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关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研报告

admin 2023-01-17 12:27:05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刚进中学的农村初中学生年龄一般为**~**周岁,介于儿童与少年之间,正处在青春发育初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情感、自我意识等都在迅速发展、变化,即这是其人生中生理、心理机能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重要的关键时期。期间,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尤为显著,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举止变化,并在心理上进行安抚、在行为上进行引导,避免学生在这一时期出现行为上的叛逆和思想上的偏离,进而有效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刚进初中的学生大多都个子略低,带着一些稚气,而一年之后,大多数学生的身体突然窜高,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对于生理期的这些变化,教师和家长都能看得见,也会关注,但经常会忽略初中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尤其进入初中八年级以后,很多学生会变得不爱交流、上课精神不集中等。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多教师和家长仅仅将原因简单归结为“孩子长大了,学习压力太大了,心事重了”。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这样简单地下定论是非常不科学的,会对学生的身心成长造成消极影响。事实上,教师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常识问题和正常的身体机能变化,解除学生的思想包袱,让学生尝试正面接受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使他们可以向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二、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初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

进入八年级以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人际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对问题的看法、判断往往带有自己的情绪,且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具体而言,部分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判断比较偏激、片面。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多种强烈的需求和欲望,且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但限于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水平,他们又不能很好地解决遇到的疑惑和困难。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他们可以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帮助、建议、指导等。而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网络世界,代际甚至跨代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交流、沟通、传承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只要有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学生往往更愿意从网络上了解、获得他们想知道的东西,因而对家长、教师的教导显得非常不耐烦,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此外,部分学生长期受到家长的溺爱或宠爱,玩手机游戏、网络游戏已经成瘾,离开手机和网络游戏就会不知所措,对于这样的学生,家长、教师更需要加以关注。

(二)初中学生对异性产生好感

很多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都会有一种萌动的感觉:对异性有好感,或者异性对自己有很大的魅力、吸引力。甚至某些男生或女生突然产生对某位异性的暗恋、依赖,一日不见就感觉很不自在,于是经常在对方面前表现自己,也更加在意自己的形象,渴望得到对方的肯定与接受。或者偶尔在有其他异性出现的时候,他们会感到莫名的紧张和害羞,说话极为小心谨慎,没有了小学时期的童言无忌。此外,其也开始重视个人形象及卫生方面的事情,内心的波动虽然表面上掩盖得很好,但从行为举止来看却暴露无遗,这种现象其实就是青春萌动。

(三)初中学生心理脆弱

现代家庭中,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是长辈眼中的珍宝,生活条件优越。他们在长辈的呵护下,从来没有吃过苦,没有经过任何挫折,衣食住行都是处于被安排的状态。而上中学以后,他们开始过独立或半独立的生活,一旦在学习或生活中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内心就会非常苦闷,并且不知道该怎样排解。长此以往,其就会产生焦虑、抑郁心理,有时甚至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其他学生进行争吵,这其实都是因为心理问题积压且无法及时得到引导和排解产生的连锁反应。

(四)初中学生不愿意与人沟通

农村学生的父母大多忙于工作和事业,与子女交流、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往往把子女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和抚养。在这种隔代照顾、抚养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容易产生问题,如唯我独尊、性格霸道、占有欲强,尤其在进入青春期后,会变得难以沟通,不愿意让人接近,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环境里。当然,他们内心还是非常渴望有父母的照顾和陪伴的,但又不得不接受现实,于是心理负担越发沉重,简单的沟通与交流已无法抚平心灵的创伤,这时远离他人,封闭自己,才是他们认为的自我安慰。

(五)初中学生心理压力过大

当前,对于升学、就业等,都必须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能获得最好的结果。同时,现在的教育更偏向应试教育,注重书本知识传授,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较差。学校频繁的测试使学生心理经常处于高压状态,尤其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面对自己不满意的成绩时,便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不知道如何去努力,甚至放任自流。

三、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教师、家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笔者经过研究、观察、跟踪了解,认为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家都认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现实的意义。

学校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和研究,成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并配有专职的心理教师。同时,学校要定期对不同阶段的年级组进行心理健康问题采集,并对常见的问题进行汇总,有目的性地、不定期地对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公开课,让学生完全参与其中,共同进行讨论,敞开心扉地畅谈青春期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困惑。期间,教师则要及时进行分析和疏导,注意言辞上要表达清晰、准确,语气要柔和,让学生能够毫无抵触地欣然接受,以确保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得到改善和解决。另外,学校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倡民主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并采取专门措施预防心理偏差,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进而实现学校教育既定的目标。

(二)增加沟通与互动频次,提升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

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很多种,而缺乏沟通和有效互动是其产生心理负担的关键所在。学生心里产生的各种疑问得不到有效解答,而这些问题的积压导致其心理上无法释怀,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沟通与互动是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推动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的必要因素。具体而言,可通过亲子间的思想交流、师生间的心理辅导、生生间的健康互动,提升学生心理认知水平,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1.敞开心扉,加强亲子间的思想交流。亲子间的思想交流是改善学生心理认知的第一步,学生心理认知改变了,那么其行为就将会向着阳光的方向发展。家长和学生之间的隔阂是最小的,他们是学生成长的榜样,也是学生明确认知方向、提升自我认知水平的前提。但到了青春期,学生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对此,家长的干预和引导是开启学生正确认知的关键。学生在校的情况、学生间的趣闻、学生一天的学习情况等都可以是沟通的话题,甚至家长还可以在时机恰当的情况下与学生相互交流小秘密,当然也要避免太过直白、生硬的话题,因为青春期的学生对于太过敏感的话题很容易出现扭扭捏捏、不愿表达的情况。家长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他们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是可以深度交流的良师益友。即家长应通过深入的正常交流了解学生心理上的问题,与学生一同分析问题产生的缘由,一步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向着阳光、健康的方向发展,并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挫折,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而强化学生的心理防御能力。

2.加强表象辨别,及时进行师生间的心理辅导。师生间的沟通很多时候都是教师说什么,学生表面的反应就是什么,实际上,有些学生甚至根本就没有进行分析和辨别,这导致教师感官上觉得学生已经领悟,可学生实际情况表里不一的问题时有出现。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的表现和状态,多关注学生近一段时间的变化,学会辨别学生是否真的从心理上接受了,以避免学生在校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出现。同时,一旦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教师就要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让学生知道:教师时刻都关注并关爱着每一个学生,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助推器”,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问路石”。概言之,师生间的和谐相处可促进学生心灵健康发展,同时教师的引导和鼓舞可以激励学生勇于向更高的目标发起挑战。

3.健康、愉悦的互动,让学生充满存在感。健康、愉悦的校园生活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积极和阳光,所以学校或班级可以不定期举办各种小型互动游戏,愉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紧张的心理情绪得到释放。换言之,教师应开展各类型活动,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由此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进而获得获得感和荣誉感。同时,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和沟通,由此班集体凝聚力可以得到加强。另外,经常参加活动,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抗挫能力,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此外,可以增加班级游戏活动的频次,争取每周开展一次,具体可以诗词接龙、故事分享、实事播报等形式开展,让全班学生参与其中,此时教师既可以作为裁判,也可以作为其中一员与学生一起进行互动,营造热烈活动的氛围,从而让学生的心理存在感得到满足,同时增加师生间、生生间的默契度。在愉悦的氛围下,学生的不良情绪更加容易得到释放,学生间的小摩擦也会得到有效解决,即学生释怀了,心理问题也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改革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学会倾听,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很多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都比较内向、抑郁、孤僻,不善于与同学沟通、交流,朋友很少,内心的苦闷不知道要到哪里倾诉、发泄。对此,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通过同学、家庭、邻里、亲戚等渠道了解该生的情况。教师要放下架子,尝试和学生交朋友,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内心松动,需要倾诉时,教师要学会倾听,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如果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是敢于倾诉的,说明他们的心理问题是可以解开的,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帮助他们解开心中的困惑。

2.教育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百折不挠。理想是什么?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一个目标。人一旦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有了坚定的信念,就会为自己的理想努力拼搏,哪怕前面有巨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其追求理想的步伐。古往今来,有远大理想并为理想奋斗终生的人数不胜数。如伟大领袖毛主席“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远大理想,以及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让他们的一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繁荣、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学生一旦有了远大的理想抱负,就会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能认真学习,这对其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3.善于赏识,让学生不断进步。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想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发现,一旦学生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从小小的进步中看到希望,从而不断地改变自己、不断进步。很多教师和家长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但效果总是不好,没有什么起色。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他们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不善于发现学生一些小小的进步。人总是希望进步的,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教育时,教师、家长不能吝啬自己的表扬和赏识。同时,教师、家长还要允许这些学生出错,通过反反复复的教育、帮助、引导,才有可能真正改变这些学生,使其变成一个阳光少年,进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当前初中学校面临的重要而又必须着手解决的棘手问题之一。当前社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关注,学校必须对此引起足够重视,加大投入和研究,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导向,从学校到教师,主动学习、培训、研究,以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基本方法、策略。在具体工作中,教师要主动介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教育、引导、疏通,使每一位学生都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茁壮地成长。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