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在2024年基层治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admin 2024-09-01 15:53:41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先后18次提到“基层”,强调“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就是希望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十年来,以**36条为代表的基层治理典型,抓住了乡村问题的症结、创出了解决问题的实招、提升了基层治理的实效。

从“行”处治:推动“稻草人”化为“红绿灯”。走进乡间小路,常见不少“稻草人”伫立于稻浪麦涛之中。微风倏至,“稻草人”即使随风摇摆也难以阻止鸟兽蚕食农作物。原因何在?因为“稻草人”没有实际行动,什么也改变不了。习近平同志早在2004年8月就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专栏发表文章《莫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强调“各项制度制定了,就要立说立行、严格执行,不能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而应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具体工作中”。**把基层散碎的权力事项整合为一看就懂的36条干货,将“墙上走不下来的制度”变成“红灯停,绿灯行”的具体行动。这种把“稻草人”变成“行动者”的一小步,优化了基层治理的一大步。

从“贪”处治:完善“制度链”织密“护廉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与“大老虎”相比,“苍蝇”虽然头衔不大,但手中握的权并不一定小,其贪腐的行为往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之恶劣甚至“猛于虎”。特别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村域工程项目建设资金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上亿元。**围绕36条事项编制权力行使流程图45张、制定“联村铁律30条”、制作《村务监督对账单》、颁行《农村干部违反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责任追究办法》等。依靠“制度链”织起“护廉网”,36条从**走向全国,被写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获首届“中国廉洁创新奖”,让乡村反腐倡廉新机制熠熠生辉。36条实施十年来,**信访总量、检举控告量逐年下降,正是当地海晏河清、百姓气正心齐的生动见证。

从“严”处治:防控“一把手”变成“一霸手”。村级组织的“一把手”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和基层治理的“关键少数”,也是打造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的市域样板的基层“操盘手”与“施工队长”,在乡村发展中扮演着多元角色。36条生于乡村泥土、行于公开透明、晒于阳光之下,能有效牵住基层权力运行的“牛鼻子”,明晰基层权力行使的具体边界,打通权力监督的“最后一公里”。十年来,**始终把36条作为县委“书记工程”,将之纳入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任务清单,把村级组织“一把手”列为36条规范执行“第一责任人”,全面启动农村巡察全覆盖,与时俱进打好36条制度“补丁”,建构起县委统一领导、县纪委统筹协调、36家部门协同落实的高效工作机制,有效破解了村级组织“一把手”决策“一言堂”、识人“一句话”、项目“一手抓”等老大难问题。

从“智”处治:插上“云翅膀”深挖“漏网鱼”。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探索“大数据+监督”模式,打造36条智慧运行系统,打出“极简办”“掌上办”“指尖办”等行之有效的组合拳,变传统翻阅档案“查寻家底”为现代智慧系统“步步留痕”,变“事后追责”为“全程监督”,变“云端数据”为“百姓安心”,变“经验寻策”为“数据决策”。这种线上线下智慧融合的监管治理,有效筑牢了村域智治“防火墙”,挖出了“漏网之鱼”,推进了精准监督,不仅保护和培养了基层干部,也提供了依法治国乡村样本。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