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因*河流经境内而得名,地处*,东临*市*县,南接*县,西靠*市*县,北与*接壤,1985年建区,是*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全区总面积3060平方公里,下辖2个镇、27个行政村、6个街道、26个城市社区,总人口26.15万,城镇化率91.43%。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6亿元,同比增长12.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0702元,增长1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分别增长11.13%、16.0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5656元、26468元;2022年位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第3位(2021年度位列第5位)。先后配合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盯打造全省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目标,以“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为重要载体,持续完善“建、管、养、运”四位一体的农村公路交通体系,着力构建“建养并重、安全畅通、运营高效”的“四好农村路”建设格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和坚实保障。截至目前,全区境内通车总里程达1367.86公里(其中:国道65.14公里,省道131.33公里,县道85.15公里,乡道115.79公里,村道224.86公里,其他产业路、资源路、自然村组路745.59公里),镇通二级公路、建制村通三级公路、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村庄巷道铺装硬化、一二三类桥梁占比均达100%。在交通运输部的深切关怀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高标准建设,全力打造“发展民心路”。
始终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立足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安全便捷出行实际需求,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着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全力构建畅通高效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政府主导、行业牵头、镇村负责、群众参与的联动机制,编制《区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出台《关于深化“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区委常委会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创建工作,将“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纳入“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列入各镇综合绩效评估考核体系,切实保障了“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高效有序开展。二是强化资金保障。立足实际想办法、挖潜力,在区级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着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助力农村公路提质升级。近年来,通过对上争取、区级统筹等多种方式,累计投入资金3.96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为打通农村公路“末梢神经”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强化质量保障。严格执行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制度,持续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在省级帮扶工作组督导的基础上,通过邀请项目受益群众担任义务监督员全程监督,和委托第三方专业抽检等方式,倒逼各分项、分部工程质量达标,近年来实施的所有农村公路项目一次性交(竣)工验收合格率达100%。
二、坚持高水平管理,全力打造“平安放心路”。
坚持“建管并重、以建促管、边建边管”原则,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管理规范化、专业化,真正让城乡群众出入平安,既“走得了”又“走得好”。一是完善公路养护机制。建立健全“区镇总路长+区镇村路长”管理体系,配备区镇村三级路长35名、公益性岗位养护人员85名,研究制定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和细则,设置“路长制”公示牌50块,公路养护责任全面落实,农村路网全覆盖、无缝隙、网格化管理养护模式基本形成。二是加大执法监管力度。设立交通安全标准化劝导站10个、管理室14个,配备道路专兼职交管员2名、劝导员18名,实现重点路口全覆盖,常态化开展超限超载车辆管理整治,及时制止和打击破坏路产、侵占路权等违法行为,全力保障“四好农村路”建设发挥长久效益。三是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建成集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全区县乡村三级425.8公里农村公路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全面推广运用“陇原智慧路长”APP,各级路长巡查管养质效全面提升,农村公路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三、坚持高质量养护,全力打造“畅安舒美路”。
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坚持“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确保农村公路完好畅通,始终发挥好“先行官”作用。一是不断创新提升养护模式。坚持把农村公路和各类巷道动态保洁作为农村环境整治、“和美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和重要标准,鼓励引导党员干部、复退军人、辖区单位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持农村公路养护,打造党建引领示范路16.8公里、双拥共养示范路6.35公里、金融合作示范路10.32公里。全面推行县道养护城乡一体化、乡道养护市场化、村道养护多元化模式,全区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实施比例持续保持在8%以上,农村公路自动化检测比例、灾毁保险投保率及列养率均达100%,*197线(县道陈金公路)被省交通运输厅评选为2022年度陇原“最美农村路”。二是积极筹措保障养护资金。严格落实县乡村道“1053”养护标准(县道每年每公里10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5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3000元),足额配套公路养护资金。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农村公路养护维修、村道安防等工程资金1219.87万元,农村公路技术状况指数达97.16%。三是大力实施安全防护工程。扎实推进实施农村公路“千灯万带”示范工程,常态化开展农村公路“三必上”“五必上”交通安全隐患治理。2021年以来,累计安装路口警示灯400余个、新增减速带1840.75米、施划标线2.5万余平方米、路段(路口)排查隐患全部按期清零,全区农村公路隐患路段安全生命防护工程覆盖率达100%。
四、坚持高效能运营,全力打造“惠民致富路”。
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公路作为重要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和经济功能,积极释放交通活力和能量,努力为全区农村群众致富增收和重点产业链群培育壮大提供更好保障。一是“交通+公交”覆盖城乡。以“满足群众多元化出行需求、实现城乡公交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在完善优化城区公交网络的基础上,开通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的城乡公交线路8条,设置站点138个,日均发车48班次,城乡重要节点公交全部实现直通直达。二是“交通+物流”全面贯通。率先在全省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依托交通、农业、商务、供销、邮政等行业既有资源,构建区镇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成区级综合运输分拨中心,联合圆通、顺丰等8家快递公司,设置“客货邮”便民服务站27个,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商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渠道全面打通,全区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三是“交通+产业”融合推进。始终把公路作为谋划和培育发展产业的必要条件进行考量,坚持修路打通产业、借路发展产业,借助日益完善的城乡一体化路网体系,基本形成了“一体(中心城区)两翼(宁远堡镇、双湾镇)多节点”的产业发展布局,其中宁远堡镇借助宁龙路、金宁路、中东路形成的交通轴线,打造形成了“乡韵宁远·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双湾镇借助陈金路、旧九路、新许路等交通脉络,打造形成了“田园双湾·三生共荣”乡村振兴示范带。同时,充分利用公路沿线地域特色、自然禀赋,同步对公路两侧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和景观化改造,将农村公路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业态串点成线,建成野狐湾景区、火星1号基地、乡村共享农庄等路衍经济融合发展公路7条45.94公里,最大程度满足了群众消费和产业发展需求。
总之,区在“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对照创建标准,也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我们将以此次评估验收为契机,紧盯“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目标,继续抢抓交通强国、“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突出补短板、强管养、优服务,努力让城乡群众享受到更通达、更便捷、更绿色的出行服务。一是在建设好农村公路上聚焦聚力。坚持把“美丽农村路”建设理念融入“四好农村路”建设全过程,聚焦“老旧路”“产业发展路”等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接续实施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精细化建设服务水平。二是在管理好农村公路上加压加力。坚持依法治路,全面压实农村公路管理主体和监管职责,持续加大路政执法力度,全力保障路产路权,着力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进一步健全巡回查处、病害上报、分级管护的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流程,全方位、无死角监督护航“四好农村路”。三是在养护好农村公路上精准发力。多措并举保障农村公路养护经费,千方百计提升公路养护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全力做到日常巡查、日常保养、小修、预防养护、修复养护、应急养护“六个到位”,常态化排查消除公路安全隐患,努力营造安全顺畅的路域通行环境。四是在运营好农村公路上持续用力。紧盯县域产业布局和资源禀赋,巩固深化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营成果,持续拓展农村客运服务与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方面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着力打造高标准、高颜值、带动性强的精品产业路、旅游路、致富路,为加快推动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