校,除一般性要素的评价外,还应将寄宿条件、生活教师配备等寄宿制小学的特色需求纳入其中;对于特色化小微校,应根据其学生数量少且主要集中在低年级,以及师资极少甚至一人一校的事实,改变依附型发展、城市化、标准化发展的思路和做法,树立本土化、综合化的课程评价与人才评价观念,让教师放开手脚,从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校本课程开发、跨年级跨课程复式教学等可能的方面,大胆创新,干出特色。
   
回应需求,引领优秀师资扎根农村
   
教师是决定学校状况的核心力量,乡村青年教师则决定着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乡村教育的质量。只有重视乡村青年教师,了解青年教师的需求,乡村教育改革才可能取得进展与成功。近年来受益于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特岗教师招聘等国家政策,乡村初始师资配置有所改善。但毋庸讳言,青年教师安心扎根农村者的比例不高。按照ERG需求理论,乡村学校无法满足他们的关系需求与成长需求。为此,乡村学校建设应该回应青年教师的这两类需求。一方面,通过科学引导乡村小规模学校分流,合理减少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做强乡村常规学校质量,减弱乡村青年教师感受到的校园生活冷清、教学成就感低、无比赛机会等因学生数量过少而导致的需求不满足。另一方面,调整区域内招考方式,改一考定调为关注前期乡村教学成效的考、核并行等,以此为青年教师提供合适的成长通道。当然,除了上述外源性激励,更要强调内源式发展,建设一支扎根型的具备乡村教育改革精神、意志与能力的强大师资。
   
善用网络,补足乡村学校课程体系
   
乡村学校里,音体美、科学、信息技术、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都亟须专业教师。随着三通工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以及城乡结对帮扶、高水平教研机构与偏远农村结对帮扶、各类教育公益等活动的开展,乡村学校利用远程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的硬件条件已基本具备,获取远程的课程教学资源不再困难,补足乡村学校的小学科课程成为可能。将这种可能变为事实,需要省市行政管理部门通过系列措施,引导乡村学校树立借助现代远程教育开展乡村教育教学的理念,提升基于远程教学资源共享的现代教学能力,探索在具体情境下如何将所获取的静态资源加以动态运用。
   
配置共享,激发乡村学校社区活力
   
乡村学校与乡村振兴命运与共,乡村学校的建设离不开乡村社区的支持,乡村学校的师资、场地、文化资源等,可以助力新农村建设、乡村文化建设以及劳动者技能培训。为此,应着力整合乡村各类教育资源,将乡村社区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与社会事业发展整体筹划,使乡村学校成为社区教育基地和学习资源载体,使乡村教师充分融入乡村生活,发挥乡村文化精英的引领价值,并在此过程中部分地完成学校、家长、社区的互联互通,反哺于教育教学工作,促成办好让乡民满意的教育。
    (
作者单位:湖南省教育扶贫研究基地)

关键词:健康发展,乡村,学校

 

多措并举谱写乡村振兴写篇章

 朱启臻 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221日,新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文件进一步强调了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流于形式或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以及如何建设乡村文化。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农耕文化还包括了农业哲学思想和农业美学文化。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就在乡村。由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尽相同。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显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化就难以存在。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失去了乡村生活,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展品和记忆。
    
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中央强调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在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方式有助于维系农耕文化的代际传递,强化农民把家庭责任和维护土地的责任、生态责任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生活有助于维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任何排斥农民主体地位,试图越俎代庖,把本来的主人变成看客的做法,都必然失败。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建设只有从保护村落开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
     

关键词: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多措并举谱写乡村振兴写篇章

 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新阶段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后,中央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部署。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必须从构建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序实施的高度做好统筹谋划,突出重点,科学实施,集中力量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夯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基础,推动乡村振兴迈稳迈实。
    
要坚持规划先行。乡村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且投入巨大的工程。如果没有科学规划作引领,就可能成为劳民伤财的瞎折腾,最终损害的还是农民利益。要使这项惠农惠民战略顺利开展、收到实效,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化规划的约束力。二是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乡村规模,注重完善乡村社区功能。三是坚持全域规划理念,突出城乡规划统筹,加快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
    
要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尽管如此,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仍比较低,偏远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与农业农村发展需求还不尽匹配。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就是要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不平衡短板,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从、由转变,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
    
要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近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养老、大病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实现全覆盖。但整体上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差距还比较大,农村优质公共服务相对缺乏,农村文化体育等精神生活比较单调贫乏。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需要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一方面,按照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要求,提升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着力解决结构性非均等化问题。另一方面,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水平,提高要素效率,推动缩小城乡差别。
    
要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也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由于长期重城轻乡,农村人居环境欠账较多、基础薄弱、重建轻管等问题比较突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聚焦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一是因地制宜,努力打造与全面小康相匹配的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为抓手和主攻方向,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二是着眼长远,全面建设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美丽乡村。统筹环境治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打造宜居宜业新乡村,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要坚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使得土地、资金等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城乡发展失衡。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大力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提供要素支撑。深化农村改革,通过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激活市场,释放乡村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让群众真正参与进来,避免政府干、百姓看的局面,提升乡村建设层次。
    
乡村建设既要有现实的紧迫感,也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在这一问题上一些地方曾经出现过偏差、有过教训。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一些地方搞层层加码,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一些地方借机大拆大建等等,群众怨言颇多,甚至叫苦不迭。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能干超越发展阶段的事。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把农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尤其是涉及农民基本权益、涉及农村大局的重大事项上,更要审慎稳妥,不能搞一刀切、强迫命令。
    
乡村建设不仅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要谋定而后动,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和发展耐心,砥砺实干、攻坚克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关键词:乡村振兴;规划



标签:党课讲稿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