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强调:“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反映了亿万农民对建设美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重点部署。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求农村要逐步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要创造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机会,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文明风尚和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要与城市各美其美、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兴村、产业富村、旅游旺村”三个核心思路,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努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新时代新征程中,我县要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一、我县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探索
(一)制定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我县制定了《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县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县乡村振兴“美丽村庄”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三个方案紧紧结合我县实际及特点,集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促使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村庄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试点稳步推进,村容村貌持续改善,村庄绿化率持续提高。同时,还出台了《县关于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水平的意见》,创新开展人员、资源、资金、管理服务大下沉和激励担当作为等“五大行动”,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乡村大集聚,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水平显著提升。
(二)乡村振兴初显成果。2022年,我县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入1.35亿元实施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150个,有效落实各类帮扶政策,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1.43%,高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我县获2021年度省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综合评价好”等次、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县。“寨美一方”田园综合体等农田基础建设有序推进,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1400公顷,历年累计达27373公顷,完成耕地撂荒治理任务167公顷。我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积极创建水稻国家绿色高质高效示范样板,2022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7800公顷、粮食总产量14.25万吨。打造省级生猪产业集群,创建“蜜橙”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项目,“寨沙头菜”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螺蛳粉原材料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持续增长。
(三)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我县聚焦村屯环境整治和污水治理等突出问题,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引进柳州海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立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中心,实现县城和乡镇垃圾处理全覆盖、实现保洁经费、垃圾清运处理经费等全覆盖,形成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成功探索出“三水分离、分开收集,逐级处理、多次利用,全程无动力、运维低成本”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利用新模式,该模式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推动农村“厕所革命”,聚焦畜禽粪污、病死畜禽、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等五类废弃物,探索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治理模式。我县先后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国家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导江乡古懂村获评2021年省森林城市等系列称号。我县在强化组织政策保障、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中成效明显,获省督查激励通报。
(四)完善乡村治理服务体系。一是构建县、镇(乡)、村三级为民服务体系。我县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实现村级“一站式”综合服务。整合线上、线下办理事项,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等21个部门办理的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到一个窗口受理,并统一事项办理标准,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使群众足不出村即可办理服务事项,增强乡镇作为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作用。二是完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体系。我县通过把闲置校舍、旧村委楼等国有资产交由村级经营管理,把50万元以下的小型项目给到村级,把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资金、矿产资源开发资金按一定比例给到村级等改革措施,让农村集体资产活起来。2022年全县有82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占比达到73%。三是创新“一站一平台”监督新模式。推广使用“微权力e廉线”手机微信小程序监督平台,把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惠农、支农政策及资金落实情况作为监督重点,将农村微权力监督融入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此做法得到《求是》《光明日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等中央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五)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和综合示范村建设。目前,我县打造了精品型综合示范村,形成一条具有我县特色的可看、可学、可复制的乡村振兴建设经验道路。**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镇大兆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镇(桑蚕)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六)推进文明乡风建设。我县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新村。如**镇积极以“荷”文化为主导,村民种“荷”倡“和”,每逢重大节日如春节、古镇“五·廿八”城隍庙会、重阳节,村内都举办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倡导文明健康村风。同时,还通过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屯”“我身边的好人”等评比创建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先进模范的农户和村屯。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引导了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营造了文明和谐的社会道德风尚。我县荣获第七、第八轮“省文明城市”称号,**镇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平山镇青山村获评第二批省乡风文明建设示范村。
二、我县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未来展望
(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一是建设高标准农田、“寨美一方”田园综合体、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二是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粮食安全保障,实施“菜篮子”工程,着力抓好粮食生产、生猪恢复生产,保障粮食安全、蔬菜和肉食品供应。三是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布局,稳步发展粮食、水果、桑蚕、甘蔗、畜禽、桉树等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创建一批外销型蔬菜基地,加快柳州螺蛳粉原材料基地等一批涉农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加快建设拉沟乡药王谷中药材产业园,推动黄冕镇争创成省级桑蚕示范镇。四是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平台,引进龙头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加快推进桉树低产林改造,完善和延伸产业链。五是加大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代、第三代蜜橙新品种,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六是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推动“蜜橙”“寨沙头菜”等特色产业产供销一体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是实施分层分类帮扶救助,提高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落实雨露计划、产业奖补和小额信贷等政策,强化兜底保障。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乡村集体经济,持续开展村级集体经济“20万+”行动,确保全县有考核任务的村(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20万元,提高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效益。三是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增加县域就业容量,推进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乡村发展空间,实现稳定增收。四是健全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留住农村优秀人才,吸引优秀人才下乡,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创业。
(三)进一步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引领,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一是扎实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保障、清洁能源、农房质量安全提升、防汛抗旱等设施建设。二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完善村屯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三是建设一批特色村庄、特色小城镇、示范村屯。突出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景观,凸显乡村美景、田园风貌、乡土特色和民族特色,提升农房特色风貌和乡村韵味。
(四)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构建新时代基层善治体系。实施基层党组织“领头雁工程”,培养一批思想政治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优秀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诚信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二是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强平安乡村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各村警务建设,筑牢乡村安全稳定第一道防线。健全乡村应急管理体系,落实村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加快推进各村网格化管理。三是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打造覆盖城乡的法律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建成乡镇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综合性、一站式法律服务。四是推广“智治”综合服务。推进“智慧乡村”“智慧党建”“广电云”村村通户户用工程等数字建设,不断夯实乡村“智治”信息网络基础。稳步推进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依托供销社在各乡镇村屯打造为农综合服务平台,优化行政审批流程,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在乡村群众中推广普及智能化应用平台,不断扩大乡村治理“智治”的成果和效益。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开展乡风文明培育行动。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村民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二是重点挖掘、保护和利用各村屯的自然禀赋和文化传承,打造凸显乡村美景、田园风貌、乡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明乡村。加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推进乡土特色村、屯建设,将乡土文化打造成为乡村风貌建设的灵魂。三是发展群众文化。推进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运营与维护,增加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充分发挥村屯公共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农村文化活动场地的作用,利用春节、壮族三月三、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四是完善村规民约。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订村规民约,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引领村民改变陋习,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六)稳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快重塑城乡关系,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二是健全城乡要素资源合理配置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三是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体制机制。加快补齐农村公共设施、供水保障、人居环境、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短板,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均衡化、一体化发展。四是健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特色农业提质发展,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五是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体制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统筹提高农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六是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区域,积极开展培育、创建、申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点,谋划建设一批城乡融合标杆镇(乡)和示范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七)健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机制。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吸取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工作经验,以质量实效为导向、以农民满意为标准,强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工作机制,做好项目落地、资金使用、推进实施等工作。二是进一步巩固提升我县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成果,持续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三是建立村民意识培养、人才保障、资金保障、管理保障四方面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长效机制,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农民生产生活各方面,实现乡村建设与农民素质提升互促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