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中国代表团以9金4银2铜刷新了单届冬奥会获金牌数和奖牌数两项纪录,名列金牌榜第3位,创造了自1980年参加冬奥会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比起“历史最好成绩”,北京冬奥会对中国有着更加非凡的意义。这种动力和活力,被国际社会深刻感知。北京冬奥会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扇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窗。独具匠心的奥运村、令人叹为观止的场馆、非凡卓越的组织工作……它们的背后,是动力强劲、活力四射的中国。透过各国运动员和记者的镜头,世界看到了中国的疫情防控成果,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更看到了中国的热情好客,中国的阳光、富强、开放。近年来,**市体育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运动名城为总揽,以助推东部文创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建设为目标,全面推进国际赛事名城创建工作,通过引进和自创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和全国性重大体育赛事,并努力做到了国际化品牌赛事初具规模,区域化特色赛事推陈出新,有力地提升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了**体育事业和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全面建设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滨海运动名城做出了积极贡献。下面,我从做法、体会和思考三个方面汇报: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高端化办赛,在国际高级别单项体育赛事的引进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在省体育局的支持指导下,积极构建与国家体育总局和国际体育组织的信息联系通道,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赛事组织模式,先后促成现代五项世界锦标赛、铁人三项世界杯赛、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世界国际象棋女子团体锦标赛、国际自行车联盟都市自行车世界锦标赛、ATP250**网球公开赛、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中国乒乓球公开赛等国际重大赛事落户**。2021年引进的ATP250**网球公开赛,更是创造了最短时间内申办国际网球高级别职业赛事的纪录。2021年乒乓球女子世界杯赛也将落户**。**每年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总数已由4年前的平均8项左右,增长为目前的平均20项左右。
(二)坚持特色化办赛,在自主品牌赛事的创新培育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一是2021年成功创办了**国际马拉松赛,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对赛事进行了现场直播,填补了我市30多年未在主城区举办马拉松赛事的空白。二是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策划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乒乓球公开赛、“一带一路”国际篮球邀请赛等系列赛事。三是紧贴天府绿道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创新打造“天府绿道”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赛事体系。四是持续加强自主品牌赛事的扶植培育力度,国际网联青年大师赛、“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等自主IP赛事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五是坚持推进“一区一县一品牌”战略,引导新津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双遗马拉松赛、中国马术节、彭州龙门山国际户外生态三项赛等区域特色品牌赛事向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
(三)坚持融合化发展,在赛事的聚合力和拉动力上不断取得新效益。将打造赛事名城与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相结合,举办了一系列独具**魅力和地域特色并具有较高娱乐性、观赏性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以及全国性和区域性体育赛事活动,如世界体育舞蹈节、国际杯赛马经典赛、虹口国际漂流节、FISE世界极限运动巡回赛、中国龙舟公开赛、中国登山健身步道联赛、中国**自行车车迷健身节等。通过这些赛事的举办,强化了体育赛事的聚合和消费拉动功能,实现了赛事资源与文化和旅游等资源的有效整合。
(四)坚持国际化交流,在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上不断取得新成效。2019年至今,**共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56项次,2021年达19项次。**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独特的城市魅力和高质量的办赛水准,不仅吸引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万余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来蓉参赛,也吸引了国际乒联主席、国际网球联合会主席、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主席、国际铁人三项联合会主席、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主席等国际体坛名人和国际体育组织官员赴蓉指导观赛和参观游览,他们通过参加赛事进而了解**,赞誉赛事进而美誉**。**也因出色的办赛能力和优质的赛事服务,赢得了多个国际体育组织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先后获得“世界体育舞蹈名城”、“2021年ATP全球38站第3名”和“国际乒联最佳赛区”等荣誉。
二、工作体会
(一)如何应对国际顶级单项体育赛事和综合性体育赛事缺位的问题,是国际赛事名城创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目前,**每年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已名列前茅,但主要是单项体育赛事,并且多为大奖赛、巡回赛、挑战赛和邀请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顶级单项体育赛事的占比不高,同时,亚运会、青奥会等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缺位。从国内外体育赛事知名城市经验看,举办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和高级别国际单项体育赛事是**创建国际赛事名城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是我们今后工作中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二)如何应对全国体育系统改革深化推进的问题,是国际赛事名城创建工作面临的新常态。自202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全国体育系统的改革步伐持续深化推进。在管办分离背景下,如何协调好与总局各项目管理中心和全国各单项协会之间的关系、如何贯彻落实好《体育赛事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因地制宜做好体育赛事管理工作、如何处理好取消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和加强服务监管的对立统一关系,诸如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创建国际赛事名城的过程中去积极应对。
(三)如何应对竞赛表演业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是国际赛事名城创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当前国内赛事运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上海、广州以国有平台公司或直属事业单位为主运营管理赛事的模式,如上海有久事体育管理公司、广州有体育赛事及体育场馆管理中心;第二种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深圳模式,主要采取政府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公司运营、市场化保障的方式承办和管理赛事;第三种是传统的由政府牵头承办赛事的模式,这也是目前国内不少城市承办赛事的方式,我们**也在此列。如何破解专业化赛事运营国有平台公司缺乏,市场化社会赛事运营公司数量少且规模小,整体大型赛事承办能力弱等问题,已成为我们在创建国际赛事名城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三、下步思考
(一)加大体育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力度,在硬件基础方面为国际赛事名城建设提供新支撑。按照引领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城、彰显滨海文化的东部家园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围绕市委、市政府“******”城市空间战略布局,在**国际空港新城核心区,规划建设“奥体城”,打造“一城两区多点”的**赛事场馆格局,并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大力弥补**国际化、现代化、专业化大型体育场馆方面的短板和不足,为国际赛事名城建设提供有力的硬件保障。
(二)加大竞赛表演业发展措施的设计和制定力度,在政策环境方面为国际赛事名城建设提供新支撑。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模式,进一步理顺政府、社会、市场三者在赛事举办中的角色定位,探索在政府各部门、各行业之间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努力为赛事创造一个健康稳定和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研究设计有利于吸引民间资本介入的各种优惠政策,尝试通过设立专门的引导资金、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和积极的投融资政策等手段,加强对赛事运营主体的资助和扶持,有效提高行业利润率,建立和完善民间资本介入体育赛事的动力机制,逐步实现办赛形式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竞赛组织多样化的竞赛表演业发展新格局,为国际赛事名城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加大赛事运营团队的培育和引进力度,在执行主体方面为国际赛事名城建设提供新支撑。按照“立足本土、开放引进”的原则,构建体育赛事运营管理的多元主体。一是建立和培育本土专业赛事执行机构,通过赋予职能、完善机制、充实队伍与合资合作等手段,加强和提升市属国有平台公司集约化、市场化、规范化的赛事运营管理能力,同时增强在国际国内大型赛事申办、营运、管理方面的竞争力,打造专业化的体育赛事运营管理团队。二是通过大量赛事的举办,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型赛事营运管理团队,形成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体育赛事营运和体育场馆管理运作模式,为国际赛事名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