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乡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admin 2023-08-10 13:03:02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一、茶产业发展现状

**乡位于潜山市西北部,距县城45公里,平均海拔450米,背倚风景秀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内有板仓省级自然保护区,美丽的彭家河、**河贯穿而过,形成独特的高山自然生态环境。全乡总面积112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12万亩,耕地面积2.08万亩,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约2.2万人。

勤劳纯朴的**人民紧紧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全力发展茶叶产业,全乡从事茶叶生产农户4600余户。域内现有绿茶面积2.4万亩,白茶0.4万亩,可采摘茶园2.15万亩,其中绿色、无公害茶园1万亩,有机茶基地0.4万亩,登记在册茶叶初制加工场50家(其中幸福茶场、观音洞茶场年产值达千万元以上),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2家,市级4家,县级11家,全年生产绿茶90余万斤、白茶1.5万斤、黄金茶0.2万斤,产值超1.5亿元(主要为茶产品销售和茶企代加工以及流向外县茶鲜叶收入构成),占全乡农业经济总收入的87%,是远近闻名的茶叶之乡,先后获得“全国一村一品(彭河绿茶)示范村镇”、“安徽省特色专业示范乡镇”、“安徽省茶叶生产标准化示范园区”“安徽省现代农业(茶叶)科技示范园区”、“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等荣誉称号。

**乡生态自然环境优美,富锌富硒富负氧离子资源丰富,茶叶品质上乘,成功注册“彭河”、“毛毛月”、“西峰山”“广溪园”“炳峰”“**白茶”“皖西缘”等商标17个,茶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青味。各品牌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奖项,2016年彭河幸福茶场“毛毛月”获农业部举办的中国茶叶博览会金奖,2018年彭河幸福茶场“彭河牌天柱剑毫”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幸福茶场生产的彭河牌“天柱全芽”获安徽省十大创新名茶称号,“彭河”牌天柱剑毫获省著名商标。龙山白茶专业合作社“**”牌珍稀白茶获安徽省第十届国际茶产业博览会金奖,并获安徽十大品牌名茶称号。2020年首届长三角名茶评比中,彭河观音洞茶厂“名水牌彭河毫月”再次斩获绿茶类五星金奖。

二、茶产业发展经验做法

近年来,我乡积极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以潜山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国家投入、地方配套、企业等经济实体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为支撑,积极扩基地、强龙头、创品牌,聚力培育发展壮大茶产业,茶园基地基础设施焕然一新、生态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持续领先、智能化清洁化茶叶生产加工线全面应用,在走好产业振兴的道路上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做法:

(一)推进流转,强化要素支撑。极力推进山林地合理有序流转,从源头解决采摘人工不足问题。采取政府引导、部门与行政村推动、农户自愿的原则,实现了彭河、体元、**11个行政村的山林地合理有序流转,将部分劳动力从田间解脱到山头充实了采摘队伍。

(二)龙头引领,抓好品牌整合。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初制茶场(合作社)采用不同形式入股“彭河茶叶专业合作社”,以捆绑式运作的方式做大做强“幸福茶场”、“龙山白茶”等龙头企业,有效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投入20余万元主打“彭河牌”茶叶商标,力争做到“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思想”的四统一。

(三)坚持效益导向,延伸产业链。做好夏秋茶开发,引进白茶、黄金茶等多品种茶稳步提高茶农效益。只有茶农的效益得到提高,茶场及合作组织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茶农与茶场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目前该乡茶园亩产量与产值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茶农生产积极性。夏秋茶利用率较低,有较大的开发空间,经过探索多种形式的开发模式,该乡茶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茶品种更为丰富,茶农茶企业的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四)“筑巢引凤”,引入竞争机制。该乡茶叶基地规模与档次在全省都处于较高水平,特殊的小气候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茶叶优越的内在品质,茶多酚类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含量较高,茶叶全身都是宝,综合利用价值极高。结合招商引资,引进江苏韦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安徽贵安白茶合作社、安徽蒲友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到新安村、体元村、冯冲村建设百千亩白茶、绿茶基地,增强了**茶叶的市场和品质竞争力。

(五)完善质量追溯,严把质量关。为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茶叶种植与加工过程的详细信息追溯,确保能够对茶叶产品进行跟踪和追溯,倒逼茶品质提升,该乡投资130余万元在倪河村、体元村分别建立了绿茶、白茶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充分利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茶叶产品从基地种植、鲜叶采摘、原料粗制、加工包装、仓储管理、运输流转的全过程信息化动态追踪溯,该乡茶产品在鱼龙混杂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

三、存在的问题

(一)茶叶规模总量大但呈点状发展,连片性规模化发展的基地小而少。域内“人均一亩茶”目标虽然已实现多年,但受地形地貌、林业政策、山场流转力度小等因素制约,茶产业规模总量大而散,连片区域的可观性规模化基地少,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和山区茶园采摘难度的增加,域内茶园抛荒趋势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全乡约有20%茶园处于抛荒或半抛荒状态。另外,大部分茶园建园坡度超过25度,基础差,缺丛断行,没有修建水平梯带,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生态保护、茶园管理及产量品质提高,机械化茶园管理、茶园种植、茶园采摘任重道远。

(二)市场主体经营混乱,行业规范亟待完善。域内目前登记在册且实质性开展茶叶制作销售茶企共50家,企业规模“小、乱、杂”,生产方式以“小作坊”零星加工为主,少有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生产线,“天柱剑毫茶”产品国家行业标准及加工技术规程暂未成功编制,茶品质参差不齐,产品质量得不到长足保证。同时,茶叶品牌多、乱、散、杂,缺少扛牌主体,企业各自为阵,没有统一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措施,并且销售市场主要限于省内及安庆周边,在省会合肥及以上等地区市场占有率低,品牌不响,名茶不名,茶叶市场影响力下降。比如我乡有代表性的**乡幸福茶场,茶园基地初具规模,茶叶加工技术成熟,带动茶农增收明显,存在的瓶颈主要也是体现在销售方面,表现为市场空间小,品牌影响力低,是制约茶叶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人力资源有限,茶产业成本持续增加。受本地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因素影响,茶叶采摘期间,采摘人员多以中老龄人群为主,产出效率不高,人工成本费用持续增加。优秀茶企的制茶售茶后备人才匮乏导致龙头企业带动力持续下降,茶叶企业规模偏小,茶叶清洁化加工能力不足。全乡约80%茶场小作坊式生产,规模小,加工机械设备落后,全乡最大的加工企业幸福茶场年加工量不到6万斤,产值仅800万元,茶叶市场主要局限在安庆市及周边县,枞阳、怀宁、望江是我乡茶叶的主销区,出了安庆市就没了名气,销售不畅严重制约了生产规模的扩张,生产规模的弱小也相对造成了茶产业生产成本的增加。

(四)思想认识滞后,茶旅融合发展未有实质性破题。长期以来,全乡上下不同程度存在“小富则安”和“难思进取”的思想,乡党委政府扛起管控茶产业链条的责任担当意识还不够强烈,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还不够具体和有力,如何以茶产业为主抓手来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的举措不多,投入不够。各茶企对当前发展形势的严峻性缺少深刻认识,抱团发展的欲望不强,“博未来”主动意识还不够强烈,“赢当下”方式方法掌握不得当,鲜有采取符合时代特点的运营模式的茶企业,如通过电商平台高效联动提高宣传知名度,直接带动产品销售,拓宽线上线下双渠道营销等,茶叶销售依靠“茶叶季”、依赖“老顾客”。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推进茶叶生产链条标准化体系建设。一是完善茶叶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天柱剑毫茶”产品国家行业标准及加工技术规程的编制申报,对照“天柱剑毫”原料茶的适制品种、生长环境、茶园管理、采摘加工、储运保鲜等各环节要求,制订适宜的生态茶园标准,指导茶企制定“毛毛月”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全面推进茶叶初精制厂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支持新建或改扩建茶叶自动化初精制生产线(设备)及配置“天柱剑毫”生产加工特定机型。二是推进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推广林、茶、草并存的生态立体种植模式,建立有机肥替代化肥机制,推行生态栽培措施,鼓励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成基础设施完善、品种结构合理、良种良法配套、标准化管理的高标准生态茶园。引导茶农对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换种,扩大“天柱剑毫”核心产区规模,积极运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在核心区建设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系统。

(二)加强茶叶品质提升与品牌宣传。支持开展绿色、有机茶产品与地理标志认证,突出“天柱剑毫”、“毛毛月”公用品牌宣传推介,创新宣传方式,加大营销投入,不断提升“天柱剑毫”、“毛毛月”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积极参与市农业农村局在重点城市开展的系列宣传推介和市场开拓活动,定期开展开园节、茶乡采创、茶旅文化节等活动,组团赴重点销区招商引资。支持茶企参与形式多样的展销会、茶博会、研讨会、文化节,宣传“天柱剑毫”、“毛毛月”公用品牌。

(三)加快从业人员队伍素质提升。支持加快茶产业人才培育,重点培育本地用得上、留得住的茶产业从业人员。支持开展茶园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及营销技能培训,把人才培养植入到产业链各环节中,重点关注“茶二代”、非脱产村“两委”、“土专家”等相关人群,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采茶制茶人员、茶艺师、品鉴师及茶企管理人才等。充实农技推广人员队伍,乡农技站加强茶叶种植生产全过程指导,各村村两委成员中确保培养一名以上茶叶专业技术干部。

(四)实施茶产业增值延链拓展。开发利用“三富”资源,对乡域茶产品硒锌含量进行检测,帮助申报一批富硒富锌富负氧离子茶叶基地。开展夏秋茶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茶功能饮品、速溶茶、茶酒、茶食品等衍生产品,积极利用市茶协与浙江省茶叶协会驻鲁分会签约为契机,合理有序延伸茶叶生产周期和链条,开展夏秋茶制作销售,抢占山东、浙江等地的低档茶叶市场,依托全国全省茶博会和外地潜山商会等平台,组织引导相关龙头企业宣传推介、参展参售,放眼全国大市场做优做活茶叶销售。大力推进茶叶电子商务,鼓励龙头企业依托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线上旗舰店、加盟店。正确引导和运用“网红经济”,依托社交媒体,开展视觉推广。

(五)加大加快茶文旅融合发展。结合“四宜村镇”建设,围绕“一叶两区”茶产业发展思路,在倪河、冯冲、体元、彭河等村积极打造集茶园农业、休闲观光、研学文旅于一体的最美茶谷、茶村。定期举办茶旅文化节,依托企业、合作社和家庭茶场,建设集生产、观光旅游、体验、养生、餐饮于一体的茶主题庄园(休闲文化旅游示范点),串珠成链,打造推广茶旅精品路线。鼓励茶叶企业在旅游景点开设特色各异的茶店、茶楼、茶馆,使之成为**茶文化传播窗口。

(六)多措并举增加茶农综合收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茶产业提质增效行动,鼓励各经济主体加强茶园治理,发展良种茶园、生态茶园,积极组织茶农参与技术培训,不断提升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与水平,提增茶园亩均产值和产品附加值。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相关项目建设落实“以工代赈”的,要进一步提高茶农用工率,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入股合作等利益联结模式,建立农民分享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果的利益保障机制,不断提高茶农综合收入。

(七)持续培育壮大茶叶生产经营主体。有意识的与各科研院所合作,培育建设绿茶、白茶优质品种繁育基地各1处,同时政策性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与相关权威专家合作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科研机构,形成良好的良种繁育科研氛围与基础,逐步筛选、打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知名品种。

另外,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外引内培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面向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茶业知名企业在我乡投资兴业。积极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茶场为基础的现代茶产业联合体,推广和完善“茶企+科研机构+合作社+基地+茶农”的组织模式。支持茶企做大做强,鼓励茶企积极入统入规。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