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近年来,**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疏堵结合、宣教并重,打造幸福食堂、文明礼堂、红白理事会“双堂一会”培育文明乡风新模式,推动移风易俗落地见效。
“幸福食堂”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一是乐享乡村幸福“食”光,结惠民之果。积极实施“幸福食堂”建设行动,在三寨社区开办老年幸福食堂,采取多元筹资机制,利用公有资源、村集体收入和爱心善款,为社区200余名70周岁以上的留守、独居、高龄老人提供爱心午餐,并逐步拓展完善“就餐+服务”多项功能,提供整体养老服务,加快推进惠民有感。二是巧借“幸福食堂”有效载体,引新风之效。在发挥食堂日常作用的基础上,将其变为举办丧事酒席的便利场所,用餐标准为大锅菜“一锅烩”“一碗端”,为村民节省开支,引导村民养成文明、节俭、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又增加食堂收入,微利运营反哺服务老年人,形成良性微循环。三是开展多元志愿服务,解民生之愁。打造“幸福食堂”为老服务综合体,整合社会力量,精心设计,创新推出“十助、常陪、四解”为老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义诊、义剪、陪伴就餐、送文艺、健康讲座等,让老人各取所需、更加舒心,不仅让老年人吃得好,还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文明礼堂”探索移风易俗新路径。一是打造“文明礼堂”新阵地。针对村民上楼后实际,从解决举办结婚仪式场地难问题入手,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明实践广场等资源,打造集礼堂、讲堂、文体等公共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文明礼堂”,提供新婚典礼场地,开办婚前讲堂,扎实开展婚事新办志愿服务,将移风易俗、文明实践、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一体推进,营造文明、简约、适度的婚恋导向。二是组建“喜大姐”迎亲队。依托**镇省级非遗落子舞队及广场舞队等民间资源,发挥文艺志愿服务作用,组建“喜大姐”文明迎亲队,全程参与村民迎亲、接亲等过程,客串婚礼主持或证婚人,提倡文明迎亲,遏制恶俗闹婚,实现新人婚礼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三是开展“文明评选”润乡风。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家风家训等典型评比,在“光荣榜”展示并依托“文明礼堂”举办表彰活动,形成“学有榜样、行有楷模、赶有目标”的良好氛围。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破陋习、树新风,做移风易俗引领者、践行者、监督者。
“红白理事会”破除陈规陋习旧风气。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在各村、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村党组织书记兼任红白理事会会长,吸纳有一定群众威望的老党员、退休老干部、乡贤、村民代表等为成员,将移风易俗内容写入村规民约等群众性自治章程中,规范红白事操办流程、标准,倡导村民“红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雅办”,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促进公序良俗制度化、规范化、具体化。二是广泛开展宣传,让移风易俗“家喻户晓”。以红白理事会成员为主体,组建“移”呼百应志愿服务队,开展文明实践红白事志愿服务,重点围绕倡导红白事简办、厚养薄葬,反对高价彩礼、封建迷信,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抵制讲排场、比阔气、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养成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三是开展综合整治,让移风易俗“人人参与”。充分发挥公益岗、网格员人员熟、情况明的优势,不定时摸排村民婚丧嫁娶相关情况,对辖区内红白事操办、可能发生的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炫富攀比、封建迷信等行为进行预警、劝导、化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打通文明家风“最后一公里”。同时,主动发现并化解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加强道德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孝悌和睦家风,以乡风文明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