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农业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是驱动农业进步的根本动力,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还可以催生农业新业态,助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在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已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生产型农业向科技型农业转变,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这一过程中,在科技创新加持下,先进的农业技术、机械化农业设备和管理模式的广泛应用,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农产品质量持续提升,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加速创新,并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储藏运输、流通交易等各个环节,绿色技术、有机农业技术等的广泛应用,缩减了化肥和农药使用,减少了生态环境污染,使得农业生产更加智能、更加绿色。同时,通过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新业态,农村地区得以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这些以农业科技创新为起点的进步提升为传统农业和乡村建设带来了革命性变革,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第一,要以科技创新更好助推农业新质生产力跃升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新质生产力是运用面向前沿领域、着眼未来的原创性、颠覆性、融合性技术对农业全产业链进行改造升级,使生产要素创新组合,从而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使农业向着数字化、工程化、绿色化、营养化方向发展的生产力。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推动农业由弱变强的关键核心变量,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第一推动力。未来,应着力围绕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农业共性技术难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种植技术、高效率农机设备等方面深化研究,补齐品种选育、地力提升、种植技术研发、农机开发等方面短板,形成良种、良技、良田、良机一体化研发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绿色生产力,要强化绿色兴农的科技支撑,加强农业节能、节水、节肥、节药等技术研发,如秸秆的高值化利用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助推农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第二,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必须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一方面,应进一步用好改革创新这把“金钥匙”,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聚焦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管理层面,构建职责分明、结构合理、开放共享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以此更好激发科研创新实力、企业创新动力、社会创新活力。深化农业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绩效评价导向,扩大用人机构在科研决策、选人用人、职称评聘、经费使用、成果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全面激发农业科研机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是个繁复的系统工程,必须凝聚多方力量协同推进。要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好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围绕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目标任务,构建由行政管理部门、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机构、科技型涉农企业等组成的统筹协调机构,着力形成不同部门、区域、学科之间联合协作的农业科技创新共同体,持续助推农业领域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
第三,要强化平台建设,加大农业基础研究和创新成果转化力度。农业科技创新既需要推动体制机制、体系人才等“软件”方面的发展和改革,也需要强化创新平台等“硬件”建设。创新平台建设要走联合之路,努力形成新型产学研创用新模式,加快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定点聚集,向平台汇聚。要积极构建协同创新的数字化平台,相关部门应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财政支持,引导涉农企业、高校、学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在农业技术、信息、知识、资源等方面加强沟通与交流。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健全省级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并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打造更多各方联合、高效实用、服务产业的多层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应按照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科研的上中下游,引导科技人员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开展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加强重点领域基础研究工作,遵循农业产业发展特点,为关键领域的农业基础研究提供长期性、持续性支持。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导涉农企业通过建设研究院、组建创新联合体、资助培育创新型人才等方式参与农业基础研究。创新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打通成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加大对成果转化项目、农业主推品种等的支持力度,贯通农业科技供需渠道,提高成果转化率与效益,更好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