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坚持党建引领、全域谋划、常态长效、产村融合,构建“四项机制”以系统集成思维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基础整治向品质提升转变,精心打造**特色的新时代“五美”乡村。
一、坚持党建引领,构建群众主体、党员示范的参与机制
(一)夯实示范引领基础。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行动,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创评活动,86个村书记、主任全部“一肩挑”,村均经营性收入达到35万元以上,确保有人管事、有钱办事、能办成事,党支部“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乡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监督委员会、互助会,开好户主会,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以“比环境卫生、看谁的效果好,比帮带农户情况、看谁的贡献大,比宣传教育、看谁的影响广”为主要内容的“三比三看”活动,促进党员带头创评美丽示范庭院。
(二)拓宽群众参与广度。充分吸纳民意,在规划之初就注重听取群众意见,与群众一起制定规划、推进整治行动。发挥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把门前屋后卫生清扫、柴草堆放、生产工具归置等“门前三包”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以村规民约规范行为。县妇联、团委组织开展“赣南新妇女运动”“小手牵大手”等活动,定期组织文明卫生户评比、清洁家庭“五星”评级。坚持每月“乡村振兴日”、每周“环境整治日”,县乡村干部到挂点农户家中督促指导,帮助开展庭院卫生整治。建立积分兑换激励制度,村民可通过参与环境整治、“清洁家庭”评级、垃圾分类处理获取积分,并到镇村设立的“积分兑换屋”兑换日用品。
(三)激发自我管理活力。依托10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371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系列活动,不断增强群众护环境、守公德、美家园的意识。定期公布“道德先锋榜”,激励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以全省婚俗改革试点为契机,引导群众改陋习、树新风,自觉摒弃大操大办、厚葬薄养、封建迷信、乱堆乱放、乱丢乱倒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文明行为,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改以往“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
二、坚持全域谋划,构建点线结合、拓线成面的推进机制
(一)多规合一全域规划。坚持把制订规划作为“第一道工序”,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开工。制定了覆盖全域的乡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与现代农业、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规划相统筹,系统谋划精品线路、中心村镇、基础设施等区块布局,实现村庄、景区、产业、环境、配套设施等有机统一。
(二)突出重点全域治理。着力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治理“三大革命”,建设生态宜居家园。一是城乡一体抓垃圾治理。坚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引进专业环卫公司实施城乡环卫市场化一体化运作,对城乡保洁、圩镇清扫、村级垃圾收运进行服务外包,将精细化管理触角延伸至全县所有乡(镇)、村;全面建成“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转运处理体系,实现城乡垃圾“一扫到底”、日产日清。二是建管两手抓厕所革命。结合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新(改)建农村户厕31951座;结合全域旅游要素完善,合理布局农村公厕,新建农村公厕156座、旅游厕所45座。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为每个公厕配备专职保洁员,既建好又管好。三是结合实际抓污水处理。分类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所有乡镇建设污水处理站,村组建设微动力、氧化塘等多元化的污水处理设施;将厕所污水和厨房废水、洗浴、洗衣等生活污水统一处理。结合村庄清洁行动,对村庄河流、沟塘以及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排水沟等定期清淤疏浚,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三)因地制宜全域提升。结合乡村实际,按照“乡村旅游型、绿色生态型、产业发展型、特色文化型、传统村落型”开展分类整治,做到一村一策,统筹抓好美丽宜居系列创建,推动全县农村面貌脱胎换骨、美丽嬗变。一是创建美丽宜居村庄。挖掘村庄文化,突出村庄特色,结合资源禀赋,对村庄实施添绿、点亮、扮美工程,努力做到“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乡韵”。如:以“古民居、古祠堂、古街巷、古树木”等“四古”为基础,创建了龙源坝镇雅溪、陂头镇高车等一批古韵乡村。二是建设美丽宜居乡镇。按照规划全域化、设施齐全化、环境洁美化、乡风文明化、产业特色化“五化”路径,建设美丽宜居乡镇。如:南迳镇实行“规划先行、产业核心、功能完善、科学管理、党建引领”建设模式,被评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国家卫生乡镇。三是打造美丽宜居风景带。沿通道干线对全县村庄进行组团式、片区化整治提升,串联带动980个新农村点建设,整治提升沿线“山、水、林、田、路、房”,以点线面联动整治建设美丽宜居风景带,全面实现25户以上村庄“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全覆盖。
三、坚持常态长效,构建多元投入、多方联动的管护机制
(一)资金投入多元化。按照每个村不少于10万元的标准,多渠道筹集村庄环境长效管护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融资,整合乡村振兴、苏区振兴、道路交通、水利电力等项目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7000万元用于城乡环境整治。用好土地收入,通过“造地复垦”、土地开发、“增减挂钩”增加用地,并将土地增值收益和占补平衡指标收益等资金用于人居环境整治。发动投资投劳,鼓励引导新乡贤出资出力、农民投资投劳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二)环境监管数字化。明确监管重点,推行分类管理,根据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日常管护情况,将全县980个村庄分成一、二、三类,建立电子台账,数字化管理。搭建“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整合“雪亮工程”“天网工程”等平台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对村容村貌、设施运行及环卫保洁进行监控。各乡镇对第三方保洁公司每天打分、每周反馈、每月考评,督促及时整改提升,并根据考核情况安排管护经费。第三方保洁公司设立片管员,对保洁员清扫保洁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实施奖罚。
(三)日常管护网格化。将乡镇、村组划分网格管理,乡镇党政负责人担任圩镇网格长,乡镇驻村班子成员担任村级网格长,统筹抓好引导发动群众、公共卫生保洁、绿化亮化管护、道路公厕维护等环境整治各项工作。推进圩镇治理社区化,把非常住人群全部纳入社区管理,消除管理盲区。在三个中心镇成立城管分局,赋予执法权限,实施圩镇归行划市和车辆规停、建房管控、管线整治,圩镇面貌、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得到全面改善。
四、坚持产村融合,构建环境提升、产业发展的互动机制
(一)与全域旅游相融合。以全域旅游理念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美丽成果”向“美丽经济”转化。全县4个核心景区和11个乡村旅游点建设呼应融合、一体推进,做到建设一个景点、联动一个片区。如:龙源坝镇雅溪古村景区,按照“不拆房、不填塘、不砍树”和“因形就势、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个性化整治提升,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人居环境整治向景区景点打造、再向景观带发展的突破跨越;以“美丽活力乡村(+民宿)”联动建设示范县创建为契机,打造“活力**”“客谣**”“绝美**”“醉氧**”“田园**”五大民宿聚集区,发展各类民宿50余家,开辟了乡村振兴新路径。2021年,**获评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超51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8亿元,分别增长23%、12.6%。
(二)与特色产业同规划。同步落实产业发展规划,突出特色优势,做好优质文章,唱响富硒品牌,全力推进高山蔬菜、供港生猪、林下灵芝、芳香花木等优势产业品质发展,打造脐橙、葡萄、油茶、富硒大米等特色产业。目前,全县创办农业龙头企业26家、家庭家场19个、农民合作社60个,发展高山蔬菜10万亩、林下灵芝2万亩、芳香花木10万亩、高效油茶林5000多亩,获评3个地理标志产品、26个有机产品、2个绿色产品,打造大米、蔬菜、茶叶等富硒产业发展区5处,认证富硒产品21个。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辐射带动1.2万户农户稳定增收。
(三)与乡村经济共发展。以农村环境改善吸引在外乡贤返乡创业,以新的理念发展新产业、引进新业态,做强做活乡村经济。全县建成58个乡村电商公共服务站,培育“华农兄弟”“小师妹”“魔术师晓东”等网红电商带头人50余人。创新管理体制发展乡镇经济,总结推广发展乡村旅游、存量资产增值、盘活资产资源、物业租赁经营等7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1+N+1”强村带弱村联村发展。2021年全县村均经营性收入35.75万元,同比增长31.51%,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