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主动顺应新时代基层治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创新“五大路径”,不断推进山区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组织公信力、增强群众满意度、架起干群连心桥,催生治理内生力、激活发展新动能。
一、打造“阳光村务”监管平台,提升组织公信力
村(社区)“两委”换届后,书记、主任实现“一肩挑”,村级党组织书记相比过去权力更加集中,为避免村务“不会公开、不敢公开、不愿公开”和群众“看不到、看不懂、不愿看”的问题,**打造“阳光村务”智慧平台,做实“线上+线下”双线监督,推动基层干部阳光行权、规范履职。
晒出阳光村务。线上实时发布村级资金收支、余额等情况并同步上传原始凭证;整理惠民政策,公开每项政策申报条件、程序,让群众看得见、弄得懂。线下依托村级公示栏定期公布村级事项,村组干部和村务公开“明白人”常态入户宣传讲解,有效保障使用智能手机有难度的群众信息知情权。通过“三资”“三务”在网上全面公开,群众线上即可查阅本村(社区)所有财务票据、账目清单,并全程可追溯。
强化智慧监管。建立民生项目、“一卡通”惠民资金、“小微权力”规范运行等34类政策数据资源库,针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设置风险预警阀值,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对三公经费、财务支出、数据票据等进行在线交叉对比,若发现异常情况,平台及时预警提示上级部门加强监管。
规范履职行权。梳理形成组织决策、管理、服务3大类“小微权力”清单和村“两委”成员职责清单,推动实现小微权力进清单。按照“一事一流程”的形式,厘清每个事项的权力框架和运行轨道,最大限度减少村干部随意用权。2021年以来,已通过平台对小微权力运行开展监督567次,核查处理问题线索20个。
二、开发“民情诉求”办理系统,增强群众满意度
**从县城到南部乡镇,最远的需要3-4个小时车程,群众办事“距离远、时间长,来回跑、成本高”是一个现实困境,**创新开发社情民意全流程收集办理分析运用系统,实行“群众出题、平台派单、分级办理、部门督办、阳光公开、反馈评价、逗硬考核”闭环运行模式,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线上线下收集。线上开发“群众有话说”微信小程序,群众实名注册登录,随时随地反映心声、表达诉求;同步将12345政务服务热线、县长信箱等政务热线整合并入系统,拓展民情诉求收集范围。建立党员干部走村入户定期收集民情诉求机制,通过平台动态提交群众诉求。
高效办理反馈。实行“村级—乡镇—县级部门”分层分级办理,咨询类事项原则上3个工作日内办结,其他事项根据难易程度确定办结时限。对群众反映的事件第一时间进行沟通、解释和答复。同时,通过公示栏、村(居)务公开“社情民意”专栏,对办理结果、群众满意度等内容动态更新、全面公开。
从严考核评价。建立接诉“响应率”、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率”的“三率”考评指标体系,将考评指标与单位、个人绩效挂钩,从严兑现奖惩,确保诉求高效解决到位。今年以来,已办理群众诉求3000余件,群众满意率达95.48%,对办理质效不高的5个单位、12名个人进行了处理。
三、开展“联网联户”走访行动,架起干群连心桥
走基层、听民意、解难题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探索建立“干群连心”工作机制,引导党员干部察民情、办实事,不断提升组织凝聚力、融洽干群鱼水情。
针对性重点包联。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机制,开展乡镇干部联系网格、村组干部联系户、党群干群连心的“联网联户”行动,党员干部每年为联系户办1件以上实事好事,落实政策宣传、民情收集、纠纷调解等职责,确保作用发挥到位。
常态化入户走访。党员干部深入联系户,通过院坝会交流、走访慰问等方式,全面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分类梳理困难诉求,提出解决措施,第一时间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贴心式为民服务。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结对联系以来,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及道路、社保、低保、安全饮水等民生问题3000余起,进一步拉近了干群关系,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四、实施“凝心聚力”善治工程,催生治理内生力
针对一些群众对基层治理缺乏正确认识,主体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积极创新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载体,不断完善群众和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积极推动构建多元协同治理共同体。
强化党建引领。强化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机制,加快建立党建引领下的村(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协调运行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推动形成基层治理合力。
创新形式载体。探索村(居)民“积分制”管理模式,将好人好事、志愿服务、“最美家庭”等列入正面清单对应加分,将“乱搭乱建”“大操大办”等列入负面清单对应扣分,加快培育文明乡风。
激发群众参与。建立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孝善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一约五会”机制,成立村级“自协委”,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群众矛盾化解等专项行动,全面激发群众自治的内生力。
五、推进“产业提质”振兴计划,激活发展新动能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深入实施,**坚持壮大产业规模、优化发展布局、提升产业质效,深化利益联结,以产业提质助推治理效能提升。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深化村建制调整改革成果,优化村庄产业发展版图,切实增强特色村辐射吸纳和带动能力。目前,已规划形成巡场镇三合村“三个万亩产业基地”,上罗镇代家村“一环一带一中心”,孝儿镇双油村“千亩黄金茶示范带”等特色产业空间,为村级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推动产业提质。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提质”行动,深化实施“三变改革、五大合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村民集体土地流转、整合各类闲置资源,推动产业连片发展,实现强村富民。
三是深化利益联结。深化资源利用型、量化入股型、服务创收型、物业管理型、金融理财型、基金推动型6大类13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广“承包租赁+集体经济+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去年,全县16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量突破5100万元,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数量占比达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