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准确把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方向,切实把加强乡镇治理和服务能力建设作为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改进干部工作作风、提升服务群众能力的重要手段,突出工作重点、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工作力度,有效提升了乡镇政府治理和服务能力。
——在“强”字上发力,提升乡镇政府服务功能。一是科学设置行政区划,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空间,主动找准自身定位,转变发展方向,形成了城市核心区、工业创新区、农业发展区、旅游实验区各具特色又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二是紧密结合乡镇工作实际,充分研究论证,梳理了乡镇公共服务事项、村(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并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办理,有效提高了乡镇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三是纵深推进“放管服”和“四办”改革向基层延伸,按照“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有力提升了乡镇政府服务效能,在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四是健全乡镇政府与县级执法部门协作机制,着力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推动行政执法重心下移,将住建、环保、工商、交通、水务、食药等相关部门法律法规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划归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行使。五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报销、大病保险报销及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等相关政策。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集中治理“人情保”“关系保”“错保”“漏保”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水平,做到应退尽退、应保尽保。
——在“优”字上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一是按照区域覆盖、制度统筹、标准统一的要求,打破城乡界限,以服务半径、服务人口、资源承载为基本依据,均衡配置教育、文化、医疗、体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进程。二是加大乡镇基本公共服务经费投入力度,足额保障乡镇财政预算经费,确保乡镇基本公共服务的经费支出需要。通过财政预算和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的方式用于保障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环卫、绿化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支出。三是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将10个乡镇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范围,进一步规范了乡镇财政资金的运行,减少了中间环节,有效堵塞了村镇资金监管漏洞,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遏制乡镇政府债务,切实增强了乡镇政府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的能力。
——在“创”字上突破,拓展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一是建立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加强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基层力量建设,培育农村养老、文化教育、法律服务等各类社会组织,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扶持社会力量兴办为民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和经济实体。二是科学设置社区规模,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缩小社区服务半径,提升社区服务效能。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改革创新,开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试点工作,不断提升全县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三是完善村级组织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村组干部工作报酬,足额保障村级组织办公经费,着力解决村组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村级组织涣散、无法正常运转等难题。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保障机制,统筹解决村干部养老保险配套资金。四是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机制,持续推进基层政务公开,充分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协商,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强化群众对公共服务供给决策及运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在“夯”字上固本,筑牢乡镇政府组织基础。一是发挥镇党委领导作用,严格落实党建责任清单、党建联系点、党建调研、年度考核述职等制度,乡镇党委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班子成员切实履行“一岗双责”。二是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把政治过硬作为“高素质”的第一要求,始终放在选人用人首位,强化干部政治标准考察,认真落实适应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要求,探索完善“四大一严”选人用人机制。三是扎实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按照“抓点带面、梯次推进”的思路,重点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行“问题墙+回音壁”机制,全面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组织力。四是结合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等工作,在部分村推行“三变+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党组织的“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五是完善政绩考核,强化考核结果分析运用,将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使政治坚定、奋发有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鼓励,使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