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要在城乡融合发展上为全省做示范的工作要求,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2023—2030年)的批复》精神,坚持强工促农、强城带乡,市企融合、产城融合,统筹推进城乡空间、产业、生态、公共服务、文明创建、社会治理“六融一体”,全力建设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推进机制。组建坚强有力的工作班子,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空间融合、产业融合、生态融合、公共服务融合、文明创建融合、社会治理融合六个专责组,县区同步设立工作机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安排部署,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勇担使命、争做示范,县区、经开区立足各自功能定位,努力在建设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中争先进位、争创特色。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全方位解读《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2023-2030年)》,充分借助各类媒体矩阵力量,通过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宣传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新华财经网、凤凰网、每日网等权威媒体宣传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20余篇。
制定出台一揽子配套完善的政策措施。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出台紧密衔接的工作方案,制定印发《建立健全《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2023-2030年)》实施机制》,分解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一季一调度、半年一总结、一年一评估”,加快推进规划落地。本着“先易后难、压茬推进,探索创新、示范引领”的原则,以一体化推进“六融一体”、改革探索、试点示范为重点,印发实施《市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2023年度工作计划》,提出8个方面100项重点任务,争取2023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3万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5万元和2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9.2%。完善配套政策和创新举措,注重政策的延续性、连贯性,全面梳理城乡一体化试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中探索形成的政策措施,建立已有政策措施清单;强化政策的完整性、创新性,启动编制市城乡空间融合、小城镇建设等专项规划,积极探索链主企业带镇、龙头企业带村协同发展、共建共赢等新路径新模式。
谋划实施一大批支撑发展的建设项目。按照“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实施一批”的项目滚动机制,聚焦“六融一体”,建立城乡融合发展项目库及年度重点项目清单,精准谋划储备政策契合、协同高效、效益突出的23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296.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6.7亿元),纳入市级领导包抓和投资项目管理服务平台统筹调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提速提质增效,市城乡融合强基础补短板、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提标扩能(经开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医院)、县城中村基础设施配套等项目加快实施;截至目前,238个城乡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开复工202个,开复工率84.9%,完成年度投资129.1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54.5%。大力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紧盯城乡融合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招商,谋划实施了区城乡融合数字化高效产业示范基地、东湾村农光互补示范园区、县农旅融合体验基地建设、镇玉丰戈壁农业产业园等一批城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项目,第二十九届兰洽会签约城乡融合发展领域重点项目10项,签约金额14.9亿元。
探索推进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改革举措。坚持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组建市城乡融合发展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打造党建引领、人才培育、产业发展、实践教育“四位一体”的城乡融合人才培训基地;开展组织机构、阵地建设、户籍管理、公共服务、基层治理“五融一体”城乡村居融合改革试点,保障非户籍常住人口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打造阵地、队伍、体系、文化、管理“五融共建”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城乡一体”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模式,构建覆盖城乡、便民利民的城乡公交网络;建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努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融合一体化,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
创新开展一系列带村带镇的发展模式。坚持以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制定出台《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链主企业带镇(乡)、龙头企业带村行动实施方案》,通过产业带动、消费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带动、就业务工带动“四种类型”,辐射带动、平台支撑、利益联结、品牌打造“四种带动方式”,以及共建共赢、常态化对接、资金要素配置、高素质人才支撑、动态调整、定期调度“六项带动机制”,212家企业以产业为纽带,以培育壮大镇村经济、促农增收致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目标,实现12个乡镇139个行政村带动发展全覆盖,探索形成了东寨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镇“建基地、搭平台、带集体、促增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文化资源化、资源产业化、产业集群化”推动城乡文旅农融合发展,村“资源共享、利益联结”城乡融合数字化高效产业基地,村农光互补壮大集体经济带农增收等一系列带村带镇典型经验模式。2023年上半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38元、12189元,分别增长6.5%、8.1%;力争全年139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8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90%以上;202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36:1,2025年缩小到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