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街道聚焦“**前沿,活力家园”目标定位,坚持“以民为本、专业支撑、资源共享、高效服务”工作思路,积极构建党建引领下共治共建、多元融合治理体系,以“三强化”助推“三链融合”,推动基层治理逐渐从“小治理”向“大融合”发展,推动基层治理更加充满活力,基层公共服务更为精准高效。相关工作经验入选《全国百佳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案例》《全国城乡社区工作创新经验材料选编》。
一、强化组织建设,织密“党建链”
一是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强化协同联动,深化拓展街道“大党工委”和社区“大党委”职能,建立“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联”机制,与山东省委党校离退休工作处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辖区22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基层治理。今年以来,开展“同心阅读”“鲜花颂党恩”“翰墨飘香·福到我家”等共治共建活动50余次,有效破解了部分基层党组织资源短缺、活力不足等难题。
二是创新组织培育载体。依托街道“青合家园”,持续擦亮“院落微党课”“马扎会议”“青合学院”等党建品牌,制定符合发展需要的人才培育计划,提升党员干部、基层群众等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力。今年以来,开展党群培训班600余次,培育孵化社区队伍8支、社区本土人才28人,覆盖基层退休党员、流动党员、居民群众等千余人次。
三是完善联动共治机制。依托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养老服务中心、“如康家园”等平台,深入推进“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建立资源清单、需求清单、服务清单“三张清单”服务机制,推动资源共享、需求对接、服务到位,广泛开展社会救助、文化建设、政策宣讲、困境帮扶等公益服务。今年以来,整合辖区内外服务资源30余个,提供15个专项服务项目,开展公益活动百余场,服务辖区居民5000余人次。
二、强化共建共治,畅通“治理链”
一是搭建协商议事平台。聚焦基层实际和百姓关切,搭建“小院茶馆”协商议事平台,一方面创新“品茗议事”形式,制定“提、议、统、行、评”五步协商议事工作法,规范意见建议提出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创新多元参与渠道,打造“儿童议事会”“小院会议”“知音会客厅”等参与平台,引导多元主体建言献策,以基层协商民主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今年以来,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健身器材设置等议事活动28次,专题“商量”8次,采纳意见建议32项,以“共同提案”的方式,收集社区治理和发展的意见建议上百条。“小院茶馆”经验模式,在《中国社会工作》期刊、《联合网》等媒体刊发推广。
二是探索“双向”联动发展路径。以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为主线,探索“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定制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专业培育”双向联动发展路径,形成“社区队伍—社区自组织—备案管理”的模式,根据不同类别社会组织提供系统化“定制”服务,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力量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目前,街道培育社会组织70余支,包括环境保护、为民服务、邻里帮扶等在内10类。现有登记志愿者600余人,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400余场,累计服务时长2.3万余小时。
三是拓宽多元慈善助困渠道。搭建平台整合辖区各类资源,进一步广泛动员、吸引和整合社会资源引导慈善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打通广大爱心企业、公众参与支持公益事业的渠道,坚持需求导向,建立困境老年人、残疾群体、独居老人等困境人群精准服务机制和“一户一策”个性化帮扶机制,依托山东省乡村扶贫基金会平台,实施“暖心微改造·旧居焕新颜”系列帮扶项目,着力解决群众问题,提高生活品质。累计帮助困难家庭、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30余户,慰问困难居民300余人,提供定制窗帘、铺地板、刷墙面、改屋顶等微改造服务和心理咨询、情绪慰藉、作业辅导、法律咨询等精神服务共计20余项,以街道“小慈善”撬动社会“大公益”。相关经验做法在新华社、《人民网》《山东新闻联播》《联合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专题报道。
三、强化为民服务,延伸“服务链”
一是建立枢纽型微服务机制。以街道区域实际需求为本,秉持“支持、融入、同行”的服务理念,针对“一小一老”等困弱群体,科学设置服务项目,创新“TCU”(Story Telling叙社情,Talent Converging聚才智,Spirit Uniting拢人心)运行模式,搭建“叙:社区需要精细识别”“聚:社区发展能力提升”“拢:困境人群精准服务”三大平台,开展“愉快少年事”“青合学院”“96街坊”等专项服务项目,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设立“守望相助”帮扶项目,建立工作人员、居民代表、志愿者等与辖区困难群众“一对一、多对一”帮扶机制,为410名残疾人、210户困难家庭、36名独居老人、11名困境儿童提供精准服务。相关经验做法入选《全国百佳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案例》《全国社工站建设优秀案例集》。
二是加大养老服务供给力度。紧扣老年群体“养老不离家”的愿景,将“在家中”和“在社区中”的养老服务结合起来,为老年群体提供平台服务,推进基础服务向优质服务转换升级,实现养老服务供给由“惠及”到“优享”。强化服务覆盖,建立基层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常态化提供老年配餐服务、居家照护服务、康复理疗服务等10余个专业服务项目。创新服务方式,文娱活动开展,“上门陪伴”“闲谈拉呱”和“生命故事”为主要形式,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等服务百余次。注重群体参与,充分发挥联结关系的平台优势,搭建了社区老年人开展公益活动的平台,建立“互助小组+养老服务”的工作模式,及时回应重点老年人养老需求,形成“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社区氛围。今年以来,开展“巧手有你,爱在‘益’起”“暖冬行动”等服务活动92场,服务辖区老年人1800余人次。相关服务案例在《中国社会工作期刊》发表。
三是提高助残服务质量。成立“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开展“托养+就业+康复+培训+志愿服务”五大服务,创新“平台+服务”模式,畅通参与渠道,以传统节日、社区运动会等为切入点,为残疾群体提供均等参与机会,引导残疾群体广泛参与社区活动,推动“残健融合”发展;成立残疾人志愿服务队,引导鼓励残疾群体积极投身手语教学、聋哑人舞蹈队表演等志愿服务中,推动残疾群体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充实辅助性就业项目库,开设手工技能、厨艺等就业项目5个;强化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康家园”社区康复服务模式,惠及残疾人600余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实现“合态和居”建设,深化基层治理创新,探索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引导基层治理参与更加充满活力,公共服务提供更为精准高效,基层治理共同体更为协同合力,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基层治理贡献力量。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