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本人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通过个人自学,深入研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章、《习近平著作选读》等学习材料,更加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思想武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展现出强大真理力量。下面,结合个人实际,和大家做个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要坚定“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信念信仰,践行党的宏伟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增强“四个自信”最坚实的基础。”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在学习中坚持将深学细悟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进一步深化了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实践要求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深刻领悟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要厚植“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为民情怀,坚守为民初心。“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是这次主题教育要达到的五个方面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通过做大“蛋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在行动中展现“人民公仆”的内涵,用奉献精神彰显“枝叶关情”的初心,把为民情怀渗透到生活的点滴,用奋斗的姿态诠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全心全意拼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多到乡村巷陌、田间地头、板凳炕头,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关心群众的“操心事”和“烦心事”,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让群众打开“话匣子”、说出“心里话”,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弄清楚,与群众建立亲密的联系。党员干部要通过点滴细节体现温度,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三要胸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凌云壮志,担起时代使命。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采访组问道,“最后请你们总结一下,习近平能够从一名普通知青成为梁家河大队的领头人,他有什么样的特点?”雷平生回答道,“近平的特点非常明显。我觉得突出的有四个方面。第一,强烈的使命感。与近平接触,你能很直接地感受到这一点。人要成长,要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首先就要有使命感。”强烈的使命感,是20岁刚出头的习近平所具备的明显特点,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应具备的鲜明特征。从嘉兴南湖红船起航,历经革命烽火硝烟,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唯有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才能赢得尊严、赢得主动,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大力弘扬总书记身上强烈的使命精神,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主战场、疫情防控第一线,在攻坚克难中“施展抱负”、在急难险重中“淬炼筋骨”,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风雨无阻,坚毅前行,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