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加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admin 2022-08-23 17:50:07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加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县域治理重要论述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推动“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良好开局,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县情。**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陕北的“第一站”,是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也是陕北地区重要的石油资源大县。全县总面积3791.5平方公里,地貌由“八川两涧两大山区”构成,海拔1233-1809米,年均气温7.8℃,无霜期150天左右,降雨量480毫米。全县辖8镇1街道,91个村8个城市社区,总人口14.6万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等多项荣誉。

(二)主要成就。“十三五”以来,**县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科学确立了“全市争先进、全省创(保)‘十强’”的奋斗目标和“转型为纲、项目为王”的发展路径,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202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0.5亿元,增长4%;地方财政收入12.3亿元,增长4.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859元、14531元,增长7.1%、11.4%。2020年县域综合实力跻身“全省践行新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第3位,2021年位列“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69位。一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石油产能稳定在540万吨左右,新能源并网发电68.5万千瓦,金马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达到25家。“3+3+X”富民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发展山地苹果11.7万亩,养殖、特色种植、设施农业稳步发展。创建3A级以上景区4家,文化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希望30万头生猪养殖、330KV输变电站等一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三次产业比由2015年的3.5:80.7:15.8调整为2020年的4.9:71.9:23.2。二是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完成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省级试点任务,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1万户。强化“招商第一”理念,涵养开放思维、开放心态,签约招引项目93个,到位资金242亿元。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吴定高速、洛河大道竣工通车,洛滨路、长征街改造工程建成投用,城镇化率达到64%。加强生态治理和污染防治,退耕还林成果不断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三是民生福祉持续增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52个贫困村、4646户1262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县入选“2020中国西部地区县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典型案例优秀县市”。成功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市政公共服务设施日臻完善,社会文明程度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稳居全市县区第一方阵,健康**建设成效明显,国家卫生县城顺利通过复审。科技馆、图书馆、历史博物馆、体育综合训练馆相继建成投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守护了全县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机遇挑战

(一)存在问题。“十三五”以来,**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正在积聚,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增长基础不够牢固。从产能释放看,尽管原油价格保持高位运行,但原油产量有所下降;从项目拉动看,储备项目成熟度不高,尤其是缺乏拉动性强的产业类项目;从资金投入看,县级财政自给率仅为36.9%,用于发展的资金极为有限,经济增长急需有力支撑。二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属于典型的能源资源县,农业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农业占比不足5%;以石油为主的采矿业占工业的比重在90%左右、占GDP比重在80%左右,一油独大、油主沉浮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缺少高端能化项目,油气资源就地转化率低,新能源、特色养殖等后续接替产业规模较小,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培育不足,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三是工业园区承载能力不足。县域工业园区首位产业不够突出、入驻企业少、科创能力薄弱、亩均效益偏低。2021年,园区完成营业收入7.4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7亿元,而2020年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平均营业收入为69亿元,“十四五”末全市县域产业园区产值目标为20亿元,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发展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四是生态环境制约因素较多。**县属于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境内丘陵沟壑多、川道平地少,适宜开发的土地有限;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时空分布与发展需求不匹配;虽然多年来坚持不懈推进生态建设,但生态环境整体脆弱仍然是明显短板,一定程度限制了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水平和承载能力。五是居民收入水平整体偏低。2021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859元、14531元,分别是全国的86.2%、76.8%,处在全国落后位次,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1.5个百分点。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从2016年的21154元扩大到2021年的26328元。

(二)面临机遇。尽管**县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也面临诸多有利机遇。一是区域发展战略机遇。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省上支持建设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市上着力打造洛河经济带,为**县破解发展质量不高、增长方式单一、对外开放不足等突出问题指明了方向。二是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然会加速释放经济增长内需潜力,推动制造业企业和项目向西部转移。**县特色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具备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三是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乡村振兴是统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一系列具体而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必将为**县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带来利好。

三、对策建议

(一)坚持以目标导向引领高质量发展方向。**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十八届人代会描绘了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蓝图,提出“123456”发展思路:以提升“陕西十强县”位次为目标;突破“强县富民两个核心指标”,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狠抓“三件大事”,即乡村振兴、天然气开发转化利用、新能源开发;推进“四项民生任务”,即争取白龙江引水工程开工建设、贯通吴华高速、抓好“十五项”创建、实施沿黄流域百万亩绿色生态屏障项目;实现“五个稳步提升”,即教育卫生质量、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城品质、退耕还林成果、原油产量、民营经济体量稳步提升;实施“六个百工程”,即“百亿清洁能源工程”“百万畜牧养殖工程”“百景旅游示范工程”“百企创业创新工程”“百村振兴建设工程”“百里洛河生态工程”。

(二)坚持以产业转型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调结构、促转型步伐,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深化工业内部转型。深入实施“稳油增气扩电”战略,坚持科技兴油,扩大天然气勘探开发,板块推进风电光电产业,加快油田伴生气综合利用项目、天然气净化、轻烃加工等高端能化项目,构建多点支撑的工业格局。二是壮大农业主导产业。立足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果畜产业提速、棚栽产业提档、特色产业提质、经营主体提量、集体经济提效”的思路,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3+3+X”现代农业产业,整村、整镇打造“三品一标”农特产品,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集中力量培育壮大农民增收致富的百年产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耕地保护,加快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三是推进服务业挖潜扩能。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推动商贸流通、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升级,促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迈进,持续释放城乡消费市场潜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精细化、数字化、品质化发展。四是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完善园区管理运营机制,以“亩均投资、亩均产值、亩均税收、带动就业”论英雄,有序推进“腾笼换鸟”,狠抓新经济、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足”的高端产业引进,加大入园企业技术创新、品牌打造、市场营销、融资等方面扶持力度,努力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产业高地、创新基地、产城融合示范区。

(三)坚持以城镇建设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并举,功能、品质、文化并重,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县。一是创新理念优化城乡格局。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坚持整体规划、片区推进,系统开展“城市设计”“城市双修”,科学修编城市整体规划,加强闲置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精准策划包装城市更新项目,构建形成“县城带动、八镇支撑、多点辐射”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二是持续提升县城承载水平。实施县城更新行动,有序推进片区、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四大”改造,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加快补齐市政公用、公共服务、产业配套等方面短板,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三是加快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高点建设3个镇、18个村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生态保护型、休闲旅游型、产业发展型、城郊集约型美丽乡村。按照“小而精、小而美、有特色”的思路,分步实施小城镇“双修”,努力打造连接县城、农村的中转站。

(四)坚持以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打破陈旧观念,破除惯性思维,加大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一是推深做实重点领域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提高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深化农村“三权分置”“三变”改革,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向基层放权赋能,理顺基层组织权责,打通基层社会治理堵点。统筹抓好物业管理、养老托幼等“小切口”改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二是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引领。紧扣省级创新示范县创建目标,主动对接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创新创业主阵地作用,瞄准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创新型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广泛寻求与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加快推动技术成果转化,着力构建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发展模式。三是深化拓展对外开放合作。树牢项目为王、招商第一的理念,优化调整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全面推行县长、局长、镇长“三长”招商行动,引导更多带动性、引领性强的企业和项目落地**,做大新能源、畜牧业“两个”产业板块,补齐能化业、制造业“两条”产业链,以高质量项目、高质量产业引领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洛河经济带建设,积极推进白龙江引水等区域重大工程,推动与周边市县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功能互补、民生互惠。四是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水平。强化“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站在“企业侧”和“群众侧”,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落实减税降费等纾困惠企政策,全面实施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大个体”、小商户“三年成长计划”,壮大“五上”企业规模,推动市场主体由数量向质量快速增长,有效发挥带动就业、稳定经济、改善民生等重要作用。

(五)坚持以生态建设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突出抓好生态保护、治理和修复,统筹生态资源开发利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加速释放生态效益,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一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科学把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严守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更加均衡、更可持续。落实“林长制”,加强林木资源封禁管护,加大退化林修复和低效林改造力度,打造以百万亩绿色生态屏障、百万亩森林质量提升为主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努力让“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这块金字招牌更加靓丽。二是铁腕抓好污染防治。以系统治水为重点,全面落实“河长制”,推进北洛河等重点河流生态治理和修复,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固废和污油泥处置,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坚持“减煤、控车、抑尘、禁燃、治源”并举,加快推进城区煤改气供热改革、农村清洁取暖等项目建设进度,促进空气质量持续好转。三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变,大力发展中药材、林下养殖、生态旅游等林下经济,探索发展林业碳汇交易、国家储备林建设、生物质资源开发等业态,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四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进减排降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制造、新能源等生态产业,谋划储备碳汇、储氢等绿色项目,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广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等创建活动,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六)坚持以民生改善补齐高品质生活短板。让乡亲们过上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最高使命,更好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一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稳步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质量。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加大脱贫户产业就业扶持,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加强扶志扶智和兜底保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二是多措保障群众就业增收。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持续扩大就业岗位供给,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和技能培训,完善灵活就业政策,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认真落实省市促进居民增收推动富民惠民政策措施,以产业就业带动经营性、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逐步拓展财产性收入渠道,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三是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优化教育资源均衡布局,落实“双减”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入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着力建设高水平的健康**。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优化养老服务供给,落实“三孩生育”配套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四是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参保率,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精准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加大对因灾因疫遇困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坚持租购并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五是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坚持外防输入、内强管控,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坚决防范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强化政府债务管理。深入推进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建设,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面启动“八五”普法工作,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