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引导资源配置”。当前,由于政府与市场关系尚未理顺,经济转型与增长面临着体制成本过高、市场开放不足等突出问题。因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尤其要理顺变革中“放管服”的职能。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放管服”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迅速成为官方和学界话语中的高频词汇。在新常态条件下,国家作出了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地改革思路愈发清晰,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也更为深入。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从长期经济发展趋势来说,供给侧的三大基本因素(新增资本、新增劳动力和效率提升)对解决经济持续增长问题有重要贡献。因此,如何因地制宜从供给侧的基本因素中寻求经济增长点和结构性改革的要点显得尤为重要,同理,在讨论地方政府治理中也需从中寻找要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原则。尤其是对于中国这个巨大的经济体来说,要发挥市场决定性的作用,关键是要遵循市场规律、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也要注重发挥好政府作用,对于处在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发展较为完备阶段的X区政府,如何从政府供给方面给出新的经济持续增长点,关键在提高效率,简单来说就是让政府干好自己该干的事,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促进生产要素的有序合理流动,着力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实际上,“放管服”改革并不是这几年政府改革的创新,前几次政府改革也曾有过“精简、裁减、分流”之类的核心主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并不简单是政府权力的加减法,而是指政府权力的行使过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放管服”改革意味着通过划定政府边界,将权力下放给市场、社会和公民,结果就是通过放权做到政府行政聚焦于“监管与服务”的核心职能上。一方面,从放松管制上来说,“放管服”改革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加快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在政府向市场、社会让渡权力的过程中,打造适合创新的基础环境,激发各种主体的创造热情,有助于形成宽松、自由、创新的环境,进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另一方面,从结构性减税来说,“放管服”改革旨在通过对行政审批制度的“自我革命”,实现行政审批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有效消除行政审批中产生的办事成本、人际成本、寻租成本等等,从而充分调动社会与企业的积极性。
二、X市X区放管服改革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X市X区坚持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先手棋”和“当头炮”,以“信息化+标准化”两大创新为引领,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品牌X建设。
(一)创新简政之道,激发市场活力
X区将标准化理念融入整个放管服改革过程,将行政审批标准化与权力下放、规范审批相结合,在全省率先构建起三级行政服务体系,实现无差别化审批,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1.精准放权,打造X分钟服务圈。全力清理和优化涉及民生与重点行业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全区共削减审批服务事项X项,并将超过X%的审批服务事项延伸到镇街办理,X个事项下放至社区办理,全区共建成行政服务中心X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区、镇(街道)、社区三级办事大厅全覆盖,形成X分钟便民服务圈,年均办件量超过X万件,使群众“足不出镇”、“足不出村”即可办理大多数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