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理论和实践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2022年*月,教育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为新时代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高校积极推进特色鲜明的思政实践探索
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善用社会大课堂,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全国各高校深入探索与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基层,走向工农群众,将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相结合。在高校党委的重视下,获得了富有特色的丰富经验。譬如,*大学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学“三实两训”学科交叉实践育人模式、*大学“以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带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模式、*科技大学的“三合一”实践教学、*大学的“六化合一”实践教学、华中农业大学“主题体验、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大学“一主三辅”实践教学等等。全国各高校从校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形成了各自特色鲜明的实践模式,为其他高校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全国各地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从学科发展、师资队伍、经费支持、体制保障等方面均给予充分支持。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投人越来越大,形势一片大好。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推进缓慢,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实。
二、经验与问题并存,新时代高校实践教学需要改革创新
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推进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大体上说来,以下四方面较为突出。
1、实践形式“泛化”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性。在具体操作上,各高校普遍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做成一个包罗万象的箩筐,几乎可以将一切有别于理论教学、面向学生开展的所有活动都纳入实践教学的范围,甚至将课堂教学中的分组讨论、演讲、竞赛等也纳入实践活动的内容。实践形式被“泛化”,不利于引导学生开展深入而鲜活的社会生活,也忽视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弱化了思政课实践的教学功能。
2、实践内容“虚化”
目前开展的实践教学,从实践地点来看,主要有课堂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社会实践三种。就实践主题而言,有校内调研、社会热点研究、读书会、农村调研、新媒体公益、校友访谈和暑期调研等教学形式。这些实践教学看似种类繁多,眼花缭乱,但其实更多的是花架子,现实的情况是,对实践内容的提炼不够,对实践形式的挖掘有余。实践内容缺乏创新,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缺乏系统规划、内容虚化、流于形式。校外实践由于经费、组织和安全等原因难以开展,因此,高校普遍采用安排学生写调查报告、读书报告、观影报告和参观报告等作为实践学习,实践教学形式化现象严重。
3、学生覆盖“片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这一点上,思政课的理论教学目前落实得很好。但受师资条件、组织工作、经费支持、安全保障等条件的制约,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实现全员覆盖,各高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仅包含了学生干部或部分成绩优秀学生,实践育人的目的并未真正实现。从目前各高校公开发布的实践活动相关报道来看,即使像*大学这样经费充足一流高校,要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员覆盖也是有相当难度的。
4、教师主导“缺失”
由于思政课是公共课,高校多采用大班制,思政课教师承担的理论课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学生人数众多,师生缺乏交流和互动,校外实践无法跟进,实践成果多体现为书面材料,教师很难客观评价实践教学效果,难以充分发挥教师对实践应有的指导性作用。总而言之,实践教学虽普遍开展但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难以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五个维度”
1、构建教学体系,课程建设要有高度
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一环,其成效有赖于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的合作。建立高校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计划并组织,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并积极协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积极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计划安排并组织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科学规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育、增强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课程的价值引领,不断创新全员教育、全过程教育、全方位教育的实践教育体系。
2、加强师资队伍,能力培养要有温度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需要培养专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队伍。首先,要发挥教师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和指导作用。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加强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监督和评价工作。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安排并组织教学程序,与学生实时互动,加强教学的亲和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实践效果。此外,良好的实践方式和教学态度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学生是实践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认清实践教学的目标和意义,将增强学生对实践教学本身以及相关理论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融合社会实践,协同育人要有深度
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从理解上升为认同,进而落实到行动中。因此,必须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实际,利用社会大课堂,践行报国心、落实爱国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化学生对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的理解,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带领大学生走进基层、深入农村,亲眼目睹乡村振兴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亲身经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高速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的事实,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更加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及政策,树立投身社会主义改革建设、维护国家繁荣稳定的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此外,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开拓竞争的意识,锻炼大学生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促进良好品格的形成。
4、落实全员覆盖,实践育人要有广度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明确要求“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就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首先应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发挥全要素育人的合力作用。其次要加强组织各部门相互协调推进,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全员覆盖。建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总体设计,财务部门落实经费标准,学工部处、团委、宣传部门相互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实践教学的全员覆盖。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固定的实践育人基地。高校充分利用好教育部在各省市建立的“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的同时,积极开展与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及公益性服务类单位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协同完成好实践教学任务。
5、开展考核评价,教学实施要有效度
教育部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指出,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一是要改进完善考核方式,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建立开放式、个性化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二是要综合评价教学质量,采用教师自评、师生互评、督导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的实践效果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有助于增加学生进行参加实践的积极性和和主动性,真正达到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入脑入心的目的,而且有助于促进实践教学的不断完善和有序发展。
上述“五个维度”是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方向,有助于发挥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承担起为党的各项政策与思想发声立言的重任;有助于传播正能量,让优秀的思想贯彻在每一位大学生的心中,在当今多元化的发展环境下明确主要方向;更有助于建立“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