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暨新质生产力培育推进会上的讲话

admin 2024-08-19 16:19:31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了具体部署。x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叠加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高能级开放载体,理应在加快壮大海洋经济、奋力打造海洋产业发展新高地上走在前、做示范,理应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上走在前、做示范。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清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准确理解蕴含其中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2024年3月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我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时代所需来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无论是当前提振信心、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还是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但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还大量存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就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从发展路径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理论上对新质生产力进行总结、概括,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核心标志以及核心要素,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为我们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实现路径。

二、统一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全面把握特点鲜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要求。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要准确把握好三个重要方面。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必须更好地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做好“质”“量”统一的大文章;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牢牢把握绿色发展这个发展底色。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不仅是生产方式的数字化、低碳化,同时还体现了效率、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绿色发展的新成效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能够进一步推动技术应用迭代和产业结构、商业模式的重组与重构,对整个产业体系有着变革性的影响。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系统推动各项重点任务和重要支撑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适应、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相吻合、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相一致的战略部署。要加速实现新型工业化。工业是立国之本,制造业是强国之基。现代化的工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和核心。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个方面的理念都贯穿到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持续提升技术水平、产出效率、经济效益,努力培育若干战略性产业,加快培养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品牌和产业集群。要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各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高度重视发展新一代智能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同步提升维护高效稳健运行的“软件”基础,着力提升建设、运营、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体系的整体效能;要同步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适当向提升应急能力基础设施倾斜,建设“平急两用”基础设施。要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要聚焦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生命科学、核能利用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同时,要通过新技术推动“旧”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之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跑出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度”。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力争主要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把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更好地融会贯通起来,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长期科技创新投入。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优质企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军,优秀的营商环境是优质企业发展的土壤,要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企业家施展才华创造更好条件。要坚持全球视野、开放思维,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持续吸引跨国企业来华发展,大力支持国内产业和企业“走出去”,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三、积极担当作为,不断汇聚开发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工作合力

作为国家级开发区,近年来,x开发区紧紧围绕“产业创新夯实聚合优势,几何中心建设宜居家园”总体思路,坚持“产业+城市”双轮驱动,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产业创新、狠抓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完善了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把高质量推动产业升级作为第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x开发区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韧劲,前瞻布局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打造“中华药港”,不仅为当下冲刺“双千亿”产业强区提供了硬核支撑,更为长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找准了“主赛道”。坚持集群化发展。以现有规模以上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为基础,实施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重点企业培育工程,建立产值过百亿元龙头企业、过10亿元骨干企业、过亿元重点产业链企业、规模企业培育库,梯次培育、动态调整。深入推进产业投资“11112250”工程,持续提高中华药港建设及配套水平,加快推动市海洋装备产业园“一区一核三组团”建设,加速x总部经济研发中心等投用,真正形成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四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坚持特色化发展。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打造产业链,不断培育壮大海洋经济,打造海洋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新高地。高质量实施全区海洋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海洋经济产业链研究和价值链分析,加快培育壮大海上风电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大力支持鼓励康缘药业、中远海运等优势企业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单打冠军企业。坚持国际化发展。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开放平台和综保区“1210”进口业务等优势,放大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论坛带动作用,谋划召开全国燃气轮机研讨暨用户大会。鼓励区内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加速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项目阿克套基地建设,鼓励中复连众、国能联合动力等企业持续拓展海外市场,进一步嵌入国际先进供应链,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持续擦亮全区“4+N”主导产业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把高水平推进科技创新作为第一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x开发区将围绕“打造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目标,积极引导项目、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向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汇聚融合,努力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产业升级做出更大贡献。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坚持把科技创新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根植于企业。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队培育的创新型企业矩阵,扶持慧智新材、联瑞新材等潜在“独角兽”企业发展壮大。助力企业提升研发能级,重点组织恒瑞医药、德源药业等一批优势企业开展重点实验室申报和重组。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对接,发挥与x海洋大学合作优势,通过“揭榜挂帅”“科技副总”等形式,为产业转型升级积蓄后劲。贯彻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聚焦重点行业,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建设创新赋能平台,助力产业融合创新。围绕x科创走廊,全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积极引建公共研发平台,加强与省内外大院大所和创新主体要素耦合,建设检验检测、技术开发等基础性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企业成本。大力建设产业创新平台,重点推进中科院大科学装置建设,辅导华海诚科、杰瑞医疗等企业申报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着力提升园中园发展层次,推动国际医创园、x总部经济研发中心等平台加快建设,不断提升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载体效能,着力打造一批科技产业园区。优化科技服务生态,营造浓厚创新氛围。整合经发、科技、人才、金融、招商等资源信息,探索建立信息交流互动平台,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查询和交流渠道。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出台培育发展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的专项扶持政策,力争年内招引培育科技型企业30家,为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夯实创新支撑,贡献科技力量。强化互动交流,促进高层次人才交流创业经验、分享创新理念、开展头脑风暴,在互动空间里找到各自合适的生态位。培育科技中介,持续招引科技型服务企业和项目入驻,借助中介机构等第三方专业力量,为科创型企业发展提供定制化服务,补齐园区科技生态短板。

把高标准深化改革开放作为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开发区的根和魂,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必须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努力在深化改革中厚植优势、在扩大开放中赢得未来。深化改革力度。切实发挥改革的重大牵引作用,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全面推行施工许可分部办理、拿地即开工等创新举措,深入推进“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供应模式、“综合查一次”等改革,不断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全力抓好自贸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重点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通关便利化、金融服务等领域创新试点,确保新增市级及以上制度创新成果30项。扩大开放广度。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推动制造业外资项目加快落地,土耳其家居纺织制品保税加工等项目落地达效,国际汽车出口展销中心早日形成区域影响力,2024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额5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以上。加速集聚大宗商品贸易、总部经济、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积极创建省级大宗(能源)商品交易中心,深入实施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力争2024年内大宗商品贸易额达到2000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20亿元。提升统筹强度。当前国际形势风起云涌,外向型经济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阶段,必须突出统筹和调度作用,坚持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统筹推进营商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等一揽子改革,推动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充分发挥利用好自贸试验区等开放优势,依托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贸联盟等平台,拓展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合作领域,真正实现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协调共进。

把高层次招商引智作为第一资源。高质量项目和人才,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工作,强调要“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x开发区长期坚持把招大引强、招内引外、招才引智作为强链补链的关键一招。精心研究,“一把手”顶格推进。坚持“一链一局、一链一图、一链一策”,不断强化专业招商力量,全面绘制产业图谱、招商地图,明确目标企业清单。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龙头工程”,依托“4+3+1”精准招商工作机制,落实《招商引资巩固增效行动方案》等要求,由区主要领导牵头挂帅,带头接洽重要客商,协调解决重点问题,健全招商考核机制。同时,坚持每月一半以上时间在外招商,突出招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精准出击,“一张图”高效推进。针对新医药、新材料、海洋经济等产业集聚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地区,划定精准招商区域,以关键城市为重点,设立上海、北京、深圳等7个驻点招商办事处。紧紧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梳理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左右链招商地图,挂图作战、一企一策,定向集聚一批投资力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亿元以上产业链配套项目,保持战略定力,坚决杜绝“捡到篮子都是菜”。精品服务,“一体化”专班推进。坚持推动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深度融合,全力以赴搭平台、解难题、优环境,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流程、全要素保障。成立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服务专班,落实“每个项目一名区分管领导牵头、一个局负责、一名专员对接、所有问题在一个项目服务微信群解决”“四个一”推进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立即解决、问题清零”难题会办,不断优化新医药产业党建联盟、“自贸蓝智湾·人才服务e家”服务体系,努力让企业人才生活舒心、工作开心、事业顺心。把高能级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第一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等明确要求。我们将牢固树立“狠抓服务、大抓发展”的鲜明导向,强化服务增效能、聚焦需求解难题,持续擦亮营商环境品牌。在强化支持保障上下功夫。政策支持、要素保障是评判营商环境的最直观感受。将惠企政策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突破口,持续提高政策精准度,引导行业协会、头部企业、中小企业代表等参与政策制定,既满足龙头企业发展需要,也普惠精准服务中小微企业,让政策更“合身”、更“解渴”。不断加大政策推广力度,主动送政策上门,全面畅通政策落地通道,积极推行“即申即享”“免申直补”,全面消除政策“中梗阻”。必须做到亲商敬商爱商护商扶商,与企业家保持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交往,光明磊落、理直气壮为企业“站台”“撑腰”,做到亲不逾规、清不疏远。在提升服务品质上下功夫。服务是营商环境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优化审批服务,“清单式”梳理各类审批事项、流程,持续深化“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全程网办”服务模式,全面推行“拿地即开工”“交地即发证”“竣工即交付”创新举措,确保“一件事一次办”材料压缩20%以上。持续擦亮服务品牌,释放“项目服务推进群+问题清零群”“不见面”服务优势,组建“1+8”代办服务中心,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企业门口,以将心比心的态度、马上就办的速度、办就办好的力度,想方设法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努力让企业“少跑腿”、信息“多跑路”。在维护企业权益上下功夫。公平公正、阳光透明的环境最能聚人聚财。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手段护航企业发展,让企业家投资兴业安心、顺心、有信心。推行“柔性”执法、坚持服务型执法,更大力度推进“综合查一次”“双随机、一公开”、包容审慎监管,着力构建“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事后回访”执法新模式;同时,坚持“刚性”维权,进一步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健全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快速响应机制,坚决打击破坏市场秩序和营商环境的违法犯罪活动,更好地保护市场主体的经营自主权。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