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关于此次学习研讨的有关要求,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一书。书中收录了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至2022年4月期间关于“三农”工作的61篇重要文稿,在学习过程中,着实感到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论述高屋建瓴,对“三农”工作的顶层设计高瞻远瞩,其间充满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知之深、爱之切”的深厚情怀。可以说,这段时间的学习让自己受益良多,也从中深受启发。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收获与体会:
第一点体会:只有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才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重农固本是中华民族融入血脉的历史传统。在我们五千多年的文明长河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向是国家强盛的风向标,饥荒遍地、民不聊生历来是王朝覆灭的导火索。“农兴国兴、农衰国衰”的历史周期律,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中必须长敲常响的警钟。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上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曾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源自于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实践基础、深邃的理论思考和深远的战略考量,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结晶和经验升华,是站在统筹“两个大局”的时代高度上,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的总纲领、总依据、总遵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点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党的农村工作基本经验之集大成。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三农”工作始终是贯穿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一条重要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不断推进“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既一脉相承,注重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精华,继承和发扬党的农村工作优良传统、重大原则、基本经验;又创新发展,不断从实践中总结原理规律,赋予其新的时代特点和长久制度活力。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深刻领会坚持党的农村工作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观点的历史必然,确保新时代“三农”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方向。
第二点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科学的理论体系、创新的理论观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农”领域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国情农情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深化了对“三农”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的创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农村工作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的新境界。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高度,准确把握“三农”工作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进一步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
第三点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着眼我国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洞察“三农”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明确了顶层设计和方向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举旗定向、领航掌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来源于农业农村发展深厚的实践基础,也必然在指导新的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真理力量和思想伟力。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实践逻辑,在实践中深化认识,用认识更好指导实践,始终把准方向,守住底线原则,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第二点体会:只有全面系统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才能精准抓住做好“三农”工作的重点和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方方面面,既有世界观也有方法论,既有理论总结也有工作指导,既有战略部署也有战术安排,是一个全面系统、逻辑严密、博大精深、动态发展的思想宝库和理论体系。要做好“三农”工作,就必须把握好这些重要论述的精髓所在。概括起来,主要有八个方面:
一是坚持“三农”重中之重战略定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原则,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牢牢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使农业农村与国家同步实现现代化。
二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看待粮食安全,未雨绸缪、警钟常敲,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鲜明提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方略、战略重点、实现路径和目标任务,充分体现了登高望远的战略思维和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
三是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底线任务,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强调“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提供了科学理论和实践指导,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是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当过农民,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始终把农民群众安危冷暖记挂在心,强调“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鲜明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五是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把乡村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从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角度,谋划和部署乡村建设,坚持按规律办事,强调“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乡村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内在逻辑,明确提出了乡村建设的原则要求、工作导向和目标任务。
六是坚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民得到更好的组织引领、社会服务、民主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强调乡村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攻方向,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
七是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抓改革,部署推动了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农村改革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方向,指明了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为新时代农村改革勾勒出清晰的顶层设计。
八是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扬党管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刻阐述了党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领导地位,为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三点体会:只有牢记使命担当、充分发挥优势、增强工作本领,才能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吉林省“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格外关注、寄予厚望,五年内三次视察吉林,每次都作出重要指示,为吉林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增添了不竭动力。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必须把“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并作出具体部署,这充分体现出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政治担当,彰显了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真抓实干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坚定决心。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涉及面广,内容宠杂,绝不只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领域的具体工作,而是需要全党全社会总动员、部门和地方齐发力。从我们能源局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要想把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好、落实好,就要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立足能源工作职责使命,发挥优势,主动担当,贡献力量。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聚焦农村清洁能源发展,以能源保障助力乡村振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启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2022年3月,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下发《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阐述了发展农村清洁能源的三重现实意义。《意见》指出,农村地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省情实际看,我省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开发的潜力,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也已被列为能源局重点工作任务。今年,省能源局在总结2021年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试点示范建设经验基础上,将2022年度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计划目标由2000个行政村调增至3000个,进一步扩大了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范围。今后,我们应加快实施新能源乡村振兴工作,依托“陆上风光三峡”“山水蓄能三峡”“全域地热三峡”工程以及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生物天然气(沼气)项目和秸秆直燃锅炉供热项目等不断提升开发利用优质清洁能源的能力,稳步推进农村能源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二是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包保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脱贫攻坚胜利后不能掉头就走,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抓紧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x局自2015年年末起包保x,自2021年10月起包保x。局党组始终关心、关注包保村的帮扶工作,认真谋划具体工作开展,积极落实各类扶贫政策,系统内先后有多名同志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几年来,主动为西村建设光伏电站、完善基础设施、增打抗旱井、实施危房改造、进行旧房翻新,努力为贫困村民解决看病难、就业难等实际问题,使西村如期完成了脱贫摘帽,今年,驻村工作队还计划在原有光伏电站的基础上增加建设200千瓦集中式村级光伏电站,建成后预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长6.5万元。自去年以来,x局充分依托行业优势,在麻线村大力开展光伏扶贫,积极推动“光伏建设项目”等促进乡村发展的各项具体举措落地落实。今年,利用村集体12亩坡地,投建500KW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后预计增加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0余万元。今后,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以“不尽全功不罢手”的韧劲儿把扶贫、脱贫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x局自身职能和西村、麻线村实际需求,努力拓展工作思路,认真谋划后续发展,持续派出人员对脱贫村柳河西村进行帮扶,积极与一汽物流共同推进麻线村光伏项目建设,在“精准”上下功夫,在“长效”上做文章,稳步推进包保村脱贫致富,全面振兴。
三是聚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地质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环境直接影响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城镇后花园。要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省煤田地质局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多层次、多种类的地质技术服务助力乡村发展。比如,在地灾防治、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等领域,地质局有资质、有技术、有人才、有经验,近几年先后完成敦化、乾安、舒兰等县市的多项农村安全饮水提升改造工程和长白县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全面普查等农村地区地质灾害勘查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与多地的地方政府建立起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为相关工作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后我们将积极探索“地质+乡村”工作机制,以实际行动履行地勘单位的公益职能,推动地质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地质技术支撑。
四是聚焦农民全面发展,以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就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而要实现农民全面发展,就必须着力提升农民的素质和能力。
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民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去年以来,xx技师学院依托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在麻线村打造“技能兴边培训中心”,开展“智志双扶”技术技能培训,先后投设桌椅、一体机电脑、智能黑板等智能教学设备62台(套),总价值10余万元。自培训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开展了办公自动化、电焊、光伏技术、草编、直播、汽车维修和种植技术等多项技能培训,每期参加培训者均达到30人以上。这种加强技能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深受农民欢迎,收效良好。今后,我们可以在这方面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更大工作成果。
以上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体会,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