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高校党课:上好平视一代大思政课

admin 2023-03-27 17:55:44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根本性转变。2021年3月,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上好平视一代“大思政课”,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平视一代”与上好“大思政课”之间的逻辑关联,不断深化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进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聚焦平视一代的新特征和新变化,不断探求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进路。

一、上好平视一代“大思政课”的意义

所谓“平视一代”是相对“仰视一代”“俯视一代”而提出的全新概念,其有机嵌套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理论与实践的多维立体结构中。上好平视一代“大思政课”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独特文化优势、广泛现实基础和全新时代际遇。

1.中华文化是上好平视一代“大思政课”的独特优势。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最深沉而厚重的精神记忆,是不同民族相互区别的独特标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巨大的惯性和拉力,使不同历史阶段之间呈现出特定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状态,构成了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进行再生再造的密码,给人类社会生存带来了某种规范的秩序和意义,其富含的博施众利、忠恕宽仁、亲仁善邻、和达共赢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基因,形塑着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负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的价值追求和伦理气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展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斗争中逐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交融,熔铸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汇聚起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流。这一独特文化优势驱散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笼罩的思想迷雾,挣脱了封建腐朽思想文化的精神牢笼,打破了以西方为蓝本、东方从属西方的殖民主义叙事,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极大增强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民族聚合力和价值认同感。新时代青年之所以能够平视世界,离不开中华文化这一灵魂居所的滋养与哺育,其为平视一代在生活意义和生存价值层面赋以道德遵循和价值规范,在家国层面和民族认同层面提供笃定前行的精神密钥和崇高追求。因此,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大思政课”要发挥育人实效,离不开中华文化强有力的价值支撑。

2.百年历史成就是上好平视一代“大思政课”的现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带领人民辟除榛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伟大成就,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构筑起新一代青年平视世界的底气与信心。建党百年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使“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这些事实为上好平视一代“大思政课”提供了丰富且鲜活的素材,也使越来越多的青年走出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迷思,确证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及文化的高度自信。在2020年由《中国青年报》发起的“五四”调查中,对“青年人国家认同感”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97.8%的受访青年表示“感到很荣幸身处这样的国家”,97.1%的受访青年明确表示“我和我的民族命运与共”,96.5%的受访青年确认“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有我的担当”。可见,中国成功开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及其拥有的强大发展能力,已成为上好平视一代“大思政课”坚实的现实基础。

3.“两个大局”是上好平视一代“大思政课”的时代际遇。

党的XX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平视一代”身处“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历史交互处。一方面,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升温、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各国依赖程度加深,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这些历史之变导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同时蕴藏着蓬勃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日益彰显,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近年来,作为对现有全球和区域治理机制的有益补充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为创新现代化模式提供了中国方案;在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中,我国取得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并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些融入全球发展大局的建设性措施以文明共通的思维超越了现代化线性进化的逻辑,为平视一代参与国际交流搭建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质言之,尽管国内国际环境发生复杂变化,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这些时机和优势在创造了新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赋予了上好平视一代“大思政课”更为重要的时代责任与使命。

二、“大思政课”与平视一代的价值契合

上好“大思政课”与平视一代之间是主动适应和求变的双向互动关系,平视一代是“大思政课”的现实主体,“大思政课”是平视一代的思维训练场。上好平视一代“大思政课”既是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需要,也是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根本问题、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

1.上好“大思政课”是平视一代发展的价值吁求。

首先,上好“大思政课”是应对多元社会思潮影响和冲击的需要。当前一些如历史虚无主义、西方自由主义的错误思潮通过抢占舆论阵地来消解青年的意识形态信仰,其“在内容上大多模糊话语概念、宣称价值中立,并善用隐性化话语手段,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合理性辩护、为资本霸权服务,并试图‘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平视一代大多处于思想最活跃最敏感、最容易受到某种思想观念影响的青年时期,难免因这些思潮的冲击造成价值标准的混乱,因此亟须通过“大思政课”澄明平视一代的思想误区,巩固好踔厉奋进的思想基础。其次,上好“大思政课”是主动融入全球发展大局的需要。21世纪的世界格局和各国的发展模式都在发生嬗变,国家和地域的现代化已然突破现有地理边界而具备世界性标签,由此促成了异域间人才、技术、文化等要素的流通互鉴,这就迫切要求“大思政课”对世界形势和最新发展动向作出科学判断和阐释,培育平视一代的全球眼光和世界历史视野,以期实现个体发展与全人类福祉增益的有机协同。再次,上好“大思政课”是培养可堪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需要。习近平强调,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一重要论述意在着重诠释“大思政课”完善品格、释放潜能、充盈精神、提升素质的价值功能,以塑造平视一代的独立个性人格体系及其主体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入源源不断的鲜活能量。

2.“大思政课”对平视一代具有重要价值指向。

“大思政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工程,具有超越传统思政课程的战略性、叙述性、社会性等鲜明特征,影响着“平视一代”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首先,“大思政课”的战略性有利于强化平视一代发展顶层设计。“大思政课”将传统教育中把思政课本位化、简单化为一门“课程”提升至培育可堪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高度,强调要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审视,优化和拓展了平视一代培养的站位与格局。其次,“大思政课”的叙述性有利于增进平视一代的家国认同。通过叙述的方式阐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及社会主义发展史,用极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方式底气十足地讲好中国故事,既能避免学术化教条化的说教,也在纵横比较中发挥“大思政课”对平视一代化育品格和凝聚共识的功能。再次,“大思政课”的社会性有利于淬炼平视一代的实践才略。“大思政课”将理论启发和实践锻炼作为平视一代发展的一体两面,不仅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功能宣贯基础理论,也善用社会大课堂进行实地操练,在注重文本研究、概念演绎和理论推演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和经验研究,使平视一代在实践情境中明辨是非,促进知、情、意、行的深度融合。

三、上好平视一代“大思政课”的实践基点

习近平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必须紧扣如何上好平视一代“大思政课”这一论题,着眼不同受众主体的认知规律,锚准上好平视一代“大思政课”的关键突破口和实践切入点,形成具有共识性和操作性的发展进路。

1.平衡供需匹配,推进“大思政课”内容优化。首先,要准确顺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突出“大思政课”的政治导向和时代导向,紧密联系平视一代思想特点和认知规律,择优选用具有前沿性和典型性的教育内容,比如通过北京冬奥会、抗击疫情和脱贫攻坚等现实鲜活素材的讲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教学内容,讲深讲透党百年来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逻辑主线和继承关系,教育平视一代更好地把握隐含在党史发展中的逻辑力量,夯实其信念之基,提高其政治思想水平。其次,发挥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注重发掘和提炼特定地区民族节庆、民俗风情及红色文化等历史学习教育资源,辩证理性地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文化成果,通过对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属性素材的搜集、梳理、整合,借助生动、深入且具体的纵横比较,引导平视一代形成高度的理性认同与情感认同,与党同心、与人民同行。再次,要找准与平视一代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会点和激活兴趣的切入点,挖掘与整合内隐于不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加工重组、聚合优化,实现课程科学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着力突破思政课“孤岛化”困境,避免专业课程囿于专业化和技术化,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同向同行、相得益彰中实现“1+1》2”的育人效果,打造集思想含量和理论含量于一体的思政“金课”。

2.凸显主体角色,激发“大思政课”内生活力。上好大思政课要回归人的主体性,一方面,要高度关注平视一代思维特点、心理感受、思想诉求与精神需要,从被授课对象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入手,以互动对话和过程性评价激活主体,充分利用同龄人讲思政课、任务驱动小组学习等方式,激活平视一代学习内生动力,开设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观摩示范课,全面打造“大思政课”学习共同体。同时要以高标准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社区、街道学校、农村等地进行实地授课,引领平视一代的发展不断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另一方面,“大思政课”的提出并不意味着淡化思政课教师的地位,要抓住思政课教师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育人主体定位,以“六个要”和“八个统一”为原则,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坚持“四有”好教师标准,形成以专任教师为主、优秀政工干部为辅、社科名家和党政领导为特色的多元师资体系,打造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用高质量高标准构建大师资体系,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发扬人文关怀精神,加深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平视一代成长规律的认识,实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协同共振,不断提升“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效果。

3.广拓创新思维,延展“大思政课”实施渠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进为上好“大思政课”提供了介体支持。平视一代是随着信息化进程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这也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加强承载和传播形式创新,把准平视一代思想脉搏,坚持开门办思政课,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强化项目化和制度化精细管理,持续开展好“讲好中国故事·上好思政课程”系列品牌项目,实施对话式、专题式和辩论式等多元教学方法,以丰富的形式与透彻的理论释疑解惑。其次,以信息化手段推进网络思政建设,突出文化育人、宣传育人、阐释育人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大数据、5G、VR和AR等新兴技术手段融入平视一代“大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最优路径,助力其与全媒体深度融合,实现“翻转课堂”,建构多维的学习场域,实现教室小课堂、网络新课堂以及社会大课堂的多维联动。再次,打造“大思政课”延伸平台,营造多阵地育人环境,推动思政课教学和学生发展之间的契合、思政课作为主渠道与日常思想工作主阵地之间的结合、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之间的融合、理论讲授与实践育人的结合,从而更有质量地上好平视一代“大思政课”,真正达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4.回归实践转化,善用“大思政课”推动发展。“大思政课”将教学场域延展至社会生活空间,突出社会即课堂的教学理念。正如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大思政课作为有效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干渠道,其所禀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要将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四为”导向转化为现实,关键在于坚持“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性”。要坚持“大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平视一代了解和相信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同时要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方向,把解决实际问题和上好“大思政课”相统一,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大思政课”成效,又通过“上好大思政课”降低解决实际问题的难度,从而引导平视一代通过社会实践验证理论的真理性,运用科学理论思维析事明理、解疑释惑,不断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走向社会的实践中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阔步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